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西周的落幕

作者:三點星光, 一個被坑的90後大軍一員

心之所想即心之所向

隨心而欲,隨遇而安

平王東遷——西周的落幕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

自從炎黃伊始,歷經滄桑。由天下為公的堯舜禹,變為自禹之子夏啟的家天下。

家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必要階段。

夏啟傳國400餘年,夏桀殘暴,寵信妹喜而亡國。

成湯代夏傳國600餘載至殷紂,因寵信妲己而亡國。

頗為相似,都有紅顏禍水之故!

武王伐紂,經牧野之戰確立西周天子地位,大封諸侯。

當然,這個時代,僅僅一個西周國家,根本不能完成對中國土地的開發,分封制必然成為主流,也是當時代最先進的制度。只是這樣的分封也為以後的王室衰落,諸侯強大埋上了伏筆。

分封之初,周天子也對諸侯進行了限制,但是隨著後來禮樂崩壞,諸侯國都已經不再遵守。

周天子對諸侯國的土地面積的規定,天子的田擁有千里的面積,公侯的田方擁有一百里,伯爵70裡,子爵和男爵50裡。不足50裡的,附於諸侯稱之為附庸國。可以細說的是楚國,楚國之初是子爵,爵位太低,周天子帶著諸侯開會,他都不能入席,而楚子又很好面子,開會都不帶我,我不要你給我的爵位了,我自己封,於是楚國就出現了楚王。這不是和周王一樣了嗎。是啊,怪不春秋時期人家都是什麼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到楚這成了楚莊王。

平王東遷——西周的落幕


此時西周,國土面積最大,直接成對其他諸侯成碾壓之勢

周天子不但大封諸侯,還頒佈了宗法制,為天子和諸侯的更替鋪平了道路!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什麼呢,這裡科普一下。

分封制:

周天子統轄之地以外,有許多的荒蕪之地,需要有人去開發,於是周天子就把自己的兄弟和兒子們還有有功之臣等等封一個爵位,即我們熟悉的公侯伯子男。這些人封了爵位之後,周天子指著地圖沒有人的地方說,這一塊地方給你了,那一塊地方你去.…你們去那裡開發,自己當老大即諸侯國,你們還可以把你們的土地分給你們的小弟(大夫),但你們也有一個共同老大,就是我,你們得聽我的。每年來進貢,不來的有你們好看。如果有外人來打我,你們得來給我幫架。聽到了沒有,眾小弟齊聲說好!

古代的皇帝下邊有丞相,丞相之下有百官,地方有太守和縣令。所有當官的見了皇帝都叫老大。但是分封制不同,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下面還有士。他們都是單線聯繫,也就是說,士為卿大夫負責,卿大夫為諸侯負責,諸侯為周天子負責。說白了就是,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

宗法制:

人總是要死的,死了之後自己的位置讓誰當呢?兒子一大群,看著都發愁,一旦選不好繼承人,勢必完成眾兄弟火拼。在夏商兩代兄終弟及,子承父業十分常見,弟弟和兒子掙位置也不是沒有,為了使天子之位諸侯之位有個很好的過渡,周天子確立宗法制,用以規範爵位的傳承且保證國家不會出亂子。即嫡長子繼承,也就是正宮所生的長子繼承爵位。

西周傳國至周厲王,厲王殘暴不仁,殺害忠良造成國中亂相繁生,結果被人民起義殺死。

這裡的起義才是第一次。都說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是第一次農民起義,大錯特錯。只不過人家起義沒有稱王。

周厲王被殺之後,周宣王被擁立為天子,宣王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西周大治,史稱宣王中興。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預兆,西周滅亡,亦是如此,當然,這個預兆也可能是先人們的傳言!

話說宣王過市,聽到童謠:月將升,日將浸;檿(yǎn)弧箕服,實亡周國。(月亮將高升,太陽將浸沒;那賣桑弓、箕箭袋的人,就是使周國滅亡的人啊。)宣王大怒,周國好好的,怎麼會有人說他要滅亡,就要找到源頭,但沒有找到。經過太史的分析,月屬於陰,日屬於陽,這是不久將有女亂國,西周當亡。

其實這個徵兆就像咱們在看穿越劇一般,就像終結者系列,未來世界被人工智能統治,其中有個革命軍團夥,對抗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想從根本上阻斷革命軍。就派遣施瓦辛格演的那個機器人回到過去,殺革命軍老大的母親,這樣可以阻斷革命軍的老大出生。革命軍老大也派一個人回到過去保護自己的母親。結果派出的人和自己的母親發生了關係,生出來的就是革命軍的老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的所做所為,都會為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相同,宣王找到那個賣桑弓的夫妻倆,要殺他們,結果他倆逃跑了,途中遇見一個女嬰,帶走逃入褒國。

話說這個女嬰的出生十分有趣,是一個宮中老婦所生。這還得說起到夏朝時代。有龍盤柱,夏王取龍涎入盒,傳至周厲王時,打開看,龍涎化作黑色蜥蜴,跑到一個宮女身上就不見了,於是宮女成年懷孕,這一懷孕,就孕了幾十年。你沒有聽錯,比哪吒還能耗,哪吒三年出世,出來就會跑,還打殺龍王三太子,後輔助武王伐紂,成就三壇海會大神。這個幾十年的得是個什麼大神?

