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1947年8月,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决定,在赤峰成立冀察热辽联合大学。这是一所抗大式的大学,也是热河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大学。

冀察热辽联合大学下设行政学院、内蒙古自治学院和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赵毅敏任校长,徐懋庸任副校长,杜星垣任教育长。

冀察热辽行政学院

冀察热辽行政学院是由建国学院改建而来的。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热河只有一些小学和相当于中学的所谓“国高”,热河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由于受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的影响,解放后仍表现苦闷,彷徨,不得出路。为了把这些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队伍中来,并给他们以求学、转变思想的机会,在承德创办了冀热辽建国学院,由凌莎负责,招收学员五六百人,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的领导同志胡锡奎、赵毅敏等都亲自到学院讲课。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1946年7月,建国学院撤离承德转搬到赤峰,并与赤峰中学、赤峰师范和承德文工团合并为新的建国学院,由徐懋庸任院长,凌莎任教育长。而后又随中央分局转移到林西。1947年6月再迁回赤峰后改为行政学院,为热河培养了一批行政管理干部。

内蒙古自治学院

内蒙古自治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蒙古族干部的学校。1946年3月1日成立于赤峰,由云泽(乌兰夫)兼任校长,齐永存担任教育长,设军事、行政、中学三院,有学生300多人。大多为伪满时蒙族中学的学生、伪满的下级蒙族职员和蒙汉联军第四师的中下级军官。学习内容以革命的启蒙教育为主,讲授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等。

1946年10月以后转移林东,并与从张家口撤出来的内蒙古军政学院合并。这期间正是与国民党斗争的最艰苦阶段,蒙自学院的干部学员,组成三个武装工作队,分别到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和敖汉旗一带农村打游击。后来,这部分学员陆续分配工作,成为热河蒙古族干部的中坚力量。

鲁迅文学艺术学院

鲁迅文艺学院的前身是胜利剧社。1945年8月,冀热辽部队进入承德、赤峰后,第十三军分区宣传队与承德、赤峰的部分文艺工作者共同组成胜利剧社,初期只有30多人,社址设在原承德国民会馆。同年10月,由延安等地赴东北开辟新区工作的大批干部受阻于承德,延安鲁艺的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安波、骆文、李劫夫、莎莱、海默等10多人,被赵毅敏挽留于承德,壮大了胜利剧社的阵地。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1946年5月30日,著名作家萧军、画家张仃、戏剧家吴雪等冀热辽前进剧社一行到赤峰访问,并深入到建西县(喀喇沁旗)演出《牛永贵负伤》、《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剧目。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为了培养文艺骨干,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于1947年3月决定,以文工团为基础在赤峰创办冀察热辽鲁迅文学艺术学院。由冀察热辽分局宣传部长赵毅敏兼任学院院长。安波同志先后任秘书长、副院长、院长。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设戏剧、音乐、文学、美术四系,后来又开办了蒙艺班。之后招收学员1000多人。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鲁艺地址:即现在赤峰市京剧团所在地。后迁至新邱,新丘村在建西县境内,村内有一个陈家大院,房舍上百间,是国民党蒙藏委员会蒙族人委员陈清云的庄园,日本投降后,陈氏家人逃往北京,学院便借住在陈家大院内。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1948年7月,赤峰鼠疫蔓延,学院附近村庄,也有疫情。鲁艺学院奉命从新邱迁往宁城县的那拉不流。那拉不流位于宁城县一肯中,是一个蒙汉杂居的大村庄,村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天主教堂,还住着两位比利时荷兰籍的神父,他们到中国多年,汉语讲的颇娴熟,两位神父同意在不影响宗教活动的条件下借用教堂的多余房舍,这样学院便住进了教堂院内,轮训班、少年艺术班和文工团分别安顿在附近村子中。少艺班在那拉不流村隔一条河的一个村,叫扎甘池。短短的几年中,鲁艺为热河培养了一大批蒙汉文艺骨干。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冀察热辽联合大学从赤峰成立到撤销,仅三年多的时间,就为冀察热辽地区培养了4000多名各方面的骨干人才。特别是当时在国统区北平、天津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的200多名大专学生到解放区后,大部分投入到“联大”学习和锻炼。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置身于民主自由的新天地里。他们饱受饥饿和迫害的心情为之一扫,高高兴兴地投入到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等各项革命事业之中。1948年11月,冀察热辽联合大学由赤峰地区迁往锦州。

