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宋國本是彈丸小國,宋襄公因何崛起?小國為何如此膨脹?

高天樂


春秋時期是諸侯爭霸的時代。這些爭霸的諸侯中,以“春秋五霸”最為有名。也就是說,這“五霸”是所有爭霸諸侯中的佼佼者。但是這“五霸”中,宋襄公卻是一個非常例外的情況,他國家弱小,力量單薄,卻也過了一把稱霸癮。而且還被史書堂而皇之地列入“五霸”的行列。

那麼,勢單力薄的宋襄公,為什麼竟然也敢稱霸呢?誰給他的自信呢?

(宋襄公劇照)

我認為,宋襄公之所以敢稱霸,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繼承了齊桓公衣缽。

齊桓公在葵丘之會上,曾委託宋襄公幫他照顧太子昭。這一點,被宋襄公理解成繼承齊桓公衣缽的意思。因此,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自然認為自己就是齊桓公選定的盟主接班人。

二、擺平了齊桓公家事。

齊桓公病重後,幾個兒子爭奪國君之位,大打出手。結果齊桓公被活活餓死。就算死了,也沒人顧得上埋他,還在亂打。

後來,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當即發出號召,要求大家跟隨他去平定齊國之亂。雖然最後實際上只有衛國、曹國、邾國這三個小國派了些兵馬來。不過宋襄公好歹擺平了齊國的內亂,扶立公子昭為國君。

正因為霸主齊桓公的家事都是宋襄公擺平的,宋襄公當然覺得,他應該像齊桓公一樣,當新的霸主了。

(仁義之師,圖取取意)

三、具有了霸主的品質。

宋襄公覺得,他已經具備了霸主的品質,所以可以稱霸了。他具有了什麼樣的霸主品質呢?兩個字:“仁義”。

宋襄公是嫡次子,但是,當年他爹要傳位給他的時候,他卻反覆謙讓,要把國君之位讓給庶長子(也就是他的庶兄)目夷。目夷反覆推辭,甚至逃到衛國躲避,他才勉強繼承國君之位。不過,繼承國君之位後,他立刻就目夷請回來,讓他擔任國相。這一件事,讓宋襄公“仁義”的名聲,在國際上傳得很響。

另外,宋襄公帶著幾個小國擺平了齊桓公家事的事情,也讓他“仁義”的名聲,再一次傳響。

當年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打的口號是“尊王攘夷”,這“尊王攘夷”四個字,按照宋襄公的理解,可以精簡成“仁義”兩個字。只要有“仁義”,就可以獲得天下諸侯的認可,就有稱霸的資本。所以宋襄公做起了稱霸的事情。

(尊王攘夷)

四、獲得了諸侯國信任。

大約一開始的時候,宋襄公還沒想過自己可以稱霸。當他號召天下諸侯和他一起,前往齊國,平定齊桓公兒子們的亂戰,最終有衛國、曹國、邾國參與進來的時候。儘管這三個國家是小國,但是宋襄公卻認為,這是他自己有號召力的表現。

其實,我認為,宋襄公當時是有些自作多情了。衛國、曹國、邾國之所以來參加,主要是看在齊桓公的面子上。是齊桓公家裡發生了事,他們才來幫忙。如果不是齊桓公,是他宋襄公,可能一個跟來的國家都沒有。

正是這一系列的錯覺,宋襄公開始了稱霸行動。

可惜,宋襄公一開始稱霸,就是一個笑話。楚國、齊國這樣的大國,根本不理睬他。宋襄公見那些大國不理睬他,也不敢做什麼,只能拿那些小國開刀。比如,扣押了滕國國君滕宣公;比如,把鄫國國君抓起來,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比如,發兵攻打曹國。等等。

宋襄公這麼鬧,那些大國們看不下去了,楚國決定要好好地教訓一下他。於是利用一次會盟的機會,把他抓了起來。後來在別國的調停下,才放了他。

但是他依然不吸取教訓,還繼續幹稱霸的事情。又舉兵攻打不聽話的鄭國。鄭國其實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那時候雖然已經衰微,但好歹影響力在那裡。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怒了,覺得必須好好給宋襄公一點顏色看。於是率大軍攻打宋國。

後來就發生了著名的“泓水之戰”。而在“泓水之戰”中,宋襄公竟然把“仁義”用到了戰場上,要等楚國渡過河,擺好陣型,才和楚國開戰。結果他原本就是小國,作戰又這麼迂腐,一下就被楚成王打得大敗,自己也落得個受傷身死的命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宋國西周分封的眾多諸侯國中較為有名的一個,而宋國最有名的國君可能就是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雖然許多人認為宋襄公名不副實,但我們不能否認歷史上有這種說法。那麼宋襄公和他的宋國是如何崛起,又為什麼會膨脹到在春秋的歷史舞臺上與楚國爭霸呢?

