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不生孩子,是種什麼體驗?30年前的"丁克族"說出心裡話

認清生活的真相後,再選擇丁克或者生育

曾經有一位朋友是

堅定的丁克一族。當有人問他有人為什麼要丁克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活著的每一秒,都是我丁克的原因。

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是輕輕鬆鬆的。和其他催孩子起床,忙著給孩子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的人相比,我可以很悠閒的給自己準備早餐,吃飽喝足了去上班。

白天忙完工作,下了班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躺在沙發上看看電影,打打遊戲,或者翻翻自己喜歡的書,何其快哉。

一輩子不生孩子,是種什麼體驗?30年前的

別人用來照顧孩子的精力和金錢,我都可以用來享受生活。平時想買什麼買什麼,想去哪裡旅遊就去旅遊,想存錢就存錢。因為沒有孩子,我的全部生活都是為我自己而活。

這樣的觀念自然被很多人質疑:你現在是輕鬆快樂,可是你想過老了的情況嗎?他淡然笑道:也許老了會很不幸,但是我願意用我老年的不幸換取前面幾十年的自由和快樂。

與很多身處底層,還生一大堆孩子的人群相比。受過高等教育對生活質量有追求的人,能清楚的認識到多少財富才能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也清楚認識階級跨越的鴻溝,所以心態也更加豁達。不會因為親友長輩的三言兩語,就輕易改變自己的觀念。

一輩子不生孩子,是種什麼體驗?30年前的

除了這一類以外,還有一類是因為經濟原因不得已選擇了丁克。如今有人調侃,高房價成了最好的避孕藥。在北上廣以及很多大城市裡,年輕人揹負著沉重的房貸。而在這之餘再生一個孩子,對他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大學畢業後就在北京工作的小熊夫婦,在父母的幫襯下,付了房子的首付。兩人的工資要還房貸,要吃穿用度,所以根本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生孩子。所以就一起約定,先丁克。等到以後有了能力和精力,再考慮這件事情。

一輩子不生孩子,是種什麼體驗?30年前的

然而選擇生育或者丁克,都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和歌手蔡琴的婚姻就是一個例子。結婚的時候,兩人達成共識要丁克下去。然而十年之後,他們婚姻結束了。同年,楊德昌和另一個女人結婚生子。

蔡琴經歷很久才走出陰霾,錯過最佳生育年齡的她,至今沒有孩子。曾有媒體問起楊導這段婚姻,他說: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而蔡琴的回答是:我不覺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一句話,道出了所有的傷痛。

一輩子不生孩子,是種什麼體驗?30年前的

這樣的事例生活中也屢見不鮮。有一對事業有成的夫婦,兩人年輕的時候忙著打拼,一起決定丁克。然而人到中年,看著別人家的孩子伶俐可愛,男方突然特別想當爸爸。但是老婆已經不能生育,不久兩人離婚。

緊接著男方娶了年輕的妻子,生了孩子。朋友圈裡,都是嬌妻愛子的照片。他前半生事業成功,後半生得償所願。然而年華老去的前妻,就只能在憂傷和悔恨中度日了。

一輩子不生孩子,是種什麼體驗?30年前的

所以在丁克這件事情上,女人更要慎重。男人的生理機制決定了他即使到了五十歲甚至六十歲,也依然可以繁衍後代。但是女人一旦錯過那個黃金年齡,再想成為母親則很難了。

當然換條思路,生孩子也未必能夠保證一生的幸福。如果兩個人感情已經消亡,孩子也無法維繫婚姻。就像一張再完整的保鮮膜,也無法保鮮已經過期的食物。

當有成為丁克族的打算時,應該考慮這些問題:

1、買全面的健康保險,不然生了重病沒錢醫治。

2、開始存錢,為自己的晚年做好準備。

3、培養興趣愛好,找到人生寄託。

4、結婚的丁克族,要做好對方反悔的準備。因為每個人都只能控制自己,人心難測。有的人會突然改變,萌生出傳宗接代的想法。作為丁克族,一定要經濟獨立,就算離婚,也要至少能分到一半財產,後續生活要有保障。

人生在世,風花雪月是樂,天倫之樂是樂,人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夢想和需求也會改變。

一輩子不生孩子,是種什麼體驗?30年前的

沒必要吹捧丁克一族,認為他們活的瀟灑不羈。男女在一起過日子,能相互認同和共同進步與否決定了未來能白頭偕老還是分道揚鑣。

生孩子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人生更是冷暖自知。無論是丁克的還是已經生育的,都有過的好的也有不幸福的。所以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委曲求全。

到底選擇丁克好還是生育好,這是一個永久爭論的話題。這個問題永遠也沒有答案,但不管哪一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

日子終究是自己過出來的,要盡情享受,這個沒有答案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