漢武帝鞏固政權套路深,各地諸侯明知是圈套,為何不敢違抗命令?

大岔姐


推恩令的強大之處就在這裡,不管你有多大的地盤,我中央也不跟你要,但是你要分給你的兒子們,嫡長子可以世襲封爵,其他的兒子們封侯,從老子的地盤裡分出來一部分給他們。剛開始還不明顯,但是時間長了,諸侯國的土地可就越來越小了。什麼齊王、趙王之類的名頭還是那個名頭,勢力可差的越來越多了。

萬一一不小心,你諸侯沒兒子繼承,那不好意思,我中央就得著了。

這個套路雖然看起來狠,但是諸侯卻沒辦法不遵守,畢竟地盤都是給你自己兒子的,我中央可沒拿你的,所以想反對也沒辦法反對了。


水一白聊歷史


用什麼違抗?用愛嗎?

你也知道套路深嘛,有多深?聽我給你分析!

漢武帝頒佈的推恩令,內容是:眾建諸侯少其力

什麼意思呢?

原來的諸侯國,繼承方式跟皇帝一樣,老爹要是死了,大老婆生的大兒子繼承王位,其餘兒子降級。這樣,老爹的封國全部遺留給大兒子,實力不損失。

推恩令怎麼搞呢?不讓你大兒子贏者通吃了,而是在老爹死了以後,看你有幾個兒子,就把封國分成幾份,所有兒子全部可以繼承不同的王位。比如老齊王死了,留下很多兒子,那就把齊國分割出膠東國,膠西國等封國,小兒子也能繼承一個王位。

這個政策的流弊性質在於,最支持這個政策的,往往是諸侯王的寵妾和她們生的小兒子們,你家庭內部首先不支持你了,這造反成本可就大了!對於小兒子來說,原本只能當個公卿,但是現在卻可以當個諸侯王!而跟著老爹造反,可能掉腦袋不說,就算成功了,那也是大哥當皇帝,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所以諸侯王要是起兵反抗推恩令,搞不好漢武帝直接就接到了諸侯王小兒子的密報:“昨天我爹在我媽身上說他要造反!“。

再其次,漢武帝收回封國鑄幣權,又搞鹽鐵專賣,還取消了諸侯任命封國官吏的權利,諸侯王對於封地的財政可以說沒有任何掌控力,沒有錢,拿什麼為所欲為?

除非某個諸侯王能潔身自好,一輩子就生一個兒子,積攢力量!可是且不說中央會有什麼辦法對付你,在那個沒有避孕設施的年代,你這個諸侯王當到這個份上,還有啥意思。

等到推恩令實施幾代人以後,封國由省變市,由市變縣,縣變鄉,鄉變村……到了那時候,諸侯王造反就只是一個社會治安問題了。


扣毛


西漢建立後,漢高祖消滅異姓八王,孝惠帝將諸侯國所轄的郡太守的任免權力收歸朝廷,漢景帝平定劉氏內部王侯的“七國之亂”,徹底剝奪了諸侯王對封國的行政權力。西漢歷代帝王都為消滅地方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而採取各種手段。

到漢武帝時期,主父偃(主父,複姓,趙靈王號主父,其後子孫以其號為氏)對武帝說:“古代諸侯的封地很小,容易掌控,現在諸侯有的連城幾十座,方圓上千裡,如果中央放鬆管理,他們就驕橫跋扈,容易出亂子;如果中央下命令削弱他們的勢力,他們就可能會發生叛亂。以前晁錯推行削藩令而導致七國叛亂就是這種情況。現在諸侯王的子弟多的有十幾人,而領地和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子弟雖然也是諸侯王的後代,但是卻不能得到哪怕一尺的封地,這就顯得不仁厚孝悌了。