时代人物

敖德斯尔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我国文坛上有名作家,是新中国成立前由鲁艺学院短讯班毕业的。他的创作道路和新中国的历史一起成长和发展。

童年时代是在家乡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白塔子草原度过的。家乡有座奇峻耸立的罕山,上边有个直通通的山洞,象刀砍斧削似的,传说是古代神话英雄格斯尔的飞剑穿透的。类似众多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给他留下美好难忘的回忆,对他以后的创作是有启迪和帮助的。

敖德斯尔同志的文学才华是多方面的,他的创作包括小说、戏剧、电影文学剧本,也包括具有一定特色的散文。他的蒙文散文集《银色的白塔》和他的许多短篇名作一样,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这些充分说明,敖德斯尔同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1963年初,茅盾同志在给他的信中,表示了这样的心意和祝愿:“在您这样的年纪所作的成就,超出了上一辈人在同样年纪所作的,这是我们祖国,也是蒙古族弟兄们值得骄傲的。”对敖德斯尔同志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成就,《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向国内外作了大量宣传报道。《中国文学家辞典》《少数民族作家传略》《名人词典》都把他列入辞条。

时代人物

胡尔查

赤峰这所大学真牛,萧军、萧红曾在此举办讲座


1948年,胡尔查在冀察热辽鲁艺文学系学习,后任冀察热辽鲁艺文学院秘书。

胡尔查在谈他怎样踏上文学翻译这条道路时,他说他的故乡巴林草原,是个山清水秀、引人入胜的美丽的地方。在那里,人民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歌唱他们的心声。人民用自己的歌声,一代代地陶冶着自己的情操,进行着自我娱乐和教育。1948年春,他怀着做一名革命文艺战士的志愿,踏进了鲁艺的校门,学院把他从一批蒙古族青少年中,选拔到文学系深造。

胡尔查同志从16岁开始在文学翻译这块园地上进行笔耕,时至今日,已经整整是40个年头。40个春秋里,虽然有一段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他屡遭迫害,但他为党的文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一直挣扎着走了过来,迎来了灿烂的曙光。

多年来,他从事蒙古族民间文学翻译研究工作,整理、发掘古典文学和翻译现代诗歌。1949年翻译出版蒙古族第一部《内蒙古民歌集》是他的处女作,在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乌兰浩特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民族音乐集。它的问世在内蒙古和全国音乐界都有很大影响,对推动民间文艺工作的开展有开创性的作用。以后他翻译出版了许多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叙事长诗和现代诗人作品。如《红色勇士古诺干》《智勇的王子希热图》《温钦夫灭魔记》《扎日·布丽图可汗》等。翻译出版现代诗人的作品,如《两只羊羔》《红色的瀑布》《富饶的查干湖》《车二呀,你尽情地奔驰吧!》等等。

胡尔查同志通晓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他所翻译的作品,力求准确,语言流畅,清新朴实,易于读者接受。对他在民间文学和文学翻译事业上所作的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多次获得自治区和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翻译奖。在中央媒体向国内外播放其事迹。《文学家辞典》《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中国茗人辞典》都把胡尔查同志列入词条。

时代人物

布和朝鲁

布和朝鲁同志1948年入鲁艺美术系深造毕业后,从事报纸美编工作至今已40年,仅仅以他自己的粗略统计,40年来他在《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刊出的字画就有近3万件之多。

布和朝鲁还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版画家。他的作品常以富饶的草原、浓郁的风土人情以及茂密森林和栖息在其中的野生动物为题材,并将这一切融合在他朴实无华的造型语言和娴熟多变的刀法中,构成他作品的独特魅力,充分表达着画家美好的情意,表达着画家对生命、对自然以至对生活的热爱。1958年,他的《北方》《接生员同志到了》《挤鹿奶》等三件作品在全国第三届版画展上,受到普遍好评。著名版画家李平凡在一篇评论中称赞这些作品“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画面清新有力,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这些作品,后来均被苏联东方艺术研究所收藏,他的《在饲料基地上》还曾被送到世界青年节和苏联展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