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我要深情细读您的每一道皱纹

新市古镇有着文明可溯的历史,达一千七百多年。先人的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居住的福利,前人的智慧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优雅。而这些创造和智慧,如今在物质上的留存,有可能仅仅是倾圮与坍毁的遗迹,有可能是一片荒芜与郊野,但我一碰触到这些,就像自己面对年老母亲。啊母亲,当我深读到您每一道皱纹时,便会思潮起涌,澎湃不已。

我要读您的第一道皱纹,是西河口。

西河口,是新市古镇特有的风景,也是新市旷古以来最大文化成就。这一成就,包含了远古治水的先人壮烈经历,他贯穿了江南文明发展史的全部。这是一幅瑰丽的人文画卷,涵盖了政治、宗教、艺术与民俗风情,繁华的建筑与盛世商市,都在西河口一一展现。这里每一处宅居,每一道院墙,每一座石桥,每一处埠口,都闪烁着人文的光辉,记录着前人的梦想。

当我站在这里,看着这西河口的水从西面漾溪远处涌来,那种横无际涯、浩浩荡荡的样子,它是沿着朱泗开挖的河渠滔滔而来,像一条浑青的龙被锁缚在有限地域内,发出它最为令人惊叹的巨大能量,穿越透溪桥、万安桥、保宁桥、太平桥、西伏龙桥、望仙桥、驾仙桥后,一路往南,脱缰而去。

这一道皱纹,时光标示已达一千七百多年,这里的百姓将永远记住,这一巨大的治水工程改变了新市的命运,它启动了新市的古代文明,让这里的百姓救困苦于水的灾情之中。从此以后,旱季的时候,人们不用冒着酷烈的太阳,去很远的地方担水。水涝的时候,人们不用担心河里的水漫向住宅,造成住房淹没。这里一下子就变成了“水陆环绕,舟楫通利”的美好宜居之地。接着,新市就发生了《仙潭志》上所记载的“陆市迁徙”事件:

邑南十五里,旧为陆市,晋永嘉三年夏,淫雨一月,洪水大发,市一夕沉,居人徙而东。有陈廷肃者来镇相地,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利,遂率众定居。岁久成聚,谓弃陆市而新徙于此,故曰新市。

我要读您的第二道皱纹,是庙前街

庙前街,是指从通济桥到菩萨桥之间,向东南的街区,解放后称“西庙前街”,现在称“觉海寺路”。这条弄不长,却是新市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重大的历史事件接连发生在这里,重大的文化大事都在这一条街上涌现,这条街贯穿了新市整部历史,每一次古镇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据点。如果说,西河口启动了新市的古代历史文明,那么,庙前街则启动了新市古老的历史文化。

这条街,重点在西庙弄和它的永灵庙,然后是觉海寺,中间还有许多道教的建筑,形成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奇观。庙前街这么短,却齐聚了三大教,而且,永灵庙与觉海寺所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在江南的古镇史上可谓是独存样本,让人览物萧然,感慨无限。

可以说,西庙弄是庙前街的发源地。这里以前称“施家巷”,西晋时期在新市发起治水的英雄朱泗就住在这里,朱泗成长后又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出生入死,最后战死沙场。朝廷为他颁布了“镇国大将军”的赐封令,成为新市之地千古一绝的英雄。朱泗将军既是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又是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所以,朝廷为他专门设立了“永灵庙”,供世代百姓为他祭祀。

新市古镇因为有了“永灵庙”,才会发生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甚至扩大到“东庙”和“南庙”的大范围祭祀。后来,才会有新市早期商贸与祭祀活动的合体——“烧香市”的形成,才会有现在的蚕花庙会。正因为它的建立,才会有更多的人向这里集居,像历史上出现在永灵庙附近的各种道教建筑,像“舍宅为寺”的唐朝乌程县令朱集世代居于此,才会发生朱集把他先祖的老家与先祖朱安期墓地外迁,接受了来自武康迁入的“大唐兴善寺”,后更名为“觉海寺”,才会发生像《仙潭志》作者陈霆先祖南渡,早已择居于此。

接着,觉海寺文化成就在新市历史上可称得上是浮光耀金,它始建于唐宪宗的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开始为“大唐兴善寺”,到了宋朝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名为“觉海寺”。到了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的时候,觉海寺出现了若愚法师,开始走上了弘扬佛法、宣传文化的道路,从此以后,觉海寺成为江南名寺,新市成为国家高层政要、大贾商人、平民百姓的眼里的圣地,八方潮汇,纷至沓来。