請陛下命令諸侯王把封地再分封給他的所有子弟,新分侯國不受原王國管轄,這樣其他子弟都會感激陛下,而且也會讓諸子弟間為了爭奪利益產生分裂。陛下這是用推行恩德的方法,實際上卻是分割了封國的領地和勢力,中央雖然沒有采取削奪的政策,但諸侯王國卻逐漸削弱了。”

這樣,推恩令以仁厚孝悌的名義在諸侯國實行,明知這是一個套,也只能鑽進去卻無能為力,沒有人能提出反對的理由。武帝后期,郎中令、太僕等諸侯王的王宮官員的任免權也收歸中央,並頒佈《左官律》,規定在王宮任職的官員不得出任中央官員。從此,西漢諸侯之禍基本解決。


瀟湘御史


漢高祖劉邦為了劉家天下江山永固,剷除了異姓王,同時大封同姓王。這些同姓王有任免官吏,徵收稅賦和鑄造錢幣的特權。王國勢力非常強大,嚴重的危脅到中央政權安權。漢景帝時發生了七國之亂,很快震壓下去,把財政,行政權收歸中央,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武帝即位後加強中央政權,設立十三刺史部,加強對各個王國的監控。後來,漢武帝又頒佈“推恩令”,允許王國把土地分給自己兒子建立小國,王國直屬領地宿小無力對抗中央。漢武帝又找藉口削奪大批王候爵位,這樣,漢初經過六七十年的努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王國對中央政權的危脅。



這些王國明知道漢武帝對他們揮起了屠刀,只能認人宰割。因為,單靠他們自已的力量根本無力對抗中央。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沒有人領頭造返。七國之亂後,最大的齊國被分成許多小國。各國官吏任免,財政大權被收歸中央。諸侯王沒有實力挑戰中央政權的權威。


關東俠客


明知道是圈套就能不鑽了麼?

不鑽被打死怎麼辦?

漢武帝滅了淮南王以後

不聽話的諸侯還有幾個?

想讓別人聽你的

不是說非要你智商比別人高

而是隻要你擁有別人不敢拒絕你的權力

就可以讓別人俯首聽命

比如在各大平臺做電商

明知道是圈套

你敢不鑽麼

鑽了還有希望活下去

不鑽就馬上斷你流量

讓你寫再多美文

也不給你推薦

要麼你有膽不在漢武帝體制內混了

否則

讓你往哪鑽

你就得往哪鑽

這種御下的方法就叫做

霸道!

所以最有效的管理叫做:恐懼

秦始皇就是這樣統一六國的


東郭講古


我認為漢武帝下推思令國策,分明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消弱遏制眾藩王的權力,以達到不能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目地,而眾藩王明知是圈套,卻不敢抗命不遵,是由一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自高祖劉邦起,為了漢朝江山永固,承續萬年,廣封了其劉姓子弟到全國各地統治治理,封王者達幾十個!外加封了七個異姓之王,為大漢建國立有顯著功勳的韓信,彭越就在其列!由於呂后竣使,對非劉姓之王不放心,恐其造反,劉邦呂后隨用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為大漢立有汗馬功勞的大將,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候王!只有勢力較弱的長沙王得於活命,迫於形勢,自辭歸隱,漢朝廷收回了藩王爵位!從此,劉邦下詔,非劉姓者不得封王。

漢文帝時,繼承其父即定國策,對本家劉姓藩王,實行懷柔寬優政策。正是這一政策的實施,導致了藩王坐大,己至尾大不掉!

人心不足蛇吞象,坐地千里,擁兵數萬,實力膨脹的藩王!己不滿足於當一方諸候,行百里權力!而是把貪婪的目光,盯上了九五至尊的皇位。

文帝亡,景帝即位,當時對諸候國勢力之大,如日中天的現狀深感擾之,因為這己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政權的存在,對至高無上的皇權形成了挑戰!隨採用了朝中大夫,近臣晁錯建議,《消藩策》!想剝奪眾藩王的稱號與權力!

因政策實行的太急,引起了即得利益集團,眾藩王的低制與反對!

