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秋思》中夕陽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麼?

四口之家之一


既然我們聊《天淨沙·秋思》,我們就得先談談他的作者,為何談作者?因為你只有對作品本人有所瞭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所蘊含的深意,不然,我們就只能紙上談兵,胡亂猜測,結果也就可想而知,用一句話說那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此人元代雜劇家、散曲家。曾做過官,晚年隱退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千古流傳。詩人列舉九種景物,描繪了一個天涯遊子騎著一匹瘦馬,悽悽然走在夕陽下。寥寥數語,九種景物,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回到正題,《天淨沙·秋思》中夕陽西下,下一句的作用是什麼?首先作者通過“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夕陽西下的下句“斷腸人在天涯”的作用就是:“作為曲眼,同時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之作用”。因為正是這句“斷腸人在天涯”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一種觸發物,寫景的目的就是為襯托出人的現狀,人的情感,境遇,內心深處淒涼。作者作為一名遊子,在日落黃昏之時仍駕一匹瘦馬,浪跡天涯,看到此情此景,內心的愁苦之情可想而知,真是腸斷無人知,瘦馬知天涯!

而此曲中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實在精妙無比,此曲被稱為“秋思之祖”也就理所當然了!


午夜聽風雨


原句為“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斷腸人在天涯”點明瞭人物,即這首小令表達的主人公,前面運用白描手法寫景,渲染一種蕭索淒涼的秋景,最後一句點明人物,突出了表達的主題,本小令是為了表現天涯遊子的落寞斷腸,引發人的無限愁思。


心羅萬象心


原詩如下

天淨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羈旅途中,所看所想所悲所悽。枯藤纏繞著老樹,有烏鴉棲息在樹枝上。小橋下面有潺潺流水,旁邊還有幾戶人家居住。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遊子前行。夕陽向西漸漸落下時,還漂泊在天涯的遊子不禁黯然神傷,想念著家鄉和親人。詞的前面幾句展現在人面前的是一副秋天夕陽西下的景色,而後面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則點明全文主旨,把詞人身在外極度悲傷淒涼的境遇描寫的淋漓盡致。



用戶一抹夕陽


簡言之,‘‘夕陽西下’’乃過渡。也即承上啟下。上承‘‘昏’’而明時,下啟‘‘斷腸’’而抒情。使整首小令結構緊湊,渾然一體。全曲十一個畫面,前三句九。通過‘‘夕陽西下’’這第十個畫面,由單純寫景過渡到抒情。景是情的鋪墊,情是景的昇華。前者渲染氛圍,後者畫龍點睛。前三句九景,六黯夾三清,遊子思家之情已暗含其中。以四句一帶,末句點明濃濃的愁鬱,即‘‘斷腸’’之情,主旨盡釋。暮鴉歸巢,而夕陽下的遊子尚不知何處棲身,怎不教人愁斷肝腸?此令,上佳之作,無愧‘‘百代秋思之祖’’之尊謂。


沸不騰1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戲曲家、雜劇家馬致遠的詞:“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網絡圖片)

這首詞的意思是: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單純從這首詞譯文中,我們得知“夕陽西下”這句四個字,是描述了太陽從西邊逐漸地落下,慢慢地失去了原來耀眼的光芒。

聯繫到下句“斷腸人在天涯”,它的意義就從客觀景色轉變到人。是說人在此時此刻孤獨漂泊的心境,就是哭“斷腸”的心境。詩人似乎又看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這一切,都是詩人離別家鄉時與現在孤悽悲涼的情景。

“夕陽西下”在這首詞尾句中,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承上句“小橋”“瘦馬”,“小橋”指家鄉,“瘦馬”指自己;啟下句:“斷腸人在天涯”中“斷腸人”指詩人自己, “天涯”指“瘦馬”“斷腸人”在外四處漂泊,沒有固定的地方。

“夕陽西下”在這裡起到了很好的連接上下句的作用。讀者從中會深刻地領悟到,想當年作者是怎樣的環境下離開家鄉到外邊打拼的,現在上了歲數了,年紀大了,想家了,可自己還在外邊打拼,一個人孤獨地漂泊在遙遠的地方,那思鄉的淚水哭“斷腸”。

如果沒有“夕陽西下”這句詞的承接,那麼,就不會有這麼深刻感人令人動情的畫面。因為,只有在“夕陽西下”,上了歲數,孤獨地在外漂泊,才有如此深深的體會。

“夕陽西下”在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上了歲數的人。在這裡就是指詩人自己。假如我們刪去“夕陽西下”這句,那麼,“斷腸人在天涯”會莫名其妙,令人費解,不會引起讀者的感動與淚水。

總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鄉愁詞。這首詞把情景,意境相互交融,揮然一體,讀後,詩人的那種孤悽漂泊與無奈,那種又濃又厚又感人的鄉情,不禁令人動容,驟然淚下。這是一首好詩。

