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有啥說法嗎?

悠悠鄉村路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在飲食禮儀上也有很多傳統的禮儀,比說農村有句俗語叫“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有啥說法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菜不擺三

我們國家是個熱情好客的國家,在的宴請客人上一般多不會說擺三道菜,一從面兒上看讓客人覺得主人家有些小家子氣,客人感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在我國有的地方,三道菜有不成席的說法,所以一般也會在宴請客人上會做一定數量的菜。從另一方面來說,宴請客人如果只有三個菜,看著確是不太大方,一般都是好事成雙,宴請客人上也是一樣的,還有就是中國人對同音詞都比較在意,“三”和“散”是同音詞。倘若和客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是聚在一起的,“三”會讓人感覺分開和不愉悅。說以一般都不會“菜不擺三”。

筷不成五

筷子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那可是吃飯的“傢伙什”,其實筷不成五就是說,筷子不能一長一短、三長兩短,在農村的時候,在發放筷子的時候,都會做出這樣的一個動作,就是筷子握成一把豎著理齊,然後將同樣長度的筷子分別分發給每個人,避免客人拿到的筷子不一樣長,就是為了防止出現“筷成五”的現象。在我小的時候,父母也會交代在吃飯的時候不能用筷子敲碗,這在我們常人看來,只有在大街上乞討的才會敲碗。也不能在吃飯的時候把筷子豎插在碗裡,這是在祭祀的時候才會用到的,以上這些都是要注意的。

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說的是什麼呢?我們常常會說不坐烏龜席,烏龜席就是方桌,對面各一人和兩人,看成了一頭一尾,四個爪子的烏龜,這種坐席是不吉利的。讓人容易聯想起王八、縮頭烏龜的意思,只要桌子上有六個人都會避免出現這樣的坐法,就是為了防止坐成烏龜,所以在農村一般坐席的都是“八仙桌”,作為我國最傳統的傢俱之一的八仙桌,這種桌子的四邊都是等長的,桌面還相對較寬,招待客人最長用的,每一邊都能坐兩個,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因此在民間就稱它“八仙桌”。

社會發展到現在,這都是過去老的傳統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習慣也有所變化,但是不管社會怎麼變化,傳統還是有道理的,傳統還是有繼承的,要在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山農小嶺


想要了解更多農村風俗文化,請關注農技廣播站!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農村講究的一種宴席文化。不過說實話,隨著社會的發展,即便是在農村,也很少有年輕人知道這種文化了,只有一些老一輩的人還記得它們。我曾經和村裡老人聊天時曾說到過這個,所以下面咱們就來一起來看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菜不擺三:這句話是說在請人吃飯的時候不要請三道菜。因為一個原因是祭祖上墳的時候大多擺三道菜,所以用來請客的話“三道菜”就顯得有點不太吉利。另一個原因是“三”諧音通“散”,寓意也不是很好。所以基本上人們不會在桌上只擺三道菜,一般都是儘量擺雙數。

筷不成五:這種說法是筷子用法十二種禁忌中的一個。所謂“五”指的不是數量,而是指的筷子擺放的時候不整齊。如果筷子擺的不整齊的話,老輩人稱之為“三長兩短”,寓意不吉利,代表著“死亡”,因為棺材在沒有蓋蓋的時候正是三長兩短五塊木板組成的,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席不成六:這句話還有種說法叫做“六人不坐烏龜席”,所謂“烏龜席”就是指的桌子前後左後人數分別為“一、一、二、二”,這麼坐的話很像烏龜的頭、尾合四肢。烏龜向來不是什麼好聽的詞彙,所以這樣坐自然也不是很好。


農技廣播站


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就注重仁義禮智信的格言,在我們日常交往中,與人共餐時無時無刻不在踐行禮儀的精神。

在我看來,這句俗語說的就是餐桌上的禮儀文化,講究的是對客人的尊重。不過這句話最開始流傳下來跟許多民間風俗有關,下面我從民間說法和禮儀文化兩方面,跟大家說說我的看法。

菜不擺三

在我的老家皖北地區,家裡來客人了非常注重菜品酒肉的安排,一般菜都是成雙成對的,四個,六個,八個,這樣安排,從沒有上過三個菜的。一是因為好事成雙,代表一種美好的寓意。二是因為三諧音寓意不好,家裡來客人當然要喜慶祥和的氣氛,也需要好的寓意來襯托。

不過按照老人的說法,我們在祭祖上貢的時候是擺三個菜,所以我們活人吃飯不擺三個菜。不過現在自家都很隨意,沒有那麼多講究,自家想擺幾個菜就擺幾個菜,搞那麼神兮兮幹啥呢?



