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帝王陵墓被盜為何不發掘?

用戶2822530266973


許多帝王陵墓地表有可能盜隕而地宮並無隕,秦始皇、武則天陵墓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些帝陵防盜極為嚴格不發掘也許是最好的保護。


老衲不懷春


為什麼很多著名的帝王陵,國家嚴禁發掘?原因其實很簡單,目前的技術不能對發掘出土的文物進行有效的保護。其實國家之所以這要做,也是在接受教訓後的結果,而這個教訓就是1956年定陵的發掘。

1956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力薦下,國家最終同意了對明萬曆皇帝朱翊鈞定陵的發掘考古發掘。鮮為人知的是,剛開始郭沫若等人主張發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由於長陵規模太大,發掘時又是寒冷季節,考古人員一時間多次嘗試發掘失敗之後,大家才把目標轉向了定陵。

定陵的發掘也是一波三折,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定陵地宮共出土的大量文物多達3000多件,這裡麵包括了600多件衣服。其中萬曆皇帝的龍袍、袞服等,更是巧奪天工。然而,當定陵地宮被打開之後,原來封閉的環境一下子進入了大量氧氣,絢爛多彩的絲織品一下子受到了氧化,讓人痛心疾首。

由於保護的技術水平十分落後,大量的絲織品在接觸氧氣之後變硬,無數國寶級文物都無法保存。痛定思痛,“定陵發掘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帝王陵不能隨便挖。從這之後就定下了規矩,堅決不主動發掘帝王陵。”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曾參與定陵發掘的考古人員在編寫定陵考古報告時寫道,“可惜過了20多年歲月,棺槨毀於定陵建館之初,帝后屍骨、頭髮、牙齒毀於特殊年代,原始資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黴汙,特別是那些囊括了中華精品的帝后服飾、織品等等,幾經翻動,殘損更甚,所幸幾大冊發掘工作的原始記錄,尚保存完整。”

2006年,在定陵發掘50週年之際,北京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將當年定陵出土的文物重新放入“地下”。所謂的放入“地下”是指在地下重新修建了一個文物庫房,據十三陵的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原先的庫房面積狹小,文物藏品甚至無法實現分類儲藏上架。因此只有重新修建一座現代化庫房,才能讓珍貴文物享受到恆溫恆溼的現代化科技保護。”

據報道,萬曆皇帝的龍袍氧化十分嚴重,已經碳化變黑變脆。雖然文物保護工作人員採用最先進的保護技術,但是這種技術也是不可逆反的,使用的塗料老化龜裂後,絲織品也隨之碎裂。


江湖百曉生NOv1


現在我國考古界有兩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不準挖掘帝陵和不準主動考古。因為在50年代發掘帝王陵墓時技術條件不夠,導致損失大量的珍貴文物,有了這個教訓,所以至今國家沒有再發掘帝王陵墓。

  • 挖掘定陵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個被挖掘的帝陵,明十三陵是所有皇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帝陵群,而從歷史上來看明清兩代和民國都沒有給盜墓賊盜墓的機會,而出了唯一一座定陵被郭沫若挖掘以外,其他的全部保存完好,而且現在明十三陵的安保系統也日益完善,所以定陵是唯一一座被挖掘的帝陵。

當時的郭沫若和吳晗還有一幫歷史學家提出了挖掘帝陵的機會,此計劃一出考古界震動,他們都以技術不成熟紛紛勸阻郭沫若等人的瘋狂舉動,但是因為人微言輕並沒有讓他回頭,反而讓他更加堅定的挖掘帝陵。本來是打斷挖掘長陵也就是朱棣的陵墓,但是因為挖掘難度太大而不得已作廢,而定陵的挖掘難度比較小,他就把目標轉向定陵。

於是郭沫若在1956年的時候正式開始挖掘定陵,在一切工作都順利的情況下,考古隊順利的進入了墓室的隧道,被墓室裡面的字畫珠寶全部都震驚了,不過意外發生了,因為當時這些東西都已經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沒有的到完好的保護,於是很多文物就眼睜睜的化為灰燼,而萬曆皇帝的棺材竟然被當成垃圾扔掉。

