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不能承受朝廷官員的腐敗之重,負重前行,是個悲情英雄,你認可嗎?

五色土聊歷史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少年不識李鴻章,老來才知真中堂。

李鴻章,晚清政府扛鼎之人,被譽為晚清政府的續命之人,確實如此,若非李鴻章,或許滿清政府的洋務運動不會搞的那般風風火火。

於朝堂之上,李鴻章李大人位高權重,基本上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一批人,李鴻章一生的敗績有多少?先說大的,人盡皆知的,晚清政府曾經簽署過不少屈辱的賣國條約,像是辛丑條約,馬關條約,這些條約無一例外都是李鴻章負責簽署的,除開這些,李鴻章還是清政府負責與西方列強溝通交流的媒介。僅僅是簽署賣國條約這一條,就已經足以令後世之人對李鴻章大肆批判了。

但,李鴻章簽署賣國條約有什麼過錯嗎?晚清政府的羸弱,從來都不是某一個人導致的,是歷朝歷代積累的結果,從大明朝開始,中國就已經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以天朝上國自居,晚清不過是沿襲了這種積貧積弱的結果而已。

李鴻章身為滿清政府負責與列強談判的媒介人物,在其中會有發言權嗎?談判桌上的籌碼就是拳頭,毫無疑問,晚清政府的拳頭絕對不會比列強的拳頭硬,李鴻章在談判桌上沒有籌碼,哪裡能為清政府謀福祉?

李鴻章曾為簽署條約鞠躬盡瘁

相對的,馬關條約簽署時,李鴻章曾經拒絕日本方面提出的鉅額賠款,雙方本應該在多次談判後,由清政府無奈接受賠款事宜,奈何,日本方面出了一個激進分子,小山豐太郎,小山豐太郎衝到李鴻章面前直接扣動扳機,讓本以年老多病的李鴻章徹底倒下,雖然並未致命,但日本方面也就李鴻章遇刺這一點產生了妥協的意思,最終將賠款定為了兩億兩白銀。

辛丑條約的簽訂也是如此,面對八國聯軍的咄咄逼人,李鴻章臨危不懼,已經是一把老骨頭的李鴻章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氣,據理力爭,誓死不同意八國聯軍要求的賠償條件,最終八國聯軍因為擔心李鴻章一命嗚呼以後連現有賠償都拿不到,於是簽署了現有的辛丑條約。

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李鴻章確實是一個真正的李中堂。

但,也就是這樣的李鴻章,手下有著紅頂商人盛宣懷,而李鴻章自家的積蓄或許更是遠勝過盛宣懷。

洋務運動期間,無論是興辦實業,抑或是修建軍工廠,更或者是組建北洋水師,李鴻章從中獲利都是非凡的,就像大多數官員一般,李鴻章會藉助職務之便中飽私囊,也會用自己口袋中的錢補貼北洋水師。

若是簡單的貪汙腐敗也就算了,在清政府羸弱不堪,正是一致對外的關鍵時刻,李鴻章竟然還在簽署賣國條約時吃回扣,據沙俄方面大臣回憶,李鴻章曾經在與沙俄方面簽署中俄密約時吃下了150萬盧布的回扣,各種原因如何,不需贅述。

李鴻章是晚清政府的支柱人物不錯,但絕對不會是一個完人,滿清政權歷史上,最大的貪官是乾隆時期的和珅,晚清政府最大的貪官就是李鴻章。

換作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單單隻有一面,李鴻章更是如此。


魏青衣


李鴻章確實是悲情英雄。

他的人生爭議裡,甲午海戰的失敗最重要,但甲午海戰爆發前五年,因光緒帝老師翁同龢與李鴻章不和,已經停止撥發購置和改良的軍費。

若非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等企業盈利,貼補北洋艦隊,只怕甲午海戰連一戰之力都沒有,更不用說能夠給與日本以軍事威脅,所以甲午海戰之敗不在李鴻章。

