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勝敗取決於什麼?

靈寶市小劉百貨


戰爭是國家或政治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等目的,使用武裝力量進行的大規模激烈交戰的軍事鬥爭,是解決國家、政治集團、階級、民族、宗教之間矛盾衝突的一種手段。要實現戰爭目的,無論是戰爭的政治目的——消滅戰爭,還是戰爭的軍事目的——消滅敵人、保存自己,都必須依靠強大的戰爭力量作保證。戰爭力量指可直接和間接用於戰爭的各種實有力量和潛在力量,也就是戰爭賴以進行並對其進程和結局具有重大影響的物質基礎,包括武裝力量及武器裝備、戰爭物資等,以及能夠動員或開發的用於戰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


這裡說的戰爭力量就是與戰爭密切相關的力量的綜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戰爭的勝負,主要地決定於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在《論持久戰》中關於“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這裡所說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等,都是指戰爭的綜合力量,即戰爭力量。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這是戰爭的實質和內在規律所決定的,也是毛澤東研究戰爭、指導戰爭的基礎。戰爭力量的大小、形式、質量等直接關聯著戰爭的戰略籌劃、戰役組織和戰術設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駁斥抗日戰爭速勝論時指出:“速勝論者則不知道戰爭是力量的競賽,在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沒有起一定的變化以前,就要舉行戰略的決戰,就想提前到達解放之路,也是沒有根的。”


在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時,毛澤東從戰役、戰鬥的角度分析瞭如何運用“戰爭是力量的競賽”這一規律指揮作戰。比如,毛澤東認為在紅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時,弱軍對強軍作戰就揀強軍裡的弱的打;如果進攻之敵在數量和強度上都超過我軍甚遠時,我們就採取誘敵深入的方法,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使強弱的對比發生變化,我軍力量優於敵軍,從而戰勝敵人。

經過對戰爭的深入研究,在 1938年 5 月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戰爭是力量的競賽”的論斷。正因為認清了戰爭的實質,他就注意戰爭力量的發展變化在戰爭中的決定作用,認為抗日戰爭經過多少時間誰都不能預斷,要看敵我力量的變化程度才能決定,一切想要縮短戰爭時間的人們,惟有努力於增加自己力量減少敵人力量之一法。


不僅如此,毛澤東對於“戰爭是力量競賽”內涵也有著深刻的認識、準確的把握。戰爭中的力量競賽,是以軍事力量為核心的戰爭綜合力量的競賽。毛澤東在闡述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論斷時,就是根據戰爭是力量的競賽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中日兩國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等力量對比情況以及未來變化趨勢,認為隨著戰爭的長期進行,中國的戰爭力量將由弱變強,日本的戰爭力量將由強變弱,當中國的戰爭力量大於日本的戰爭力量的時候就有了勝利的可能。因此他提出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批駁了當時存在的亡國論和速勝論。

戰爭的勝負主要地決定於作戰雙方的戰爭力量。戰爭勝負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什麼,世界各國的軍事理論家從不同視角、採用不同理論思維、利用不同分析方法,提出了武器論、意志論、經濟論等多種觀點。


有學者認為,戰爭是戰爭力量的競賽而不只是軍事力量的競賽。戰爭力量的強弱決定實戰的進程、結果,強弱的對比不僅是軍隊力量的對比,更是交戰雙方戰爭力量的綜合對比。毛澤東認為,戰爭是雙方力量的較量,“戰爭的勝負,主要地決定於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這表明,毛澤東認為戰爭力量是戰爭勝負的主要決定因素。他還認為“行動自由是軍隊的命脈”,戰爭的雙方都力爭主動、力避被動,“主動是和戰爭力量的優勢不能分離的,而被動則和戰爭力量的劣勢分不開。戰爭力量的優勢或劣勢,是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


他結合戰爭進行的實際,列舉實例,深刻地闡述了戰爭力量對於戰爭勝負的主要決定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屈服的前夜,這時協約國變成了絕對優勢,德國則變成了絕對劣勢,結果德國失敗,協約國獲勝”;“在臺兒莊勝利的前夜,這時當地孤立的日軍經過苦戰之後,已處於絕對的劣勢,我軍則形成了絕對的優勢,結果敵敗我勝。”這是戰爭結局、戰役結局存在著絕對的優勢和劣勢之例。戰爭、戰役一般是以絕對的優劣而分勝負居多數。正是堅持這一思想,毛澤東帶領全黨和人民群眾大力發展戰爭力量,為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戰爭的勝負還須加上主觀努力。對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戰爭中的作用,毛澤東論述得更充分、更深刻。他指出,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作戰雙方主觀指導的能力。軍事家不能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外企圖戰爭的勝利,然而軍事家可以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內爭取戰爭的勝利”。他強調:“僅有這些,還只是有了勝負的可能性,它本身沒有分勝負。要分勝負,還須加上主觀的努力,這就是指導戰爭和實行戰爭,這就是戰爭中的自覺的能動性。”


