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漠中的文明奇蹟——敦煌莫高窟壁畫,聆聽上千年的歷史駝鈴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一千多年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壁畫記錄了不同時代上千年的發展,從四分五裂的十六國時期到大一統的隋唐盛世,敦煌莫高窟記錄著不斷變化的歷史,記錄了佛教的傳入和不斷髮展變化,記錄了各民族不斷大融合的過程,記錄了中華文化上千年的發展演進歷程,記錄了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聲聲駝鈴……

從大漠中的文明奇蹟——敦煌莫高窟壁畫,聆聽上千年的歷史駝鈴

飛天

發端於分裂動盪的北朝時期

北朝時期的壁畫,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樸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樸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記錄了佛教剛剛傳入時的形象。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體現了佛教逐漸融入中原、中西方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

從大漠中的文明奇蹟——敦煌莫高窟壁畫,聆聽上千年的歷史駝鈴

走到巔峰的大一統隋唐時期

到了大一統的隋唐時期,隨著隋唐盛世的到來,佛教得到進一步發展,唐玄奘穿越西域、遠赴印度取得佛經,佛教的進一步發展,莫高窟也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更加豐富、場面更加宏偉、色彩更加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第159窟中脅侍菩薩的形象: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豔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有生命力的“活像”。隋唐時期人物刻畫體現了當時的人物風情,隋唐喜歡“偏胖”的體態和開放的思想性格,透漏著盛世下的自信富足。

從大漠中的文明奇蹟——敦煌莫高窟壁畫,聆聽上千年的歷史駝鈴

走向衰落的五代和宋朝時期

到五代和宋朝時期,莫高窟就像當時的封建王朝一樣,由全勝逐漸走向衰落,壁畫形態也越來越公式化(宛如儒家思想的發展也越來越理學化),美術技法水平也開始降低。其中地圖壁畫《五臺山圖》繪出了山西五臺山地區的山川形勝、城池寺院、亭臺樓閣,恢宏壯觀,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展現了當時的社會形態和麵貌。

逐漸銷聲匿跡的西夏和元朝時期

西夏和元代時期,莫高窟進一步衰落,壁畫數量比隋唐時期減少許多,出現了一些少數民族風貌的人物形象,如回鶻王的形象,壁畫上很多都和西藏密宗有關。

從大漠中的文明奇蹟——敦煌莫高窟壁畫,聆聽上千年的歷史駝鈴

敦煌莫高窟壁畫就是一部“活的”歷史紀念冊,一千多年間各個王朝的興衰發展,各個時代的繁榮和激盪,絲綢之路的起起落落,都記錄在其中。每次津城沐雨看著莫高窟不同時代的風情壁畫,彷彿穿越到了那個縱貫一千多年的時代。絲綢之路上聲聲駝鈴,牽起中西方交流的紐帶;舞動著婀娜身姿,勾畫著那個時代的豐富生活。

壁畫之前,你彷彿就是畫中之人。是那穿越大漠的異國商人,跋涉萬里,為了互通有無,賺取辛苦錢;是那邊塞戍邊的將士,整天面對的是漫漫黃沙和那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偶爾路過的沙漠駝隊就是最美麗的風景,聲聲駝鈴,奏響孤寂的天空;是那舉杯邀明月的詩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狂風勁草,書寫著狂放的篇章。

從大漠中的文明奇蹟——敦煌莫高窟壁畫,聆聽上千年的歷史駝鈴

壁畫之前,思想在近千年的時光裡肆意穿梭,時而狂放羈昂,時而溫柔嫵媚,時而與志同道合之人談天說地,時而和異國商人討價還價。一切是那麼的真實,彷彿就在眼前;一切又那麼虛幻,漸行漸遠。

結語

一幅壁畫,透露著一個時代的風土人情;一個圖像,記錄著屬於它的歷史輝煌。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一絲路上奇特的文明烙印,引領著我們走進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揭開上千年曆史的神秘面紗,探索當年的金戈鐵馬,領略源遠流長的絲路文明。

知歷史,明興替,懂得失,本文由頭條號作者津城沐雨原創首發,歡迎大家隨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