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先生雜談(255)不要把活動看得太重,真正的成就不在這裡


沈巍先生雜談(255)不要把活動看得太重,真正的成就不在這裡

昨晚直播結束前,沈巍說了一番話

沈巍先生昨晚有一段話是最打動我的,對我特別有啟迪,我雖然發了不少東哥作詩的搞笑段子,但也僅僅是取笑而已,逗大家一樂,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而他那番話讓我堅信我過去對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不管別人怎麼譏諷,我心依舊。

我現在處於很尷尬的狀態,辛辛苦苦這麼長時間,實際上是八方不討好。我為沈先生說幾句好話,黑黑們就對我不依不饒,說我造神,作孽,助紂為虐,罵得一個比一個難聽。如果我善意的指出沈先生一些明顯的缺點,白白們就滿臉不高興,有的人給我取了很多羞辱人格的外號,扣了很多屎盆子。我說不玩了,不寫了,很多喜歡看我文章的網友又不依不饒,不准我提退出二字,“威脅”要到家裡來找我……

我總是顧此失彼,眾口難調,沒有辦法寫一篇文章能讓方方面面都滿意,因為大家的觀點本來就是對立的,說什麼都有人高興,有人不高興,可以說開口就是是非,不開口也是是非,介入流浪大師事件本身就是介入是非。

既然如此,我也就顧不了這麼多了,只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實話實說,說心裡話,你愛聽不聽,愛罵不罵,我只做我自己,是非榮辱,任隨評判。只有這樣,我才能排除干擾,靜心創作,久而久之,我的作品就會日積月累,蔚為大觀。你看,這篇文章已經255篇了,就算平均2000字一篇也有50萬字了,而且寫出來就發表了,每篇文章至少都有幾千人,多的時候幾十萬人,上百萬人閱讀,你罵我也罷,喜歡我也罷,充耳不聞,到最後,作品說了算,觀眾口碑說了算,時間說了算,後人說了算。

所以我特別同意沈先生那一分多鐘的講話精神,他說不要太在意這些活動,他是主動多次拒絕主辦方的邀請,是自己不願意上臺講話,包括上次在湖南參加徐悲鴻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一樣,拒絕戴澤的孫子戴孟邀請上臺發言,因為真的覺得自己還差很遠。他說人們記住齊白石不是記住他參加了什麼活動,講過什麼話,出了什麼風頭,交往了什麼大人物,而是他那厚厚十本畫集,真正的畫家就應該是這樣的,絕不是熱衷於參加什麼活動……

我認為這就是流浪大師沈巍的務實精神和謙遜態度,不慕虛榮,那些說他沈大吹的人並不真正瞭解他。他口才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很容易給人吹牛不打草稿的印象,加上的確有一些口是心非,出爾反爾的把柄被人抓住,所以,很多黑粉攻擊他華而不實,喜歡吹牛,述而不作。

而我並不這麼看,我覺得看人看本質,不要看錶象,而且人是變化的,不斷進步的,吃了虧就會糾正,人是最有可塑性的。我一貫的觀點就是要用變化的眼光去看待變化的人和事,不要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變化的人和事,這才是真正的太極原理,萬事萬物皆陰陽和合而成,負陰而抱陽,而陰陽是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的。

大家可以反觀流浪大師事件中的各種人和各種事,你們會發現,凡是對流浪大師沈巍下斷言,做定論的人,判斷基本都失誤了,他們依據判斷所做出的進退決定自然也是有問題的。比如那個西廠,她斷言沈先生很快就會三進院,她的《滬上風雲》也完全根據這種事先做出的定論來設計的,事實早已把她的臉打得啪啪響,現在她已經消失十多天沒有更新作品了,估計一邊反省去了。

我現在給自己的要求是每天儘量寫一篇有思想,有點分量的文章,我希望通過這種日積月累的練筆,提高記錄水平,最終弄個幾百千把萬字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事,現在各種文字記錄估計也有200萬字。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信息源,文章寫好立馬就能發表,就能看到讀者的反應,過去是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能到讀者手裡的,比如聯繫出版社,編輯修改,印刷發行,審核非常嚴格,被槍斃或者改得面目全非是常有的事,要想看到市場反應會很慢,而且可能絕大部分作品都沒有機會出版,最後只有留給作者自己一個人看,白寫。

過去,一個人一輩子弄個百十來萬字的作品出版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而現在,寫東西出版不出版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寫完發表就相當於出版了,只是現在互聯網法律法規滯後,還不能體現勞動成果變現和知識產權保護這兩個創作的核心目標,其他的都與出版的效果一樣,而且速度快得多,效果好得多,讀者也方便得多,還幾乎不花成本。這就是時代進步帶來的新變化,紙質讀物逐步被電子讀物取代是歷史潮流,難以阻擋。

以上就是我的學習心得,一個小段子都能讓我學習很多,學海無涯苦作舟,慢慢積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