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文 | 熱河REHE: 熱河,南京本地非著名歌手,文藝中年一枚,愛好研究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重度痴迷地圖,對各種雜七雜八的冷知識都略知一二。


上一次非典肆虐的時候,我們讀的是《霍亂時期的愛情》。今天,我們不談愛情,來聊聊房子。


01

在2020年冠狀病毒疫情爆發的日子裡,街上的行人屈指可數,幾乎所有的人都呆在室內。這次意外的長假,也給了我一次機會,去審視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各種建築。正巧,朋友送來幾本書給我打發時間,我一眼便挑中這本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的《幸福的建築》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說到阿蘭·德波頓此君,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他出版的一系列小品文,如《愛情筆記》、《擁抱逝水年華》、《哲學的慰藉》、《旅行的藝術》等等,涉及話題上至古希臘哲學,下到現代社會思潮,無一不包。而且此君厲害之處,在於他能把很複雜的主題,用極其淺顯的文字或獨闢蹊徑的角度一一展現給讀者,能讓讀者一口氣讀完後直呼“過癮”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能將複雜的話題,用簡單的方式展現,需要的是過人的豐富閱歷和強大的文字功底,不過這可難不倒英倫才子德波頓。


他家境優渥,是出生於瑞士的英國old money,他的姓德波頓(de Bottom)是貴族姓氏,祖上在英國可是有封地的大地主。而且他自幼好學,畢業於劍橋大學哲學系,這也不是一般人能讀的專業。所以,論學識論腔調,幾乎沒人能比得過他。


翻完這本《幸福的建築》,彷彿是遨遊於人類建築展覽館,領略人與建築間的關係和奧妙。


02

既然這本書叫做《幸福的建築》,那麼,什麼樣的建築可以給人帶來幸福呢?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能帶給人們幸福的,是這些形狀類似於大褲衩、秋褲、銅錢、馬桶蓋這樣的建築嗎?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還是這種為了迅速滿足城市化需求,批量化建造的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大樓呢?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又或是這種粗暴衝擊人類審美下限的建築(河北天子大酒店)呢?......


其實,建築能否給人類帶來幸福,與建築本身的造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審美情趣、生活背景都有巨大的差異,所以對建築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如果在上面圖中這些建築物裡做著一份體面的高薪工作,度過一個完美的假期,或是和親人朋友共度歡樂時光,這樣的建築即使造型”奇葩“,難道不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嗎


反過來說,再精美的建築,如果它給人類帶來的是痛苦、奴役和不平等,那這樣的建築絕無幸福可言。


這幢漂亮的日式建築叫“春帆樓”,它位於日本的下關,曾經是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地方,它讓無數的中國人感到屈辱。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而這座氣勢恢宏、雕塑繁複、足以當作國家象徵的巴洛克式建築,是被譽為德國建築瑰寶的德國國會大廈。在二戰期間,它卻是臭名昭著的納粹帝國的邪惡心臟。儘管戰後德國人改造了原先標誌性的大圓頂,但每當走近這座大樓,想起那段歷史,都讓人有種不祥之感。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嗯,更不要提開輛大G就能進出的某國寶建築群了......


因此,美麗的建築不一定能提高居住於其中的人的道德品格


03

但是,我們卻總是把人類最好的品格,諸如秩序、平衡、優雅、協調等等傾注於建築當中。人類從建造金字塔開始,便樂此不疲地用建築這種表現形式,去塑造心目中代表完美的形象。


代表秩序井然的凡爾賽宮。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英國巴斯新月大樓的優雅曲線。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傑弗裡·巴瓦設計的斯里蘭卡議會大廈,融合了斯里蘭卡、佛教與西方特色。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建造了100多年的巴塞羅那聖家族大教堂,至今還是爛尾樓,有人問它的設計師高迪,教堂什麼時候能竣工。


高迪給出的回答是“我的客戶(上帝)並不著急”。


04

那麼,真有一種方法,可以造出完美的、能令人感到幸福的建築嗎?


