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日系車皮薄不安全,那麼汽車鋼板越厚就越安全麼?

王執臣


不能說蒙皮的薄厚絕對不影響安全,但鐵皮薄厚對安全的影響微乎其微,非要較真說鐵皮薄厚對安全有沒有助益?答案是肯定有,但助益接近於零;鐵皮薄厚決定安全是上一個時代的思維,單現如今各大主機廠所在意的是結構,結構為王可以更好的防止車輛在碰撞時被擠癟,而沒有強硬的結構,外部鐵皮再厚,也無法抵擋發生碰撞時,車體產生的形變;當然堆更多的料,可以彌補結構上的不足,但堆料等同於增重,各大主機廠都把減重當成最重要的發展方向,所以堆料是行不通的。。。


金剛狼為什麼厲害?因為他的骨骼被注入了金屬,換句話說他是合金骨架(結構),而他的皮膚和普通人一樣,但超強的結構足以令他橫衝直撞了;對於車子也一樣,給兩釐米厚度的鐵皮彎上幾道折,它的強度五釐米厚的鐵皮還要大的多(比喻,但方向正確);我們已經用兩釐米厚的鐵皮超越了五釐米厚度鐵皮的強度,那麼為什麼還要用更重的五釐米厚度的鐵皮?不多費油、不舒服麼?所以現如今的發展思路就是利用結構換來的強度優勢,去將用料降下來,從而實現更理想的性能、油耗;評價車子是否安全(包括那些測試),沒有根據鐵皮厚度來判定是否安全的,都是看強度、看車體在碰撞中是否會產生嚴重的形變。。。

車子的鐵皮厚,會讓車子變的更安全?

車子的外層鐵皮,由於起到裝飾性的作用,所以註定沒辦法在車子表面鐵皮上來彎幾個摺痕吧?所以外表皮註定結構不行,所以即便再厚也不會有任何意義,只要其骨架用料、強度夠就足以保證安全;有沒有朋友思考過車輛發生碰撞後,出現傷亡的原因?車子碰撞產生的傷亡事件中90%是車體變形直接將車內人員擠壓致死,10%是車內人員被變形的車體擠壓而出不來,最終被燒死;無數的案例證明,車禍中出現傷亡是因為車體變形、骨架強度不夠,而並非是鐵皮薄(關鍵看是和誰撞,五大車系撞大貨結果都一樣灰飛煙滅),鐵皮弄那麼厚幹什麼?為了防止碰撞時擊飛的一些零件穿透薄薄的鐵皮,然後傷到車內的乘客?還是像槍戰片那樣,打算用車門擋子彈(實際上在厚的車門也擋不住子彈,裝甲除外)?


實際上車子外部鐵皮再厚也沒用,碰撞時都沒辦法對沖擊形成有效的支撐,而真正起到支撐作用的是骨架,所以車子外皮的薄厚對於安全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關鍵的部位(下一段會說)強度夠,就能保證碰撞時不會讓車體產生過於嚴重的形變(撞大貨無解,啥系車都扛不住);請允許鄙人抬一個槓,總有人認為鐵皮薄影響安全?那麼如上圖所示,這輛巴吉賽車沒有外皮、只有骨骼,那麼拿那些個有外皮的、外皮賊厚的德系、美系車和它撞一下試試可好?一般的轎車、SUV無論哪個車系,都撞不過它,關鍵它沒外皮、更談不上什麼外皮薄厚了(只要安全帶將駕駛者牢牢限制在車子之內,骨架不折、人就得活,所以有沒有外皮無所謂),所以這個無外皮的巴吉賽車,是不是可以證明出外皮薄不影響安全的結論呢?

車子的安全性看骨架的強度

如上圖所示,實際上影響到車輛安全就是圖上那幾個數字處,只要這幾個位置用上高強度的材質(依然不是厚,厚和強度是兩回事),那麼就能保證這輛車的碰撞安全,外層鐵皮無論多厚,都不是用於支撐的,而車身之上的骨骼才是重點,可以注意底盤上是有鼓包的,同樣是採取將平面鋼板折出幾道痕,等同於增加了幾道加強筋,所以車體的強度就上來了;這些高強度部位,平時都隱藏在我們所看不見的地方,它們才是決定安全的重要因素!而我們能看見的部位如外層鐵皮實際上與安全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把車子的蒙皮做成三合板那麼厚又有什麼意義?

日系車的鐵皮真的薄?