我要读您的第三道皱纹,是通北的郊野

新市通北的郊野,笔者是指乐安塔院、朱墓村一带,这里聚集了新市早期文化的遗址,它们成群连片,构成新市被时光堙埋的另一道风景区。这一道皱纹,苍老得有点发黑,甚至难于目睹和不忍直视,但这里却是新市古镇宋以前非常繁盛的地方。

明朝有一位叫“释澹归”的法师,曾经来过新市,在举人阮峻家里玩(史称“阮家道地”),法师在那里喝茶,又出北郊踏青,玩得很尽兴,为此,法师吟了一首五十二句的长古诗,其中前八句写景,写得好传神:

饭罢思散行,春郊可游目。

道涂非所宜,一径转幽曲。

凝云漏微碧,条桑吐柔绿。

好鸟枝头鸣,将飞翼还缩。

乐安塔院,是新市的西北郊,吴越国王在这里曾经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寺观——双塔寺(后称慧通寺),初名为“法华院”。据推算,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年——947年),它应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儿子钱元瓘钦定所建。这里建塔处,正位于新市“镇西关”的“马公桥”迤西处,又是新市觉海寺以北,现在称为“西塔院”的地方。当年的这座双塔寺,是一座堪称国宝级的寺院,在新市古镇乃至湖州地区也并不多见,它也是新市历史上唯一的一座由当朝国王钦建的寺院。据传,吴越国王钱元瓘,在他任职十年期间,创建了七十三座寺院,反映出钱元瓘对佛教的虔诚之心与对百姓慈爱之情。这里后来称“塔院”,便是出于对“双塔寺”之名的纪念而来。

朱墓村是新市的东北郊,往新市景明桥北延,约三里路处有一个古村落,称“朱墓村”。《仙潭志》中记载:

灵感公弓剑所藏,今呼为朱墓村。在镇之东北二里许。

这里的“灵感公”是指“朱泗”庙神,在南宋咸淳年间被朝廷追封的谥号。这位将军诞生于公元289年,迄今为止已达1730年。朱泗在家乡新市开渠挖河,治水造福,后应征入伍,保家卫国,在公元322年的一次对叛军王敦战斗中流矢而亡。朱泗将军可以称得上新市的“开城之父”,诣谒朱墓村,正可以寄托晚辈对先祖的怀念之情。

在朱墓村西,2018年经笔者与本地陈家昶先生,考古发现了一块湮没在荒野之地的新市古镇南宋石桥“淳熙字堂碑”。这是被专家称为“一次罕见”的文化事件,揭开了新市古镇明朝以前石桥的建造历史。它比明朝正德《仙潭志》上记载的石桥建造最早历史,推前了将近400年,是迄今为止新市发现的古镇“第一桥”,填补了新市南宋时期石桥历史的空白,是为佐证“新市历史文化名镇”品牌,提供更为有力的一件实物“重器”。

我要读您的第四道皱纹,是老北街

新市的老北街,是新市商业的典型代表,它的历史悠久,在明朝的《仙潭志》上就有明确记载:

北街:自普安桥直至菩萨桥下止,呼北街。

据老一辈回忆,北街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它的店铺非常兴旺,有近七十家各类的店铺作坊。可见, 繁华的“北街”就像现在人们所传说的一样,一家又一家的店铺,鳞次栉比。各式各样的生意人,那些好吃、好玩、好看的,琳琅满目,一齐涌向我回忆的银幕上,镜头喷发,接连砸向我的视觉。

“北街”是一条传统而又古朴的商业老街,店铺为东西相向,街道宽仅三米左右,而两侧屋檐的空间相隔,仅透出一米左右的天际之线,反映出这个古镇商业繁华的面貌,当年发达的手工业与餐饮业的传统店铺,形成独特古老的商业文明。这里有茶店、饭店、羊肉店、丝行、羊行、茶糕店、米店等,其中张永源的“张一品饭店”,与王福康的“康福多茶糕店”,至今盛名海内,成为古镇新市的当红地方特色品牌。

这条“北街”所处的位置非常独特。南端即为“十字街口”,延伸处,即为西河口,货物上下河运输非常便利;北端即为苕溪河直入的虹桥水口,也非常有利货物运输;它的北段有一座“菩萨桥”,转西即为著名的“觉海寺”,继续行步几十米,即为著名的“永灵庙”;它的中段是“司前街”,转入即为著名的茶楼“渚香楼”,直西数十米,即入“刘王庙”。

时光飞旋,日月穿梭,新市古镇,您的一道道皱纹,构成了人们对您的最深刻印象。我作为本地人,生于斯长于斯,我在您的这些皱纹之间穿梭中成长,越过岁月的山水,在一片烟雨之中,慢慢变老,我至终将会在这些密不可分、纵横交错的皱纹之中,而悄然隐去。


新市古镇:我要深情细读您的每一道皱纹

浙北古镇新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