而由於定陵珍貴文物的損壞,這讓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痛心疾首,於是萬人請命停止對帝陵的挖掘。但是郭沫若先生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反而又提出了挖掘武則天的乾陵計劃,好在被周總理否決了,不然又是一場悲劇。而之後的國家吸取了教訓,從此中止了挖掘帝陵的計劃。但是就是因為郭沫若先生的做法,成功的保護了皇陵再也傷害,但是也對定陵是場破壞性的挖掘。

  • 保護帝陵

國家直到現在還沒有決定挖掘帝王陵墓,主要是現在的文物發掘和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保護被髮掘文物。這方面我們是有慘痛的教訓的。挖掘定陵給文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如果定陵是現在發掘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對萬曆皇帝的屍體做屍檢,那麼就可以解決很多的歷史謎團,不過現在已經成為永遠的不可能知道的秘密了。

當初秦始皇兵馬俑剛出土時,是有顏色的,一出土就褪色。如果是將來發掘,我們有保護技術了,就可以保持兩千多年前的樣子。

武則天和唐高宗的乾陵,難道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會挖不出來嗎?就是因為他們埋葬是國力強盛,陪葬品豐富。問題就是我們在挖的時候,損害了怎麼辦?保護不了怎麼辦?不是要變成了千古罪人?同樣的道理還有朱棣的長陵,他也是國力強盛,陪葬品豐富,很有可能有(永樂大典)。秦始皇陵也一樣。

作為一箇中國人,誰不想挖出來看看,問題是怎麼保護?我也想看看,我可能這輩子都看不到了。還是留給子孫後代吧。


流金歲月號


主要是技術水平達不上,一旦發掘得不到很好保護,對文物的損害將是巨大的,解放初期對定陵的發掘就造成很大的損失。


南海一號10


因為現在文物保護技術不夠成熟,換句話說文物的發掘與保護。古代文明的發掘和傳承都需要成熟的技術支持,像明帝陵的挖掘由於準備不足,觸動了墓內的機關,導致許多珍貴的文物都破壞了。還有像秦始皇陵地宮裡埋藏有大量水銀,在已有的技術下是不能安全挖掘的。反過來說古墓的挖掘是對以前各朝代的文明文化的探究,解開許多未解之謎,並不是單純的去得到寶物。


青春鼓手


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我總結了幾點,

1,挖掘由誰出資。2,挖掘之後的修繕,維護由誰負責。3,挖掘的陵墓有沒有文化,經濟價值。等等。

以後還有很多問題,挖掘陵墓並不是一個小工程,與其挖掘出來加速其的毀滅速度,不如等國家有那條件之後再處理它


歷史大揭秘解說


考古基本上是這樣的,就算知道這裡有陵墓,哪怕知道是哪個皇帝的也不會主動去挖掘

因為現在的科技手段,很難將挖掘出來的文物妥善保管

舉個例子,秦始皇兵馬俑,這些兵馬俑在剛出土時每個都有不同的顏色,這些著色在暴露在空

氣之後,很快氧化消失,所以現在看起來都是土的顏色

兵馬俑還有很大,但是現在已經不挖掘了,主要是為了保護文物

只有一些因為工程,或者其他各種原因,已經暴露在空氣中的才會去搶救式挖掘


歷史回放機999


有些帝王陵雖然被盜過,但沒有到搶救性保護髮掘的地步,如果盲目的挖掘只能說是在破壞文物,比如秦始皇陵就還不具備挖掘技術


皖北利辛


這主要是因為文物不是一般東西,帝王陵墓大都是寶貴的歷史文物,損失了就無法複製,雖然現代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仍然缺少絕對的保護技術。有些帝王陵墓雖然被盜,但如果破壞不嚴重,國家不讓發掘主要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