日系車的鐵皮並不薄,至少不會比同級別的其它車系的外皮薄(具體的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蒙皮厚度的對照表),而日系車的安全性也一點不差!這麼多年來說日系車鐵皮薄、日系車輕實際上都是不負責任、不嚴謹的說法,有些商業炒作的味道,但實際上日系車並不比同時期同級別的其它車系重量輕;日系車是否安全不是張三、李四、王五說得算的,而是IIHS等組織說的算的,日系車不安全又何以在美國熱銷呢?日系車在哪外層皮都軟軟的,但這並不影響安全(想擋子彈的除外),骨架子強度夠用即可。。。

車內空間的大小往往容易影響到碰撞後的結果。。。

簡單點說空間越大、安全係數越大,碰撞後活下來的幾率就更大,因為較大的車內空間可以在碰撞的時候有足夠的潰縮範圍,車內空間不容易被過度的擠壓,所以如上圖IIHS提供的每百萬註冊車輛死亡總數中,車子級別越高、車內空間越大、越安全;而同級別相比較,五大車系安全係數都一樣,誰也不比誰強,那些測試機構提供的數據更為準確;所以也請客觀一些,一次能帶走日系B級車乘客的碰撞,同樣能帶走德系B級車上的乘客,因為同級別比較安全,都差不多!而級別更高的車型、無論是哪個車系都安全,比如日系的C級,比德系b級要安全。。。


所以不要再說日系車鐵皮薄、不安全了,安不安全與鐵皮薄、厚有什麼關係?碰撞時拼的是車架子的強度,骨骼強度夠、碰撞的結果就能好一些;鋼板厚有什麼用?鋼板厚,強度就得高麼?還是那句話兩釐米厚的鋼板加上幾道摺痕,強度比五釐米鋼板還要大,所以要更厚的鋼板有什麼意義?增加車子的重量,然後增加更多的油耗?要知道減重、輕量化是全球主機廠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所以要那麼厚的鐵皮有什麼用?其實各位可以對比一下,日系車並不比同級別的其它車系輕(差個三、五斤的就別提了),所以何來鐵皮薄之說?如果車子重量不輕、鐵皮還薄,只能說料都堆在看不見的地方了。。。


非專業車評


學過機械專業應該知道材料力學有一個抗拉強度,和強度極限實驗公式是σ=Fb/So鋼板式樣在拉伸過程中,材料經過屈服階段後進入強化階段後隨著橫向截面尺寸明顯縮小在拉斷時所承受的最大力Fb,除以試樣原橫截面積So所得的應力σ,稱為抗拉強度或者強度極限σb,單位為MPa。它表示金屬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壞的最大能力。當鋼材屈服到一定程度後,由於內部晶粒重新排列,其抵抗變形能力又重新提高,此時變形雖然發展很快,但卻只能隨著應力的提高而提高,直至應力達最大值。此後,鋼材抵抗變形的能力明顯降低,並在最薄弱處發生較大的塑性變形,此處試件截面迅速斷裂。

家用轎車不僅考慮安全性,還要考慮省油,所以車用鋼板厚度每個車企制定標準不一樣,買車寧願買鋼板厚一點家用汽車也不買薄的車!寧願買自重大一點家用汽車,也不買自重輕的家用轎車。根據動量守恆定律,質量輕和質量重撞擊質量輕永遠吃虧!!

拜託那些日粉,不要古惑認家,經常辯解現在什麼時代了還看鋼板厚度!!


完顏寡夫


提問者概念錯誤。

皮薄,安全性不好這是兩個概念,不能混在一起理解。日系車皮薄這是事實,不過現在都有降低蒙皮厚度的趨勢,只不過日系過份薄了,特別是一些低端車型,卡羅拉、軒逸、騏達之類的車,真是薄如蠶翼,手指一按一個坑啊。

安全性差則是指日系車善於偷工減料做表面文章,比如漢蘭達、RAV4等等竟然左右防撞結構不對稱,因為25%偏置碰撞多撞左側,那就把左側加固,右側一撞就稀里嘩啦一敗塗地。像ESP這種德系低端車都標配的功能,日系低端不裝或者少部分才裝,裝的ESP表面看都叫ESP但是大眾的有20多項功能,而日系簡化到只有10來項,這安全性能一樣嗎?再說日系車普遍輪胎窄,就為省點輪胎錢,開起來穩定性在複雜天氣裡自然就不好。再有就是整體剛性很差,漢蘭達電動尾門在稍微不平的路上就打不開或者關不上,這車身抗扭能力是真的差,遇到翻滾車身會嚴重變形甚至解體。

無數事故給人們的映象是根深蒂固的,日系的慘狀出現頻率之高,慘烈程度之猛,人人心裡都會有桿秤,還是踏實點遠離日系吧,奸商你是玩不過他的。


joshen1


大多數人提到的“皮薄、皮厚”基本指的是覆蓋件,而覆蓋件與碰撞安全無太大關係,這點大家應該已經比較清楚了。所以我們不聊覆蓋件,說說內部結構這塊。

可以肯定的是,同樣的材料,厚度越大,強度上限越大,安全性自然也要更高些。這就好比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當然是後者強度更高啦。

