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哪一句最好?為什麼?

敬請酌詞煉句


1、鷓鴣天 辛棄疾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這首詩最好的是首聯的兩句,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心中的惆悵無法排解的境況,山河破碎的悲愁;年華逝去的苦愁;壯志難酬的哀愁.這些愁緊隨著作者揮之不去。


2、辛棄疾的官場生涯是極其的不順,因為他力主抗金,收復中原,但壯志難酬,一生屢遭貶斥,所以,愁緒百結,久不能脫。晚年過著閒適的田園生活,依然渴望著建功立業,統一祖國。當然願望不能實現,但是憂愁無時無刻都在作者的心裡,所以,這樣矛盾,只好以詩言志,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搖曳盛開


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那一句最好?先欣賞整篇詞句。

欲上高樓去避愁,

愁還隨我上高樓。

經行幾處江山改,

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

不成人總要封侯?

浮雲出處元無定,

得此浮雲也自由。

這首詞開句便說,我想登上高樓忘記憂愁,但憂愁如惡魔般隨我登上高樓,這裡的“高樓”並非指現實之高樓,而是指人生的高官厚祿,在世俗人的眼裡,人登上高官厚祿這座“高樓”是人生之大喜,殊不知高處不勝寒,高處的刀光劍影更是令人不勝愁傷,所以詞中說“愁還隨我上高樓”。

“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意思是說歷經堅難,“江山”面貌有所改觀,但許多的親朋好友為“我”擔心都白了頭,而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意思是說,想歸隱而去,但人們總是勸“我”不能放棄高官厚祿,世間之人難道只有封侯才是幸福的人生嗎?

辛棄疾要表達的思想和意願,在最後一句中出現了“浮雲出處元天定,得此浮雲也自由”。意思是說,浮雲本是自由之物,也沒被誰封侯,像“浮雲”那樣來去自由,才是我追求的生活。

讀了這首詞,懂了這首詞,就明白了這首詞最好的一句並非是“欲上高樓去避愁”,而是“得此浮雲也自由”。



春日之虎


鷓鴣天、放下隨緣去解憂

欲伴浮雲去避憂,

雲還似我做情囚。

浮雲尚且隨風轉,

多少年來豈自由。

痴成恨,恨添愁,

累傷痕怎奈無休。

人寰愛恨歸何處,

放下隨緣寺廟遊。

從這首詞上半闕第一句,說出作者的處境不是那種清閒而順心。只有憂傷和煩惱,才會嚮往“欲伴浮雲去避憂”。後幾句意思是:沒想雲象我一樣,只有風的到來,雲才自由自在地飄逸。

而這首詞的下半闕第一句,作者寫出煩惱憂傷的緣由,與上半闕第一句相映,傷痕愈積愈多怎麼辦。我只能放下愛恨,到寺廟走走。

本人覺得上半闕第一句最啟發人,遇到什麼傷心煩惱的事,勸人忍忍,避避,有著時辰過事情了的襟懷。

“欲伴浮雲去避憂”本人這一生沒做到,只能累人累已。若能做到這一點,看來只有博大胸懷之人,並非我這凡夫俗子能及。



楓亭晚94540406


真情不一定打動人,打動人的是錘鍊出反映大眾心聲的句子“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頂針、反覆修辭手法的運用突出了濃郁強烈的思想情感,增強了詞句的感染力!只有打動自己,才有可能打動別人!

依韻辛棄疾:

欲伴浮雲去避憂,

雲還似我做情囚。

浮雲尚且隨風轉,

多少年來豈自由?

痴成恨,恨添愁。

累傷痕怎奈無休?

人寰愛恨歸何處,

放下隨緣寺廟遊!

請問:您覺得不才依韻詞中有反映大眾心聲的句子嗎?謝謝了!







敬請酌詞煉句


小樓覺得這首詞句句都好,且細讀之。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古詩詞,登樓遣懷者多矣,直言“避愁”,用語新穎。第二句更將“愁”擬人化,言避之不得,隨我上高樓,新之又新。

這兩句詞,兩言“愁”兩言“樓”,“愁”與“樓”音近,相當於兩句中,一個音節反覆出現四次,形成一種循環往復的音韻,讀起來一種纏繞不絕揮之不去的愁緒縈繞心頭。

所以這兩句當然好。

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經行,經過。

這兩句直抒胸臆,語言漢淺白,似無多少妙處,但其中的感慨,很是動人。走過的地方,江山已改,曾經的朋友,盡皆白頭。世事變換,人生將盡,此中感慨,人人讀而心有慼慼。

這兩句為詞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調,不可少。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

陶淵明說,田園將蕪胡不歸?當世路好艱難時,人總想回歸心靈的家園。辛棄疾也想歸去,但這對於他來說,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不成人總要封候?難道到邊塞去立功封侯?辛棄疾自然想立功封侯,但他生活在了一個軟弱的朝代,所以他只能自我安慰,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封候的。

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浮雲飄去飄來本來沒有固定之處,我能夠像浮雲那樣隨心來去,也算是一個愜意的選擇。

詞到最後,似乎辛棄疾打算追求一種自由愜意的生活了,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辛棄疾,他一生追求的期望憑藉馬上殺伐恢復中原故土以博取功名富貴的雄心,然而他卻困在官場鬥爭之中,不能上陣殺敵,所謂的自由愜意,不過是他的自我安慰罷了。

