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人與人之間保持怎樣的距離比較好?你認為愛“助人”傻嗎?

陽光下的哆來咪發梭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人與人不同,再好的朋友之間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比較好,人人都有隱私。比如金錢,個人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只看眼前,不看長遠。有人只站在自己立場上、不考慮別人感受,有的人只看近處、不知道長遠,有的人喜歡得到、不願意付出。也有一部分人虛榮心很強,在我看來、別人有好多事是不能參和的。總之、不是所有的愛都能得到認可的。


玉兒72492351


人與人之間最好有個舒適的距離會比較好

人際關係學定律裡面的/刺蝟法則:與人相處,距離產生美

我們都需要一定的“距離”

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冬季的一天,把十幾只刺蝟放在戶外空地上。這些刺蝟被凍得渾身發抖,為了取暖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後,它們身上的長刺又把同伴刺疼,很快就分開了。但寒冷又使大家再次圍攏,疼痛又迫使大家再次分離。如此反覆多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較佳的位置,保持一個能夠忍受最輕微疼痛又能最大程度取暖禦寒的距離。其實,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良好交際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例如,無論在擁擠的車廂裡,還是電梯內,你都會在意他人和自己的距離。當別人過於接近你時,你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位置來調整這種接近的不適感;但是空間裡擠滿了人無法改變時,一般會漠不關心的態度去掩飾心中的不快,但看上去神情木然。

關於這方面,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

在一個剛剛開門的閱覽室,當裡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進去拿了把椅子,坐在那位讀者的旁邊。共累計80次。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裡,沒有一個人能忍受被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的,甚至還有人乾脆質問:“你想幹嘛?”

在現實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把握適當的交往距離

交際中的距離學問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4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雙方的關係相稱。

1、親密距離

所謂親密距離,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其近範圍在6英尺(約15釐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融、耳鬢廝磨,以致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範圍是6-18英寸(15-44釐米),身體上的接觸挽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

這種親密關係屬於私下情境,只限於在情感聯繫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間,往往只限於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只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

2、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較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範圍1.5-2.5英尺(46-47釐米),正好能相互親密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範圍是2.5-4英尺(76-122釐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4英尺)一端。

3、社交距離

社交中禮節上較正式的關係。其近範圍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社交距離的遠範圍為7-12英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

例如,企業領導之間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試、學校師生答辯,往往都要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增加了一種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

通常,這個距離指公開演說者與聽眾保持距離。其近範圍為12-25英尺(約3.7-7.6米),遠範圍在25英尺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內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繫。因此這個空間活動,大多數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觀眾講話說,他必須走下講臺,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關於你提問的:“愛助人,傻嗎?” 我想告訴你不傻,這也並不是內心自洽。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愛人者,人恆愛之”,“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未寫完...等會)



小黑日常宅文


人與人距離,助人傻嗎,題主的提問有味道,我也加了一個為什麼這樣說,拉近才是朋友,拉近才是親人,拉近才是知己,題主也許有別一翻情節,兩個題都是人與人需要做,也是社會的的方向,因為在工作或創業也要朋友,朋友多多少少對自己有參考的話題,老友記更是易話不說,你要幫忙我更要幫忙,人生有了這群朋友,問題很快解決,到了現在,也許有些變化,不知道時間改變人,還是人改變了時世,讓這些事實變了一個夢,似有亦無,難以想象真真假假,朋友,老友變了深奧,人總要向前行,讓那些深奧的問題隨緣吧,助,人,事耍來的總要來,做好自己,問心無愧,已對所有,立了正氣,我就是我,沒有變,他們怎樣隨風。


用戶9538126606428


人與人之間還是保持適當距離為好,有句話說的好距離產生美,人與人之間離的太近,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錯點容易看清,優點容易忽視,最後發展到相看生厭[呲牙],適當的保持距離,在需要的時候出現,不需要的時候儘量不打擾,就是做人最大的慈悲。



詩自心出語自華


三觀相同、相近的人,思想大慨相同的人、有共同話題的人可以深交;心地善良、寬厚待人、講信譽、有人品的人可以深交。

當然,首先要學會識別各類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會識別人,才能夠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有些人確實很樂意助人,發心是善的,為別人排憂解難,能幫助人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就幫助,只是舉手之勞。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別人,自己開心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在不同的人看來,你很傻,甚至是背道而馳。但是,人不同,所做所想的都不同。

只要是問心無愧,有自己的原則,有良知,不去害人就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做法,做好自己,但做好事,莫問前程。

人在做,天在看!


碧波盪漾6101696516


這說不準吧?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你覺得這人很投緣,但是戒心過重,別人又不傻,寒了人的心。你覺得這人不行,離遠點好點,因為靠太近你會感覺既不舒服又尷尬,你也不傻對吧?體會得到。至於是否愛助人是否傻不傻,個人回答肯定是不傻的,從本能的角度講,自私才是常態,幾乎所有生物都是自私為生存前提的。人不是,人發現很多事情一個人是搞不定的。一個人單挑不過很多大型動物,更別談修長城這樣的超級工事了,助人也是助己,這才是人類共有的默契。差別在於有些人助人把回報看得淡些,有些人把回報看得重些。那麼你問這問題困惑的肯定是回報回饋的困惑,而不是助人這個問題本身。自己做決定,我覺得大方大膽助人和小氣謹慎不助人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個人三觀差異而已,不必糾結。因為無私和自私的人因為人生際遇關係,都有混得還行和混得不咋滴的,你該怎麼選呢?


吳用接濟


人有千千萬要看是哪一種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距離!人首先是獨立的個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保持怎樣的距離要看具體情景,說得攏距離近一點,說不攏距離遠一點。另外“愛助人”是非常美好的一種品德!人人都有遇到危難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幫助別人讓這個社會都覺得好人多,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你自己的心情也會高興愉悅起來,生活中人人都能得到更多的幫助這樣難道不是更好嗎?


麻辣可可


保持一顆平和真誠的心!

過於親近會發現許多瑕疵;

太多的好很容易發生裂痕,

很美、很光滑的結果容不得細微的斑點和汙記;越是太完美的友誼、越是要小心培養,稍不留神、神聖的友誼甚至親情會一朝瓦解,令你傷痛一生。

人恪守對孩子的溺愛、對朋友的忠誠、對親人一如既往的行動關懷;要堅持到底,稍有疏忽,就會釀成懷疑。

接受太多的幸福和好的人,是很難承受突然改變和打擊的。


祥6858


君子之交淡如水。最好的朋友。一要有距離。沒有距離。那就是一鍋粥。黏黏糊糊。交朋友。就像水一樣的清。是最好的。很透明。不透明的朋友。不是好朋友。做事情。要張自己和朋友。一眼看透。這是做出來的事情。這樣做我認為是最好誰佔便宜誰吃虧。都在明處。所以透明才叫好。


陳遊5


不能過熱,不過冷,一視同仁,要有拾當距離,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