高貴的宋國

西周時期,周天子推行分封制,將宗室子弟、伐紂功臣和古代先王的後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共同管轄和治理伐商之後獲得的大片領土,同時這些諸侯國也必須拱衛周王室。

  • 但是這些諸侯也是有三流九等的,他們被周天子分封為諸侯的同時還被賜予爵位,按照《禮記·王制》的記載,當時的諸侯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那麼我們從剛才提到的宋襄公就可以看出,宋國是一個公爵諸侯國,也就是天子之下最高等級的諸侯國。甚至非常強大非常有名的晉國也只是候國,那可是周成王的親弟弟。還有魯國,周公的兒子伯禽的封國,那也是候國;甚至周武王的三弟和五弟管叔和蔡叔的封國也只是候國,六弟曹叔的封國甚至都是伯爵諸侯國。

  • 為什麼不是西周王室的宋國能有如此高的爵位呢?這就和宋國特殊的出身有關了,西周初年開始分封時有一批特殊的受封諸侯,那就是古代先王的後代。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尊貴的就是“三恪二王”,“三恪”分別是黃帝、堯、舜三位古代先王的後代所封的諸侯國;“二王”就是夏朝和商朝的後代受封的諸侯國。而宋國就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受封而建的諸侯國,所以宋國的爵位很高。

在西周時代宗法登基制度嚴格的時代,這就代表著尊貴的身份和地位,雖然春秋時期已經禮崩樂壞,但是宋襄公生活的時代畢竟還是春秋初期,所以這個公爵身份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因此高貴的爵位使得宋襄公和他的宋國不自主的就產生了一種優越感。

宋國很弱嗎?

其實宋國應該可以算春秋時期的二流國家,因為無論從人口、土地和政治影響力來說宋國都不能算很弱,當然比晉、楚、齊、秦這些強國那是肯定比不上,但是和其他一些諸侯國比起來那是肯定要強大不少,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 從《漢書·地理志》的記載來看,宋國的國土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在的韓國那麼大,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西南部。從上面所配的春秋初期的地圖也可以看出宋國比當時中原大地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國要大一些。而且宋國的地處中原,人口稠密的地方,土地也比較肥沃。

  • 由於宋國的地理位置不錯,加上商人善於經商的傳統,宋國在西周到春秋初年都是商貿繁榮的諸侯國,《史記》中記載宋國的商丘(國都)、陶丘和彭城都是當時的商業大都會。經貿的繁榮比如為宋國帶來不少財富,因此宋國的經濟實力也可以想見。

由此可知,宋國並非不堪一擊的小國,從國土面積、人口、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來說都可以算是春秋的二流國家,具備一定的實力。即使戰國初期宋國被滅亡前夕,宋國甚至還能在亡國之君的帶領下,先後擊敗齊、楚、魏三大強國,從這三大強國手裡奪取了一些土地和城邑,一度被稱為“勁宋”。

是什麼使宋襄公心態膨脹圖謀霸權?

宋襄公上演的爭霸鬧劇當然有其本人心態膨脹,利令智昏等原因,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那麼有沒有其他因素使得宋襄公心態膨脹,對自身實力和春秋諸國的國際形勢產生了嚴重誤判呢?個人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 宋襄公執政前期國力的確有所上升:宋襄公上臺後,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國力有較大的提升。國力的提升使得宋襄公產生了一定的錯覺,但這種提升還不足以彌補宋與齊、楚在國力上的差距。

  • 宋襄公在齊桓公稱霸時期的歷次“國際外交活動”使宋襄公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國際聲望。宋襄公一上臺就積極參加了齊桓公組織的葵丘會盟,此後無論是大會小會,宋襄公都積極參加,從未缺席。他的這種主動、加上宋國的爵位高貴,使得齊桓公讓他在這些會盟活動中承擔重要角色,甚至是僅次於齊桓公自己的角色。而且齊桓公還在會盟活動時委託宋襄公扶持自己的太子順利接班。這些事情都使得宋襄公產生了自己是齊桓公霸主地位法定繼承人的錯覺。