他認為,戰爭力量與主觀指導能力的科學結合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戰爭力量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方面,主觀指導能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次要方面;如果只是有了比對方強大的戰爭力量,只能說具備了戰勝對手所必要的客觀條件,還不能說就一定取得戰爭的勝利,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還需要靠人的能動性。毛澤東還從優勢和主動兩個方面說明問題:“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項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競賽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由於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於主觀指揮的錯誤。”由此可見,毛澤東認為戰爭勝敗主要取決於物質基礎的優勢,同時還需要主觀指揮的正確。


科普不容緩


你有一支槍,我有一支槍,你我都躲在牆後。你沒消滅我,我消滅了你。為啥?我的槍子彈可以拐彎(這種槍已研製出來了)。你的不能。

你有100萬軍隊,我進攻你。按常規戰攻守3:1比例,我該有300萬來攻你。而我只用30萬,你的1/10,其中真正用來攻打你的10萬,你的1/30,20萬地面部隊只是擺擺樣子,象徵性的用一下。結果我消滅了你一百萬,我犧牲的官兵不到一百人。為啥?因為你還停留在常規戰武器裝備坦克飛機大炮機械化摩托化上,還是常規戰思維。而我是現代化高科技武器裝備,現代化作戰思維,我幾百裡千里萬里外打你,根本就沒有什麼槍對槍炮對炮的排兵佈陣,讓你的人連我的人的影子都見不著,讓你的步槍機槍手榴彈刺刀統統變燒火棍,統統沒用場;我預先打掉你雷達(眼睛),干擾你通訊(指揮),讓你坦克大炮沒用武之地(坦克大炮射程才幾十公里內),飛機上不了天,發射出來的導彈被我攔截而你卻技術落後攔截不到我,你的百萬大軍看不見我摸不著我,是聾子是瞎子,成了我的耙子,在我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和招架之功,只能被動挨打,被我消滅乾淨。為啥?我是現代化高科技並陸海空一體化擊殺你,我樣樣比你先進,光是我地面一個單兵高科技配置就是上百萬美元,他隨時可把情況傳導海陸空共享平臺,隨時呼叫戰鬥支援,而你還是陸海空各搞各的一套通訊指揮系統,怎麼跟我比?怎麼跟我玩?這就是常規戰與現代化高科技之戰的質的區別。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塔利班戰爭、中東反恐戰爭,都是這種模式的經典演示。

戰爭是軍隊與軍隊的對壘,軍人與軍人的撕殺,武裝對武裝的搏弈,不是過去的常規戰時代那些概念了,也沒別的犢子可扯(什麼這的那的兵的民的),就是軍隊誰強誰贏,誰弱誰亡,再多的人、再多的常規化坦克飛機大炮火箭武,在信息化、數字化、電子化、精確制導遠程打擊化現代高科技面前,都只是耙子。小的一週,中等的一月,長的三個月,沒有什麼耗半年一載的。耗到半年,也就不叫現代化高科技戰爭了。高效、高精度、高強度、高烈度,高集中,現代化戰爭,就是高科技,綜合戰力,後勤保障立體多維綜合能力。

只有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戰爭軍事理論革命,改變傳統的落後的戰爭思維,在軍事裝備、軍隊戰鬥力、軍事指揮能力上進行全面的現代化戰爭所必需的理念改變和軍武建設,比敵人更強,才會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附圖:哪位大神知道這三角形又是什麼鬼東東?)




光明嶺


序言:只要有戰爭,人類就會損失慘重。歷史上最慘烈的二戰結束後,對世界影響深遠的戰爭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海灣戰爭及伊拉克戰爭。通過梳理可以發現,幾場戰爭結束後無論結局如何,主要的決定性因素都各不相同。

先說我的觀點:戰爭的勝敗取決於四點,一是軍事科技的發達程度。二是後勤保障能力。三是各方的政治博弈。四是基層參戰人員的作戰士氣。以下以各場戰爭為例,具體說明原因。

一、“軍事科技的發達程度”:這方面最重要,有絕對優勢的一方可以閃電般迅速擊敗對手。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已經充分證明,擁有超越對手一個時代的軍事科技,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兒,伊拉克被對方的精確制導炸彈敲掉了雷達站、指揮中心後,再加上被大規模的無線電干擾,徹底變成了瞎子、聾子,被美軍虐的體無完膚,沒堅持多久便乖乖認輸、承認戰敗,並退出了侵佔的科威特領土。

