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後對國學和文化有影響嗎?

預知昊海


要傳承中華文化,非正體字不可!或許有人會說,用簡化字改寫古文,不就行了?那麼,我也說,用拼音文字改寫古文,豈不更好,輸入電腦更加容易,省略了龐大的漢字字庫,節省了大量內存空間。推而廣之,用英語翻譯我國古文,不也一樣繼承了中華文化,而且國際通用,使中華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以上諸種方法,弊端殊多。

試觀用簡化字改寫的古文,不僅錯誤百出(增刪改可謂五花八門,導致原著面目全非),而且詞義混淆不清,多有歧義,非今非古,不倫不類。

當然,簡化字作為手頭字使用,非常方便。在行草書法作品中,也大量使用簡化字,也包括“非規範簡化字”,如凨、坣等等。簡不禁正,正不廢簡,正簡並用,各得其所。即如憲法之規定: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Deng5111222


簡化漢字對國學和文化有積極的正面的影響。

1.我國政府在推廣簡化字的時候並沒有禁止繁體字,而是簡繁並存,由大家自由選擇,在幾十年的學習應用中,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寫簡化字,不寫繁體字。由此可以看出,簡化字順應時代潮流,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支持,自然普遍應用於社會各階層的各個方面。

2.簡化字為掃除文盲作出了重要貢獻,簡單易學是其主要特點,沒有文化的人學起來感覺不難,容易識讀和書寫。

3.提高了學習和工作效率。學生在學校讀書寫字,可快速記憶和書寫,工作人員開會能快速地作好筆記,領會會精神,便於傳達貫徹。

4.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是好還是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否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擁護、接受、應用。簡化字既有易識、易學、易寫的特徵,又為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支持和擁護並付諸於社會實踐,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5.現在有個別人在網上叫囂恢復繁體字,是不得人心的。這些人思想韁化,因循守舊,不接受新生事物,不與時俱進,甘願做老古董,必將被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所淹沒。


夕陽紅155908541


我舉幾個例子,你們就不說漢字簡繁體了。

1.雲、雲。眾人皆說簡繁體,可是“雲”是遠古部族名,雲姓。雲部族中除了長老,還有許多職業分工,管理水源的水正符號“沄”,管理領地的土正符號“壇”,木正“枟”,草正“芸”,農官“耘”,釀工“醞”,絲官“紜”,商旅“運”,而雨師就是“雲”。這樣職能官名,分族後又是新族名,新姓,他們都比“雲”晚一輩,也就是說,雲是雲父輩。

運,運。都說是簡繁體,上例解釋“運”是雲部族商旅,那麼,“運”必是“軍”部族商旅。軍部族也有許多官名,比如渾、琿、葷等。

再如“澐”,又是雲部族水正,“蕓”又是雲部族草正,分族後又是新部族,新姓,是“雲”的孫輩。直到發明“家譜”,姓字才固定下來。

你認為的所有簡繁體,都不是真正的“簡繁體”,都是血緣不同,或職能輩分不同的姓氏!要了解更多,請閱讀《中國姓氏研究報告》。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整天糾纏這個問題有意義麼?宏揚傳統,也不能逆歷史潮流而行!簡化字推廣了幾十年,已廣泛流行,深入民心植於生活,非常適應現代簡約主義快節奏高效率生活方式。學國學難道還要穿漢服去私塾學甲古文說文言文之乎者也麼?

繁識簡寫可以滿足特定人群需要,作為藝術欣賞與研究,簡識繁寫也很好,這也不影響漢語言文學研究者深造。但沒要讓全民返回繁體字舊時代去!語言文字對大數人來說只是工具和符號!這個工具和符號隨時代而變化,一味復古就是倒退!愛無心與愛有心不在字面而在你心裡有沒有愛的心!道貌岸然恩將仇報禽獸不如的偽君子,似然將愛寫成愛,寫成大書法拿到世界大獎,掛在你家大廳裡,你骨子裡依然是個狼心狗肺的東西!與愛有心愛無心有何關係?

教條傳統主義不符合馬克思主毛澤東思想世界觀,只是某些玩文字遊戲的專家學者庸人自擾罷了,還不如去研究,如何讓國學與時俱進為老百姓提高修養而瘦身精簡,變得通俗易懂融入現代生活內涵中去!牛吃草必須變成牛肉和牛奶,才是一頭真正的牛,機器牛吃完草打包成一個草包,只是牛飼料。文化的傳承,是把草變成牛肉和牛奶等對人類有營養的東西,而不是機械地將草打包成草包!我們不需要文化的草包,需要文化的牛奶!每一個文化工作者應該是人民大眾的牛,而不是製造文化草包的弱智機械!







