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壓力下,謹防“心病”成次生災害

疫情壓力下,謹防“心病”成次生災害

當前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確診病例的增加,一些民眾出現程度不同的煩躁、緊張、憤怒、焦慮、消沉等不良情緒綜合徵。

有的宅家生是非,吵架鬧矛盾;有的生活作息顛倒,精神萎靡不振;有的過度恐慌,免疫力下降;有些甚至做出毆打醫生、驅趕租戶、挖路封門等極端事件,這些由“心病”引發的行為和個案亟須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出現不良情緒完全可以理解,但不能過度過激。有的地方把道路挖斷或運來渣土阻擋,有的把從武漢回來的人家大門強行封堵,有的不準返城工作的租戶進村,這些簡單粗暴的做法,不是什麼硬核抗疫,而是缺乏人文關懷的野蠻行為。

瘟疫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瘟疫的人。社會充滿愛心的溫暖,是戰勝瘟疫的一個關鍵,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內涵,是現代社會文明的一個標誌。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還有人們常說的“大愛”,都不應當只是口頭上的詞語,而應當是行動的指南。

加強人文關懷,做到隔離不隔“愛”,應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在這場全民與疫情的戰鬥中,不能讓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群體有被遺棄的錯覺和感受,這是社會的責任,更是以人為本的體現。

針對不同群體出現的心理問題,前不久,國家有關部門專門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進行分級診斷干預,及時而有效。

一些地方積極學習借鑑,將其分為四級人群:第一級是確診患者、疫情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第二級是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第三級是與前兩級人群有關的人,如家屬、同事、朋友,參與疫情應對的後方救援者,包括現場指揮、組織管理人員、志願者等;第四級是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等。針對高危人群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對普通人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當然,在與疫情共存期間,作為普通民眾,宅家是首選,日常生活與以往肯定會有明顯變化,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外出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每天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睡眠,調整改善情緒;不出門時可以在家運動,練練瑜伽,打打太極,增強免疫力;還可以靜心閱讀,寫字畫畫,學做美食,提高內涵;同時也要關心關愛家人,讓家充滿和諧氛圍。

總之,治癒“心病”,關鍵藥方就是要用放鬆、愉悅、陽光的心態驅散疫情的“霧霾”。

半月談評論員:王永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