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其實也是農村老人說的,筷子不要有長短,寓意不好,不喜慶,不過也沒啥道理。

席不成六

我們中國自古就有八仙桌,方方正正的桌子坐八個人正好,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吉利喜慶的象徵。一般席宴還真沒有坐六個人的,坐六個人按照老人的說法就是王八桌,這是在罵人呢。所以為了圖個吉利,一般家裡來客人或者辦酒席不會安排坐六個人。不過放到現在也合適了,如果正好有六個朋友去聚餐,難道還不吃了嗎?


總結:其實有很多古語都是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文化,有些直到現在依然合適合情合理,還會被人們掛在嘴邊,而有一些其實已經不適應現在社會了,特別是有一些守舊思想應該與時俱進才好。


牧野小志


在農村,常聽到人們說一些待客之道,可能話語上讓人聽著不太舒服,但話糙理不糙,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像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就是家裡有人來做客,就餐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擺三個菜,筷子也不要擺成五種形狀,而且不要六人一起就坐吃東西;下面具體來說說看:

一、為什麼菜不擺三?

話說家裡有客人來,好酒好菜都拿來招待,吃的越豐盛當然越好了;不過若是人少的話,菜少些,也不要擺三個菜;至於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像三諧音“散”,有離開的意思,人家難得來你家做客,吃東西擺三樣菜就有讓人吃完趕緊走人、不歡迎久留多聊聊的意思,也就是“驅客令”,這是不好的。

其實,像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很正常,不單是三(散)這樣,像買東西送人也一樣,比如送梨被認為梨諧音離,有分開的意思,也不好。

二、筷不成五,是哪五種?

家裡有客人來了,飯桌上除了擺好菜,還要擺些碗筷的,一個碗對應一副筷子;而筷子的擺放也是有些講究的,不能亂放,不然會失禮,讓人尷尬的。筷不成五指的是筷子不能給人用髒的、筷子不插在盛有米飯的碗裡、筷子不能尖端朝外、筷子不能一長一短放、筷子不能交叉放,而是乾淨整齊的放。

筷子不能給人用髒的:給客人用的筷子是要乾淨沒有積水的,所以要是之前有人用過要洗乾淨放著滴水了再拿去用;而若是席間客人不小心弄掉筷子,髒了,要給客人換副乾淨的筷子。

筷子不插在盛有米飯的碗裡:小時候鄉居小菜這樣擺放筷子被媽媽罵過,說像祭拜,不吉利,命令我拿下來;所以有客人來也是不能這樣放筷子的。

筷子不能尖端朝外:我們農村那邊吃東西擺的筷子,稍尖用來夾菜吃的那端是朝飯桌中心的,不能尖端朝外,一是怕不小心扎到人,二是尖端朝飯桌中心有吃飯、開飯的意思,要是朝外就有吃完、散席的意思,所以招待客人也是不能這樣放筷子的。

筷子不能一長一短放:小時候調皮,準備吃東西的時候,拿著筷子就喜歡這樣放,一個朝飯桌中心伸,一個朝飯桌邊挪,一長一短不整齊,又被媽媽說了,你這樣搞,到時候要是有客人來怎麼辦,丟臉了,要放就放整齊了;其實,不給這麼放,是因為筷子是拿來吃東西的,那麼擺放有不尊重人的意思,誰知道那筷子是不是被其他人用過隨便那麼放的呢。

筷子不能交叉放:筷子是成一副的,有兩根,大小長短一樣,筷子不能交叉放,其實也是跟不能一長一短放,一樣的道理,講究的就是一種尊重;而交叉放不管是斜的還是成“十”字型那樣的都不行,叉著放的形狀像平時我們否定別人的時候打的“X”符號,給人的感覺不好。

三、席不成六,又是為什麼?

