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如果沒死,劉備最終可以統一三國嗎?

LiNanWang


龐統如果不戰死,劉備依然還是不能統一天下。劉備的失敗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硬實力的限制。龐統的能力確實非常強,可是他一個人也不能改變三國的整體格局。

龐統被當時的人稱為鳳雛,是三國時期的名士,同諸葛亮齊名。當時的人盛傳臥龍鳳雛得到一個就能安定天下,劉備非常幸運的得到了兩個人。劉備對諸葛亮和龐統都非常尊敬,給他倆的官職和待遇也差不多。在出徵西川的時候,劉備讓龐統跟隨自己出徵,諸葛亮守衛荊州,兩個人都能物盡其用。

在《三國演義》中,龐統在剛剛開戰就被射死在落鳳坡,劉備也因此把諸葛亮等人從荊州調過來幫忙,很多人以此為依據認為龐統的死,和劉備丟失荊州有間接地關係。正史上龐統死亡的時間要晚一些,根據《三國志》記載,龐統戰死的時候,是在西川之戰中期。當時劉備已經把諸葛亮、趙雲、張飛召集過來分兵攻擊益州的郡縣。龐統跟隨者劉備一起進攻雒城,在攻城的時候被弓箭射死,在龐統死後雒城過了一年才被攻克。也就是說龐統即使不戰死,荊州也會是關羽一個人防守,丟失荊州也不可避免。

雒城被攻克之後,劉璋也就宣佈滅亡了。假如龐統在之前沒有死的話,最多就是更快的攻佔雒城,讓劉備攻佔益州的時間能夠快上一年。這個意義對於劉備來說並不大,因為攻佔益州之後,劉備根本就沒有可以討伐的對象。直到曹操攻佔了漢中的時候,劉備才發動了漢中之戰。假如這時候龐統活著的話,劉備的漢中之戰可打的更輕鬆一些,結局依然還是奪取漢中。

漢中之戰結束之後,三國的格局就已經形成了,在短期內誰也不可能一統天下。劉備在世前的最後一戰是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沒有帶一個可靠的謀士。如果龐統在世跟隨劉備出征的話,劉備可能會損失的輕一些,甚至有可能贏得夷陵之戰的勝利。但是劉備一旦贏得夷陵之戰的勝利,曹魏肯定會聯合孫權打劉備,三國之間需要的是平衡性。不管是誰坐大都會被打垮,劉備照樣不能一統天下。

劉備去世之前的蜀漢,一直都是人才濟濟,法正、諸葛亮、劉巴等人都不次於龐統。即使龐統不死,對於劉備的幫助也是有限的。劉備的問題是國家硬實力缺陷,在劉備創業成功的時候,曹操已經統治北方接近二十年的時間。人口和軍隊數量都是劉備的幾倍,根本不是劉備可以撼動的。而孫權在江東地區經過三代的經營,勢力非常的穩固,夷陵之戰的慘敗就可以看出,劉備想要滅掉孫權差的不止是一個龐統。劉備可以攻佔的地盤只有漢中和益州,打下來這兩個地區之後,劉備再想有作為也很難。

從後來的諸葛亮北伐也能看出來,在蜀漢硬實力的缺陷下,諸葛亮也絲毫無能為力,換成龐統也是一樣。不知你們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交流。


鄧海春


題主這個問題很有探討性,如果龐統,法正,徐庶三人都在,我認為劉備一統天下的可能性會大很多。這三個人的作用,龐統>法正>徐庶

先來看鳳雛龐統,可以說是劉備中期除了諸葛亮之外最為倚重的軍師了。受小說和電視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龐統只是拿著小扇子坐在中軍帳裡出謀劃策的謀士,其實不然。劉備給他的官職是軍師中郎將,也就是說他一方面是軍師,另一方面是將軍。事實也是如此,在劉備進取西川的時候,龐統一直都是親自帶兵衝鋒在前,在攻取雒城的時候中箭身亡。所以,龐統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他的死,讓劉備不得不從荊州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一大批主力來西川,間接導致了荊州方向的防禦力削弱。假如龐統不死,即便需要支援,張飛帶隊前往即可,諸葛亮關羽趙雲至少能有兩人留守荊州,後來關羽北伐荊州也能有主將鎮守,不至於被呂蒙偷襲。

