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裕仁天皇生活得怎麼樣?

失憶10188789


裕仁,日本第124代天皇,大正天皇的兒子。早在裕仁的祖父明治天皇時期,日本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幕府專政時代,天皇的權利得到加強,在明治天皇的領導下,日本效仿西方,大搞“明治維新”,並在明治後期走上了對外軍事擴張的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病逝,年僅25歲的裕仁接任日本第124代天皇,定年號為“昭和”。號稱“萬世一系”日本皇室曾長期受到幕府的控制,導致大權旁落形同傀儡。直到明治天皇登基前,隨著德川幕府的日薄西山,大權才漸漸被天皇收回,經過明治天皇、大正天皇兩代天皇的苦心經營,日本國門大開,效法西方,加強軍備,開始有了逐鹿亞洲,征服四方的野心。1894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與中國清朝北洋水師發生黃海大戰,日本大勝,將勢力發展到朝鮮半島和中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通過武力征服周邊國家的戰略方針始終沒變過。日本朝野上下皆是無比亢奮,在這種大環境大背景下,身為日本最高權利所有者的裕仁天皇無法置身事外,日本漸漸陷入戰爭旋渦,成為邪惡的軸心三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積極對外擴張,1941年偷襲美國珍珠港,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亞洲的戰火迅速從東亞蔓延到東南亞、太平洋甚至南亞和澳大利亞,日本,以一國之力,泯滅人性的對亞洲各國大肆燒殺搶掠。而在日本對外侵略的過程中,作為手握國家大權的裕仁天皇無所作為,在身邊主戰派的蠱惑影響下,將整個日本帶入戰爭的水深火熱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但冥頑不靈的日本依然試圖做殊死一博,在登陸日本本土前的關鍵一戰沖繩戰役,美軍以慘重的代價最終奪取沖繩,為了徹底打擊日本試圖本土負隅頑抗的目的,美軍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1945年,裕仁天皇通過電視廣播發表“終戰宣言”,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是作為日本頭號戰爭罪犯的裕仁天皇,卻為何幸運的逃過了戰後的戰爭審判?這一方面有日美之間在戰後達成的秘密協議,鑑於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的崇高無上的地位,廢除天皇制度極易引發日本國內的內亂這不利於日本戰後的穩定過渡。與此同時,日本國內想盡一切辦法洗脫裕仁的罪名,諸如接受東京國際法庭審判的日本戰犯們,都心照不宣的把戰爭責任往首相東條英機身上推,或者往自己身上攬,總之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使裕仁脫罪,能夠逃過戰後的處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在麥克阿瑟的建議下發表了一份影響深遠的宣言,這就是著名的“人間宣言”,這一份宣言直接把裕仁這個至高無上的天皇從神壇上面拉下來,天皇從“神”轉變為人,徹底巔覆了日本民眾上千年來根深蒂固的“愚忠思想”,這是劃時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宣言。從此,天皇只能以日本國家象徵的名義存在,徹底失去了皇權。裕仁天皇的“人間宣言”宣告了神話政治在日本的終結,他不再是神,而是一個和普通人無異的“人間人”!




戰後,裕仁退居東京皇宮不問政事,但與當時託管日本的美國代表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麥克阿瑟關係交好,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徵,裕仁也曾幾度代表日本出訪國外,1971年訪問西歐多國,1975年出訪美國,但幾乎都遭到了出訪國家民眾的強烈抵制和抗議。裕仁還一改過去高高在上的姿態,盡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親民愛民的好天皇,經常深入日本各地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在裕仁天皇的中晚年,日本的經濟獲得了高速增長,遠離了政治的他,晚年的生活是安詳平靜的,他本人早在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生物分類學,戰後更是經常深入日本各地大搞生物學研究,發表了《相模灣產後鰓類圖譜》、《相模灣產海鞘類圖譜》以及《那須植物誌》等關於日本本土生物的研究著作。1989年1月7日,裕仁天皇因患十二指腸癌於東京逝世,終年87歲。他的年齡在歷代天皇裡面可以排在前十位。


大國布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裕仁天皇還是很爽的。

戰後,美國考慮到如果消滅天皇制度,日本民眾必然反對,可能出現國家的劇烈動盪甚至動亂。

美國從實際考慮,覺得保留天皇作為吉祥物並且不追究他的責任更為有利。

所以,美國沒有追究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

但是,天皇的權力被徹底免除,也公開演講說明:朕是人不是神。

其實,天皇在二戰中有一定的權力,絕非裕仁自己說的:所有事情都是大臣決定,我只是被迫同意而已。

戰後,裕仁天皇失去了權力,但形式上仍然是國家領袖。

裕仁天皇和他兒子明仁天皇,始終保持很高的待遇。

他們作為國家的名義上元首,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

我們看看他們每天的工作,資料這麼寫:

在日本,天皇也是要上班的。每天早上9點半,有“御車”到天皇居住的赤坂御所來接,然後將他送到皇宮內的天皇辦公室——“菊之間”,在那裡閱覽各種文件。需要簽名的,天皇就寫上“明仁”兩個字;天皇認證的,就蓋一個“認”字的印章;天皇裁決可以的,就蓋一個“可”字的印章;天皇看過的,就蓋一個“覽”字的印章。需要蓋“御璽”和“國璽”時,就由侍從人員拿到旁邊的房間去蓋。因為這兩顆璽的重量分別都是3.5公斤,天皇連連去蓋,身體是吃不消的。

  每週二和週五是舉行內閣會議的日子。會議結束後,那些成為“閣議”的文件就都會送過來。所以,這兩天是天皇最忙的日子。每天中午12點,天皇可以回到赤坂御所吃飯,並且休息到下午2點,接下來是繼續上班。每天沒有完成的工作,天皇要帶回赤坂御所“加班”繼續完成。據統計,天皇每年平均要在1200份文件上簽字,一年大概要會見200多次客人。


除了在國內的工作以外,天皇作為日本的代表,必須長期在國外訪問。

然而,這種訪問未必是愉快的了。

在歐洲,尤其是東南亞、東亞這些日本侵略過的國家,裕仁天皇往往會遭到各種指責。

他的坐車曾經被酒瓶、雞蛋、甚至大糞襲擊過,他在國外種植的樹被人剷除,他演講有時會被人打斷“屠夫”“二戰的戰爭罪犯”等等。

裕仁雖然表面上裝作看不見,心裡是非常鬱悶的。

他的侍衛官說天皇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出國,認為必然會受到屈辱和挑釁。但日本內閣認為天皇必須出國訪問,裕仁也只能遵從。

至於生活上,天皇的生活是相當優越的。

資料中這麼寫道:

皇室服務人員陣容龐大,總數超過1000人,其中包括一個24人樂團、30名園丁、25名廚師、78名水暖工、電工等。僅天皇一人就有4名24小時待命的醫生,5名專門負責侍奉他更衣的服務員,11名專門幫他準備日本國教神道教典禮的工作人員。由於皇室生活多繁文縟節,天皇夫婦居住的皇宮裡配備了160名僕人。

天皇的餐飲由宮內廳大膳科的主膳和主廚負責,他們都是政府的公務員。天皇有26名廚師,有11人負責做日餐,11人負責做西餐,還有兩人負責做點心和麵包。此外,皇宮裡還修建了造價高達22萬美元的酒窖,裡面儲存了4500多瓶名酒。天皇一家還擁有一片約為252公頃的大農場,可以為皇室提供新鮮的牛奶、肉類和蔬菜。而維護這個農場,每年就需要近500萬美元。

然而,裕仁在戰後的生活未必是開心的。

他的侍衛官回憶:去世前幾個月,1987年4月時,年85歲的昭和天皇曾就戰爭責任吐露苦惱,並稱“長久活下去也沒用”。“只會看到聽到更多痛苦的事情。兄弟等近親遭遇不幸,還被提及戰爭責任。”


薩沙


裕仁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在歷代天皇中最為長壽且在位最長,執政長達63年。正是裕仁天皇在位期間,日本相繼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對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進行了慘絕人寰的侵略和踐踏。1945年8月,裕仁發佈了"終戰詔書",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戰後的裕仁生活得怎樣呢?可以從已為人知的和不為人知的兩方面來談。

先說已為人知的。

戰爭結束以後,美國為了利用裕仁在日本的地位和影響力,在以美國為主導的東京審判中將裕仁排除在外,裕仁因此從滔滔罪行中脫離出來,還不斷髮表各種言論撇清自己和所犯罪行的關係。在美國人的庇佑下,日本仍然保留了天皇,雖然脫掉了神化的外衣,放下了全力的法杖,但可以在皇宮中逍遙法外、養尊處優,裕仁已經十分知足。

除此以外,失去了實權的裕仁還在《人間宣言》後,給自己戴上了一頂“和平使者”的帽子,對日本全境特別是戰爭破壞最為嚴重的幾個地區進行了巡視,頻繁地向公眾拋出和藹仁慈的形象,且代表日本高密度地參與國內國際大項活動,怒刷存在感。受美國救命之恩的裕仁積極促成了美日聯盟,在充當美國服務員的同時,促成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和崛起,上天眷顧,裕仁有命目睹了日本經濟的魚躍輝煌。