以此為鑑,為了在未來戰爭中不被吊打,所有世界大國都不惜代價、盡己所能全力開發高端軍事科技,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後勤保障能力”:“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是公認的觀點。後勤保障,對於進入相持階段的戰爭尤為關鍵。

我國在朝鮮戰爭中就深有體會。美軍進攻時,面對英勇頑強的志願軍戰士,炮彈消耗動不動就按噸計算,能把山頭削低幾尺,美軍甚至創造了專有名詞“範弗利特彈藥消耗量”。普通士兵的彈藥更是不限量供應,要多少給多少,只要你能背的動就行。

我相信,如果不是恐怖的後勤保障能力確保了美軍的火力優勢,志願軍當年能取得的戰果絕對不止於38線以北,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三、各方的政治博弈: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在越戰中尷尬的不敗而敗。

越南在60年代打響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美國因為各種利益考量選擇支持法國,並派兵參戰進行武力干涉。結果招致世界各國的一致譴責。

雖然軍事上,科技領先、後勤給力的美軍一直都握有戰場主動權;可政治上,美國政府在外交輿論上卻一直飽受批評。隨著戰事綿綿無期和傷亡增大,國內的政治風向也變了,國民的反戰情緒日益高漲。最後,因為政治失敗和巨大的經濟損失,美國不得不撤離越南,北越政府獲得了全面勝利。

如果美軍當年堅持不撤退回國,越南恐怕會和朝鮮一樣出現南北分治的現象,可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如果。

“越戰”中吃了虧的美國沒有再犯類似的政治錯誤。在後來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前,美國政府一邊在國際社會上全力證明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好獲得國際輿論支持;一邊在私下用美元全力收買伊拉克團、旅以上的高級軍官,讓他們在戰鬥打響後不作為。

這場戰爭於2003年3月20日打響,在美國地面部隊行進的路上,伊軍很多部隊都被主官勒令不得出擊,甚至還有不少原地解散的。美軍坦克當年4月8日就開進了首都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

四、基層參戰人員的作戰士氣:關於這一點,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和朝鮮戰爭。

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場”,面對強大的前蘇聯軍隊,雖然反抗組織獲得了來自美國的支援,但其最關鍵的獲勝因素還是不服輸的彪悍民風,他們在連綿不絕的山脈中神出鬼沒,打伏擊、埋地雷、偷襲直升機、補給卡車,愣是把彪悍的毛熊打的沒了脾氣。前蘇聯最終因損失過大,不得不退出阿富汗,黯然收場。

但是,和阿富汗相比,當年的朝鮮戰場更加慘烈,因為朝鮮半島面積有限,戰略迴旋空間不足,志願軍不得不和強大的美軍進行硬碰硬的戰鬥,儘管對方有制空權、制海權,地面上還有堪稱變態的火炮優勢,但在捨生忘死的、大無畏的戰鬥精神震懾下,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還是被打的心驚肉跳,膽寒不已。

志願軍即便戰損超過9成,依然能頑強戰鬥、死戰不退。您能想象被燃燒彈蹂躪過的陣地上,渾身浴火的戰士怒吼著向敵人衝鋒的情景麼?您能想象在進攻的道路上,往敵人的地堡裡投完爆破筒後,用胸口堵住機槍眼的勇士麼?您能想象獨自堅守在戰友全部犧牲的壕溝裡,用步話機大喊著“向我開炮”的猛士麼?

當年的志願軍,裝備、後勤樣樣不如對手,可他們卻有著鐵血澆築的高傲軍魂和不敗意志,憑著士氣如虹的鬥志硬是把聯軍逼回了38線,還迫使聯軍在停戰書上籤了字。雖然事過多年,但提起來依然令國人驕傲、讓人提氣 。

最後總結:戰爭是複雜的,但決定勝敗的因素更復雜。但現代戰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軍事科技能力的強弱。誰更能隱藏自己,誰看的更清、更遠,誰打的更準,誰就獲勝。

但如果科技方面差距不大,雙方就要比拼各自的後勤保障能力,誰的家底更厚、誰的技工團隊效率更高?誰就能笑到最後。

可如果國力差距不大,戰爭進入長期的相持階段,除了後勤,還要看誰在政治舞臺上發揮的更出色。哪一方更能長袖善舞,就不但能得到更多的外部援助,還有可能打擊敵方的外貿收益、影響對方的戰爭物資進口,甚至策反敵方的高價值中、上層人物。