“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因為以前人們吃東西用的是長桌子,長邊各兩人坐,短邊各一人坐,好像安排得挺好的,其實呢,從某些角度看,就有點烏龜席的既視感,給人不友好的感覺,好像是背地裡罵人的意思,叫人怎麼安心的一起吃飯聊天呢,尷尬還來不及呢。

當然了,這些是過去的講究了,現在的人們生活用品、生活習慣也跟以前不太一樣了,一些舊時的俗語說法雖然話糙理不糙,但就看人們講究不講究了,若是遇到講究的人,而自己卻不懂這些,招待不周,那就不好了。


鄉居小菜


在過去,農村的禮道特別多,今天要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就是來客待人的講究。

菜不擺三。俗話說,三里不通俗,十里改規矩。在我們這一帶,家中死人或拜祭死去的人時,一般是三個碗(或盤),來客人你如果端上三個菜那就太不禮貌了。再說,我們還講究好事成雙,圖個吉利嗎!現在我們朋友聚會或參加宴席,不上兩個菜是沒有人動筷子的。


筷不成五。這是老講究,因為農村待客筷子和碗都是租用別人的,筷子有長有短,如果是五雙筷子,就會說“三長兩短”什麼是三長兩短?棺木。棺材蓋板稱天,底板為地,左右立板為日月,這是四長,前後的堵板為兩短,蓋板是人死後才用,所以平時就是三長兩短。後演義為有什麼意外的事情發生。

席不成六。這也是人為地講究,過去有條件的家裡會在堂屋客廳準備一個四方桌子,起名叫八仙桌,一邊坐兩個人,八人一桌,現在許多地方仍保留著這個規矩。後來方桌變成了圓桌子,八個人一桌還滿好,如果擺上六個凳子,形狀就成了龜型,在農村龜是罵人用語,所以忌諱。


現在這三句俗語在農村已不再流行了,年輕人沒那麼多的規規矩矩,搖三個菜也是常有的事,夠吃就行!筷子更是沒有數量的講究,誰拿誰的,五個人誰會去再空擺一雙?人數更是隨便,六個人坐一起照樣吃的開心,沒人計較什麼形狀!


心累力乏


在很小的時候,父輩就教導我們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當時老一輩人對年輕人的要求確實很嚴格的,如果孩子們不遵守老輩人所說的規矩,那是會被“家法”伺候的。而說到農村的老規矩,其中餐桌上的規矩就挺多:吃飯不能吧唧嘴巴,不用用筷子敲碗,也不能用筷子指人,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碟裡挑來挑去······

總之,這些在當時看來是大人很囉嗦,但是長大了以後發現還是很受益的。今天就來聊一聊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

菜不擺三

在我們當地有著“菜不擺三,擺三不成線”的說法,意思是說在家中有客人來的時候,如果招待客人最好不要只是上三個菜,如果只能是上三個菜,那在擺放菜碟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擺放成一條直線。為何有這種說法呢?

村裡的老人說在以前有“下九流”的說法。古人將職業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其中在主人家辦紅白喜事的時候,往往都要請吹鼓手、戲班子等人員,而這些人在古時候都是屬於“下九流”的職業,而招待他們當時就是上三個菜,至於其他的客人則是滿桌子的菜,所以不能用三個菜招待客人。不過也有些地方認為,三道菜不能擺成一排,是因為祭祀的時候就是三個菜,並且都是並排擺放的,這樣是不吉利的,因此很忌諱這一點。不過農夫認為,招待客人只上三個菜,多少有點寒磣,估計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筷不成五

有些人搞不明白,筷子才兩根,怎麼就“成五”了呢?其實這個是一種暗喻,說的是筷子的長短要一致。有一個成語和這句俗語息息相關,那就是三長兩短,其加起來不正好是五嗎?因此“筷不成五”就是說招待客人時,所擺放的筷子要長短一致,不然會讓客人反感,認為這樣是不禮貌的。小時候家中來客人了,父母就會讓農夫去張羅著擺碗筷,就曾多次跟我說起過,雖然有些筷子長短不一,但必須要確保每個客人手中的兩根筷子長短是相同的。其實,如果筷子長短不一,使用起來不方便不說,看著也會有點彆扭的,古人都是很注重細節的。