再說說不為認知的。

關於這一部分內容沒有史料可以佐證,單純屬於主觀臆測,那就是裕仁是否在靈魂的拷問中終其一生。儘管裕仁致力於撇清自己犯下的滔滔罪行,但歷史的嚴肅容不下小丑的遮掩,事實和公道自在人心。沒人知道裕仁戰後的心理狀態到底如何,走下了神壇丟掉了權力的裕仁是否真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真心悔過,這些心理活動我們是無法從他的一系列行為中得出的,畢竟裕仁已然成為了美國的提線木偶。或許他的內心也一直備受折磨,或許他也在無數個夜晚被良知的煎熬喚醒,然而戰爭中飽受苦難的各國人民始終都沒有得到他應有的一句道歉。


國家人文歷史


裕仁天皇執政長達63年,是日本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天皇。

然而,在裕仁天皇執政期間,他卻接連策劃發動了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先後入侵了中國和東南亞十多個國家,致使數千萬人喪生。他在位一朝,犯下了超越無數先輩的重大罪行,實在是惡貫滿盈。

不過,在後來的戰犯審判中,裕仁天皇卻逃脫了制裁,只有東條英機是日本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

(裕仁天皇舊照)

那麼,這個逃脫制裁的人,戰後生活得怎麼樣?

在裕仁天皇發佈《終戰詔書》後,日本宣佈了無條件投降。隨後,麥克阿瑟率領美軍部隊佔領日本,開始了對日本長達7年的統治。

在登陸日本之後,麥克阿瑟本來也是打算要懲罰裕仁天皇的。不過,隨後他就發現了一些異常:日本士兵和普通民眾態度謙卑,日常生活中,能保持極大的剋制和冷靜。這樣的狀態,與他們之前同美軍作戰時的狂熱和極端截然不同。

麥克阿瑟通過分析,終於搞清楚了其中的原因。日本民眾態度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天皇親自發布了停戰的命令。

在他們心中,裕仁天皇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哪怕心裡不服氣,日本人寧願選擇自殺,也不會違背天皇的意願。

不得不說,日本人對天皇狂熱盲目的崇拜,實在是讓麥克阿瑟傷透了腦筋。最終,為了穩固美軍在日本的統治,防止暴亂和民變的頻繁發生,麥克阿瑟在由美國主導的東京審判中,將裕仁天皇保護了下來。

不過保護歸保護,裕仁天皇臉上這層“神的面具”卻沒辦法保住了。

(麥克阿瑟舊照)

不久後,麥克阿瑟便逼迫裕仁天皇發佈了《人間宣言》,承認自己也是普通人的身份,打破了一部分日本人對於天皇的幻想。

除此之外,麥克阿瑟還發布了一張自己與裕仁天皇的合影,照片中,裕仁天皇站在身材高大的麥克阿瑟身旁,他顯然是那麼的矮小和可憐。這件事之後,裕仁天皇跌下神壇,日本人也漸漸不再狂熱地崇拜天皇。

在麥克阿瑟執政的日子裡,裕仁天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傀儡。他不僅眼睜睜地看著這個白皮膚的外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指手畫腳,大部分時候還只能低眉順眼地陪笑。

美軍離開日本之後,裕仁天皇搖身一變,成為一位“和平大使”。他在日本國內四處巡視,試圖向民眾帶去神的關愛。不過他並沒有重新喚起狂熱,他遭到了不少日本進步青年的唾棄。

除了在國內刷聲望之外,裕仁還代表日本,參加了許多國際交流活動。儘管他多次在歐洲街頭被人用日語辱罵為“蠢貨”“屠夫”,但他卻毫不在意,並且始終對出訪外國一事樂此不疲。

雖然對被罵不在意,但裕仁天皇對一件事卻特別上心,那就是不斷地洗白自己,將發動戰爭以及戰敗的責任,從自己身上撇開。

(裕仁天皇和皇妃舊照)

早在1946年,裕仁天皇就親自寫了一本《獨白錄》。這本書主要是說,自己其實沒什麼實權,關於戰爭的決定,都是由大臣商談,他自己只不過是下達命令罷了。

對於裕仁天皇“發自肺腑”的無罪言論,日本國內大部分人都是嗤之以鼻,而國內關於他應該“退位謝罪”的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不過,裕仁天皇的臉皮也確實夠厚,他對於國內的輿論充耳不聞,始終在積極地充當“和平大使”的角色。一直到1989年,他才因為十二指腸癌死去,足足活了88歲。

不知道他在陰間見到數千萬死去的亡魂時,會是怎樣一種姿態?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戰後的裕仁天皇生活得怎麼樣?