朝鮮戰場淮軍也是接連敗北,被後人稱作李鴻章保全力量的撤退,但仔細思考,雖然官兵很多出身淮軍,但軍權是國家之本,掌握實權的是滿清親貴。

即便李鴻章有保全之心,卻也無法真正調動朝鮮十餘萬駐軍,那等同於謀逆,但輸得如此慘,只能說,滿清沒能處理好與淮軍各將領的關係,導致內部失和,面對日本進攻而慘敗。

馬關條約李鴻章談判途中遇刺,李鴻章帶著血繼續談判,為清王朝省下一億兩白銀的賠償,這極大的保留了中國的元氣,他的犧牲精神值得敬佩。

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東南督府共同擁戴李鴻章為總統,但李鴻章思考再三,決定為百姓的未來,卑躬屈膝與聯軍談判,最終在病榻上,將賠款減至最低。

李鴻章用他的付出,維繫清王朝的穩定,於國有忠誠,為了不使江南獨立,軍閥內戰威脅百姓,於民有恩。

所以,李鴻章是個響噹噹的英雄。


多臻貴



李鴻章這些年被一些人塗塗抹抹,到了《走向共和》算是集大成者,一派忠心謀國,老成持重的國家棟梁風範,儼然一代偉人,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談判之前都專門以私人身份先拜訪了他,以表達敬意。國內的各種清流,包括張之洞,翁同龢,瞿鴻禨等曾經和李鴻章做對的人,那就都是不識大體的宵小之徒了。

如果李鴻章真的能有這麼識大體,能謀國,深謀遠慮,清朝怎麼會在他當權的時候每況愈下呢?那應該在列強環伺,欺凌華夏之際,應該努力推動朝廷下決心進行改革,走出困境才對,為什麼卻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打敗仗,籤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中國從一個深淵走向另一個深淵,始終無法走出歷史的低谷。


從1860年代太平天國起義被剿滅之後開始,李鴻章一手建立起來的淮軍就幾乎承包了清朝的國防,從海軍到步兵,每年花費國家大量的經費和物資,甚至在海防和塞防之爭中,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決策層也採取了支持李鴻章的海防論的立場,將本就不多的經費主要投入了海防,而左宗棠極力要求的塞防,朝廷最後雖然表示支持,但卻並不投入經費。

結果是什麼呢?左宗棠不顧老邁,抬棺出征,平定叛亂,收復新疆,之後又提出了新疆建省的建議,為之後鞏固西北邊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朝廷幾乎舉全國之力重金打造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也終於登臺亮相了,結果卻是一敗塗地,全軍覆沒,不僅北洋水師如此,國家供養多年的淮軍也敗的敗,逃的逃,一潰千里。


雖然李鴻章再晚清政局中並不是絕對核心,所以夢發揮的作用有限,只能裱糊,補鍋,而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推動整個國家進行整體性的改革,但無論是慈禧太后對他的信任,還是他所擁有的權勢,在晚清三十多年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他還不能有所作為,那麼除了證明他和慈禧太后一樣昏聵之外,還能說明什麼?

在這個意義上,《走向共和》其實也是個好電視劇。雖然李鴻章,慈禧太后,榮祿,袁世凱等人看上去都很精明,能幹,經驗豐富,但是他們始終無法帶領這個國家走出歷史的低谷,而這個電視劇中看上去輕浮,不識大體,空有一腔熱血的康梁,孫黃等人,雖然經驗不足,而且他們也失敗了,但是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至少是摸索到了正確的方向,而李鴻章,慈禧太后只是在老路上打轉轉。