勢力較大的吳王劉濞,楚王劉戊首先發難,隨後淮南等五國相應,發生了七國之亂!

雖然都被中央政權打敗,叛亂沒有成功,但卻大大消弱了國家的勢力,動搖了國本,給國家與黎民百姓,帶來了很大的苦難!還賠上了晁錯一家大小,及全族的身家性命。漢景帝至死都沒有解決,這一影響大漢國運的頑疾!

武帝劉徹即位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是國之政策能以全國貫徹執行,是漢帝國強大富足,打擊屢屢犯境的北部惡鄰匈奴!實現國家富國強兵的宏圖大志!戰略上由被動變主動,不再屈辱地實行和親政策,向匈奴送公主,以達到國家不被侵略滅亡的目地!而是勇敢地亮劍,(犯我大漢者雖遠而誅之)!為實現願望,改革勢在必行!

消弱剝奪眾藩王的勢力,就成了當務之急,擺在了國家大政的前頭!武帝就在其祖父漢文帝,曾想實行的國策,《治安策》的方略中,加以改進,實行了《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藩王割劇的難題!

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他們的子孫,根據政令,諸侯國被瓜分的零離破碎,勢力越來越小,不再復有與中央相抗衡的能力,對朝廷再難形成威脅與挑戰!

諸侯王國土分為若干國,使其子孫依次分享封地!地盡為止。

封土廣大,而其子孫稀少的諸侯國,就建虛國號,待其有新子孫出生後,再行分封!由以前的長子繼承製,改為由諸侯王的次了,三子共同繼承!

除長子外,其餘子弟都對這一政策持擁護態度,對漢武帝感恩戴德!

這項政策的推出,從根本上解決了從文景二帝起,藩王坐大,物極必反的局面!是漢朝庭集權得以維護!中央號令從上到下,能夠貫徹執行。

漢文景二帝終其一生,沒有解決的難題,於國家穩定相左的拌腳石,被武帝徹底化解了。

要說,明知是漢武帝設下的圈套,眾藩王怎麼不抗命!這是為啥。

那只有用這句話加以說明,`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眾藩王不是傻子,不會冒著被滅族殺頭的風險,挺而走險,公然抗詣不尊的!

必較溫和的漢景帝,都能以舉國之力,打敗藩王勢力,粉碎叛亂忤逆之舉,殺了造反的藩王及餘黨,而何況當今執政者,為雄才大略,做事果敢的漢武帝!如不尊從中央號令,那就是死路一條!眾家藩王都深諳此道!不會自尋死路,與強大的中央皇權作對!

所以說,眾藩王沒有任何異議,甘心聽命於漢武帝的新政!這點不難理解。







秀才說歷史


同時,推恩令也有效動員了諸侯王家族內部對於權位的渴求,刺激了其他兒子的野心。明知以後只能當一個閒散王爺,但是總好過日日活在其他兄弟眼色之下。

而且,在漢景帝后期諸侯王的權利實際上已經被各國國相所掌握,這點可以從淮南王想要響應吳楚造反,結果卻被國相騙取軍事指揮權一事就能看出。

如此三點,讓夾在中間的諸侯王只能裝傻充愣,掉進了漢武帝的套路之中。


老書蠡


一是不敢,二是找不出違抗的理由。

歷經“七國之亂”後,諸侯王的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他們不再享有官吏自置權,也沒有了往日的聲望,這個時候的漢室朝廷,儼然是一個巍然大物。


七國都打不贏,他們又能怎麼樣呢?兵權被削弱不說,他們也不一定再能湊齊這麼多的諸侯來聯手。

既然如此,那還不如直接乖乖聽話。

再者,推恩令有一個誅心的地方,就是把封地分封給兒子們。

這是陽謀,中央並沒有掠奪你什麼,而且,還可以說是為你的兒子們著想。

諸侯王不願意分,但是他們的兒子們絕對是願意的,畢竟在推恩令之前,爵位和土地只能由王世子繼承,其他兒子們只能眼巴巴望著。

父親一去,新王對他們的態度是絕對要打折扣的,父子之情,當然不是手足之情可以比擬。

別以為只有皇子們會上演奪嫡大戰,王子們亦然。建文帝時,周王朱橚次子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把自己的老爹都出賣了。