其實,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期,建築的營造方式,是有固定的規則的。


“美的線條和其他一切美的形體都必須有對稱的形式”,這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提出的關於建築物美學標準。不僅是希臘的神廟,中國的紫禁城,還是埃及金字塔等古典建築,都完美遵循了這一法則。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帕拉第奧式建築,這種風格一度壟斷了歐洲和北美。


在西方,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幾乎壟斷了20世紀前所有建築的設計營造,其標準就是1570年帕拉第奧《建築四書》的出版。帕拉第奧詳細闡述了具體的建築原則,例如每種古希臘風格的柱子的長寬半徑比例各是多少、該如何對稱。因此,近代早期西方人造世界的很大部分,從外觀看起來,並不比古希臘古羅馬的相差多少。


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公元315年。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更著名的巴黎凱旋門,建於1836年。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至於為何那時候全世界的建築法則都相差無幾,只是因為建築的技術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不得已而為之多變的氣候、昂貴的運輸成本、通訊技術的落後決定了建築必須就地取材,於是在某一片封建領主的土地上,到處都是千篇一律的房子和街道。


19世紀的倫敦。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19世紀的北京。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05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建築理念和技術後,王侯將相逐漸退出了房地產市場,取而代之的是握著大筆資金的土地投資者和雄心勃勃要打破規則、創造新式建築的工程師。


在那個蒸汽轟鳴、電力奔流的年代,對建築功能性的要求壓倒了它的美學價值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內交付、如何使用更少的建築材料、如何批量複製建築、如何把摩天大樓建得更高更大,成了20世紀建築師的主要課題。


今天的倫敦和北京,如果把倫敦塔和故宮蓋住,你還能認出來它們嗎?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今日倫敦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今日北京


如果說帕拉第奧的中世紀著作是前工業化時代的建築教科書,那麼法國建築家勒·柯布西耶於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築》則成了現代人的建築聖經。


他認為,房屋不過是“居住的機器”。所有的房屋都應該簡樸、乾淨、廉價,而不應該擁有過多的修飾。他設計的薩伏伊別墅猶如一架外星來客的白色鋼琴,室內裝修極簡,管道全部裸露在外,連傢俱都沒有,只滿足基本的功能。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薩伏伊別墅


06

當功能性原則而不是美學原則作為新的衡量原則之後,人類的建築史將重新書寫。


彷彿一夜之間,所有傳統的審美原則都不復存在,突如其來的自由使得建築師們掙脫了建築美學這一權威的束縛,顛覆傳統的審美,以大地為畫紙,開始了天馬行空的創作。


於是,我們在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子堆中,看到了越來越多長相奇特的建築,而它們的造型突兀地和周圍格格不入。


北京朝陽門SOHO。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法國朗香教堂,這跟我們印象中教堂高聳如雲的塔樓大相徑庭。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麻省理工學院怪樓。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西班牙古根海姆美術館,這還是樓嗎?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在沒有統一美學指導參照物的情況下,強調建築的功能性就成了建築存在的唯一目的。然而,強調建築的絕對功能性,只會將建築逼向一個死衚衕,因為所有的建築將只有一個統一的造型和功能,超過這個範圍就將視為離經畔道


最後,我們所有的建築都會變成一個個相同的混凝土盒子。還是勒·柯布西耶,此君曾經給法國企業家弗魯葉建造了大白牆交付的水泥方塊住宅,但那些在同樣造型的水泥方塊工廠裡做苦工的工人,卻用自己熟悉的斜坡屋頂、百葉窗和牆紙,把筒子樓裝扮成心目中那個更像“家”的地方。


極端注重功能性的建築,變得沒有靈魂。


07

幸好,約翰·羅斯金最後給建築師們找到了一條“建築之道”,那就是“建築能夠開口說話”。


比如說,法院門前的階梯,傳達的是公平公正的信息,而迪士尼樂園的城堡、彩燈和煙火,傳達的是歡度節日的快樂氣息。這就是建築的語言,它能讓人和建築產生共鳴。人們能從中知道什麼是慾望和理想,知道我們究竟是誰。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換句話說,建築就跟服裝一樣,它提醒我們什麼是真實的自我。


例如,西裝革履一般是去寫字樓搬磚,穿上全套禮服一定是去參加宴會而不是去買菜,而在家裡換上傢俱服飾時,我們又迴歸自己的家庭角色。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建築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說,則是我們的另一件衣服,只不過它更貴、更結實。鋼筋水泥和落地窗建成的摩天大樓督促我們奮鬥向上,華麗庸俗的購物商場刺激我們的購物慾望。


而我們用心打造的每一個家,是我們在現代生活中對抗漂泊與流浪的歸宿,也是最貼近我們真實自我的地方。

一個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甚至此時此刻在武漢修建中的臨時醫院,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也象徵著生命與希望。


用一句話來回答文章開頭提出來的問題吧:房屋只是生活的載體,幸福卻存在每個人的心裡。


在這個悠長的假期,不妨打開地圖,或者跟銷售中介聊聊,關注陽光城市頻道公眾號,去看看哪裡的房子有更高端的規劃、更齊全的配套、更好的學區、更宜居的環境、甚至更好的戶型和物業。


居住產生的幸福,也許就孕育在這個突如其來的超長春節假期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