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绿色建筑设计的三大专题

近年来,成功的建造“零碳建筑”成为中国和西方广泛关注的议题。欧洲的“零碳建筑”多以住宅形式为主,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趋零的标准。

浅析当代绿色建筑设计的三大专题

第一题:辨义“可持续”、“生态”、“绿色”、“低碳”的区别?

清华大学秦佑国先生谈到:“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这三个词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可持续建筑”这个概念出现的比较早,不够通俗,因此在其之后先后出现了“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这两个概念。“生态”一词源于英国,他们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制定了“Eco-Home”的住宅评价标准。“绿色”一词喜用于美国,其绿色建筑委员会使用LEED作为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自哥本哈根会议后,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低碳”一词成为了新的热点话题,曾经时髦的“绿色”也大有被“低碳”取代之势。“‘低碳’只是‘绿色’的一个方面”。在“绿色建筑”建筑的概念中,“绿色”建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减少资源和能耗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三是要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而“低碳建筑”的目标在于节约能源和减少CO2的排放,应是包含于“绿色建筑”的第一部分的内容。由此看到,“绿色建筑”一词的涵盖面较广,更具普遍性,近十年来因受到美国LEED影响较大而惯用于我国。

也有学者认为:“可持续”是一种发展理念,即“可持续的发展”,包括了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因素;“生态”是一种生物圈层的有机组织关系,对应为“生态城市规划”;“绿色”主要涉及建筑单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建筑”;而“低碳”实际与经济和能源关系最为密切,即“低碳经济”。

第二题:绿色建筑设计的先导原则?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显著的气候、文化差异。齐康[3]先生认为 “各地城市各地区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基于社会需求、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地质、地方建造技术、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的影响,这种特色有着自身的演变进程,地方性建筑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地方性建筑材料、建筑相关工程措施等都有关联。”绿色建筑只是多种类型建筑设计方法中的一种,并不具备脱离建筑设计基本原则的特殊性。即使通过技术手段,机械设备等方式能够满足各种评价标准的要求,但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捷径。基于区域、城市、地块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对建筑气候应变性的设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自身功能及形态的设计,不仅是普通建筑的设计原则,更应该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先导原则。

因此在横轴关系上,强调同异分治的原则。即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第一,基于环境。第二,基于文化。第三,基于需求。

第三题:中国的零碳建筑应该放在哪?

近年来,成功的建造“零碳建筑”成为中国和西方广泛关注的议题。欧洲的“零碳建筑”多以住宅形式为主,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趋零的标准。例如自2002年以来,由美国能源部主办的“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以零能耗建筑为主题,已在欧美实现了百余栋零能耗住宅的示范项目,也同时加快了当地绿色建筑的产业化进程,为欧美多个住区提供了低能耗建筑的参考范例,也因此受到了国内国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

欧美的住宅多以独户独栋小住宅为主,面积从60m2到300 m2不等,而在我国城市住宅的现状为高层高密度社区。那么普通集合住宅中是否存在实现零碳建筑的可能,高成本的零碳建筑应在哪个领域中广泛推广,则是探讨中国与欧美绿色住宅的差异问题。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认为,中国不适合发展“零能耗建筑”。中国与发达国家居民的居住形态、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建筑形态主要是高密度聚居区,而“零能耗建筑”虽然不用商业能源,但依靠的太阳能板、地源热泵管道等,这些都需要非常大的占地面积;大型住宅建筑不宜使用中央空调,否则能耗会远远超过分体式空调;双层幕墙保温性能好,但只适合寒冷地区,冬天可以减少采暖负荷;另外,要根据地域特点,合适选择地源热泵或水源热泵,否则不适用反而会更加能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