如果以上各方面還分不出勝負,那就比鬥志,誰的軍隊更無畏,更不怕犧牲,誰的戰鬥意志更堅定,那麼最後的勝利就屬於誰。


甘嬰


一是政治方面,二是經濟方面,三是軍事力量方面。分析戰爭,就是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來分析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

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就是指的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兩個國家或者政治集團,哪一方的政策能贏得人心,哪一方更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哪一方就具備了政治上的優越性,戰勝的機率就大。打仗首先要講政治。在政治上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不但使己方的力量越來越強大,還能很好的瓦解敵人,削弱敵人的力量。

經濟是戰爭的保障,是戰爭的基礎。尤其現代社會的戰爭,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只要經濟能維持,戰爭就能繼續下去。

無論政治上怎樣得到擁護,經濟上有怎樣的保障,最後都要通過軍事手段來解決。所以軍事力量一定要強大,如果不如敵人,也要有化解敵人軍事優勢的辦法。如果想不出辦法,那最終結果就只能打敗仗了。

判斷戰爭的勝負,要從這三個方面綜合分析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但最終還是要靠政治因素,因為在政治上有大多數人支持,就很容易找到在軍事上打敗敵人的辦法,從而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文武哥哥


民心在前,但離開實力和智慧戰爭取勝是有困難的。難道美伊戰,美利戰爭,美敘戰爭。都缺民心嗎?伊拉克、利比亞丶敘利亞三國都不缺民心。這些國家總體老百姓的民心還是向著本國的,但為什麼戰爭對這些國又失利了呢?最後失利的因素是實力和智慧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單有民心缺實力缺智慧戰爭是不能取勝的!

單有實力缺民心和智慧也不能取哇。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美國有實力,而且聯合世界的一些強國,講實力中朝遠不如美國。但最後美國並不能取勝。實際上美國缺的是民心,在戰爭中缺少智慧。這就是單有軍事實力並不能取勝。當時美國是侵略戰爭肯定失民心,美國當時的頭頭的智慧與中國的領導層的智慧明顯不如中國,因此美國單憑實力不能取勝。

智慧好象是戰爭取勝的關鍵。但離開民心和實為的智慧是不管用的。智慧是主導戰爭的,但不能左右戰爭。智慧的發揮如欠缺民心和實力,叫做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諸葛亮有智慧但不能三國統一,曹操有實力最後三國歸晉,東吳熟天下很富有,民心所向,但也不能統一三國。

近代毛澤東共產黨,民心所向,從沒有實力到實力逐步增加,在實踐中智慧大長進,最後抗日戰爭贏得了地位,解放戰爭贏得了勝利,贏得除臺灣的全國統一。而且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現在贏得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靠的是民心丶實力、智慧三者累加取得的。

今後不論什麼戰爭。勝利方肯定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者,肯定是民心丶實力丶智慧俱全者。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請樓主及閱讀者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黃浩榮279


取決於人心,這個“人”、“心”二字要分開看。首先有人很重要,你不可能一個人去對付一百個人。其次是“心”字,有兩重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要“心齊”;官渡之戰,袁紹傭兵十萬,而操不過數萬耳,深知袁紹志大才疏,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舉兵決戰,大敗袁軍。第二層含義是要“決心”。“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滑鐵盧之戰”後,給全歐洲乃至全世界留下深刻影響的拿破崙被關到聖赫勒拿島。西楚霸王回到江東,歷史的格局會不會有所改變。戎馬一生,征服世界的拿破崙真的是輸給了威靈頓公爵嗎?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歷史,我們無從拷問,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英雄的落幕!迴歸主題,項羽的自刎,拿破崙的落寞,終究都是因為失去了戰鬥下去的決心,項羽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拿破崙是因為失去了約瑟芬的巴黎,物是人非!


山海學長


一,任何一場戰爭的勝負、首先是決定於偉人的文疇武略智慧和膽識,包括下定決心的果斷智慧,二,政治的力量,政治力量的資源的儲備,儲備來源的條件是為誰而發動戰爭,和被逼迫自衛反擊戰爭的性質,三、戰爭中所需要的所有物資資源的到位程度,再次是發動戰爭性質,理由,宣傳議論工具的使用和掌控,四,戰爭大小對各類軍事人才的智慧層次等級,可供使用的儲存量,五、最高軍事統帥有沒對使用戰爭方式和使用戰爭解決嚴重茅盾的智慧意識,在遇到通過政治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最高統帥有沒有必須要通過以軍事政治的非和平手段去解決問題的膽量,智慧,有沒有力排眾議,用否決方式排除那些勢圖以阻止使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的阻力因素的能力和勇氣,等等觸多因素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先決條件。