從古至今,無論什麼時期,戰爭都是一場罪惡的軍事活動,它讓本該安居樂業的各國,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那發動戰爭的人就是真正的歷史罪人,冷血無情的劊子手了。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日本帝國主義頭目裕仁天皇,他的出現簡直是世界人民的災難,他一手策劃震驚世界的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給數千萬人民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導致無數人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喪生。對於這樣一個魔鬼般的幕後指揮分子,在二戰結束,日本宣佈投降後究竟是怎樣的下場?生活過的怎麼樣呢?佔領日本的美國人在審判裕仁的事件裡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小編認為,投降後的日本天皇生不如死,無論是地位還是權力都將受到質疑,甚至會遭到唾棄。

1、幕後大魔頭—裕仁天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佈投降,持續了14年的侵華戰爭最終以法西斯軸心國的失敗宣告結束。

眾所周知,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板垣徵四郎等這些原日本高級將領罪惡滔天,人神共憤,殊不知幕後策劃的真正大魔頭是裕仁天皇。生於1901年4月29日的裕仁,1926年繼承皇位,年號為昭和,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45年時他44歲,這一年他可不好過。當時,聯合國佔領軍司令部剛剛設立,蘇聯、英國、中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政府強烈要求把裕仁作為戰犯進行公審,就連日本國內的一些重臣,都認為他們的天皇要對戰爭負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

2、逃脫審判的頭號戰犯。

大家都知道,最後被判處絞刑的東條英機實屬罪有應得,可他的死並沒有平息人們心中的怒火,關於他的高級戰犯身份沒啥爭議,但是“頭號戰犯”的定位,很多人都不認同,他們認為日本的裕仁天皇才是真正的頭號戰犯。可是誰都沒想到的是,這位超級魔頭最終卻逃脫了正義的審判。為了推脫責任,他還專門寫了兩部自證清白的回憶錄,《獨白錄》和《拜聽錄》,真是可笑至極!

3、美國為什麼要保一個罪大惡極的手下敗將呢?

其實裕仁也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不可饒恕,本應受到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可當時的西方老大美國出面了,為了穩定戰後的東亞形勢,需要建立一個符合美國利益的國家,戰敗後的日本就是最好的選擇,美國需要日本成為他們在亞太地區的的主要軍事基地,想要接管日本的地盤,用美國人的理念來改造日本,就要設法留下在日本人眼裡,像神一樣存在的天皇,只要天皇一聲號令,日本軍民必將俯首稱臣,乖乖聽命,這樣一來就能發揮日本最大的力量為美國服務,所以在美國的麥克阿瑟將領和裕仁天皇秘密會談後,裕仁竟然把全部的戰爭責任推給了日本的戰時內閣,狡辯自己在戰爭期間遠離政治,所有的行為都是內閣人員決定的,巧妙的把黑鍋扣在東條英機等高級戰犯的身上,完美的躲避了審判,可想而知,美國人在背後出了多大的力。

4、戰後的裕仁過得怎樣?

一是被美國人戲謔。自從麥克阿瑟帶領美軍佔領了日本後,他經常戲謔日本天皇,問他“日本有那麼多剖腹自盡,獻身日本帝國的將領士兵,為什麼你在戰後不自殺”?這些問話讓裕仁尷尬到了極點,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也只能像一條喪家之犬,默默的接受這些戲弄,不敢多言。

二是成了美國人的傀儡,顏面掃地。戰敗後的日本天皇徒有虛名,只掛個日本天皇的頭銜,像個木偶一樣任由別人擺佈。雖然在麥克阿瑟和美軍撤離後,裕仁天皇極力想在日本大眾面前挽回自己丟失的顏面,拿回曾經的權力,無奈時過境遷大勢已去,日本天皇東山再起的美夢最終也化作泡影。

三是被剝奪權力,被人辱罵。直到後來被日本右翼當政時剝奪政治權力,在國外馬路上被扔汽油瓶,潑硫酸,被人罵混蛋,他都充耳不聞,即使當個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擺設,這個頑固的日本老頭都不願讓位給他人,連他昔日的同胞兄弟都想要搞垮他,登上天皇的高位,最終也沒能如願。