蕭武


李鴻章是晚清最後一位中堂大人,是慈禧太后十分倚重的股肱之臣,位高權重。就是這麼一個貌似朝廷柱石的人,本應該把心思用在革除貪汙腐敗的弊政上,幫助慈禧整頓朝綱,造福社稷。可他倒好,眼看大清王朝百孔千瘡風雨飄搖,他不是用自已的力量去扶一把,而是挖空心思趁火打劫,巧立名目中飽私囊,利用國家的苦難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從中攫取鉅額回扣,到他晚年時資產估算達4000萬兩白銀,而當時的清政府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約8000萬兩,真是富可敵國啊!說他不能承受朝廷官員的腐敗之重,負重前行,是個悲情英雄,簡直是玷汙了“英雄”兩個字,真是讓人笑掉大牙,說他是狗熊倒還差不多,因為他在洋人面前一直都是卑躬屈膝,從來就沒有挺直腰桿英雄過。近年來翻案之風盛行,為李鴻章翻案的聲音說,“李鴻章是糊裱匠,沒有他保持大清的光鮮亮麗,大清早亡了。”,“搞洋務運動發展了民族工業”,“拖著老邁的身軀同列強討價還價實屬不易”等等奇談怪論,這些論調確實帶有很大的欺騙性,迷惑了很多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也跟著一起瞎鼓譟。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李鴻章也確實把自已形容成一個糊裱匠,面對病入膏肓的清王朝,憑他自私自利的一點小才,根本回天乏術,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順帶欺上瞞下為自己撈一把,每次所獲都比官俸不知強過多少倍,這麼有利可圖的事他幹上了癮,所以後來就樂此不疲。李鴻章一生最輝煌的業績就是代表清政府和列強簽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尤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最為著名。翻案者把李鴻章赴日本馬關時,如何拖著老邁身軀,如何忍辱負重替慈禧頂雷,如何驚險遇刺,聲淚俱下進行一番描述,讓好多善良的人心痛不已。可你知道嗎?李鴻章把你賣了還騙你為他數錢。據沙皇俄國大臣回憶錄稱:在簽訂中俄密約期間,李鴻章就收受賄賂150萬盧布,為此受到御史安維峻彈劾,如今證據仍然存放在俄羅斯國家檔案館裡,不容翻案。曾經富饒美麗的天朝上國,在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摧殘下,變得一窮二白,人民流離失所,賣兒賣女,慘不忍睹。而李鴻章呢財富卻在不斷地膨脹,“宰相合肥天下瘦”就是當時人們對他生動地寫照。現在一講甲午海戰失敗,大家都會說是慈禧過大壽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費,就是沒人提李鴻章籌辦北洋水師花了多少錢,單單買25艘軍艦李鴻章就花了3500萬兩白銀,而建沒北洋水師的軍費,是每年從海關和厘金收入中提取的400萬兩白銀。北洋水師的建設,可謂舉全國之力加以扶持,要錢給錢,要編制給編制,要地盤給地盤,士兵的俸祿也是綠營步兵的幾倍甚至10倍以上。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成了軍中驕子,更成了大清中興的希望。從上到下都以為,只要北洋水師(軍艦和火炮質量位居世界前列)建設得好,就再也不怕西方列強的堅船炮利了。當時間來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時,承載著大清希望的北洋水師,不僅沒有一戰成名,反倒是接戰後全軍覆沒,葬身黃海。那麼先進的軍艦那麼先進的大炮,在生死攸關的時刻竟然都出問題,炮彈裡面居然裝填了沙子發射不了。那麼問題來了,每年那麼多軍費開支沒有用在軍備上,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想必只有李中堂大人心裡清楚,當然我們的心裡也是清楚滴。李鴻章鉅額財富的另一個來源是從洋務運動官辦企業中獲利。同治二年,李鴻章僱傭英國人馬格里,在松江創辦洋炮局,洋務運動正式開啟。此後又陸續創建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同治十一年,他又創建了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這些企業建立之初,一般都是清政府直接控制的官辦國有企業,管理人員都由李鴻章任命,這裡面的油水那可是大得去了。在洋務運動中,洋務兩巨頭李鴻章與左宗棠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左宗棠主張花錢引進設備和工程師,自已造軍艦、武器,而李鴻章卻主張造不如仿,仿不如買。北洋海軍創建後,他大肆購買外國各種鐵甲艦船和槍炮彈藥,耗銀上億兩。最後這個糊裱匠花了巨資給清廷糊了好多條紙船,在甲午海戰的隆隆炮聲中全部灰飛煙滅,消失在煙波浩渺的黃海里。綜上所述,李鴻章不僅稱不上英雄,反倒是利用國難大發國難財的賣國賊。





一剪美鄧哥


開宗明義的說,即使是專門研究、欣賞李鴻章的近代學者,也不敢否認一點,那就是,身為清朝廷大員的李鴻章本人就是一個極其腐敗的鉅貪,如果說與沙皇俄國簽訂一項密約就受賄幾十萬白銀,你還能說李鴻章是為了國事,負重前行嗎?至於說他是什麼悲情英雄,子由亦斷然不敢苟同,這些事,咱們且一一道來。