  • 齊桓公死後,五個兒子為了國君之位爆發了血腥內亂,一時間齊國內部打的不可開交。齊桓公生前所立的太子公子昭只得跑到宋國尋求援助。宋襄公乘機向各諸侯國發出號召,一起出兵保護公子昭回國即位。雖然諸侯們不太給面子,只來了三個小國,但是宋襄公還是平息了齊國的內亂,成功幫助公子昭回國即位。這件事使得宋襄公不僅立了威(畢竟宋國帶著三個小國就武力擊敗了霸主齊國的諸公子聯軍),而且立了信(成功完成了前霸主齊桓公的委託)。一時間在各諸侯的聲望有所上升。使的宋襄公產生了稱霸的念頭。

  • 齊晉秦三大國無心中原爭霸。宋襄公圖謀稱霸的時期,正好齊晉秦三大國都無暇顧及或無心爭霸。齊國因為齊桓公死後的內亂,導致國力下降,而且新君齊孝公剛剛登基根基不穩,因此不願參與爭霸。而秦晉兩國則剛剛大打了一仗,晉國國君都被秦國俘虜了,雖然隨後晉惠公被放回國內,但是此時正焦頭爛額,無力參與中原爭霸。秦國則因地處西陲,對於中原霸權還不是很感興趣,解決了晉國之後,正好用兵西戎,擴張地盤。因此宋襄公錯誤的認為只要搞定了楚國就能稱霸中原,而且他還錯誤的認為楚國爵位低微,會與自己合作並支持自己稱霸。


圍爐品茗人


春秋時代的宋國,本來是紂王的兒子武庚的封地。周滅商之後,周武王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殷地,武王為防武庚叛亂,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衛三國。共同監視武庚。但是到周武王死後,周成王繼王位,由於周成王年齡只有13歲,所以就由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國事。對此,管叔、蔡叔皆不滿,於是串聯武庚起兵反叛。周公以成王命率軍東征,伐朝歌叛軍,叛亂平定後。武庚的封地和殷遺民被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封給紂兄微子啟,在商丘一帶,國號宋,就是宋襄公所在的這個宋國了。

春秋時代有“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這裡面其他人還都能說得過去,出人意料的是,迂闊可笑的宋襄公卻被《春秋》一書算做了春秋五霸之一,排在了齊桓公之後。很多人不樂意,說他不配,所謂“霸”,你打仗得厲害吧,他吃敗仗,那你國力得強吧,他就是小國一個。那為何宋襄公能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呢?

大家都知道齊桓公是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曾“九合諸侯”,第一次諸侯會盟的時候,就有宋國,宋國又是周“三恪”之一,屬於公爵國,而齊國當時也只是侯爵國,按照禮儀制度來說,宋國是公爵國,應該為盟主,但憑實力還是齊國當了盟主,因此齊國卻因此特別的照顧宋國。所以齊國和宋國的關係很好,以後的多次會盟,宋國在盟國中的地位也就很高,有點狐假虎威的感覺。後來齊桓公死後,齊國動亂,宋襄公又盟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經此一事,宋襄公就膨脹了。宋襄公當時可能這麼想:他齊桓公能“九合諸侯”,我宋襄公就不能嗎?於是,宋襄公欲“鹿上之盟”,跟楚國一說,楚國竟然也同意了,這就更讓宋襄公膨脹了:楚國那麼大不也聽我的嗎?因此宋襄公在鹿地完成了首次會合諸侯,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膨脹的襄公竟然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了齊君和楚王的不滿,然而宋襄公還不自知,竟然又在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的情況下自做主張,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盟諸侯。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後在魯僖公的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宋襄公回國後,不敢打楚國,卻去打楚國的小弟鄭國,楚國哪能坐視不理呢?於是就爆發了著名的泓水之戰。本來宋國兵少,楚國兵多,然而,宋襄公竟然在此時君子起來,楚國渡水的時候竟下令不去進攻,非要正面剛,結果可想而知,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後來因這傷而死。


所以,儘管後來宋襄公失敗了,但最起碼也“合諸侯”成功過。所以也就算“霸”過了。


回答完畢。


追光看影


春秋時期的宋國是周公旦消滅武庚和三監叛亂後才建立的國家,國主是微子啟,以商丘(今天河南商丘)為國都,主要是殷商後人。國土包括現在的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大概有十萬平方公里,宋國多平原,屬於中等的封國。

宋襄公因何崛起?