四是最終死於癌症。逃脫了東京審判的裕仁天皇,直到1989年1月7日因直腸癌去世,死時已經87歲,足足當了63年的天皇,也是日本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

不可思議的是,就是這樣一位歷史罪人,在死後,還有一些日本人自殺為他殉葬。所以,小編認為,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權力和職位,都不能做出眾叛親離的事情,否則將遭世人唾棄。


葛大小姐


二戰結束後雖然裕仁被解除審判和懲罰但他的日子並沒有那麼好過。

大正十五年(1926年),裕仁上任成為日本124代天皇。他在工作崗位上做了一些大惡:他發動日軍進行數次侵華戰爭放縱朝香宮鳩彥王制造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太平洋戰爭,導致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數千萬無辜人民死亡。



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在原子彈的轟炸下他發佈“終戰詔書”,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


在東京大審判中,東條英機、松井石根等七名甲級戰犯被處以絞刑。

因美國與盟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但對裕仁不懲罰而且連同23名擔任高級將領的皇族親王也不追究、不起訴、不逮捕。

另外由於日本長期一直對國民進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洗腦教育,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成了“神”。例如當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一些日本兵剖腹自殺,死前還高喊著:效忠天皇。

如果對裕仁制裁的話大量的日本人就會選擇自殺殉葬。當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表示不讓裕仁負主要責任時,日本民眾歡呼。

日本投降後,裕仁忙著自保,在他宣佈無條件投降裡暗含條件,不廢除天皇。裕仁為處理戰後問題奔走美國受到唾棄和挖苦,麥克阿瑟問了裕仁:“你們日本人不是很講究氣節嗎?既然你們戰敗了,陛下為何不切腹呢?”

裕仁厚顏無恥地回答:“其實我一直都不贊成交戰的,我也一直在避免發生戰爭,但只有我一個人這樣認為,是在是無能為力啊”。


麥克阿瑟令他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的神一樣的地位,並走下神壇,放下高姿態與民眾親近。讓崇拜他的日本人都看看他們心中的“天皇大神”竟是這副德行。因當時有“裕仁要被審判或者絞死”的傳言,為了安撫並保住自己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裕仁還去進行巡視災區等一些親民活動。一些日本人逐步認識到,日本天皇也不過是個普通人罷了,他所到之處遭到本國一些進步人士的唾棄。


裕仁多次訪問歐洲時,在街頭被人指著用日語辱罵:“無恥”、“蠢貨”、“劊子手”,甚至被人用汽油瓶投擲,裕仁就像個過街老鼠一般。

讓他最心力憔悴的是該怎樣去逃避戰後的審判,他忙著趕寫幾十萬字的《獨白錄》和《拜聽錄》,絞盡腦汁推脫責任,把罪行儘可能地推卸到別人身上。但無論怎樣狡辯也掩蓋不了他作惡的事實。

由於裕仁對自己的洗白太假,連他的一些鐵桿粉絲都感到無恥,甚至本國學生。當裕仁天皇在戰後去京都大學慰問的時候,直接被學生們打著橫幅質問:“在曾經是神的你的手上,我們的先輩在戰場上被殺死……請不要讓我們再聽‘海之聲’”……

裕仁披著的神聖外衣被剝掉,遭受踐踏,他不得不接受著無數人的質問和鄙視,即便在皇位上這樣的日子也是很憋屈的。

昭和六十二年(1987年),病魔光顧了他,他得了消化系統的毛病,先是進行了胰臟手術,接著被診斷出十二指腸癌。9月19日,昭和天皇在吹上御所吐血,病魔不斷地惡化折磨他,在兩年後死去,終年87歲。


小姐姐講史


大家常見的是遛動物,聽說過遛天皇的嗎?事實上,戰後最初的幾年,裕仁天皇就被美軍帶著搞“全國巡視”,遛了好幾年。

此時,戰敗的日本成了美國刀俎下的魚肉,天皇的前途也完全不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只能寄希望於美國大爺們的發發慈悲。

(下圖,1945年9月,裕仁天親赴美國大使館,拜訪麥克阿瑟,留下合影。這張照片讓日本官方感覺特別沒面子,神一般的天皇在這個衣著不講究的美國老漢面前,好小的一隻,表情還有點驚恐)

日本投降後,對天皇是否也按照戰犯懲處,美國軍方和國務院出現了爭議:美國國務院,遠在大洋對岸,沒機會親身體驗天皇的精神號召力。因此,比較理想主義,想要徹底改造日本,把日本整成美國模式的共和國,廢除天皇,把裕仁也送上東京審判的法庭;而美國軍方已經深刻見識過死戰的“武士道精神”,比較現實,認為保留天皇能夠更有效得控制日本。

