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HR在招聘的時候,為什麼問具體的薪資待遇他都不談,讓你去面試過了才告訴你?

察世界


保持神秘感和你的期待感,才能促成最終的面試嘛。

HR不直接告訴應聘者工資,而是要面試了之後才能談,無非就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工資是個區間,得面試後才能確定。

一般來說,公司都是實行的寬帶薪酬,一個崗位的工資對應的是一個薪酬區間,根據崗位從事人員的專業能力、學歷、能力來在區間中選擇工資,一個崗位的薪資區間最高和最低可能相差5000元甚至更高。

所以在HR沒有判斷一個員工的能力和經驗水平之前,也不好貿然給一個員工定薪,只有通過面試的綜合判斷之後才能最終確定,所以面試之後告知正式的工資,也是一個比較穩妥的選擇。

二、公司不想那麼快的把工資暴露出來。

現在很多招聘的人,其實本質並不是真的想要應聘,而是通過應聘的方式來打探公司的內部情況,比如瞭解一個崗位的工資,工作職責,人員素質等情況,很多競爭對手喜歡幹這件事。

如果還沒面試,HR就不好判斷一個員工究竟是不是有求職的意向,在不確定求職者的求職意向前,肯定不會先將公司的重要工資信息等內容隨意的透露。

三、HR通知面試到位率是有考核任務的。

很多公司對於招聘HR是有考核任務的,比如最簡單的招聘邀約到位率,也就是通知應聘者來公司最終實際有沒有到公司,到了算考核通過,沒有到就影響這個指標,所以很多HR為了保證這個指標的數據好看,就會不直接告訴應聘者工資,而是通過迂迴的方式先吸引應聘者的興趣,讓他們先來面試,以免他們在一聽到工資之後就決定不來面試。

有些時候,HR也是沒有辦法,所謂的無奈之舉。

各位小夥伴,你碰到的這種情況,你認為會是哪一種情況呢?

春風HR,專注分享人力資源和職場信息,如果對你有一點幫助,歡迎點贊轉發支持。

春風HR


談了比不談的風險高,所以,聰明的HR,一般是不談的。只有兩個字:面談。

比方說,萬一求職者聽到工資不滿意,直接放鴿子;比方說,萬一對方是來窺探公司薪酬水平的。再加上,很多公司的薪酬水平都有一個區間,我們只能經過面試對求職者的資歷、能力、表現等綜合考慮,才能確定具體在哪個工資等級,而不是說直接就報個數字過去,有種敷衍的嫌疑。

但有時候,也要看面對的是什麼崗位。如果是車間普工,一般會簡單粗暴些,直接報出個數字或說個區間。其它如果是管理類或辦公室其它相關崗位,一般是會說出個區間。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公司的薪酬水平比較有競爭力的,HR一般也會直接報出個數字或區間吸引你過來面試。如果本身薪酬水平一般,HR不太自信的情況下,也會兩個字拋給你:面談。

其實,不管用人單位報不報工資水平。現在很多網上的招聘信息都會有一個區間。或者,你在網上搜索相關崗位的薪酬水平,也大概能瞭解一二。


旭予東昇


我的觀點是:能力決定薪資,這是硬道理。

很多求職者很在意薪資,在意薪資什麼時候談,其實談薪資每個企業方式不同,但流程幾乎大體都一樣。

面試流程決定面試通過之後才會談薪資。

很多企業的面試流程大體都一樣:

  • HR篩選簡歷。這個沒疑問,符合要求的候選人才能獲得面試機會。
  • 通知或邀請合適候選人前來面試。在通知時會簡單和候選人進行溝通,瞭解相關情況,當然,也有可能會涉及到薪資,但這個時候談薪資無意義,因此只會大概談及,不會具體談。
  • 用人部門面試。人是具體用人部門使用的,只有他們覺得候選人可以,那候選人才真的可以。
  • 面試通過。用人部門的面試通過後,就到某些細節溝通的時候了,這些細節是否要談判的前提就是面試結果是否通過。
  • 談薪資。求職者最關注的,也是面試中最難談的,企業會根據用人部門面試的反饋,設定新的薪資談判方式,儘量要和候選人達成一致。
  • 談入職時間。這是最後一步,入職時間達成一致,那說明面試完美結束。

通過流程我們知道,談薪資要在面試結束後,那麼這個流程有沒有問題,合理不合理,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流程是企業通過不斷的實踐,通過不斷的改進,才最終定型,肯定沒問題。


能力決定薪資。

我們知道,面試主要就是溝通交流,面試官和應聘者通過一問一答,然後獲取各自需要的信息。

面試官想要獲取的肯定是應聘者的能力,經驗,技能等情況,因為企業用人,肯定是用人的能力,用人的經驗,用人的技能,這個毫無疑問,而這些也是決定企業錄用不錄用應聘者的關鍵。

