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隔離,該如何自我調適?

頭條情感


良好的心態,是戰勝疾病最好方法!不信謠 不外出,不聚蹲,戴口罩!



鄉村閏土


新型肺炎的疫情一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每天打開手機都會收到尋人(尋與病毒宿主有過接觸的)的消息,這些消息在無形中讓大眾產生恐慌,有種生命安全隨時都受到威脅。

這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面對疫情的反應;對於一些被確診的患者來說,他們的內心可能是否認的,恐懼、焦慮、壓抑,甚至會出現一定的攻擊性。

對於確診隔離患者來說,首先要去正確的看待確診、隔離這一情況,隔離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親人、朋友;是為了更好的去治療。

住院隔離的患者,被確診之後會出現否認、恐懼、壓抑、焦慮和羞恥感,這是前期正常的表現,是可以被理解的。當自己慢慢接受這一現實的時候,情緒就會慢慢的恢復一些。

如果是住院隔離患者,自己(是自己)應該怎麼調節?

一、積極配合醫生的工作,多和醫生溝通了解疫情的信息。

只有對疫情有個科學的認識,才能有客觀的看待。

二、客觀的看待疫情,不要過度樂觀的看待,這樣容易產生期待略差。

三、面對自己的現狀,壓抑很正常,在感覺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通過電話來和家人、朋友溝通,獲取支持。

很多時候,住院隔離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孤獨感,有甚者出現悲觀厭世的自殺行為。獲取親人、朋友、社會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提升自身對抗孤獨的能量。

面對疫情,我國官方的心理援助活動已經在進行了,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給一線的醫護人員、隔離患者、患者家屬、患者親人以及一些有過與之接觸的社會群體,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來去降低疫情給各類人群帶來的心理創傷。


心理學充電時間


1、接納現實:接納無論是否已經感染,自己確實在隔離的事實。任何疾病,承認會比拒絕產生更少的心理壓力

2、接納情緒:被隔離階段會有一定的心理起伏,這幾天我的幾個學生在朋友圈裡表達自己的現狀中,我也非常喜歡他們對於自身情緒的覺察和表達——“我確實每天都活在焦慮中,我也能知道,這種焦慮是有現實來由的”。焦慮分為心理焦慮和現實焦慮,由現實事件引發的焦慮,只能通過行動來緩解;而內心產生的焦慮,只能通過自身的覺察和接納才會慢慢改變。與其對抗自身的焦慮,不如學會接納焦慮是疾病的一部分——“這件事,放誰,被隔離了,都會焦慮”

3、積極轉化:正因為被隔離,才會有時間安靜獨處;正因為沒人打擾了,才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多數牛人,都有過或長或短的獨處時光,而他們在其中都思考過類似的問題:“我到底想要做什麼?”、“活著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威斯康辛集中營的被迫害時光,每天活在人間地獄,卻不忘思考“人們為何而活”,離開集中營後寫出《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不僅為世人開智,也創造了一個新的心理學流派;牛頓為了躲避歐洲瘟疫,不僅回老家靜養,也開創了人類時至今日仍有指導意義的牛頓力學體系。

這段時光,不僅僅是活著,還可以為自己活著。

4、順其自然:如果你也沒有那麼牛,既不具備強大的自我覺察能力,也不具備高精尖的某領域專業水平。那就記住這八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該好好吃好好喝好好活著就好,大部分的心病都是zuo出來的,又不是已經得病了,就算得病了又不是絕症。

總之,隔離期間,你有兩個選擇:像是健康人一樣活著(該吃吃該喝喝),活著活著就又是健康人一個,甚至有可能因為你的積極轉化成為牛人;把自己當成不正常人對待(惶惶不可終日,把現實焦慮轉化為心理焦慮甚至是焦慮症),最後即便沒有生理疾病,留下了個心理疾病(焦慮症、恐怖症或者應激障礙)。二選一,你來選。


薛藝


被隔離者可能面對的內心風暴


住院隔離的人,不僅要擔心自己的健康,還要擔憂會不會感染家人、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從而內心焦慮和負罪感爆棚。


由於大家對疫情的恐懼,加上媒體密集的報導,明明自己也是“被感染者”,卻要揹負著被視為“傳染者”的壓力。事實上,沒有人願意染上這種疾病,即使只是“疑似病例”。


住院之後可能更不好受,就怕體溫一直下不來;而X光片的變化就更令人不安,深怕自己就是下一個病情變化的人。


你可能覺得惶惶不安,一直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或是覺得注意力無法集中,與人交談時無法一次就記得他說的事情,尤其醫護人員來解釋病情時,也需要他們重複說明數次,才能安心;