再說法正,生前擔任尚書令兼護軍將軍兼蜀郡太守並且參與制定《蜀科》,中央,地方,軍事,司法都能拿得起,很明顯是比龐統還全面的人才,以至於他自身的一些缺點劉備諸葛亮都認為不是大問題提。法正是龐統死後,除了諸葛亮之外劉備最為倚重的人了,甚至於劉備伐吳時諸葛亮哀嘆:“法正不死,必能阻止陛下東征。”可見法正對劉備的影響力有多大。奪取西川,龐統諸葛亮功勞各半,但是進攻漢中,則是法正一直主持的,獻出一系列的計謀,連曹操都認定這些計策是劉備想不出來的,必定有高人指點。因為演義的原因,這裡面很大一部分戲碼都加給諸葛亮了。蜀漢集團頂尖軍師本來就不多,死一個少一個,法正最後在黃金年齡是去世,是劉備很大的一個損失。

最後說徐庶,實際上,如果龐統和法正都在的話,徐庶的作用就不是太關鍵了,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徐庶的心,其實一直都不在劉備這邊,當時劉備在當陽被曹操大敗,徐庶就離開了,從此再也沒有跟劉備有過瓜葛,照顧老孃只是一個很拙劣的藉口而已。同樣是為了老孃,廖化在關羽兵敗後被東吳擄去,仍然能找機會帶著老孃回到西川,所以徐庶是不想跟劉備混。劉備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從那以後沒有記載劉備想念過徐庶。假如,徐庶沒有走,一心一意跟著劉備混,我想到後面地位也不會太低,可以在一些關鍵的地方填補缺口。

所以,這三個重要的謀士如果都在,劉備可以留諸葛亮守荊州,龐統鎮守益州,自己則與法正帶主力攻取長安,徐庶則機動部署,這樣各個方向都能照顧到得到,不至於有後來的襄樊,夷陵兩次大敗,後面利用曹操去世的機會,一統天下的可能還是很大的。


百勝刀王胡逸之



用戶孫國起與花結緣


就算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在一起輔佐劉備,劉備也不可能一統天下!這四個人的性格決定,他們不可能和平共事!

先說徐庶,演義中說徐庶至孝,這就是個偽命題!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徐庶放著母親在汝南(今駐馬店市),離許昌不到三百里,自己卻化名單福去八百里之外的新野投靠劉備,三年多時間,徐母都不知道徐庶去向,怎麼能稱孝?徐庶到新野三年多,又不接母親來新野,孝在哪?其次,徐庶在新野三年多,從來沒向劉備說起好友諸葛亮龐統,自己要走了才向劉備提起諸葛亮,還藉口自己心神不定忘了!擺明了徐庶不想和諸葛亮一起共事!

再說諸葛亮,207年投靠劉備,又是三年多時間,都想不起龐統來!(枉他們還是齊名的好友)!210年周瑜去世,龐統來江陵報喪,也不引薦給劉備,211年底劉備東吳招親後,龐統自己來投靠劉備,劉備將龐統放在耒陽縣縣令位置上三個多月。以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的謹慎工作態度,不可能一個耒陽縣令幾個月都不知道!只有一種可能:諸葛亮不想有個厲害的謀士分他的權力和功勞!後來法正在劉備稱王后不久暴亡也說明了諸葛亮不可能與法正龐統徐庶共存!

第三龐統:龐統心高氣傲,懷揣魯肅諸葛亮的舉薦信而不明示劉備,去耒陽做縣令!周瑜在世時龐統是周瑜功曹,他棄孫權投靠劉備,劉備雖然知道龐統是周瑜功曹,但看不起降附之人。龐統對做縣令一事一直耿耿於懷,認為是諸葛亮忌妒他,直到入川戰死,龐統均抱著:孔明懼我成功,故意危言聳聽!因此龐統多疑,未騰達時可以與諸葛亮徐庶做好友,三人一有功名立即將其它二人忘諸腦後,三人只可共白身,不可共事!龐統對法正也一樣心態,劉備入川,法正孟達來投,劉備將法正孟達分別任用,沒有將法正留下帳中聽用,因此龐統也不能與法正共事!