不過問題就出在汽車不是一塊鋼板,而是一個空間結構。這就好像我們造房子,以前用實心磚後來用空心磚,後者安全性可能沒有質的改變,理論上還有脆弱些,但強就強在現代結構更加合理(配合鋼結構),這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樓可以造得更高。

這個道理放在汽車上是一樣的。我們希望汽車儘可能的輕,同時強度又儘可能大,這帶來的好處是節能降耗,又能滿足人身安全和足夠的舒適性。

比如奧迪ASF空間框架結構,奧迪S8採用了SAF鋁合金車身框架結構,大大減輕了車輛的重量,使整車的整備質量控制在2000公斤以內,要知道這可是一款軸距近3米,整車尺寸為5147x1949x1458mm的大車。

不過比較麻煩的是,作為用戶我們很難評價哪種結構更加優良,它不像發動機,開上去基本就能摸清楚它的優點。

那我們怎麼評價一款車的安全呢?方法無非有以下幾種; 1. 參考安全機構的評估報告

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碰撞測試得出的結果是最直觀的;

2. 從材料的“性”出發,而不是厚度

厚度可以通過結構優化的方法彌補,但是材料特質卻很難改變。這就好比冬天穿衣,一件優質的羽絨服,要強過好幾件毛衣;

3. 試駕

通常來說汽車越安全,車身剛度會越好,而剛度越好的車,質感會越好。直白點就是,剛度好的車,舒適性高、車身緊實。不過車身質感還會受到底盤的影響,而且一般人也很難摸清門路,所以這種方法在購車階段可行性不高(專業人士除外);

4. 多看看專業媒體的介紹

雖然我們不懂,但專業人士懂啊。多聽聽專業人士的介紹,沒壞處。


東拉西車


中國民間活躍著一大批反智主義者,在他們眼裡碰撞測試都是黑幕,日系車就是皮薄餡大,德系車就是鋼板厚實耐撞,這一套理論的信仰者如同被洗腦一般,只要被質疑就會憤起反擊,理論不成就人身攻擊,比比皆是。買車的時候很多人靠手,通過按、壓、敲三步走的方式來判斷一輛車安全與否,這足以讓玩了命做各種碰撞測試的工程師們哭死在實驗室裡。那麼如何解釋看起來一碰就碎的日系車在碰撞測試中得分很高?我們問這樣幾個問題就能得到答案。

為什麼網絡上日系車一碰就碎的說法流傳甚廣?

網友可以搬出一大堆日系車被撞的面目全非,縮成一坨的照片,但是如果你願意,你也能找到一大堆德系車被撞成一坨的照片。看下下面的鋼板厚度調查表,歐系車或者說德系車真的鋼板更厚嗎?不見得吧?

日系車鋼板更薄不過是競爭對手的宣傳手段而已,2005年國內日系車佔有率首次超過德國,2008年日系車市場份額達到30.79%的最高峰。2012年大眾時隔7年重奪國內市場第一名,這其中多少明爭暗鬥大家都清楚。

吸能的說法到底是歪理邪說還是科學真理?

下面是2009年的雪佛蘭邁銳寶和1956年的雪佛蘭BEL AIR相對撞的結果,一輛有吸能的設計,一輛就是你們所說的鋼板厚實,卻無吸能結構的車,發生事故時候,你們選擇乘坐哪輛?

請記住一點,車速較高的事故發生時候,鋼板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什麼才是能夠保命的?一是剛強度的車身框架,保證乘員艙不受到太多侵入;二是吸能設計吸收衝擊的力量,讓傳遞到乘員艙的碰撞衝擊儘可能的小。不信?自己去看一看車禍事故圖就知道。

僅僅1mm的鋼板能在高速的碰撞事故中起到多少作用?不用我說你也明白。

部分日系車高速碰撞佔優,德系車低速碰撞佔優

最後回到問題本身,日系車碰撞測試得分更高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從中保研的碰撞測試來看,僅僅是來自TNGA全新平臺的豐田品牌的車型碰撞測試的得分較高。

正是由於對於吸能機構的不同設計,德系車往往在低速碰撞方面更具優勢,低速碰撞日系車被撞下一大塊,德系車安然無恙。但是速度一快,就如中保研的正面和側面碰撞,德系車立馬露陷,暴露了車身框架的強度不足,做好車門、機艙蓋等表明功夫是不夠的,而某些德系車正是善於做表面功夫,並且在營銷手段上無所不用其極。