送你一個長安


說的簡單點,讓那些對漢字簡化耿耿於懷的人迅速閉嘴。

秦始皇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當時的規範漢字是小篆。

到了漢朝,百廢待興,休養生息,不僅各種律令從簡,漢字也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徹底的簡化,規範漢字由繁複的小篆改為隸書,奠定了漢字的形質,我們今天的所有漢字,不管是港臺還頑固堅持的繁體字,還是大陸已經率先垂範的簡體字,都從這一次的簡化脫胎而來。

雖然說最初的隸書,損失掉了太多太多小篆身上所體現的漢字的象形、會意、指事等特質,雍容華貴的美感也一掃而空,但是它讓文字走進大眾成為可能,是一場了不起的革命!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絕大多數成人都是文盲的情況下,大陸推行的漢字簡化又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走向大眾的革命。

最後給那些念念不忘港臺繁體字的老鄉們科普一下,簡化漢字並非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動意,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就推出了漢字簡化方案,大多數跟今天我們大陸使用的簡化漢字一模一樣,只是國民政府辦什麼事都缺乏效率沒有推行開。

而且,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漢字,多數都是在民間流行很久、已經約定俗成了的,有些已經流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了。

如果一味強調漢字自身所包含的意蘊,那麼只能回去寫甲骨文了!


chiyinqi


自從漢字進入隸、楷以後,雖然偶爾也會有變化,卻是忽略不計的,就是說基本都是很穩定的,這為漢語文化的空前繁榮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很難想象作為基本載體的文字如果瞬息萬變,對它串成的文化意味著什麼,猜想應該不會是太美妙的福音。所以說文化需要有相對的穩定性。

漢字的大規模“簡化”是在新中國的50年代初,新政權主觀上是要做一件大好事,就是在國民中開展“掃盲”,讓更大比例的老百姓都能識字,不再是純粹的文盲,至少要知道寫自己的名字,認識男女二字,不要連簡單的契約都一字不識,受人欺詐。這應該是一件大功德。

可是讀書上學應該天生還是小孩子的事,小孩眼神好,腦子單純,記憶好。認字識字記字很簡單,而成年人就大不一樣了,一個字彆彆扭扭認了半天,明天就又記不清了,寫字更加畏懼,寧可去幹活,也怕寫字……

正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把一些字進行簡化就在一些人中動心了,更因為共產黨的很多幹部都是貧苦工農出身的文盲半文盲,他們有或大或小的權力,當然對簡化漢字的意見有很大的影響力了,於是簡化漢字基本上就順理成章了。

任何事都是有兩面性的,簡化字在官方主導下推廣開了,它在方便了許多人的同時,絕對削弱了字的文化載體性,因為漢字在最初造字組詞時是殫精竭慮的,有很“科學”的原理原則,比如表音表形表意,很直觀生動,而大量的簡化字都面目全非。比如奮鬥二字,原本寫著奮鬥,是非常生動形象的,老奮字上面一橫代表天,撇捺是箭頭,意為向上而去,中間的隹字是小鳥,下面的田是地,上中下組合起來就是地下的小鳥向天上飛去,這就叫“奮飛”,可是簡化字把最重要的主體給丟掉了,把鳥不要了,那是誰在飛?大田與飛就八竿子打不著了啊!而鬥字根本就不是“打”的意思,鬥字倒是古代也這麼寫,但它是一個量糧食的工具,不是武器,這個“借代”毫無道理。出於篇幅,繁體“鬥”字就不在這裡解析了,其他例子也不多說。

50年代的簡化字推廣後,70年代初,又有人出來玩票友,再搞了一次簡化字遊戲,還堂皇地用在了報刊書籍上,不過這一次引發了多數人的強烈抗議,因為實在不能讓人容忍,比如把道字的首換成刀,把展字寫成屍字下加一橫……慘不忍睹,學富五車的人,反而在這些亂七八糟的所謂新簡化字前成了文盲,最後在一片抗議中收場了,成了一次荒唐的遊戲。

那麼把話題拉回來,簡單的說幾句吧:

一,掃盲運動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孩子幾乎會說話時就開始認字了,基本上兩三歲就接受文化教育了,大可不必再考慮看不清記不住了,更有一個改變,就是鍵盤打字,打印機輸出已經普遍,手寫字的勞累已經不存在。恰恰相反,現在的人都拼命要“折磨”自己,玩手指操健身健腦,寫寫繁體字正好一舉兩得。

二,繁體字在書畫藝術上,歷來為人們看好,因為它寫出來更美。

三,如果說到國學問題,那還一定要精通繁體字,因為國學的原著肯定是以繁體字古籍最權威,國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要“訓詁”的,要“說文解字”,剖析根源,你拿一本純簡化字的國學書,讀一讀倒也湊合,而要進一步研究,不說行不通也是寸步難行,而你掌握了繁體字,才能如魚得水。