第四法正:法正212年投靠劉備,直到218年六年時間沒有什麼智計給劉備。劉備因為有諸葛亮,根本不會聽信別人。諸葛亮也不想給別人出人頭地的機會,漢中之戰從216年的下辨之戰起,劉備集團敗多勝少,下辨之戰五萬打三萬慘敗,巴西之戰前期張飛嚴顏霍峻三萬打張郃郭淮一萬連敗,增兵魏延劉封一萬才擊退張郃,天蕩山之戰張飛黃忠魏延劉封孟達嚴顏六萬打夏侯德張郃郭淮不到二萬打了三個多月才勝。定軍山之戰,劉備諸葛亮法正親自出動,還出動張飛黃忠馬超魏延劉封孟達李嚴向龐趙雲陳式,共十五萬大軍圍攻夏侯淵張郃郭淮夏侯尚三萬人守衛的定軍山,連戰八個多月,連敗十多陣。終於法正看不過眼了,一條反客為主奇計搞定夏侯淵,擊退張郃郭淮夏侯尚,奪取定軍山!隨後與曹操爭奪漢中獲勝,法正居首功!劉備漢中稱王時,將法正列為文首,諸葛亮排在了許靖,龐曦,射援,李嚴,黃權,劉巴之後,僅僅文班第八各!法正做文首後睚眥必報,濫殺無辜,暴亡(什麼病怎麼死的三國志是暴亡,三國演義是因病暴亡,都沒有明說具體原因)。諸葛亮回到文首位置,因此個人傾向於法正之死是遇刺身亡!綜合來看,法正也不能與其他三人共處!

五是司馬微曾經對劉備說過:臥龍,風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不是可得天下),二人只能得一!

因此劉備如果真的同時擁有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因為四人以上原因,四人會互相傾軋,不可能形成合力,劉備也不可能完成一統!


逍遙1906


龐統如果沒死,劉備可以統一三國。

龐統龐士元,荊州襄陽人,人稱鳳雛。高翔於九天,清鳴於雲中。才高八斗,軍事奇才。

開始投靠的是東吳,龐統性格狂傲,看輕周瑜,人長的矮小,其貌不揚,得不到孫權重用。後經魯肅.諸葛亮竭力推薦,轉投劉備。龐統諸葛亮都是官拜軍事中郎將。


龐統實現隆中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飛躍的契機。按"隆中對"策,第一步先取荊州,劉備已擁有荊州四郡,以荊州為大後方,提供糧草兵馬,西取巴蜀。擁有了益州荊州,以此為大本營,劉備龐統出西川,關羽諸葛亮出荊州,兩路大軍進攻曹操,問鼎中原大事可成。東吳不足為慮,自然降服。

可惜龐統征戰途中,慘死落鳳坡,年僅三十六歲。劉備只能急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入蜀,才有後來的關羽失荊州,走麥城,功虧一簣。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劉備淚滿襟!!




手機用戶畫龍點睛


我覺得龐統不死,劉備能匡扶漢室,一統天下!


若鳳雛龐統不死,一定能幫劉備取得西川,而劉備也不會把遠在荊州的諸葛亮調回蜀中,從而不會有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結局。這樣,三國之中,劉備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


試想,由諸葛亮坐鎮荊州,關羽取樊城,東吳的呂蒙也不敢輕舉妄動。以孔明的聰明才智,再加上關羽這樣猛將,可謂是珠聯璧合!由荊州出兵,沿途北上,一定會勢如破竹,直搗許昌,另一路由龐統率領蜀中大軍,出祁山,直搗長安。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顧,拿下中原!而後,以迅雷不掩之勢出兵東吳,劉備一統天下!


然而,時光不會倒流,歷史不容改寫。沒有假設,還是尊重歷史吧!