做為曾國藩的門生之首,在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活動中,李鴻章的勢力逐漸成長起來。而從這一時期,直至清朝末期,李鴻章的所作所為可以概括為,平定內亂,興辦洋務,挾北洋海軍自重、外交斡旋這三項事物。

平定內亂一項在此不必贅言了,就興辦洋務來說,當時的督撫之臣,幾乎都參加了這項運動中來,清同治二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建立鐵廠,指令李鴻章籌集資金,派員遠赴外洋購買設備。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由此進入洋務運動門檻。

至於說到北洋海軍只一塊,這才是李鴻章的王牌,而清政府傾通國18省之力,供養北洋海軍,都不能達到北洋海軍稱心如意,加之有清一朝,根本沒有海外擴張的能力和念頭,搞起海軍的架子之後,支撐困難,北洋海軍艦船又都是由歐洲各國購置而來,耗費巨資,日甚一日,真成了清朝廷的一副鋼鐵鐐銬,苦不堪言。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李鴻章竟然主張放棄新疆主權,撤回經略新疆的經費,用於海防。在琉球問題上,李鴻章更是主張完全不爭,讓與日本。

如果沒有左宗棠的堅持和據理力爭,甚至親力親為,親自率軍遠赴新疆,底定西北,事情就不敢想象了。

而下面這件事,就愈加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在清末的中日紛爭之中,清朝廷上下,都希望借重沙皇俄國的力量,扼制日本急不可耐吞噬中國的狼子野心,而俄國也確實起到了大的作用,兩國關係綢繆之際,俄國提出西伯利亞鐵路通過中國東北境內到達海參崴的要求。

這個要求最初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

俄國人的要求被拒絕一個月後,即光緒二十二年五月,沙俄政府邀請李鴻章赴莫斯科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在接待李鴻章的過程中,以國家元首禮節對待。

另外,先是財政大臣維特與外交大臣洛巴諾夫與李鴻章密談,最後,沙皇尼古拉二世也秘密接見李鴻章。

據俄羅斯方面解密檔案記載,沙俄方面以“借路”如順利進行,將支付給李鴻章300萬盧布為酬金,於是,李鴻章把俄方的提供的密約底稿一字未改,電傳清朝廷,並催促批准。

這300萬盧布中,李鴻章得到了100萬,其它200萬盧布則因為時過境遷,打了水漂,以至於維特清末經過上海之時,李鴻章之子李經方還找上門去,討要這200萬盧布。

而在旅大租借地交涉過程中,李鴻章與張蔭桓全部受賄,關於受賄金額,維特回憶是50萬盧布,據經手人鮑里斯.羅曼諾夫回憶為“六十萬九千一百二十盧布五十戈比”。後者數字是根據銀行砝碼計算得來,應予相信。

綜上所述;清政府晚期,官員腐敗嚴重,而李鴻章尤甚,所以,李鴻章不是什麼負重前行的悲情英雄,這一點,毋庸置疑。


子由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由於當時我國已經閉關鎖國良久,所以在西方列強鐵蹄的踐踏下。我們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由此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當時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民族史的恥辱,二由於因為李鴻章史簽訂這項條約的人。遇事人們講怒火都撒在了他的身上,為此,他揹負了千古的罵名。但是,瞭解的歷史越多,就越知道李鴻章是個怎樣的人。李鴻章不能承受朝廷官員的腐敗之重,負重前行,是個悲情英雄。


一,當時的環境導致

當時的清朝內憂外患,西方列強的壓迫,內部官宣腐敗滋生,統治者不作為,太平天國起義,整個清朝內部都是烏煙瘴氣,千穿百孔。但是這個時候,統治者依舊沒有考慮該如何改革,而是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裡,久久不願意醒來。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愚昧無知落後,這是對晚清環境最真實評價。身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就註定李鴻章早負重前行,成為一個歷史上的悲情英雄。


