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文 | 热河REHE: 热河,南京本地非著名歌手,文艺中年一枚,爱好研究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重度痴迷地图,对各种杂七杂八的冷知识都略知一二。


上一次非典肆虐的时候,我们读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今天,我们不谈爱情,来聊聊房子。


01

在2020年冠状病毒疫情爆发的日子里,街上的行人屈指可数,几乎所有的人都呆在室内。这次意外的长假,也给了我一次机会,去审视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各种建筑。正巧,朋友送来几本书给我打发时间,我一眼便挑中这本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说到阿兰·德波顿此君,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他出版的一系列小品文,如《爱情笔记》、《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等等,涉及话题上至古希腊哲学,下到现代社会思潮,无一不包。而且此君厉害之处,在于他能把很复杂的主题,用极其浅显的文字或独辟蹊径的角度一一展现给读者,能让读者一口气读完后直呼“过瘾”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能将复杂的话题,用简单的方式展现,需要的是过人的丰富阅历和强大的文字功底,不过这可难不倒英伦才子德波顿。


他家境优渥,是出生于瑞士的英国old money,他的姓德波顿(de Bottom)是贵族姓氏,祖上在英国可是有封地的大地主。而且他自幼好学,毕业于剑桥大学哲学系,这也不是一般人能读的专业。所以,论学识论腔调,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


翻完这本《幸福的建筑》,仿佛是遨游于人类建筑展览馆,领略人与建筑间的关系和奥妙。


02

既然这本书叫做《幸福的建筑》,那么,什么样的建筑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呢?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能带给人们幸福的,是这些形状类似于大裤衩、秋裤、铜钱、马桶盖这样的建筑吗?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还是这种为了迅速满足城市化需求,批量化建造的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大楼呢?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又或是这种粗暴冲击人类审美下限的建筑(河北天子大酒店)呢?......


其实,建筑能否给人类带来幸福,与建筑本身的造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审美情趣、生活背景都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对建筑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如果在上面图中这些建筑物里做着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或是和亲人朋友共度欢乐时光,这样的建筑即使造型”奇葩“,难道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吗


反过来说,再精美的建筑,如果它给人类带来的是痛苦、奴役和不平等,那这样的建筑绝无幸福可言。


这幢漂亮的日式建筑叫“春帆楼”,它位于日本的下关,曾经是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地方,它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到屈辱。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而这座气势恢宏、雕塑繁复、足以当作国家象征的巴洛克式建筑,是被誉为德国建筑瑰宝的德国国会大厦。在二战期间,它却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帝国的邪恶心脏。尽管战后德国人改造了原先标志性的大圆顶,但每当走近这座大楼,想起那段历史,都让人有种不祥之感。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嗯,更不要提开辆大G就能进出的某国宝建筑群了......


因此,美丽的建筑不一定能提高居住于其中的人的道德品格


03

但是,我们却总是把人类最好的品格,诸如秩序、平衡、优雅、协调等等倾注于建筑当中。人类从建造金字塔开始,便乐此不疲地用建筑这种表现形式,去塑造心目中代表完美的形象。


代表秩序井然的凡尔赛宫。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英国巴斯新月大楼的优雅曲线。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杰弗里·巴瓦设计的斯里兰卡议会大厦,融合了斯里兰卡、佛教与西方特色。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建造了100多年的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至今还是烂尾楼,有人问它的设计师高迪,教堂什么时候能竣工。


高迪给出的回答是“我的客户(上帝)并不着急”。


04

那么,真有一种方法,可以造出完美的、能令人感到幸福的建筑吗?


其实,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建筑的营造方式,是有固定的规则的。


“美的线条和其他一切美的形体都必须有对称的形式”,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关于建筑物美学标准。不仅是希腊的神庙,中国的紫禁城,还是埃及金字塔等古典建筑,都完美遵循了这一法则。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帕拉第奥式建筑,这种风格一度垄断了欧洲和北美。


在西方,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几乎垄断了20世纪前所有建筑的设计营造,其标准就是1570年帕拉第奥《建筑四书》的出版。帕拉第奥详细阐述了具体的建筑原则,例如每种古希腊风格的柱子的长宽半径比例各是多少、该如何对称。因此,近代早期西方人造世界的很大部分,从外观看起来,并不比古希腊古罗马的相差多少。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更著名的巴黎凯旋门,建于1836年。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至于为何那时候全世界的建筑法则都相差无几,只是因为建筑的技术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多变的气候、昂贵的运输成本、通讯技术的落后决定了建筑必须就地取材,于是在某一片封建领主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房子和街道。