即使接受了專業的治療,也許仍感到不放心,害怕會漏掉一些事。隔離在這陌生而且單調的環境中,可能使你覺得焦躁,無法與家人、朋友見面,更讓你感到孤單。

所以你可能會感覺悲傷、緊張、不安、孤單、焦躁、憤怒、震驚,害怕等種種情緒,但是你不必太擔心,這些都是生而為人的正常反應,接納情緒本身就是最好的處理。


你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緩解這些情緒,例如:儘量保持正常作息,儘可能讓自己如平時一般的進食、睡眠。體力許可的情形下,進行一些可以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閱讀、聽音樂等等。


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尤其病情的進展,千萬不要自己猜測。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和他們分享你的感覺,即使是悲傷或焦慮的情緒,也不要羞於表達。


然而,如果你出現了下列的狀況,那就不只是一般的壓力反應,你可能處於較深的憂鬱或焦慮情緒中,請儘可能讓專業的心理衛生人員提供協助。


如果你身邊的家人朋友,出現了以下狀況,也請引起重視:

整日情緒低落,不由自主的哭泣,或是對所有事物都失去興趣;

食慾改變,例如失去胃口,暴飲暴食;

睡眠障礙,無法入眠,或醒來後就無法再入睡,或十分早醒;

體力變得很差,即使醫師覺得應該不至於如此衰弱,但仍有大部分的時間想躺在床上;

整日焦躁不安,易怒,或是極容易受驚嚇,極度恐慌;

揮之不去的無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或是過度的罪惡感;有自傷或自殺的念頭;


真我心理BeMyself


面對疫情,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

做到行為上重視,心理上“輕視”,避免過度恐慌,戴口罩,勤洗手,有頭疼,發熱等不舒服的狀態儘早就醫,相信這些常識我們都背的滾瓜爛熟了。

減少信息源對自身的影響,肺炎疫情實時動態的發佈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每時每刻盯著不斷攀升的數據心生焦慮。

而是幫助我們定向把控動態,所以儘可能減少對肺炎信息播報的密集關注,對於各大散播恐慌消息的群,可以適當屏蔽或者作為主動發聲人,傳播正能量的預防措施相關的文章,以積極的心態影響其他成員。

每個人都逃不開情緒的困擾,要學會適時給心靈“排毒”,避免被它牽著鼻子走。

建議每天睡前回想3件值得高興和感激的事,能讓你對美好的事物變敏感。

希望所有人能用積極、穩定與愛應對疫情的方方面面,用互相支持來替代抱怨和指責,更不要過多恐慌。

相信醫療,有序聽從建議,保持良好的狀態,讓恐慌走向平靜。

請信任這個社會,信任身邊的人。

祝願我們都平安度過這次疫情。


實用心理學


「隔離」對普通人而言並不尋常。面對一個陌生而且不確定的處境,我們常因自我環境控制力被限制產生不滿情緒,又因空間封閉,孤立無援的恐懼感容易擴大。

它並不可怕,我們只是需要學習如何面對「隔離」。

隔離期間,會出現哪些擾人的情緒?

1. 突然到來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會造成暫時的慌張、不知所措。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不必過分強求自己保持鎮定。壓抑情緒,反而會影響後續的抗壓能力;

2. 可能會出現抱怨、憤怒。這時候,你需要給自己找一個適當的發洩口,比如:打電話給朋友傾訴;

3. 感到沮喪、孤獨、被拋棄。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找到有同樣機遇的朋友,相互鼓勵、傾訴、增強信心;

4. 焦慮感來臨。建議你用自己的信仰活動,或者其他可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助焦慮消退。

被隔離期間,“患得患失”怎麼辦?

1. 面對一個不明朗與不確定的處境,各種的擔心與憂慮也會出現。這些心情可能會伴隨著“患得患失”的念頭而來——比如,我中斷的工作怎麼辦?要是真的感染了病毒怎麼辦?此時要儘量轉移注意力,不要讓這些念頭持續擴張;

2. 如果你很難打消這些念頭,不必強求,可以一面帶著這些念頭,一面去做其它的事,雖然會分心,但是還是要讓自己“動”起來;

3. 不要總是坐著或躺著,讓這些“患得患失”的念頭始終圍繞在心裡。

隔離期間,如何抗壓?

給自己做一份規律的作息時間表,以及儘可能把生活品質維持在一個水平:有工作時段、休息時段、娛樂時段、運動時段、進餐時段等等,每日照做。穩定感對於應對未知感非常重要。

隔離期間,如何穩定自己的心理狀態 ?