女嬰被生下之後,大家都說這個人不是什麼好東西,皇后也害怕,就把她扔到了小山溝溝裡面,正好被逃命的賣桑弓的夫妻倆碰見,帶走了,逃入褒國,此女長大,生的是勾人心絃,即為褒姒!

平王東遷——西周的落幕


王后都當了,你說你憂鬱個啥裡

宣王死後幽王繼位!幽王繼位之後,立正宮為王后,即申後,姬宜臼為太子。幽王這人喜歡美女,就在天下到處尋找美女!他不但喜歡美女,還喜歡到處秀肌肉。有一次褒國得罪了幽王,幽王派兵攻打,褒國打不過,就在國中找美女以抵罪,就這樣把褒姒送到了西周。

幽王一見褒姒,那個喜歡呀。天天就不去申後寢宮了,申後很生氣啊,就想看看什麼人把他老公的魂都勾跑了。一見褒姒,果然自愧不如!其實宮中還是有規矩的,所有的大王側妃,都得給申後報到,褒姒她自持受寵,就是不去,那就是得罪了王后。但這樣王后還拿她沒辦法,這就造成了更大的怨氣。於是太子知母親之氣,就去打了褒姒一頓。

這一打不要緊,關鍵是他老爹怒了,就把太子趕到了他姥姥家,讓他舅舅教育他一下。太子不在國,就容易生事端,申後自己孤掌難鳴,日日落淚。你說人家褒姒都沒有兒子,你申後生個什麼氣,不是專門給自己過不去嗎,母以子貴,你兒子都是太子了,你只要保兒子不犯錯,將來成了天子,十個褒姒都不夠你砍。

更可氣的是,褒姒竟然生了一個兒子即姬伯服。如果她沒有兒子還好,幽王寵也就寵了,這有了兒子,就有了掙天下的資本。

有一天褒姒和幽王哭訴:我命不久矣。幽王問其故,答曰我得罪了申後和太子,百年之後大王將天子之位傳與太子,我和伯服豈不死於非命。於是大王有了廢除太子之心。

一切都發展的很順利,王有心,必有臣下揣測王之心,王不能說,必有臣下先於王說。這樣的臣下,是大王所放心的,但也正是大王所擔心的。有此之能,要不是聰明過人之人,處心積慮為王分憂,要不就是耳目眾多,行小人之事。偏偏幽王的臣下又是第二種人,這才正是令西周危亡的根本!

其實西周滅亡,並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人禍!

分封制雖然有很多的弊端,從武王到幽王時,也不過三百來年,雖然諸侯國漸漸強大,但也不至於能夠和西周叫板。

按照規定周天子擁有“六軍”,一軍共12500人,每軍配備100乘(“一乘”由四匹馬組成,戰車上三名甲士,步卒72人,合計75人。),共600乘,合計75000人。大國擁有“三軍”,共300乘,合計37500人。次國“二軍”,共200乘,合計25000人。小國“一軍”,共100乘,合計12500人,軍將皆由卿士擔任。

這樣的配比,註定西周天子國,絕對優勢於諸侯,並且當時西周天子的權威還在,一聲令下,眾多諸侯提兵前來幫架,哪有誰敢不聽話。用現在的話說,你不聽話就是找虐。

但是這樣的周天子大國,還是亡了,所以我說這是人禍!

當幽王的臣下提出,以褒姒代申後為王后,以伯服戴宜臼太子時,幽王欣然接受,雖然有一點阻力,但是總體還是還順利的。

美人都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人美,但也總有缺點。褒姒她不愛笑,不愛笑就不愛笑了吧,幽王還非想讓她笑。於是幽王想出各種辦法,但都沒什麼卵用,這該怎麼辦?

幽王沒有幽默細胞還老是怪美人不笑,你說你天天講些冷笑話,講的讓人打寒戰,誰笑的出來。

平王東遷——西周的落幕


這時候臣下的作用就出來了:大王,你去驪山宮殿,點燃烽火臺,眾諸侯見狼煙必來相救,此時娘娘看到諸侯軍來了之後一臉懵比,必然大笑。額,,,怎麼聽著好熟悉,對,你說的沒錯,這就是小時候我們語文課本上狼來了的故事原型!

平王東遷——西周的落幕


幽王一聽,此計甚妙!

身為大王,若不是被美人迷失了心智,那肯定就是二貨了,烽火狼煙,戰爭的徵兆,無辜而起狼煙,勢必完成人民恐慌和諸侯國勞師動眾,現在說,那得損失多少錢啊!