所以企業首先會確定應聘者的能力,然後根據能力進行下一步操作:

  • 如果能力不夠,那沒什麼談的,直接就淘汰了。
  • 如果能力夠,但並非那麼突出,就可能待定,等後續所有候選人都面試完在具體確定。
  • 如果能力超預期,那後續一切都好談,而且一切都會迫切的開始談。

當應聘者能力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時候,企業接下來就是想方設法把他留下來,這個時候薪資就是必須要談的了。

企業對於崗位的薪資設定有嚴格規則,但同一個崗位上,能力與經驗絕對是薪資高低的決定性因素,甚至是唯一的因素。

能力決定薪資,這個毫無疑問。

當然,在某些不正規或不規範的企業中,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有高的薪資,但這並非常態。

面試後談,或許是因為當前HR沒權利和你談。

還有一個情況,那就是很多企業,面試相關人員的職責各有不同,大家各自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會越職越權。

HR讓你面試後再談,那可能他的確沒有權利和你談這個。

現在談,怕你不來面試。

當然,也有不少應聘者在接到HR電話邀請後,會先和HR確認大概的薪資,如果企業提供的薪資範圍不符合自己預期,就沒必要再去面試了。企業其實也會考慮到這一點,所以企業會強調先面試後談薪資。

總之,原因或許是多個,但根據面試結果決定要不要談薪資,這個是正常且正確的順序。


陪娃樂趣多


根據買東西的經驗,很多隻問價的都是不買的,雖然張口問價格是普遍現象。

題主說的情況普遍存在,有其現實原因和合理性


1、數字會騙人


(1)如果直接告訴你一個數字,往往是最高值或者平均值,而不是中位數,等到入職才發現沒有說的多,你以為騙了你,其實是你誤導了自己。


(2)普通崗位多勞多得是普遍現象,一直固定一個數的工作已經很少了,所以薪資待遇都是按照工作量來的,而工作量很多情況下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果就是薪資待遇是個浮動的數字。


(3)買東西都需要還價,找工作更是如此,但還價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

  • 要麼自己不是一般人,能力、業績突出,不過一般不到面試的時候不會主動說,大部分求職者都是這種不善於主動銷售自己的類型
  • 要麼因為不瞭解對方公司的實力,貿然還價的風險在於:還低了,自己虧,還高了,沒意義,浪費時間。

(4)問具體的待遇某種程度上暴露自己不懂行,而且HR沒法回答你:

  • 一句兩句說不清楚,往往還會把人趕跑,最好的辦法是約到當面。
  • 沒有見到具體的人,無法判斷求職者的“品質”,報個實際的高收入,萬一求職者水平不高,等於便宜了慫人;報個實際的低收入,萬一對方是個高手,就錯過了好人。


2、找工作,與其說是找待遇,不如說是找感覺,當然,待遇是感覺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是感性的


(1)一般情況下,普通崗位的待遇差別不會非常大。同一區域,一個公司文員月薪5000元,大概率,其他公司的類似崗位的待遇在4000-6000的幅度內波動。


(2)很多時候,在一個地方工作習慣了,大家不太願意為了幾百塊錢去跳槽,這就是感覺的問題。


(3)可惜的是數字沒有感覺,但是會騙人,有時候一個高的數字,可能讓求職者有了興趣,但感覺可能讓他留不了,相反,一個不高的數字,因為感覺對味,可能他就要留下了。


(4)面試是一種互動,互動才能產生感覺。


3、求職者與HR,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想法,但都不客觀


(1)求職者的想法是質優價高,我的自我感覺不錯,肯定能有個好的工資收入。


(2)HR的職責是選擇物美價廉的人,物美就是求職者能力相對強,價廉當然就是同等條件下待遇相對低。


(3)這兩種想法,價格都是有明確的預期值的,而且不會偏離太多,但是物美和質優卻有相當大的想象空間:自大的人,即使粗心虛浮一無是處,也會覺得自己才高八斗賽馬雲;自卑的人,可能認真努力能力超群,也會覺得自己諸多不足難成事。


(4)感覺需要面對面的交流,形象、肢體、語言、眼神都是展示,也都會洩密,告訴HR一個更真實的自己。同樣,公司的形象、規範度、面試安排都會透露出隱藏在網站介紹之外的秘密。


4、面試的展示其實就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也是找感覺的過程


(1)非常理智的求職者並不多,大部分是跟著感覺走的,薪資待遇是感覺的一部分,不會偏離他原來的待遇太多,除非他自身有了很大的提升。


(2)公司制定的薪資一般不是固定的,而是一個範圍,根據面試者的實際表現會有所調整。比如,某個崗位定額在6000-8000元/月,某個面試者表現不在狀態,有可能會被HR以5000元的答覆淘汰掉,或者某個面試者表現超凡,有可能HR會以頂格的8000元錄用,甚至以讓他等待通知的方式,向領導請求增加預算留住這個人或者讓領導親自面試一次拍板加薪。