1. 保持對他人的關懷。即使在隔離的空間內,你也依然可能成為一個助人者,能夠找到幫助其他人的辦法;

2. 保持與外界的溝通。不管是與傾訴,還是記錄自己的情緒日誌,都會很有幫助;

3. 理性獲取權威來源的內、外部資訊,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謠言和聳人聽聞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隱形殺手,要提高警惕。

如何適應自己的新身份:「被隔離者」

就像新生入學一樣,剛開始你需要花點時間熟悉下,新的身份有哪些規範、權利和義務。當你完全駕輕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覺也會漸漸淡去;

對於沒有被隔離的鄰居或同事們,也需要給他們一點時間適應,短暫的異樣眼光或人際距離感的變化是避免不了的,但你不必把別人的無知轉變成傷害自尊的工具。


心理諮詢師趙銀


住院隔離除了謹遵醫囑之外還要非常注意的就是心理方面的調試。

鍾南山院士曾經說過:“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言下之意,心理健康對於我們在對待疾病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我們要科學的對待目前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人類對於任何疾病都是有自身的免疫力的,所以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便是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在目前並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治療此種疾病的時候,醫院醫生採用的也是針對各種症狀的治療。而免疫力的提升跟我們本身的心態心理有關,相關科學研究也證實了人在愉悅、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抵抗力是最強的。

所以,我們保持積極的心態,接受目前生病住院的現狀,與疾病同行。一旦抵抗力上來離康復也就不遠了。而消極、糟糕的心情只會助紂為虐病毒的侵襲。

那如何保持心情的輕鬆愉悅呢?

方法1:回憶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包括人和事,讓自己再次體驗美好。

2、盤點自己做過的有意義的事情,為自己點贊,輕聲對自己說:你真了不起,你一定可以戰勝病毒。

3、與親密的人電話聯繫,接受他們的關心和問候。

4、不過多去關注病毒的信息,遵醫囑,相信醫院和醫生有能力幫助自己戰勝病毒。

信念是一副很重要的“藥引”,有時候起的作用大過很多東西!祝願各位正在與病毒抗爭的夥伴都能早日康復!


婚姻家庭諮詢師周昱


首先不怕,勇敢點,物極必反,事情已經這樣了,我們還能怎麼樣呢?人身自由被限制,可能會造成緊張,焦慮,不知所措,這是很自然的反應,順其自然就行。情緒低落,悶悶不樂,覺得活著很累,應相信醫學,相信醫生,相信自己,戰勝疾病,試著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



旅途語柔


最近的因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讓人特別的揪心,每天更新數據顯示,每天確診的病人在增加,每天死亡的人數也在增加,增加上一部分謠言,讓很多人的神經都繃緊了神經。尤其對於被隔離的的確診患者要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如果不懂得自我調節,很可能會出現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


住院隔離的人不僅害怕得了肺炎的嚴重後果,而且在心理上還害怕被朋友遠離和歧視。所以很容易產生焦慮、恐慌、易怒、失眠、激動緊張等消極情緒。那麼面對住院隔離,該如何自我調節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被情緒所控制。

被隔離在醫院的人不僅會感覺失去人身自由,而且心裡還會對新型肺炎感到恐懼和擔憂。這個時候很容易情緒激動,甚至失去理智。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保持理智。為了自己,也為了我們的醫護人員,好好的配合他們的檢查和治療。


被隔離在醫院,並不一定就是感染者,也有可能是疑似病例,不要太過擔心。那怕被確認了患者,也要坦然接受被隔離。因為新型肺炎是傳染病,如果一旦出現疑似症狀,為避免再傳染給他人,首先要做的人就是採取隔離的措施,所有有疑似症狀或者患者都會被隔離,不是針對你一個人,所以要客觀的看待被隔離。

找人傾訴,發洩所有消極情緒。

被隔離者出現消極悲觀情緒在所難免,所以找家人或者關係好的朋友傾訴,把所有不好的情緒發洩出來就不會那麼難受了。被隔離後,雖然可能家人和朋友不能待在身邊,但是可以通過打電話和微信視頻來交流和溝通。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情感心理學


心態: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失眠或攻擊等。

1.出現的情緒反應屬於正常的應激反應,作到事先有所準備。

2.給予心理危機干預,如及時評估自殺、自傷、攻擊風險、正面心理支持。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解釋隔離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患者樹立積極恢復的信心。

3.強調隔離手段不僅是為了更好地觀察治療患者,同時是保護親人和社會安全的方式。解釋目前治療的要點和干預的有效性。

原則:支持、安慰為主。寬容對待,穩定情緒,及早評估自殺、自傷、攻擊風險。

心態:除上述可能出現的心態以外,還可能出現孤獨或因對疾病的恐懼而不配合、放棄治療,或對治療的過度樂觀和期望值過高等。

干預措施:

1.客觀如實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作到心中有數;

2.協助與外界親人溝通,轉達信息;

5.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

原則:積極溝通信息、必要時精神科會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