殷商以商立國,這幫人很會做生意,先輩們還建立了商朝,經商的傳統沒有丟。宋國平原廣闊,糧食物產自然多,加之商業傳統,建立了幾大商業中心,除了國都商丘外,建立了陶丘(今天山東定陶),這是陶瓷等的集散地,本土也產陶瓷;在江蘇北部建彭城,積累了不少財富,一時風生水起。(宋襄公劇照)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邀請宋襄公參加葵丘會盟,在這次會議期間,齊桓公知道宋襄公仁義,就拜託他照顧自己的太子昭,後來的齊孝公。

齊桓公病重之時,居然沒人給飯吃,活活餓死。他的五個兒子互相攻伐,爭奪王位,那有空管自己老爸下葬的事,死後幾十天沒下葬,屍體腐爛蛆蟲爬的到處都是。

齊國太子昭跑來找宋襄公幫忙,宋襄公號召其他諸侯國出兵幫助太子昭,其他大國家根本不鳥宋襄公,只有幾個小國答應幫忙,宋襄公和齊國國內勢力裡應外合幫助太子昭繼承了齊桓公的位置,也沒有打仗,只是軍隊稍微走了一下流程。宋襄公的個人聲望經過擁立齊孝公達到頂峰,在諸侯中也就是有了一點小小的名氣。

“仁義”宋襄公圖霸如何失敗?

齊桓公死後,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自以為名震諸侯,開始自己的爭霸之路。宋襄公對宋國周邊的小國下手,諸如滕國、鄫國、曹國等,脅迫他們追隨宋國。其他國家也看出宋襄公的圖謀,很快楚國、齊國、陳國、蔡國、鄭國結成同盟,對抗宋襄公的同盟,勢力差距太大了。(愚蠢的仁義,導致宋襄公失敗)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會盟諸侯,這時的大國主要是楚國和齊國,宋襄公自以為有恩於齊國,根本不把齊孝公放在眼裡,不和楚國、齊國國君商量就定下了下次會盟的地點,惹得楚王和齊王很不高興,彈丸之國的宋國居然想當盟主。

宋襄公的哥哥勸諫他會盟時要帶一些兵馬護身,宋襄公認為信任為重,不用擔心。結果在會盟時楚成王和宋襄公爭霸主地位,吵了起來,楚成王早就埋伏好了了部隊,把宋襄公抓回了楚國,第二年才在魯僖公的協調下回國。

歸來的宋襄公氣憤難平,開始對楚國的盟友鄭國出兵洩憤,又是一個小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直接出兵攻打宋國,雙方在泓水對峙,楚軍在北岸,宋軍在南岸。楚軍人多勢眾,當著宋軍的面就開始渡河,沒把宋軍放在眼裡。宋襄公的哥哥進諫,趁楚軍半渡而擊之,宋襄公說“我們是仁義之師,豈能做不仁義的事情”;楚軍渡河後開始佈陣,他的哥哥再次勸諫趁楚軍陣營佈置好之前進攻,宋襄公堅持要等楚軍列好陣再進攻,結果被楚軍打的大敗,宋襄公被射傷了大腿。

宋國的老百姓都埋怨宋襄公,這個國君是不是傻子,結果宋襄公不到一年就病死了。

這讓我突然想起另外一個悲劇人物,孔子的弟子子路,此人武功不錯,與人激烈戰鬥時還不忘整理自己的衣冠,結果可想而知,被人剁成了肉醬,把人都教育傻了。(子路劇照)

子路和宋襄公有的一拼!


穿越再現彼岸


宋襄公(商紂王后代)拉低了春秋五霸的整體水平。他之所以膨脹是因為他在齊桓公死後幫助齊國平了內亂。

齊桓公晚年用易牙,豎刁,雍巫,開方等奸臣,導致齊國內亂。(那些奸臣封鎖消息改了齊桓公遺昭殺退群臣立公子無虧為齊君)齊桓公兒子世子昭逃奔宋國,請求幫助。(齊桓公曾經把世子昭託付給宋襄公)。宋襄公覺得自己立名的機會來了,要是幫齊國這個大國平亂,那他就可以繼承齊桓公霸業了。最終宋襄公和齊國內部忠臣聯合滅了雍巫,豎刁,迎公子昭繼位。