回到武帝時期,王子們蠢蠢欲動,也迎合了推恩令的推行。

手心手背都是肉,諸侯王們其實也不想厚此薄彼,權衡之下,這樣其實也不錯,而且自己去了之後,王國怎麼發展已經跟他沒有關係了。

如果不想分,大可以生一個兒子就打住,也不會有人逼你要二胎,不過很明顯,諸侯王並不可能只生一個。

比如說中山國吧,中山王劉勝生了120多個兒子,他這麼做,也直接導致了封國的衰弱。


浮沉於史


這條政策真正厲害的地方是把中央政府和藩王的矛盾轉化為諸侯王的家庭矛盾了。

漢武帝下推恩令,原文是這樣說的,武帝“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

漢武帝說的清楚,推恩不是強迫,你們要幹就自己打申請,我來批。當然,劉姓諸侯王們不是看不出其中隱藏的貓膩,但是經過七國之亂之後諸侯王都失去了和漢朝政府較勁的勇氣。既然不敢造反,藩王們其實也可以拖著不辦,他可以告訴皇帝我的兒子們都淡泊名利,不願意裂土封侯。但是劉氏諸侯王們除了王太子之外的兒子是不會同意的。他們不但不會淡泊名利,反而會為皇帝的政策感激涕零。

他們雖然貴為王子,但是按照原來的規矩,在親爹死後,除了王太子高高興興的官升一級,面北稱王,其他的王子們就失去了靠山,只能靠著新王的接濟過日子,兄弟肯定不如老爹疼自己。

現在有機會,自己也可以裂土封侯,面北稱孤,不用在老爹死後看兄弟的眼色過日子,他們肯定會找自己的老爹要求推恩,老爹不同意他肯定要鬧,不光他們鬧,他們的老孃,那些王妃,甚至王太子的老孃,因為王太子很多也會有一母同胞的弟弟,他們一起出動,劉氏諸侯王們要麼造反,要麼就是和皇帝和自己的一大群兒子,老婆為敵。沒有誰能扛得住,這條計策,真毒!


醉美木瀆


主要原因是經過漢高祖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中央政府實力增強,各個諸侯王實力被嚴重削弱,諸侯王再也無法與中央政府抗衡。



漢朝初期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央政府和各諸侯王之間的衝突。《續漢書·百官五》載: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職,傅為太傅,相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朝廷。國家唯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至景帝時,吳楚七國恃其國大,遂以作亂,幾危漢室。及其誅滅,景帝懲之,遂令諸王不得治民,令內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

到了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後,諸侯王的權利進一步縮減,各諸侯國官員的任命均由中央政府掌握,不再由諸侯國內部商定,這樣做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各諸侯國的監督和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



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頒佈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範圍的一項重要法令。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於中央政權的侯國。

二是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進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

三是規定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其地位相當於郡。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



這一項法令的最初想法源於《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實力比較強大,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因此 ,在元朔二年( 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做名義是上廣施德惠,實際上是分解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跟今天“和平演變”差不多,因此立即為武帝所採納。隨後,漢武帝頒佈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後,各諸侯王的子弟都被封為列侯,幾個大的諸侯國隨著推恩令施行都逐漸變成小範圍的諸侯國,地位與縣相當。因此,諸侯演變為侯國,管轄範圍和權利大大縮減,成為完全聽命於中央的郡縣。一直髮展到後來,王國轄地僅有數縣,實力無法與中央抗衡,只能聽命於朝廷,漢朝諸侯王問題徹底得到解決,實現中央集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