麥克阿瑟給美國參聯會和白宮提出報告中分析道:日本人戰場上最具特色的行為——腦門兒上捆個白布條,高呼“板載、板載”,發起“萬歲衝鋒”,隨即像被收割的麥子一樣倒在美軍的交叉火力下,此起彼伏的送死......此番表現,並非日本人不怕死,而是他們認為,這種死不叫死,叫“為皇國玉碎”,比活著有意義多了,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麥克阿瑟強調,在日本軍民心中,天皇就是人間的神。天皇的御旨對日本人的感召力和強制力,是任何一個國家領袖都無法比擬的。戰爭中,日本軍官給士兵下每一道命令,包括“玉碎”式的萬歲衝鋒,都是以報效天皇的名義進行的。

他對比了美軍太平洋戰場上遭受到的重大傷亡與拼死抵抗,和天皇發表了一分多鐘的“終站宣言”廣播後,日本迅速和溫順地投降的表現,提出了要改造天皇,使其成為美國人的工具;並且分析如果追究日本天皇會導致民眾激憤的嚴重後果,將會導致難以收拾的混亂。

美國政府權衡再三,最後採納了麥克阿瑟的建議。至此,忐忑不安好幾個月的裕仁得以續命。

當然,留著裕仁是為了把他當工具用,發揮“餘熱”。於是,裕仁天皇被美軍脅迫著,公開發表全國講話——《人間宣言》,承認自己是人不是“大神”,忠君思想走極端害處多;之前發動戰爭是軍部逼的,勸人們都往前看,別再想不開。

之後,美國還是不放心,乾脆來個徹底的,帶著裕仁天皇搞了長達8年的“全國巡視”,犄角旮旯都遛了個遍。名義上是重振日本,安撫百姓,考察民生;真正意圖之一就是,把天皇打下神壇,生動的向日本老百姓“科普”——這個四肢短小的男人是跟你我一樣的”人“,不是用來效忠玉碎的“大神”。

於是,裕仁在美軍的安排下,深入日本各地的街頭巷尾,小學課堂、雜貨店、菜市場。有細節曾經講過,裕仁在在工廠食堂翻看菜單,發現有鯡魚蘿蔔燉菜、鹹菜湯時,非常感動,對當時的管理人員表示“收集這樣的材料,你們辛苦了。”不到一年的時光,從高高在上的“玉碎、死戰”的效忠對象,變成了噓寒問暖,人畜無害的鄰家大叔....

全國各地老百姓竟然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天皇,一時間,激動壞了。

不過,也有想不通的,比如,上世紀50年代,裕仁在巡視途中,遇到京都大學學生們舉條幅反對他:“在曾經是神的你的手上,我們的先輩在戰場上被殺死……請不要讓我們再聽‘海之聲’”。

總的來看,戰後,裕仁天皇在巡視之餘,開始重拾自己的愛好,在東京皇宮內建了生物研究所,專心當“海洋生物學家”。據說,裕仁天皇在海洋生物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先後出版了《相模灣產後鰓類圖譜》、《相模灣產海鞘類圖譜》、《那須植物誌》等多部專著,英國皇家科學院還授予了他名譽會員稱號,儼然一副科學家的人設。


但是,還多論調錶示,裕仁天皇科學研究的動機並不純潔,也可能是以生物戰爭為目的再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實驗”,甚至有人懷疑,侵華戰爭期日本使用的各種致命毒菌,就受到裕仁的愛好和研究的影響。這個大家當戲說隨便聽一下就行了,並沒有官方史料可考。

在家庭生活方面,裕仁也算比較開放,終於放棄了為了追求血統純正而刻意近親結婚的傳統。他的皇位繼承人,即將退位的明仁天皇就打破了傳統,和一位平民女性(富二代)結婚,就是現在的美智子皇后。

美智子皇后算是為改良日本皇室歪瓜裂棗,疾病纏身的基因立了大功,到了德仁這一代,除了四肢依舊短小外,基本沒有什麼明顯的遺傳病了。太子妃雅子更是厲害,生了一位健壯的公主(還真應了中國俗話“媽矬矬一窩,爸矬矬一個),一家三口走一起,女眷都穿平底鞋,當爸爸的最嬌小。值得表揚的是,裕仁和明仁,還有皇太子德仁(將於今年五一勞動節當天繼位),都是熱愛家庭生活的好丈夫、好父親,護妻狂魔,幾乎沒傳出過什麼風流韻事,尤其是德仁,在妻子被排擠、女兒被嘲笑的時候顯得很有擔當。

再回到爺爺輩的裕仁,戰後,裕仁一直在強調“我只不過是個紙糊的擺設罷了”,時間長了,總這麼說,各國高層也真信了,紛紛向他敞開懷抱。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出訪英國,受到了伊麗莎白二世的熱情款待。不過,歐洲民間依舊惡意滿滿。裕仁車隊在馬路上遭到扔汽油瓶,植下的樹還被潑了硫酸,還有示威群眾用日語罵他混蛋.....