冰哥129472092


會。

龐統是軍事軍師,更是進攻型軍事軍師。諸葛行政才能高於軍事。

龐統不死,那麼諸葛便得到解放,二人並法正即可優化配置於東西兩川並荊州等三大戰區之中。

如此一來,關羽丟失荊州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幾乎為零——因為此時孫吳向蜀漢正式宣戰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即便是白刃相交,偷襲荊州與正式宣戰的意味完全不同。而能具備把握全國局勢的周、魯已死,陸遜又未出世;激進派的呂蒙在智上只能勝過關羽而沒可能蒙倒老練的龐、法、諸葛等三人的任何之一。所以,即使孫吳決斷了向劉宣戰,也會在斟酌中喪失最佳宣戰時機。

荊州在手,那麼蜀漢政權就確立了對曹魏政權的全面進攻態勢,而此時又恰恰是晚年曹操手下人才群的間歇期,在正史上,關羽丟荊州的前夕,曹操就在考慮遷都。

而一旦遷都,更意味著放棄了外圍一些地盤,此更是利於劉而不利於曹的。

當此時,蜀漢如日中天的謀士集團,只要集體策劃好對孫吳的外交措施,穩住孫吳,那麼滅曹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此時,曹魏在走向覆滅的過程中唯一可打的一張牌就是鼓動孫吳向蜀宣戰,但蜀漢化解的外交牌卻有兩張:一是更加有利於在人心惶惶的魏國內做好尚有反曹情緒人士的地下黨工作;二是將新吞噬的曹魏外圍地盤、城池啖之於吳——當然這次決不能像借荊州一樣了,而是在實施中確實讓利,想法設法讓孫吳感受到本次蜀國的合作進擊誠意。

即使做不到讓吳發兵合擊曹魏,只要能使孫權在猶豫中年華老去,足矣!

因為,即使把曹魏地盤全算給孫吳,也不能保證吳能勝蜀。這是由兩國人才的對比力量差異所決定的。時至今日,無論尊劉貶曹派還是尊曹貶劉派,全體中國人的共識就是——超一流的人才集團,確實聚集在劉備處!

那麼,當天下只剩下孫、劉兩家時,呵呵呵呵,我想,沒人會把寶壓在吳會勝出這一註上吧?


嘯談秘史


不能。

儘管出場的時間有先後,但徐庶,龐統和法正都只屬一般學識的文人謀士。雖有料事之才,但無統兵治國之能。

徐庶自知不如諸葛孔明,雖有謙虛之意,卻屬真實之明。

龐統,法正亦不能跟諸葛孔明比,如果劉備沒有請出諸葛亮來當軍師,三分天下之說可能沒有矣。


叢中笑6603


大富皆由天命,上天早已安排三分天下,劉備只能佔一份,不管龐統死與不死,難道閣下認為諸葛孔明的才智不行嗎?任何事看似容易,做起來複雜得多,其中會有如雲瞬息萬變,如果劉備聽孔明勸阻,不急著為關羽報仇雪恨,我想後果不會這麼慘。


李潛遠


劉備發展從被步步緊逼再到順風順水,攻打西川是重要的一環。劉備真的非常順利嗎?

劉備攻打西川陷入兩難的局面,要麼趕緊抽派荊州軍去馳援劉備軍,儘快將西川全境納入掌中,免得節外生枝。要麼就慢慢打,留重兵大將守荊州,以圖完全。這兩者各有利弊,但是必須做出選擇。

(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預知了龐統的死,他認為龐統初來乍到,急於立功,大腦被衝昏,很容易失敗。在看到將星隕落時就和周圍的人說,龐統估計是完了。諸葛亮預知的速度超過了劉備通知的速度。

劉備取西川遇到了阻礙,就調諸葛亮就和張飛、趙雲發兵而援。一來是為了儘快結束爭鬥,二來也表明益州將是他們未來的大後方和政治中心。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

荊州空虛了。關羽還能打的曹軍丟盔棄甲足見其軍事能力,但是他外交的無力和戰略的失策也表現出來。這兩點卻是諸葛亮具備的,諸葛亮在這兩方面偏偏還非常優秀,諸葛亮在必然能和關羽形成很好的互補。

《三國志》中劉備傳和龐統傳記載了以下內容:

“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進圍雒縣,(龐)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看記錄的先後順序是先諸葛亮先出兵西進,龐統後死亡。

(三國演義劉備和諸葛亮)

龐統的死並不是諸葛亮西進的原因,因為這發生在諸葛亮行動之後。

因此《三國演義》中能說過去的地方《三國志》就說不過去了。龐統不死,關羽也是面對著單獨守城的境地。這樣依然不能保證關羽不犯錯。

荊、益二州合力北伐才有可能成功,劉備統一全國還是僅在理論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