這首詞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並不是單說哪一句好,哪一句不好,要通讀全詞,才能品味這首詞真正的美。


謝小樓


整首詞,有一種惆悵揮之不去,來隨我進,去隨我出。讀完,像蕩在鞦韆上,來去悠悠,連綿不絕。

情緒寫的隱晦,不明晰,但是那陰霾像空氣一樣籠罩著自己。想要解脫,但那裡能解脫的掉呢。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一句雖然巧妙,領起整首詞的情緒,因情緒飄搖不定,雖能讓讀者感同身受,但卻直白瑣碎,黏連不爽利。

“經行幾處江山改, 多少親朋盡白頭”,把視野拉開,同時把境界也拉高,描摹了歲月滄桑,無可奈何的境遇和心境。

“浮雲出處元無定, 得似浮雲也自由。”以浮雲自比,渴望自己能如浮雲一樣自由。表達了自由,但卻不能如願,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願望,聊以自慰而已。此句看似解脫,但卻陷的更深,已經沒有了迴旋的希望。

這是一首用情緒寫的,寫情緒的詞。所以詞人的情緒昇華和轉折的地方才是這首詞的關鍵。那這便是:“歸休去,去歸休”,這是詞人的人生答案,也是情緒的出口。從整體上來說,也是情緒起——發展——高潮——解脫——消散,整個過程的轉折點和起承點。

“歸休去,去歸休”,是詞的高潮和情緒的解脫點,也從這句看出了詞人的胸懷和視野,表達了不如歸去的心境。所以,從整首詞來看,這句才是妙筆,最好的點。


瘋哥哥l


前兩句最好。寫盡了人生憂愁無處躲避,實在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丶丶、


高樓避愁


愁還隨我上高樓!

只有此句最妙,至少小可這樣認為!

把愁字具體化了,彷彿是自己的影子,寸步不離!而且妙還在那個“上”字,這是一個動作,可是“愁”也是這個動作,步步亦趨,從樓下到樓上,可謂痴心相隨。

這首詞明顯是口語風格,傳承於他的半個師父李清照,只不過他將這種清淺的口語轉化成男人獨有的荷爾蒙氣息。

第三句,讀著心驚,太露,露得我都為辛伯伯擔心,因為這一句犯忌,若說是反動詩我都信,我甚至想當年他被弄得東挪西走,估計也是因為寫這些詩詞礙了皇帝和朝臣的心情。

第四句,太白話了,與“滿座衣冠似雪”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算不得最好,反正算得上最不好,因為根本和他的水平不搭。所以小可萬分肯定,這首詞一定是和朋友交遊或酒後一起做的,而且還不是什麼深交,頂多是一個不得不應酬的官兒,有些像南子之於孔子那個場合,宋朝文人除了拉屎撒尿時不能寫詩唱和以外,其餘時間只要是聚會,不寫詩簡直是不可能的。可是面對一個自己不待見卻不得不出面的人,能寫出什麼好詞來呢?與其說這是一首詞,不如說這是一首諷刺之作,就是諷刺這個來和自己見面的人。

為什麼小可如此肯定,各位,辛老伯可是詞中大家,他無數的美麗篇章都是順手而為,他寫詞像喝水水一樣容易,以他的水準,哪怕是沒有靈感沒有激情沒有才思也斷然不會寫出如此LOW的一篇。

問證明,小可沒有!但小可偏偏就如此肯定!

再看後面,簡直是拼字遊戲,連回文詞都懶得作!

第六句還不如“多少親朋盡白頭”來得乾淨直接,所以最後也懶得用心了,接露了一手拼接大法。把一句變成了兩句。

所以,小可固執地相信,這個“愁”指的是那個不想見到卻不得不見的那個人,所以要“避”,卻“避”不開,人家還自以為是的跟著你上了樓!

能不愁乎?


亦有所思


我覺得最好的兩句,應該是“遇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讀來朗朗上口,卻又欲迎還拒。


詞中也間接地表達出了,愁並不會隨著人的腳步而停留,若想離開愁惱,須得從自己的內心去改變,很多時候苦悶都是自己給自己帶上的枷鎖,心若看開,便一切都好。

人生在世活得瀟灑如意最好不過,不要只看見眼前的憂愁,要知道明天太陽依舊會升起,而憂愁放下他便只能停留在昨天。


錦夏jx


此詩的末聯聯最好。

"浮雲出處元無定,

得似浮雲也自由"。

誦讀全詩:

"欲上高樓去避愁,

愁還隨我上高樓。

經行幾處江山改,

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

不成人總要封侯。

浮雲出處元無定,

得似浮雲也自由。"

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被金兵所佔,21歲時參加抗金義軍,由於執政者的屈辱求和,歸南宋,歷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撫使等職,曾上《美芹十論》與《九義》,陳述戰守之策,朝庭只欣賞他的才華,沒有釆納他的計策,苟且偷安而屈辱求和,辛棄疾,悲憤不已,感嘆壯志難酬,而"欲上高樓去避愁",憂愁卻揮之不去,"愁還隨我上高樓"。為何憂愁揮之不去呢?是因為"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美麗廣闊的中原地區被金軍佔據,江山變了模樣,人也白了頭,卻無力收復。抒發了作者的強烈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譴責了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面對山河破碎的淒涼景象,朝庭的軟弱無能,感慨"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