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盤古山與靖石的傳說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話說遠古時代,天地不分,既無東西南北,又無上下左右,整個宇宙沉浸在黑暗混沌之中,就形同一隻碩大無朋的巨蛋。我們人類最久遠的祖先盤古就孕育在這隻巨蛋中。他呼呼酣睡了一萬八千多年,而且邊睡邊長,身軀漸漸地高大魁偉起來。

有一天,盤古突然感到呼吸不暢、氣悶心慌,他睜開雙眼一看,哎喲,我的媽呀,怎麼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不過憑感覺他知道,自己已經長得快頂到巨蛋的邊緣了。糟糕,再這麼長下去那還得了?!於是他勃然大怒地伸手摸出一把巨斧,拼盡全身力氣地奮力一劈,只聽得轟然一聲巨響,巨蛋如山崩地裂一般破碎開來,然而盤古仍怒氣未消,只見他拿起鑿子索性把巨蛋砸了個稀巴爛,而後便興奮地站立起來。看哪!他頭頂青天,腳踏黃土地,那雄偉的身軀就宛如一根巨柱似的,而且頂天立地一站就是一萬八千年,終於天地被牢牢地固定了下來。

于都盤古山與靖石的傳說

據北宋《路史、前紀一》羅蘋注曰:“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今屬於都),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保,而於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路史中提到的盤古祠就在於都城郊古田東北方向15裡處的田茶嵊(今屬貢江鎮長嶺村),人們稱盤古祠為“三元盤古帝廟”,廟裡就供奉著那位開天闢地的盤古。只見古銅色的盤古袒胸露背、樹葉遮體,力拔千鈞地一手託看“日”、一手託著“月”,其雕像前立著一塊“三元盤古大帝合廟文武尊神位”的神牌,在盤古左右則是四位威風凜凜的文官武將分列兩旁,左側乃文官楊太公和烏仙公高參,右側是黃飛虎與紅旗將軍護駕。

相傳自古少雨乾旱的于都從在雩山上立了盤古廟之後,那可真是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不過據說原來的盤古廟是立在半山腰的,坐東北朝西南,可為什麼後來又另選廟址了呢?原來,早先的廟裡有一壠良田,每當莊稼長勢正旺時,總有兩匹神奇的白馬來偷吃禾苗,可奇怪的是人一攆它就看不見了,不過卻仍然能聽得見馬吃禾苗的聲音。後來經人點撥,將廟下移了十多米,並且朝向也改為座北朝正南,這一來,那兩匹白馬果然再也沒出來糟蹋莊稼了。

于都盤古山與靖石的傳說

盤古的誕辰日是在農曆的二月十二日,每年的這一天,四鄉百姓如潮水般湧來為盤古過生日,並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村民們興高采烈地殺雞宰豬、搭臺唱戲,各家的親戚朋友和出嫁的女兒都會在這一天趕來湊熱鬧,真是絲竹管絃齊奏、擂茶美酒飄香,祭拜活動一直要延續十多天,那份熱鬧簡直比過年還火爆。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五,附近一些村的長輩會到盤古廟去占卜,詢問當年下稻種是宜早還是宜遲;五月初一到端午,附近每個村子都要把“盤古”抬到田野去巡邏,敲鑼打鼓的隊伍跟在盤古後面搖旗吶喊,並口中唸唸有詞,那大意是祈求“盤古”要保護禾苗順利開花抽穗,保佑鄉親們有個好收成。

再說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之後,世界上充滿了勃勃生機,草木遍於原野,江河奔流四方,猛獸出沒、飛禽翱翔、魚龍沉浮,到處湧動著活力。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不知何年何月,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災難、大禍害把世界攪得是天昏地暗、亂作一團。更為糟糕的是也不知什麼原因,天穹坍塌、空中裂開巨大的窟窿,大地破碎、撕裂出無數深淵,這時,天空再不能覆蓋世界,大地也無法承載山河,人類更是流離失所,宇宙幾乎到了瀕臨毀滅的邊緣。

于都盤古山與靖石的傳說

目睹世界的巨大災難,眾神都遠遠避開,唯恐惹上麻煩。只有善良的女媧卻心急如焚,這位創造了人類的女神決心挺身而出,去拯救人類和世界。為此,她四處採集各種巨石,用熊熊大火熔鍊出五色石子去修補天空中的大窟窿;並潛入大海深處,斬殺巨龜,砍下它的四隻腳,立為天柱以支撐天空。在女媧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終於將蒼天補好、大地填平,黎民百姓又重返家園,開始過上了新的生活。

不過,女媧實在是太辛勤努力了,結果她溶煉的五色石卻超過了補天的需要,於是,只得將那些剩下的石頭惋惜地丟棄在人間。于都的亂石(今靖石鄉)據說就是女媧當年補天多餘而被廢棄的石頭。為了紀念和感謝偉大慈祥的女媧,讓世界永遠不忘記她對人類的功德和恩情,我們于都的君山就曾立有一座女媧宮,對此南朝劉宋時期的于都人鄧德明在其《南康記》中就留下了記載:“君山,翠麗鮮明,遙望若臺榭,名日媧宮,亦曰女姥石山。山去盤固山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風雨之後,景氣明靜,頗聞山有鼓吹之聲。”

于都盤古山與靖石的傳說


《南康記》中的記載是目前所知的關於女媧之山的最早記載,媧宮和女姥石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關於女媧的文物了。由此可見,我們于都確實是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盤古女媧文化中心。

資料來源:古代神話傳說、劉龍生《盤古山女媧山考》、曾長生盤古祠傳說

于都盤古山與靖石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