裕仁1975年又去了美國,受到及高規格的禮遇,跟尼克松總統相談甚歡,完全不見30年前,與麥克阿瑟會面時的那種驚恐。

至今,裕仁天皇是否為真正的法西斯,還是如同他說的一樣“只是個紙糊的擺設”,仍是個迷,正反兩方為此爭執了七十多年,三代人的功夫。看樣子,這個話題,還得接著再討論個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

此外,需要闢個謠,總有網文說裕仁天皇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是在為軍國主義招魂。

實際上,靖國神社是日本的“傳統文化”,幕府時代就開始流行,直到1978年,靖國神社秘密將東京審判中處決的十四名甲級戰犯當成了供奉對象,隨後又陸續放進去了多名乙級戰犯,這才出現的靖國神社問題。

截止到1971年,裕仁天皇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但是,自從靖國神社合祭甲級戰犯後,他就沒有再去過。這裡,也無需討論“良知”方面的影響,最直接原因就是——膽小。因為他非常清楚,一旦再踏入靖國神社,就等於去祭祀了被美國人處死的戰犯,美國爸爸可是不好惹,差點要了自己的命,這個陰影,一輩子都走不出來啊。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根據美國比克斯裕仁傳記,戰後裕仁生活一點也不快樂。

他的晚年生活主要有兩件事:力圖擺脫戰敗責任和不斷被人追究責任。

(裕仁,1901-1989)

為了擺脫戰敗責任,他寫了兩部自證清白的回憶錄,一部是《獨白錄》,一部是《拜聽錄》。

兩本書都是說明一個觀點:作為天皇,我是沒有什麼權力的,都是大臣們拿好建議,根據大家的決定作出的最後選擇。力圖撇開自己與戰爭的責任。

比如在談到末期,東條、小磯內閣都讓他發表詔書,對戰時的民眾進行鼓勵,但他不同意,說是發佈這樣的詔書“不能立即恢復和平……我一一加以拒絕了”。

(裕仁戰後巡幸)

此時背景是:東京審判正在進行,裕仁怕戰犯把戰爭責任歸到他的頭上。

同時為了配合麥克阿瑟的“天皇無罪”說辭。

實際上,裕仁作為天皇,不但參與了重要戰事的決策,而且還過問得非常詳細。

如南京大屠殺,他親自下令“攻下敵國首都”,並詳問日軍在南京城中的表現。

南京暴行裕仁是知道的,但他沒有制止。而是把責任推到了松井石根身上。

(裕仁晚年)

被人追責,主要是1950、60年代日本右翼當政時,戰後一代舉行遊行示威,反對安保條約。

這時候裕仁作為被剝離政治權力的天皇,又去巡幸,又去慰問,還企圖安慰遊行的學生,結果在京都大學,學生們舉條幅反對他:

“在曾經是神的你的手上,我們的先輩在戰場上被殺死……請不要讓我們再聽‘海之聲’”等。(1951年11月12日)

(裕仁與家人)

在國外,裕仁出訪歐洲時,馬路上遭到扔汽油瓶,植下的樹被人倒硫酸,街頭人們用日語罵他混蛋,他卻裝沒聽見。

1975年10月訪問美國回來後,日本記者在採訪時突然提問“陛下對戰爭責任是如何認識的”,以及原子彈問題。

裕仁支支吾吾,稱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怎麼回答不重要,關鍵是透露一個信息:日本人沒有忘記他對日本帶來的戰爭傷害的問責。

(裕仁訪問美國)

所有輿論都指向一個目的:退位謝罪。包括昔日文臣,甚至他的同胞兄弟,都想借此發揮,把他搞掉自己當天皇。

但這個倔強的老頭就是死不退位,誰也沒有辦法。

對於被剝奪政治權力,他有時還想參言,但被報道後遭到民眾的反對,他哀嘆“我只不過是個紙糊的擺設罷了。”