孚朗頁


最近正在讀春秋戰國,大大小小的戰爭成百上千,你還別說,讀到現在還真發現戰爭成敗有非常非常明顯的規律,而且根據現在的國際形勢,春秋時期的戰爭絕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尤其是晉楚爭霸那一段,跟現在很像。廢話不多說,根據我讀過的春秋大大小小的幾百場戰爭,成敗規律總結如下:

就一條:

兩強相爭勢均力敵情況下,統治集團內部團結最最重要。

就拿晉楚爭霸時期那兩代人貢獻的案例來看,超級大國國力相當,兩代人打了幾場大仗,兩國人此起彼伏各有輸贏,但輸全都是輸在本國統治集團內部不和導致三心二意指揮協調失靈決策失誤,贏全都是贏在上下一心相互協作默契配合。 晉文公時,一幫跟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哥們弟兄披掛上陣,城濮之戰跟超級大國楚國打,由於晉國這幫指揮官大學全都是一個宿舍的,不是CS就是英雄聯盟,所以對彼此風騷的走位都非常瞭解,一個眼神就懂,因此楚國雖然彪悍,但從大戰開始就被晉國後舍男生全面壓制,相持階段面對晉國團隊一輪又一輪的快速衝擊,分割包圍,楚國根本反應不過來,指揮也失靈,最終全面崩潰。 這是第一場爭霸賽,第二場是晉文公後死後官二代們打的,同樣是晉楚又勢均力敵了,但晉國官二代各自狂妄自大勾心鬥角,而楚國楚莊王一鳴驚人用智商征服眾臣使得上下一心無人敢造次,因此團結一心的楚國把一盤散沙的紙老虎晉國一頓痛扁,如果不是楚王心地善良,晉軍就全部掉河裡淹死了。 後來還有第三場大戰,晉國集團又團結起來,報了之前差點掉河裡下水餃的仇。

不說晉楚了,再說晉楚之前的超級大國齊國,那時候是一家獨大,齊桓公讓鮑叔牙領兵打魯國,管仲勸諫不讓打,說鮑叔牙打不贏,齊桓公就是不聽,鮑叔牙也不服氣,不理管仲強行通過,於是就攻魯,魯國慌了,面對齊國大兵壓境,魯國群策群力,居然啟用了鬥雞出身的曹劌,曹劌論戰 三下五除二把鮑叔牙給揍回了齊國,於是鮑叔牙和齊桓公都老實了。

所以,我們說團結很重要,可以稱得上勝敗關鍵,團結能讓政通人和,能讓作戰靈活,能讓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好處太多了。

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太多,但這一條規律已被春秋無數次戰爭所印證,而當前的中美摩擦也根本不必擔心,因為春秋戰爭史就告訴了我們美國必敗,因為美國內部現在非常撕裂,互相掣肘政令不通,甚至可以說政治出現了嚴重問題,儘管是超級大國,但內部問題已讓它變成了弱雞,根本不是現在中國的對手。


創作者16


一是出師有名,不打無道義之仗,失德失民心。

二是準備充分者勝,不打無準備之仗。倉促出戰,被動出戰,被敵人或心魔牽著鼻子走,輸多勝少!

三是大局謀略為主,戰術次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攻城不如攻心,未戰而先勝,可戰也!

四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自己的軍隊足夠了解,對自己和將領足夠了解,上下齊心,執行力到位,是取勝的前提。瞭解敵人的優缺點,對症下藥,細節決定成敗。

五是科技和秘密武器是制勝的關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絕對的優勢,攻破敵心,速勝。

六是天時地利人和,兵者詭道也,不可有執念,優點就是缺點,缺點就是優點。變幻莫測之戰術戰法,神出鬼沒之行軍技巧,可取勝。

七是戰爭是人的戰爭,一人就是一個軍隊,相信每個士兵,奇蹟無處不在。每個有信念的士兵,都是萬人敵,可取勝。

八是勝仗易打,敗仗難撐,能夠撐下去,擁有持久戰的資格,就是勝者!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九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戰爭就是你死我亡,血腥的膽氣之爭,魚死網破,一了百了,不可退縮,可不敗!

總之,戰爭是天道的重新洗牌,誰符合天道大勢,誰就是勝者。因此,覓得天機者勝,自欺欺人者敗!


晴天0123456


戰爭的勝敗取決於正義和不正義,正義的得人心,如我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都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所以一定勝利。而日本是侵略者不得人心,蔣介石大搞獨裁不得人心,美國鬼又是侵略者不得人心,一句話,不得人心的必定失敗。一句話,戰爭的勝敗取決於正義和不正義,得人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