簡略回答,有不妥之處請見諒。


言者青青


要很好的理解“夕陽西下”在《天淨沙.秋思》裡面的作用,就必須先了解一下“夕陽”代表的意義。

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一個文學素養很高的人。而要成為高文學素養的人,飽讀詩書是必然的,因此馬致遠也是接受過前人文學作品的薰陶的(漢賦唐詩宋詞等)。那麼前人文學作品中無數次出現的“夕陽”表達的意義,也會影響到馬致遠,從而在馬致遠內心隱藏起來,等待合適的情景,就會流露出來。


唐詩宋詞中“夕陽”的涵義:唐詩宋詞中出現過不計其數次“夕陽”,他們有什麼共性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樂遊原 / 登樂遊原

唐代: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裡的夕陽代表著一種無限美好的景色,但是可惜已接近黃昏,好景不長了。所以這裡的夕陽引發的是詩人惆悵的情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裡的“夕陽”,配搭上“斜”字,便突出了昔日權貴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再和前面野草花組成了一副敗落淒涼的背景。表露出來的是一種寂寥、慘淡的氛圍。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在這首詞中,作者問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實際上,西下的夕陽不會再回來了,明天的夕陽並非今天的夕陽,就好像明年再開的花也不是今年開放的花,今年開的花已經無可奈何的落下。

所以這裡的“夕陽”引發的是一種無可奈可,身不由己的情懷。


“夕陽”意義

唐詩宋詞裡面包含“夕陽”的句子還有很多,這裡不能一一抄錄,否則就是水字數了。從這幾個經典的句子可以看出,夕陽會引發人們“惆悵”、“失落”、“無可奈何”之類的情緒,不單單是馬致遠,比馬致遠更晚年代的楊慎也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裡也是用夕陽表現了一種惆悵,不管你是成王還是敗寇,在時光的長河中,總歸是一段浪花而已。


夕陽情結

就連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的,例如梅豔芳的《夕陽之歌》也唱到: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表達了一種無奈的感覺。

所以一個深受古人文化薰陶而成的“夕陽情結”,總會或多或少潛伏在一個個文學愛好者心中。其實不僅僅是夕陽,還有落花、落葉、夜雨、雁鳴等等很多自然景物都會引起人的情緒變化。

這個並非是“多愁善感”的原因,哲學中都承認,人和自然之間是相互影響,這個影響當然包括情緒了。難道看到電閃雷鳴、山崩地裂人都不會驚懼嗎?當然會了。所以夕陽讓人感覺到惆悵、無奈、蕭索也不奇怪了。前人的文學薰陶只是更加加深了這種感覺,讓它在你的內心了變得更加敏感。


回到秋思

馬致遠這首天淨沙曲內容是寫秋天,文中的“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六種景物緊密結合在一起,極大程度上渲染了一種深秋蕭索的景象,常人見此已經是心緒難平了。更何況在當中看到了“小橋流水人家”,說明馬致遠剛好經過了一個小村落,這個小村落很美、很寧靜,可惜不是自己的家,連“昏鴉”都有老樹可以棲息,而“我”此時卻是無家可歸,不禁得倍有淒涼的感受。


這個時候,又恰好是“夕陽”西下的時間了,深秋蕭索的景色加上夕陽西下引發了馬致遠內心一種“夕陽情懷”,讓馬致遠惆悵不已,甚至有“斷腸”之感。眼前有村有家,可是不是馬致遠的家,但偏偏是這普普通通的一個小村落,正好像馬致遠想要回到的家鄉,這頓時勾起了馬致遠想起了自己家鄉的“思”鄉之情。(這就是秋思的來由)


家很遠,此地豈非就是天涯?


文藥書生


本詩中幾句均為詞性詞組,只有夕陽西下是主謂詞組,是靜中取動,夕陽西下以濃墨重彩勾勒出秋天的蕭瑟景象,加以襯托了遊子在外思念家鄉的感情!




詞林詩海清風閣


《天淨沙.秋思》點明瞭遊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氛圍;同時使全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其他幾句均為名詞性詞組,只有“夕陽西下”是主謂詞組,是靜中取動.前幾句已經勾勒出秋天肅殺的景色,“夕陽西下”是濃墨重彩,加深了秋景的悲涼,引出詩眼的“斷腸”,在秋的景上加重悲的色彩,襯托遊子在外前途渺茫思念家鄉的感情.想想出國的人中僅可謀生的掙扎在底層的中國人,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首詞.


江邊1122


馬致遠的這首小令被稱作"秋思之祖",句句簡練,每一句都有不同的作用,前面的鋪墊為最後一句起到情緒渲染作用。我們全面分析一下: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低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閒致。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

古道西風瘦馬,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

前面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

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故事的主人在最後出場了,所有的景緻都是這位斷腸人眼前所見的主觀感受。




一閱而啟


我非常喜歡這首詞,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就被深深感染。作者馬致遠是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作者主要描寫的是蕭瑟的深秋,枯枝敗葉,殘陽,寓情於景,以景託情,來抒發作者人在旅途,落寞孤寂,心情鬱悶,腸斷天涯的悲涼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