(3)某種程度上,面試過才告訴實際的薪資待遇,其實就是個看人戴帽子的過程,這就是感覺的作用。


當然,也以後大企業和知名企業,相同崗位的工資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但是如果是一般企業,待遇遠超市場水平的時候,求職者要長心眼,多方考察一下,警惕陷阱和工作難度,傳銷、P2P之類的都是用所謂高薪忽悠人,或者那個報給你的高薪,獲得難度並不是你想的那麼容易和簡單,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就沒有白給的高薪哦。


鏡頭iread我讀


針對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

薪資是和崗位相關的

人力資源部只有在面試後才能結合面試情況進行定崗定薪。一般一個崗位需求出現後,對該崗位的薪資都會有一個範圍,如果能力強,態度好,就給的高些,如果能力匹配,態度不錯,就給中等的,如果能力能達到要求,崗位有比較緊缺,就給低些。


薪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司內部文件

在沒有達成合作(求職者可能要入職)的前提時,不輕易詳細透漏。


給自己一個底線

從人力資源部的角度,如果薪資各方面都給你講了,能達到求職者要求還好,一旦達不到求職者連面試也不來了,就相當於一個人去相親,人還沒見到就被pass了,豈不是尷尬。

總之,要樹立正確的求職觀念:

從招聘者角度,招聘就是吸引。不僅僅是從薪資一方面,通過面試,塑造平臺,塑造行業和崗位,塑造未來發展空間都可能使求職者素質。

從求職者角度來講,只有多參加面試,才能夠足夠了解就業市場,才能明白自己在眾多求職者中的位置,才能明確自己的差距和優勢。



Slash職場斜槓青年


有幾種可能:


1、薪資待遇不佔優勢


如果他們公司的薪資待遇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於相比市場上的平均薪資相比來說處於中下,那麼HR會在你問具體薪資待遇的時候,猶豫躊躇打太極,原因很簡單,他要說實話了,你就不來了。


不管,面試成不成,你先來參加面試,對於有些HR來說,他們一些KPI指標是完成了。


2、想要面試之後決定


這種屬於HR手裡有一個薪資區間預算,身為HR,還要為公司儘可能招到性價比高的人才,所以他會想要讓你過來,衡量下你的能力,探探你的期望薪值,畢竟報薪酬這種事兒,就像掀底牌,先說的人就會處於被動地位,喪失了部分主動權。


3、防止競爭公司或者競爭對手探薪資


公司做大了,難免會有競爭對手,多少會有人釣魚,被釣多了,HR難免心懷警惕,生怕被驢了。


博思獵頭


我是HR,我邀請候選人面試時也無法給出能給他多少薪資,因為還沒面試呢我咋知道你值多少錢?

也有的候選人會問你們打算花多少錢招這個崗位?如果是卡財務人資行政或者高管核心人才真的是有預算的,但普通研發類的崗位完全看到我這裡能評估到什麼水平上。

站在候選人的角度考慮,確實不希望浪費時間面試最後薪資不匹配。那麼你可以這麼問HR,我目前薪資大概在20萬水平上,如果貴公司職位低於30萬我是不考慮的。

HR可能因為預算不夠直接放棄你,也可能告訴你如果面試通過可能會達到這個水平,還是力邀你面試,你可以再好好了解一下公司和職位情況再做決定。


職場三原色


人力資源部招聘有他的招聘規則,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把話說滿,所以他們進行招聘的時候,要進行各種方面的考核。

光憑一面之緣發給你,準確的答案,所以只有見面之後看到你這個人之後,才能做出具體的方案,如果只從電話裡面就跟你談的各種東西你太清楚,那麼見面之後你失去有很大的差距,那麼人事部也不好交差。

有時候面試電話裡面是一個人,而面試的時候又是一個人目的都是味道,能夠達到理想的公司理想的工作,但是人力資源部他們為了安全起見,為了工作的負責任,所以凡事都要驗證多次,不然的話一般錯了,自己將會負起很大的責任。

所以為了責任,雖然面試很成功,但是沒有見到本人,誰也不敢說,結果怎麼樣?如果在電話中告訴你光知道,告訴你各個方面的,萬一見到你本人,有很大的差距,或者不是說的那麼回事,人事部將承擔很嚴重的責任。

所以凡事不能只爭一面之事,也不能光看表面,只有看到實際本人,才能作出決定。電視為什麼很多地方都要本人親自面試,而不是在電話裡面面試的原因結婚只有本人面試才知道,具體的結果,才能讓人事部給你一個全面的瞭解。


小夏職場記


告訴你了你還會來?


用戶4884779908539


因為HR都有面試人員數量考核,只要你來面試了,不管最終是否入職,他的首要任務都完成了,績效考核就完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