所以說,真正的國學傳承,離不開繁體字。

說一句另外的話,這個世界上是這樣的,訓練越歷盡磨難,才能越成果輝煌,唱歌彈琴,武術搏擊,科研開發,一切一切,無不如此。


非雲非鶴801


漢字簡化後,對於提高書寫速度,減低識字難度,提升工作效率肯定是有幫助的。這是主要方面。

要說簡化漢字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我想也是存在的。

中國五千多年曆史,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多年。漢文字伴隨著歷史的演變,一步步發展過來,由開始的甲骨文,到鐘鼎文、石鼓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有著一個系統完整的傳承聯繫。

漢字簡化後,這種傳承一定程度上斷裂了。首先會給漢字的造字本意失去理解,也失去了對漢字原有的意境美缺乏感性認識。

其次是給閱讀理解繁體字文言文帶來困難,對國學所展現出來的博大精深,領悟不如簡化前深刻。

三是,一些從事古文字研究、搞書法篆刻的年輕工作者,需要重新由簡到繁,學習繁體字。

四是對於迅速向海外傳播傳統文化,一度會受到影響。他們大多還在使用繁體字,許多簡化字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字。當然,隨著簡體字電腦軟件的推廣,以及交流的不斷加深,這種隔閡會逐漸消除。

個人愚見,請行家批評指正。


浮石散人


漢字簡化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毛澤東主席親自倡議、領導下實施的。漢字簡化後,很多繁體字筆劃少了、形態簡單了,漢字好認、好寫、好記了。

在簡化漢字之後,毛澤東主席等老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又發起了全國性的“掃氓”,即掃除、消除不認漢字的學習認字活動。這兩大舉措,使新中國全國人民,很好的達成了漢語文化的學習、普及和提高。

我們知道,中國雖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但直至新中國漢字“掃氓”(不認文字的人,當時被稱為“文氓”)之前,全中國能受教育,能認字、讀書、有文化的人是很少的,“文化人”的比例是非常、非常低的。原因上,一方面是社會制度,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太長造成的。一方面是經濟不發達,主要是學校、教育不普及造成的。但中國歷史上的繁體漢字,有很多相當複雜,筆劃多,形態繁,不方便人們學習、書寫和記憶。

因此,簡化漢字、全國掃除“文氓”、推廣普通話,這三項普及全國教育的大好、得力功勞中,簡化漢字的作用,一是居先位,二是作用大,三是極好地推動了中國的教育發展事業。故而,簡化漢字對促進全中國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影響是正面的,而且正面影響更是非常巨大的。


沃克特爾


討論此題,需首先清楚漢字產生與演變發展史。漢字最初為獨體字,因文化與文明的相互促進,漢字便逐漸豐富多彩。比如酉為古酒字。外為酒罐。內中一橫表示罐中有酒。隨著文化發展,促進了漢字量的發展。由酉而尊,上點為酒水,下寸為手,手託酒以敬長者為尊。原酉已作他用,故於酉外加三點水以為新酒。如雲,上橫為天,下為舒捲的雲朵。古人看雲識天氣,由雲而知雨,故云上加雨成為新的雲字。而原來之雲變成了告訴的含義。隨著講,說,曰等新字逐漸增多,以及由字而詞的發展。已無需靠雲告訴。雲,又迴歸原形。這便是漢字由簡而繁,再由繁而簡的演變過程。當時集中簡化漢字,是時代的需要。今日反思,亦為文化之探討。總之,這將對文明有所促進。


雲布衣A


漢字簡化會影響國學嗎?可能有,但是影響不大。國學是什麼呢?國學就猶如音樂裡的“陽春白雪”,是由一部分有志於此的人去硏究,去發揚光大,也就是民族的根本。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固步自封,只用繁體字不用簡化字。簡化字其實已經存在了近兩千年,與繁體字共同為中華文化做出來了偉大的貢獻。解放後推廣簡化字規範了用字,淘汰了一些生僻字。同時繁體字也沒有消失,因此也談不上恢復繁體字之說。簡化字的推廣就是猶如音樂中的“下里巴人”貼近基層民間,易學易寫易記,使得中國大部分人從文盲半文盲狀態解放出來,更好地為國家的現代工農業,現代科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我們對比印度有著更好更大的發展優勢,這是歷史的需要,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至於國學會不會消亡,那是杞人憂天,許多衣食無憂的人正在硏究和發揚光大,還準備恢復漢服呢!當然漢服作為禮儀用服裝和旗袍一樣流行也是一種對商業經濟有益的現象,但是用來日常穿著就可能不會普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