席不成六

和其有一句對應的俗語,那就是“六人不坐烏龜席”。這個特指的是過去農村裡比較常見的八仙桌的坐席安排。八仙桌是中華民族十分傳統的傢俱之一,這種桌子的四邊都是等長的,並且桌面還比較寬,一般是用來招待客人才用的,每一邊可以坐兩個,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因此在民間就稱它“八仙桌”。如果家中來客人了,剛好是六個人圍坐一桌,那就需要注意不能2211坐,這樣從上方看就像是一隻大烏龜。而烏龜在民間的寓意不好,這個是罵人的話,因此古人忌諱這一點。

其實,這個也只是在宴請賓客的時候,才講究這些。如果是自己家裡人吃飯,那是沒有這麼多講究的,都是怎麼開心怎麼來。畢竟當家裡有客人來了,講究這些一來是對客人的重視和尊重,二來這也是家教的一種體現,免得被別人看笑話。

但是在今天有些俗語、老規矩也過時了,比如現在八仙桌就很少見了,而且絕大多數的桌子都是圓形的,或者是六人坐的,還被稱之為“富貴桌”。但是瞭解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去到不同的地方還是要入鄉隨俗的!


農夫也瘋狂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的忌諱以俗語表達出來,表示對神靈或客人的掌敬。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拿五席不座六。這就是人們常常講的:神三鬼四,三長兩短,六人不做烏龜席。

傳統風俗習慣。就是現在,有些人也是很忌諱這些事的。在人們的傳統習慣中,只有供奉神仙,供品才是三樣,吃飯上三個菜,是對神仙不敬,人是四個,因此有“神三鬼四”之說。筷子不能拿五根。因為以前農村很多老年人早早的就準備好了壽材即棺材,棺材由底下兩邊三塊長的,兩頭一邊一塊短的組成,一共五塊,稱之為“三長兩短”。不能蓋上蓋子,只有裝上人以後才“蓋棺定論”。

以前的桌子是方桌,也叫八仙桌,一邊靠牆,如果六個人吃飯,三邊一邊兩個人,七個或八個人時,才把桌子架到屋中間,如果六個人這麼坐,就成子一頭一個,兩邊各兩個,桌子像王八蓋子, 成了“烏龜席”,烏龜是罵人的。


南極冰火


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 菜不擺三圖吉利

在農村有很多的講究,有很多已經不斷升級和改變,唯有一個講究不會變的,那就是成雙成對,所謂成雙成對不單單是說結婚,在生活中也是用的到的,這裡來人招待的時候一般都是雙數的才菜,那怕,二個、四個、六個,這樣是雙數看起來吉利,另外三也是一個神鬼使用的數字,所以都會避開,單數同樣不會使用。 筷不成五避禍事

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個詞,那就好“三長兩短”,正好是五的合數,所以即便有五個人吃飯,也不能拿出五雙筷子,這樣寓意不好,寧可多拿出一雙取“六六大順”,這樣吉利。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筷子必須拿一樣的,不能有長有短,也是避諱“三長兩短”裡的五字。 席不成六烏龜局

在以前的時候農村都是八仙桌,一面兩個人正好八個人,如果一桌子只有六個人的話,就要我有特殊的坐法,不能夠在對稱兩面出現一面一個人的情況,這樣看起來就是一個烏龜的形狀,這樣的局面很不雅觀,所以才要避免這樣,可以在三年坐下一面空著,現在一般是圓桌,不會出現我這個局面了。 其實這些都是老黃曆了,現在已經不怎麼在意這些事情,現在都是按新的理解,基本上不會特意去避諱這些,只要高興就好,講究的太多也沒有什麼好處