二,他是歷史上的佼佼者

他的師傅是曾國藩,他有宏才大略,所以當老師鬱鬱而終的時候,他自己接過了重任。當時的清朝民不聊生,統治者不作為,所以李鴻章想要讓清朝強大起來,於是他參加洋務運動,於是富兵強國成為了他奮鬥得目標。但是現實往往又是殘酷的,每一次得失敗,都需要他硬著頭皮去簽訂一個個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三,晚清的歷史

縱觀全局,晚清的狀態不是能夠總烏煙瘴氣來形容的。弱國無外交,可偏偏統治者依舊沉浸在自己編織的美夢裡不願意出來,所有的爛攤子,都交給手下的人去管理。李鴻章獨自揹負了這麼多年,足以洗清他的千古罵名。對於他來說,他一個人忍辱負重那麼久,自己是對國家最好的回報了。


以史正衣冠


上午好!

小時候跟著父親去看李默然老師主演的電影《甲午風雲》,鄧世昌的英雄民族氣節和氣吞山河的“撞沉吉野”都給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為了抗擊倭寇,鄧世昌去天津覲見李鴻章“中堂”大人,因在大堂駁斥了列強的謬論,遭到了李中堂的訓斥,我當時就問父親,李鴻章是好人壞人?父親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說:你長大了就知道了。上了中學以後 ,更多瞭解到了一個“矛盾體”的李鴻章,《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都是他去和列強籤的,74歲的李鴻章攜棺材出行,可謂悲壯!長大後心智成熟了才慢慢給出了小時候問父親的答案:李鴻章是一個生不逢時的偉人。

大清朝的腐朽沒落和風雨飄搖造就了李鴻章,亦毀了李鴻章。

照片:大明湖“湖心島”,同一張照片,正反觀看效果是不一樣滴!




菩薩亦喜歡實在的人


看了下這個題目,李鴻章不能承受朝廷官員腐敗之重,負重前行,我其實是認可負重前行這四個字的。

梁啟超曾經統計過李鴻章死後他家族的財產,大約有一千萬兩之巨,和李鴻章有過交往的容閎則認為不止這個數,李鴻章家族應該有四千萬兩的財富。

容閎說李鴻章死後:“有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

清代有人認為:

清代中興功臣中最富者,惟合肥李姓為最,兄弟六人,一、二、四房約皆數百萬……合六房之富,幾可敵國



所以當時有民諺曰:宰相合肥天下瘦。

誰掌握了這麼一大筆財產都會負重前行,很累的。多少百姓因為李家的肥而瘦了,李家肥的背後,是多少人家的家破人亡?

有時候想想李大人真的不容易。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在整個洋務運動中,商業方面他做了兩件事,其一是建立了江南製造局,但是江南製造局製造的東西品質太差,大清的武器裝備都是德國進口的,幾乎沒有什麼江南製造局的產品。

甚至李大人主理的洋務成就不如張之洞,張之洞手下的漢陽兵工廠至少還製造出了漢陽造步槍,李大人的兵工廠連像樣的兵器都沒能製造出來。

李大人乾的第二件事就是開發了開平煤礦,這件事他乾的倒是成績斐然,有了好煤礦,自然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煤來。

甲午海戰前北洋軍燒的就是開平的煤,開平煤礦把不起火冒黑煙的劣質煤都賣給了北洋,後來日本人也來來買煤,李大人做主,把最好的三萬噸煤賣給了日本人。

李鴻章大人是開平煤礦的最大股東,承擔著這家煤礦的營收壓力,為了利潤,當然要先苦自己人,把日本客戶服務好了。

甲午海戰,日本戰艦就是燒著開平的煤打進來的,這一戰,大約日軍把買煤的錢都掙回去了。

李大人,苦啊。

想想李大人,多不容易的,開煤礦想的是先人後己,後來仗打敗了,他還要受指責,真的是負重前行。



洋務運動中,李鴻章還建立了大清的海軍,這是一個大功績。

為了海軍,李大人操碎了心。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李鴻章皆力阻止。

他認為新疆那地方地廣人稀,那塊地方放棄就放棄了,一塊荒涼地,鬼子喜歡給他們就行了,打回來也是勞民傷財,這筆錢不如給了海軍,為此他幾乎和左宗棠鬧翻,後來慈禧老佛爺支持了左宗棠中堂才閉嘴。