但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他竟然做了。

當諸侯大軍前來救駕之時,見驪山宮殿歌舞昇平,根本不像有戰爭的樣子。

眾諸侯國問幽王,大王,我們看到狼煙,前來救駕,大王您好像木事啊!大王一句,戲之而,就把眾諸侯打發了。眾諸侯肯定心裡惱怒!

話說申後太子被廢,身為孃舅的申公就不高興了,君王不仁,休怪臣下不義。

申公準備了幾車金銀財寶,送往犬戎,借戎兵誅殺褒姒,並承諾攻下鎬京,財寶盡有。

於是申公聯合犬戎、繒國出兵攻打西周,幽王命人點燃烽火臺,狼煙四起,但遲遲沒有諸侯國帶兵前來救駕。戎兵攻佔鎬京,混戰中鄭伯領兵抵抗,護送幽王、褒姒和伯服離開,但戎兵勢大,鄭伯戰死,幽王與伯服被殺,戎兵見褒姒美麗動人,大呼,老大,這有個美人。戎主一看,留著。

申公帶兵來,見幽王,伯服已然被殺,十分後悔,就和戎主說,我只是想殺褒姒,你怎麼把大王殺了,我成了弒君的罪人了。

犬戎來到了鎬京,發現這裡比草原舒坦多了,有錢,有美人,還有好吃的,他們就不想走了。於是在城裡到處燒殺搶掠,一車一車的財寶往草原運。

申公一看,這不行啊,我是讓你來幫我打架的,你不但殺了人,拿了財,還不走了,你想幹啥,誰才是主。請神容易送神難!

申公於是又出一計,寫了三封迷信,分往秦國,晉國與衛國求救,又遣人告知鄭國世子,鄭伯戰死之事。

鄭世子知父戰死,披麻戴孝,帥兵前來,結果被戎兵打敗。於是鄭世子就等候其餘諸侯大軍,等衛候,晉候秦君到,四國大軍合兵一處,有申公做內應,戎兵被打敗,逃往草原。

國不能一日無主,天子被殺,需另立天子。五國商定立前太子為天子,由鄭世子帥兵前往申國迎回太子。

當時沒有網絡,沒有火車,沒有報紙,連郵遞員都沒有,太子完全不知鎬京之事,一聽鄭世子說如此,大驚!但也竊喜,於是回國是為周平王。

平王一一封賞,並留衛武公,鄭世子在西周國幫助平王處理國事。

話說戎主兵敗,逃回了草原,心裡怨恨。我幫你殺了幽王,你卻這樣對我,於是糾集大軍,隔三差五的騷擾西周,還佔領了鎬京以西的很多土地。平王心裡害怕啊,找申公幫忙,申公說我已自顧不暇,險有滅國之禍。戎兵正同時攻打申國。

平王就遷都去了洛邑。

其實西周滅亡,完全不是分封制出了問題,而是出了人禍。你看後來的封建制度,哪一個王朝的覆滅,沒有人禍!並且封建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年之久才顯示過時,而此時周國的分封制度也就三百來年,如果不是人禍致使西周亡國,分封制完全可以再延續數百年。而東周國力衰退的厲害,不能對諸侯形成絕對優勢,直接完成諸侯國強大,不鳥宗主國。制度只是治國的根本大綱,實際真正治理國家的還是王,出現個好大王,這個國家就強盛了,出現個壞大王,這個國家就完蛋了。你看楊廣,秦二世等等。秦朝建立法治社會,貫徹依法治國,但仍有法不加於尊!

政法其實是兩個概念。政是政治,行政,處理國家事物。法是法律,處理作奸犯科。一切政法和一的國家,總會有法律的不公平性。而中國古代,不論是奴隸制度,封建制度,都是政法和一的政府。不但是政法和一的政府,

不但是政法和一的政府,後世還開創了君王便是法律,所以,這樣的國家,必定是和君王賢明與否成正比。也就是,君王賢明,國家賢明,君王昏庸,國家昏庸。而幽王正是這樣的昏庸君王,他埋下了西周滅亡的種子,平王使其長大,最終造就了西周的滅亡。

平王東遷,讓秦軍護送,並封秦為伯爵。平王還拉著秦伯的手說,我的小弟啊,現在戎兵侵佔了我許多土地,你要是有本事,就給我搶回來,搶到的土地,都是你的。秦伯一聽,臥槽,空頭支票啊!你還別說,人家就靠著這張空頭支票發了家。

平王東遷洛邑,渭河平原的土地盡失,論國土面積,周國淪為二流國家。

東周之初,禮儀尚存,人人敬畏天子,天子召諸侯,諸侯無敢不應者。分封制度,此時還沒有過時,到離過時只是時間問題。

真正讓諸侯國不鳥周天子的大事情,並不是平王東遷,(東遷洛邑只是周國綜合實力下降,但諸侯仍聽王命)而是幾十年後的鄭和周天子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但東遷是個轉折點。後續更新春秋第一小霸鄭莊公與周天子的愛恨情仇,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