(裕仁葬禮)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直腸癌死去。


飛春讀傳


裕仁天皇的父親大正天皇因為患有嚴重的精神病,所以我們的主角裕仁天皇20歲便開始攝政,25歲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雖然當時日本是君主立憲制,但是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實君立憲,天皇在日本還是具有比較大的權力。裕仁本人一直是縣政府的倡導者,在侵華戰爭時期裕仁天皇就多次向軍部提出自己的“意見”,這也是他後來一直想洗掉的東西,天皇在戰爭時期充當的角色絕對不是“傀儡”。


二戰結束以後,裕仁天皇因為其自身的特殊身份再加上美國考慮到如何才能掌控日本,於是保護了裕仁,認可了所謂“天皇無罪”的說法,用東條英機做了裕仁的替死鬼。不過裕仁的戰後生活並不怎麼好,當時美國人派了麥克阿瑟將軍來治理日本,作為戰勝國的派遣者,麥克阿瑟在日本如同太上皇,這時候的裕仁做事可謂是“誠惶誠恐”。

麥克阿瑟在統治日本的時候經常取笑裕仁,他曾經問過裕仁,為什麼日本有那麼多破腹自盡的將領,而唯獨你這個天皇戰爭失敗沒有自殺呢?這些話讓裕仁十分尷尬。麥克阿瑟還讓裕仁寫下了人間宣言,宣佈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並不是神的代言人,徹底把日本人心中“天皇就是神”的思想去除,這讓裕仁的權威大受打擊。


也是在這個時候,日本天皇才真正的成為了傀儡,成為了日本的象徵物,日本的“實君立憲”在這時候才真正的轉變為“虛君立憲”,1989年1月7日,裕仁因為直腸癌去世。相比於那些早早為“大日本帝國”戰爭的日本將士,裕仁這個天皇算是活的比較舒服的了。


圍知歷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日本裕仁天皇,是日本歷史上最長壽以及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在其執政63年間,裕仁一手指揮,策劃,並且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可以說日本天皇在裕仁這一代真正的達到了權勢地位的巔峰。但裕仁也親手終結了這一切。二次世界大戰以盟國的勝利而告終。作為戰敗國的日本遭受了一系列的制裁與打壓。原本裕仁這個戰爭的劊子手是難逃軍事法庭審判的。就以他發動侵華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導致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就可以判他個死刑。但由於美國骯髒的私人利益導致裕仁逃過了最後的審判。


二戰末期,在日本註定要戰後時期。美國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首先美國迫切的需要日本快速的投降,從而瓜分勝利果實。但日本實在無法接受盟國的無條件投降。而雙方的糾葛點就是關於裕仁天皇。當時日本對美國表示可以投降。但裕仁絕不能遭受審判,也絕對不能是戰犯。而美國則認為日本戰敗在即還談條件,有點不知所謂了。所以美國拒絕了日本的要求。日本為了裕仁天皇所以拒不投降,並且開始策劃全民皆兵在盟軍登陸日本的時候發動自殺性襲擊。本來蘇聯人決定殺上日本島徹底打服了日本人。當時盟國方面計算了一下預計傷亡人數後。美國害怕了。美國不願意做無謂的傷亡。所以就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二戰後期,美國就敏銳的發現日本的獨特地理優勢。所以美國從原來計劃的四國共分日本變成了獨佔日本。美國不願意蘇聯人上島所以就接受了日本人的要求。再說了,美國人想要在戰後統治日本就不能激起日本的民怨。而一個全須全尾的天皇太有利於美國掌控日本了。而且裕仁本人也沒有讓美國人失望。被美國人饒恕之後,裕仁徹底對美國人俯首帖耳了。在麥克阿瑟的干預下,日本修改了憲法。新的憲法中確定天皇為國家的象徵,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由此天皇正式從“神”變成了人。


之後裕仁天皇徹底淪為了美國人掌控日本的傀儡。甚至美國人為了表示自己把裕仁改造成了尊重民主的君主。他們拉著裕仁一起去視察日本戰後重建的災區。並且在1975年的時候裕仁還以日本天皇的身份出訪了美國。在美國接受了美國人的批評再教育之後裕仁又重新回到日本當他的傀儡天皇。戰後美國能如此順利的佔領日本,並且掌控日本。裕仁真的是功不可沒。可以說裕仁一個人把整個日本都拉著給美國人當“孫子”了。後來裕仁因病去世結束了罪惡的一生。一個戰犯頭子憑藉美國的庇佑一直都錦衣玉食衣食無憂也是沒誰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