感謝中保研吧,讓我們明白通過關車門聲音判斷汽車的安全性是不科學的,否則我們還會被矇蔽多久?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到碰撞測試的科學性,停止土辦法判斷汽車安全性。車輛的安全性與鐵皮厚度無關在,這句話我已經向無數人傳播了無數遍,安全性是一個系統性的東西,是對車身結構、底盤、安全性、整體性的考驗,希望敲鋼板、站車門的鬧劇能夠逐漸終止,我們都能夠理性科學的看待汽車的安全性。


老司機侃侃車兒


這就好比把你裝進很厚的鐵殼子裡,從高空落下,快速撞擊下,必死無疑!如果內部有緩衝氣墊(例如安全氣囊)可能死亡幾率會下降不少。倘若把你塞入厚厚的氣球內,位置大概在中間,即便同樣高度掉落,撞擊後死亡的幾率絕對要遠低於厚鐵皮箱子!所以,汽車車皮材料可不是用鐵越厚越好,關鍵要看他的緩衝能力!有人說德國車保車不保人,日本車保人不保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國人有個習慣,同樣花錢買個質量重點的,心裡感覺值得。買個真皮衣服絕對比買個保暖衣有心裡優勢,但你看看登山的,絕對用的是高科技羽絨服,絕對不會穿真皮衣服來禦寒!


大胖二胖和小胖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車皮越厚越安全一定是錯誤的觀念,這是表面功夫。整車的結構複雜,在最初設計的時候肯定有周密的安全性考量。這當中有材料的運用、力學的原理以及安全設施的配置。而且,對於汽車安全,國際上都有十分可信的安全星級評價,不是你說日系車不安全就是不安全的。就算是大家口碑極好的德系車,不也是頻頻出現問題?另外日系車在歐美的銷量也是十分出色的,滿大街跑的豐田本田不都證明了他們的實力。總之,汽車究竟安不安全,不是車皮說的算,這裡涉及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很多門道,不能一刀切。純手打,望加精。


不滿格評測


汽車鋼板厚度和安全沒多大關係!

我們來說說日系車,日系車本身給人感覺就是省油!為什麼會省油,減少車重,增加發動機功率!在價格的基礎上,基本都是減少車重,不過日系,德系,美系基本都是這個做法,減少剛才厚度,提升剛才質量,或者用新材料等

汽車行業基本都有國家,國際,行業等很多標準,本身就比較嚴格

安全是和規範駕駛,速度放慢,遵守交規等有關係!你看基本很多車禍都是,快,搶道,酒駕等不遵守交規造成的!

所以很顯然,鋼材厚度和安全沒多大關係!但是有前提,符合國家汽車行業標準!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個人認為,1.廠家宣傳 2.同行競爭攻擊 等

在反過來說,如果汽車鋼材厚度和安全有關係的話!

那我感覺就沒必要買小型汽車啦,全部買大型卡車,那個鋼材厚度更高!你覺得呢?

謝謝採納!


影展2019


no no no 越厚越好的話直接實心鋼不好??還費勁研究那麼些合金鋼材幹啥??

汽車鋼材厚度跟安全有關係,關係很大,但不是越厚越好???為什麼呢??你想一下,汽車開到80km/h ,撞擊後車肯定是不動了……假設人沒事,。那試問汽車以這速度靠撞擊停下來,這短短几秒鐘速度從80降到0!!!!能量守恆知道吧??這麼大的能量去哪了??肯定會被抵消掉!那麼誰抵消??毫無疑問,車身肯定首當其衝,汽車怎麼吸收??只能靠撞擊變形來吸收。那假如用的很厚的鋼材,汽車不會損壞變形,但是能量還是得抵消掉,這時候就只剩下車裡的人跟被撞擊的物體了!!!人類是禁不起這種撞擊的……

生活中,你開到60,系的安全帶,車輛沒有ABS,一腳剎車踩死,,人都受不了,更何況速度更快,而且還有不繫安全帶的……

之前網上不是報道過,一女的開某品牌的JD車撞牆了,牆塌了,車沒事,人的肋骨斷了幾根……這……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個性簽名SuperB


很高興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我是自媒體人星叫獸分享。車輛的安全係數並不能從鋼板的厚度來簡單的定義。


首先,對於乘員艙需要堅硬無比,可以充分保證乘員足夠的生存空間。而對於機艙前端,防撞梁等結構,在碰撞過程中是需要壓潰吸收能量的。因為能量是一定的,車輛通過壓潰變形吸收一定的能量。然後,配合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共同保護作用,使乘員的傷害降低到最低。





鋼板厚度的降低,主要是考慮輕量化,重量的降低可以有效提高加速性能,同時也可以縮短制動距離,提高車輛的安全性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