19世纪的伦敦。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19世纪的北京。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05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后,王侯将相逐渐退出了房地产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握着大笔资金的土地投资者和雄心勃勃要打破规则、创造新式建筑的工程师。


在那个蒸汽轰鸣、电力奔流的年代,对建筑功能性的要求压倒了它的美学价值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交付、如何使用更少的建筑材料、如何批量复制建筑、如何把摩天大楼建得更高更大,成了20世纪建筑师的主要课题。


今天的伦敦和北京,如果把伦敦塔和故宫盖住,你还能认出来它们吗?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今日伦敦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今日北京


如果说帕拉第奥的中世纪著作是前工业化时代的建筑教科书,那么法国建筑家勒·柯布西耶于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则成了现代人的建筑圣经。


他认为,房屋不过是“居住的机器”。所有的房屋都应该简朴、干净、廉价,而不应该拥有过多的修饰。他设计的萨伏伊别墅犹如一架外星来客的白色钢琴,室内装修极简,管道全部裸露在外,连家具都没有,只满足基本的功能。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萨伏伊别墅


06

当功能性原则而不是美学原则作为新的衡量原则之后,人类的建筑史将重新书写。


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传统的审美原则都不复存在,突如其来的自由使得建筑师们挣脱了建筑美学这一权威的束缚,颠覆传统的审美,以大地为画纸,开始了天马行空的创作。


于是,我们在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子堆中,看到了越来越多长相奇特的建筑,而它们的造型突兀地和周围格格不入。


北京朝阳门SOHO。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法国朗香教堂,这跟我们印象中教堂高耸如云的塔楼大相径庭。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麻省理工学院怪楼。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这还是楼吗?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在没有统一美学指导参照物的情况下,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就成了建筑存在的唯一目的。然而,强调建筑的绝对功能性,只会将建筑逼向一个死胡同,因为所有的建筑将只有一个统一的造型和功能,超过这个范围就将视为离经畔道


最后,我们所有的建筑都会变成一个个相同的混凝土盒子。还是勒·柯布西耶,此君曾经给法国企业家弗鲁叶建造了大白墙交付的水泥方块住宅,但那些在同样造型的水泥方块工厂里做苦工的工人,却用自己熟悉的斜坡屋顶、百叶窗和墙纸,把筒子楼装扮成心目中那个更像“家”的地方。


极端注重功能性的建筑,变得没有灵魂。


07

幸好,约翰·罗斯金最后给建筑师们找到了一条“建筑之道”,那就是“建筑能够开口说话”。


比如说,法院门前的阶梯,传达的是公平公正的信息,而迪士尼乐园的城堡、彩灯和烟火,传达的是欢度节日的快乐气息。这就是建筑的语言,它能让人和建筑产生共鸣。人们能从中知道什么是欲望和理想,知道我们究竟是谁。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换句话说,建筑就跟服装一样,它提醒我们什么是真实的自我。


例如,西装革履一般是去写字楼搬砖,穿上全套礼服一定是去参加宴会而不是去买菜,而在家里换上家具服饰时,我们又回归自己的家庭角色。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建筑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则是我们的另一件衣服,只不过它更贵、更结实。钢筋水泥和落地窗建成的摩天大楼督促我们奋斗向上,华丽庸俗的购物商场刺激我们的购物欲望。


而我们用心打造的每一个家,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对抗漂泊与流浪的归宿,也是最贴近我们真实自我的地方。

一个南京人的沉思:幸福的房子


甚至此时此刻在武汉修建中的临时医院,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用一句话来回答文章开头提出来的问题吧:房屋只是生活的载体,幸福却存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这个悠长的假期,不妨打开地图,或者跟销售中介聊聊,关注阳光城市频道公众号,去看看哪里的房子有更高端的规划、更齐全的配套、更好的学区、更宜居的环境、甚至更好的户型和物业。


居住产生的幸福,也许就孕育在这个突如其来的超长春节假期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