狐狸不是妖mm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老的講究和說法,從這些流傳下來的東西我們就可以知道老祖宗做事的時候細緻謹慎的態度。不同的領域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行業規矩,這樣可以提高我們做事情的效率,更可以避免後來人出現像前人一樣的錯誤,比如在農業領域人們就總結出了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瞭解農時,按照農時來做事情。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酒桌上的禮儀和文化,這些禮儀和文化對我們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我國很多事情的處理都需要在酒桌上進行,如果忽視了酒桌禮儀,就很有可能讓很多事情很難做成,所以瞭解酒桌禮儀和文化對我們至關重要。“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作為主家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上菜的時候不要只擺三道菜,酒席上五種筷子不能用,六個人坐席不要做成烏龜席。

“菜不擺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認為“三生萬物”,三是很多事物的起源,但是在傳統文化中人們還認為三是隻有去世的人才能使用的數字。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一些地方有人去世以後,人們祭拜已經去世的人的時候用的都是和三相關的數字,比如三牲(豬、牛、羊)、三柱清香等,去世的人也要過三個週年,這都是說明三和去世人的關係。

在人們的思想中認為,三道菜只能給去世的人上,給活人上的話就是對活人的不尊重。從另一方面來講,三和散是同音字,寓意是要分開,這對宴請賓客來說的話確實感覺不合時宜。在酒席上上菜人們一般都是雙數,六和八是經常可以用到的數字,其餘則用的相對比較少。

“筷不成五”,這裡的意思其實指的是有五種筷子不能拿上宴請賓客的酒席上,不然客人就會感覺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一是倒筷,即筷子的大頭應該對客人,不應該小頭對客人,不然就是有對客人挑釁的意思;二是水筷,即剛洗出來的筷子,筷子在給客人使用之前要提前洗出來,有條件的話還需要消毒,剛洗出來的筷子會有水,這樣的筷子客人拿起來內心也是有不開心的;


凱力思琪


吃飯是很有講究的。在農村有"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說法。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告訴了我這些道理。

菜不擺三,就是有客人來的時候,桌面上不要只放三道菜,"三"字和"散"諧音,擺三道菜上來,客人心裡會不高興的,因為客人也懂得這個倒理。看到三道菜,肯定心裡會以為主人不歡迎他,聰明的客人會覺得主人有逐客的意思。



自古以來農村人就好客,宋代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裡就有"不怕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雞豚"的美句。只擺三道菜擺上桌,也顯得主人太小氣了。

筷不成五可別理解為筷子不能擺五雙。這個五是五不要的意思。不要把不乾淨的筷子拿到餐桌上給客人用。看到不乾淨的筷子客人心裡反感沒有食慾,這樣也是對客人的不重視。



不要把長短不一的筷子拿到桌上來。長一雙短一雙的筷子,實在不雅觀。先不說客人看了心裡的反應,自己也覺得不好看。誰用長筷子誰用短筷子呢?

不要把筷子交叉放著,交叉起來的筷子,自然是一個叉,有我們都知道"叉"是否定的意思,這樣做有逐客的嫌疑。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飯碗裡,農村人都有祭奠時在飯裡插筷子的習俗,有客人來,筷子千萬不能插飯碗裡。也不要用筷子敲碗,敲碗是要飯的人才做的事情,當著客人面用筷子敲碗,客人會覺得把他當成來要飯的了。



席不成六是說在一起共餐的不要是六個人。過去餐桌一般都是長方形的方桌。如果長方形的桌子兩頭各坐一個人,兩邊各坐兩個人,我們想象一下,是不是剛好"烏龜"的形狀?烏龜在農村一直被認為是罵人代名詞。我很不理解,烏龜招誰惹誰了,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烏龜最長壽啊!

這個習慣在今天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主客之間沒有那麼多講究了,隨意最好。但是在重要的飯局上,這些"餐桌文化"還是存在的。我前些天在一個飯店上班時,因為給客人先端了一碗湯,接著又上來一道"丸子",服務員匆忙間把筷子放成了交"叉"形,這下客人不幹了,當場氣憤的要離開,經理過來又是賠禮又是免單,客人這才肯做罷。

看來,中國的餐桌文化,還是很受一些人喜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