左宗棠抬棺入疆,九死一生,讓大清的的海棠葉以保持,但是對他的成就,李鴻章不以為然:如果不是你左季高想著收回啥新疆,我李家財富豈止半個安徽。

“就地產來說,半個安徽是李家的”,“上海的半條華山路是李家的”

為了報復左宗棠,他讓手下抓住機會,整死幫做左宗棠籌款的商人胡雪巖,胡雪巖太可惡了,如果不是他的籌措,左宗棠能要糧有糧要錢有錢嗎?

如果左宗棠西征不利,朝廷是不是就會停止撥款,那筆奪回新疆的軍費是否就會撥給海軍?

這筆錢涉及到李家數十口人的福祉,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左季高李鴻章自問動不了,對付胡雪巖這麼個小商人,李大人還是有的是辦法的。

李大人負重而行,謀奪了胡雪巖的家產,你覺得他很開心嗎?不會。

胡雪巖號雖然稱紅頂商人,富甲一方,曾經烈火烹油過,但是在李大人眼裡,他依舊不過是小螞蟻。



人們很喜歡引用梁啟超的話來評論李鴻章:

吾敬李鴻章之才, 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但是梁啟超這話下面有鉤子,很多人自動忽略了,他說:

其於西方之所以 富強之源,茫乎未有聞焉,正所謂:無鹽效西子之顰,邯鄲學武陵之步.

現代有句話叫:

少年不識李鴻章,老大才識真中堂。

有個人的解釋是這樣的: 少年時我讀書少,不認識李鴻章,長大了,讀了點書才知道李鴻章是啥玩意。

那些中堂粉看了這解釋,大約會恨瘋了,中堂粉自認為很懂中堂。

抖音上拜見李大人的中堂粉,對著張之洞劉坤一的畫像意淫不止時,不知道是否真的懂了中堂,大約他們想識的就是那個在致富上很成功的中堂。

致富這方面李中堂揹著李家一大家子人,確實在負重前行。



薛白袍


這是為保"烏紗"的苟且偷生;

為了"官位"的明哲保身;

更是為了延續"榮華富貴"的得過且過!



.....

心中無國,只有祿位;心裡無民,只有自我;明知"腐爛"而不抗爭,明知"問題"而不疾呼!

嗚呼!國將不國,而無大治;充其量就是大清的一個高級奴才、洋人的代理人、老百姓的寄生蟲罷了!


英雄何來?不要說什麼沒有"李鴻章"還有馬鴻章、驢鴻章之類的,歷史就是一個李鴻章,這個罪過非他莫屬,恥辱柱上已經釘上它——李鴻章的烙印。

歷史沒有假如,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固然有那個王朝的悲哀;可面對歷史,"李鴻章"也是難逃其疚的罪人!


花城看花


李鴻章雖然在國內名聲不怎麼樣,但是我們不得不為李先生的良心感動。1895年甲午海戰清朝戰敗,清廷派李鴻章去和日本談判籤條約,日本人為了讓李先生屈服,派刺客朝著李先生開了一槍,不左不右打到了左眼睛底下,李先生忍著劇痛,在和日本人籤條約的過程中,他對小日本說了一句很霸氣的話,不要看我們這一輩不行了,但是我們後人一定會比我們強!

此話一出,伊藤博文滿不在乎,結果,在半個世紀之後的1945年中國人把日本驅逐出中國。日本差點沒被美國的原子彈炸回原始社會。

《馬關條約》已然過去了120多年了,但是我覺得《馬關條約》的簽訂並不是李鴻章賣國求榮的結果。李先生是一個滿腦子儒家思想的中國古代讀書人,他也懂得三綱五常,所以他絕對不會出賣民族利益。雖然是他籤的《馬關條約》,但在一定程度上他執行的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命令。其實我們不用為甲午海戰的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而追究是誰的責任。我們要做的是理解前人的艱難,如果當時簽訂《馬關條約》的是我們,我想我們也未必超過會像李先生,甚至我們做的都不如他。

敬畏歷史,感謝先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