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教育兒子: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巴菲特教育兒子: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你應該做的是遠離那些促使你做出倉促決定的環境——巴菲特

搞藝術的人,總有一點點的放蕩不羈,巴菲特小兒子彼得和他的音樂夥伴也不例外,他們喜歡一起開車出去玩,一起聚會什麼的,有時候一群人常常玩到深夜。

巴菲特瞭解這些年輕人——誰年輕的時候不愛玩呢?可是,但是巴菲特依舊覺得給兒子得提一個醒,畢竟有時候衝動是魔鬼,巴菲特告誡兒子,一定不要碰毒品。

果然,有一天,彼得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家,見到父親就如卸重負地說:“爸爸,今天一個朋友讓我吸點刺激的,被我立刻拒絕了,不過這次聚會顯得有些尷尬了,我該怎麼辦?”

巴菲特告訴兒子,每個人其實一開始都是一匹白布,最初的時候都是純白無瑕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人和事越來越多,這匹白布上面的顏色也跟著越來越多,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才能描繪出一幅真正美麗的畫面。


巴菲特教育兒子: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人生在世,肯定有不少朋友,其中有損友,也有諍友。有些朋友不會帶給你正面的效應,反而會讓你染上一些不好的脾氣或者行為,這樣的友誼,不要也罷。

朋友之間本來就是以這種方式來互相教導與學習的,但歸根究底友情的要素仍是感情的分享。有些有趣的朋友使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開心不已,有些朋友則比較接近“同伴”型,我們和他們共同分享一些特別的活動——打球、工作或是參加研究會。與其他人共同分享感情誠然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也有一些感情是必須通過合作才能具有的。如同一位總統候選人必須搭配另一位副總統候選人,彼此聯手才可能贏得大選。戀愛也必須由二人共同分享才能稱為戀愛。除了分享彼此能力之外,朋友還能鼓勵你上進,支持你自我發展的決心,所有的益處都一點一滴地回饋於你的身上,並且製造出更多的快樂。

關於友誼,愛默生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一個真摯的朋友勝於無數個狐朋狗友。”確實,除了自己的力量之外,再也沒有別的力量能像真摯的朋友那樣,幫助你去實現成功。一個思想與我接近、理解我的志趣、瞭解我的優勢和弱點、能鼓勵我全力以赴地幹每一件正當的事、能消除我做任何壞事的不良意念的好友,不知道會增加我多少的能量、多少的勇氣,他們常常能使我忍不住下更大的決心——不達成功絕不罷休。

巴菲特教育兒子: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那些不管在何種環境下都能與任何人交上朋友、能建立起真摯友誼的人,朋友對他生存競爭的幫助、對他事業發展的巨大價值往往是無可估量的。

好的朋友在精神上可以慰藉我們,讓我們的身心可以得到更大的快樂,勉勵我們道德上的提高。如果除去這些不談,就單單從經營事業的角度考慮,好的朋友對一個人幫助的價值也是巨大的。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贏得讓自己受益終生的友誼呢?

首先,應儘可能結交優於自己的人,並朝這一目標而努力。

巴菲特教育兒子: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結交卓越的人士,便能見賢思齊;反之,若結交程度遠遜於自己的朋友,自己難免同流合汙。一如前面所述,人類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當然,這裡所謂的“卓越的人士”,並非—是指家世顯赫、地位超絕的人,而是指有內涵、讓世人所稱道的人物。“卓越的人士”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兩大類型:首先為立身於社會主導地位的人們,其次則是指那些有著特殊才華的人們,例如長袖善舞,對社會有著傑出的貢獻,才能突出,或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等。此種傑出絕非憑一個人的喜好界定,而需經由社會的認同方可獲得。當然,其間或許有些例外。總之,希望你能結識這些人才。

巴菲特教育兒子: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至於怎樣與這些人結交,沒有成形的辦法,也許是厚著臉皮毛遂自薦,或是經由知名人士的大力引薦,當然也可以加入到群英聚會的團體裡去尋覓朋友。居於其間,仔細去觀察擁有不同人格、不同道德觀的人們,不僅是件賞心悅目的樂事,更對你有所助益。

身份地位高的人們所聚集的團體,並不見得是人們所稱道、喜愛的。因為,即使身份高高在上的人群裡,也有腦袋不靈光、不懂得人情世故、一無可取的人。結集學識淵博者的團體,就不免有這種現象。這些人雖然已經獲得人們衷心的尊敬,但稱不上是交往的絕佳對象。這些人往往不知道快樂是什麼,不清楚世間為何物,只是一味地埋頭於學問的鑽研中。若是你參加此種團體,就必須不時地警惕自己,經常探出頭來看看圈外的世界。如此一來,你的判斷能力也能日漸提高。然而,一旦你緊密地參與其間,成為不知世事的學者,那在你重新踏入鮮活的社會時,就很難步履輕快了!

巴菲特教育兒子: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其次,切莫倉促地一頭栽進,使自己深陷其間,此為重要的交友之道。

幾乎所有的年輕人,均渴望能和才華橫溢的人物成為知己。總認為假使自己也小有才氣,那更是如魚得水。即使達不到此目的,也能滿足自己與其共榮的心理。然而,即使是和這些才氣縱橫、魅力十足的人物交往,也不可不顧一切地全身心投入。不喪失判斷力,才是最適當的交往方法。

並非每個人都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才智這種東西。相反,它往往會令人產生恐懼心理。一般說來,在眾目睽睽之下,人們往往對鋒銳的才智感到懼怕。這就似婦人女子一見著槍炮便會害怕的道理一樣。恐懼對方會突然扣動扳機,子彈便“咻”的一聲朝自己飛了過來。但是,認識這些人,繼而親近、瞭解這些人,確實是件有意義、令人歡欣的事。只是,不論對方多有魅力,如果自己就此終止和其他人的交往,單和這群人往來,就會得不償失。

巴菲特教育兒子: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再次,別親近讚揚你的缺點的人們。

但是,巴菲特之所以要求你避免與程度低的人交往,乃是由於巴菲特覺得這些全是必須具備的觀念。因為,巴菲特看過太多具有判斷力,而且社會地位牢固的大人們,在結識了這種人後,信用掃地,沉淪墮落,最後身敗名裂。

最叫人頭痛的問題,莫過於虛榮心的作祟。由於虛榮心的矇蔽,人類往往鋌而走險、作奸犯科。因此,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結交程度不如自己的友朋,便是虛榮心作祟的一種表現。人們總希望自己能獨佔鰲頭於群體之中。急盼能獲得同僚的稱許、受人尊敬、領導群眾。

為了求取這種名實不符的讚揚,他們甚至不惜與不如自己的人們結交。如此將導致何種結果呢?是的,不久你將變得與他們層次相當,從此再也不願結交出色的朋友。人們往往會遭夥伴同化,不管這樣做是使自己的層次提高或是降低了,其結果必然一樣。你應該對交往的對象仔細加以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