這下宋襄公就開始膨脹了,覺得自己了不起。想代替齊桓公號召諸侯當盟主。大國他肯定請不來,於是約滕,曹,邾,鄫來會盟。當時南邊的楚國比較強大,還搶走了盟友,於是宋襄公準備要楚成王來。宋襄公庶弟跟他說,楚王不是什麼好人,會盟是帶兵防備。宋襄公他想學齊桓公仁義,堅決不做準備。後來楚王果真有埋伏,把宋襄公狠狠的收拾了一頓。盟主之位就成了楚成王了。後來楚王放了宋襄公。

再後來宋襄公幹了一件名“名垂千古”的大事。跟楚國打仗時,宋公手下公孫固告訴他要趁楚渡河一半時攻擊。宋襄公要行仁義,不許。接著他還要等楚國士兵排好陣仗再打。泓水之戰楚國大勝,宋襄公受傷(後來的死跟這傷也有關)。我們先別急著噴宋襄公,他得病的那幾天彷彿長大了,懂了很多。可惜沒過多久就死了。


睡前讀書


春秋時代的宋國可不算不上彈丸小國。宋國在周朝初期被奉為公爵,晉齊都是侯爵。經歷了三十四位君主,享國八百二十九年,可以說經歷整個周朝(比東周滅亡早30多年)。由於宋襄公與楚國的泓水之戰使的不瞭解的人以為宋國一直弱國呢。宋國處於中原腹地,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發源地。墨子莊子都是宋國人,哪怕孔子祖籍也算是宋國的。跟不用說宋景公滅曹國,戰國時期的宋康王更是打敗過齊楚魏三大強國,不過最後還是被三國聯手滅掉了。

宋襄公是個十成的君子,而不是後世的君主。周朝以禮儀治國,而宋襄公更是禮儀君子。春秋時代,禮樂還沒有完全崩壞,更沒有到戰國時期諸侯兼併無所不用其極的時候。那個時候講究貴族之風。打個仗都得下戰書,約好地方排好兵之後雙方才開打。宋襄公一直都是按照周禮來行事的。

齊桓公稱霸之後在蔡丘之盟上拜託宋襄公照顧齊太子昭,宋襄公答應了。齊桓公死後,齊國諸子掙位,只有宋襄公幫助了齊太子,最後太子昭成功當上齊侯,是為齊孝公。在宋襄公還是太子的時候,他更是希望祈求他的父親把太子之位讓個庶兄目夷,只是因為目夷比他仁義。至於宋襄公與楚國的泓水之戰,宋襄公完全秉持著仁義之心,想與楚國堂堂正正的一戰,可惜宋襄公的仁義放錯了位置。

宋襄公是不是霸主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只是生錯了時代,一個純粹的君子,放到現代就是一個傻子,但是如果都是這樣的傻子,我們的紛爭是不是就會少些呢。


臥牛說歷史


我是【獅子貓】,很高興為您解答。


宋襄公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霸主,他沒有登上霸主之位。他本人能力比較平庸,但身邊有公孫固、公子目夷、子魚等賢臣輔佐,在執政初期的時候也使宋國國力得到了一些發展。

齊桓公病危至死亡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齊國公室爭權奪利而陷入內亂,使得後來齊國太子昭不得已逃到了宋國請求庇護和協助。宋襄公曾經與齊桓公會面時接受過他的委託;另一方面,齊桓公死後,宋襄公也動了稱霸之心。而太子昭入宋恰好就給他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宋國號召其他諸侯國共同扶太子昭上位。但自身影響力不足,只有衛、曹、邾三個小國跟隨。但儘管如此,宋國軍隊仍然與這三個小國組成聯軍,一路奔向齊國,扶太子昭登上齊國君位,也就是齊孝公。



事情進展如此順利讓宋襄公稱霸的慾望更加強烈。他不顧公子目夷的勸說,執意要在鹿地舉行會盟,而且並沒有與齊國、楚國商議就擅自擬出了盟約,讓各諸侯國確認。楚成王不服,與宋襄公發生爭辯,以致於最後宋襄公被楚國士兵抓捕並囚禁,顏面掃地。最後在魯國的調解下才被釋放回國。

回國後的宋襄公一心想報復楚國,但懼於楚國強盛。後來聽說鄭國支持楚國為霸主,於是發兵攻打鄭國。鄭國無力,只能向楚國求救,兩軍在泓水爆發激戰。宋襄公堅持仁義必勝,最後宋軍在與楚軍的正面交鋒中慘敗而歸,宋襄公自己也身負重傷。再後來,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宋國的時候,宋襄公送給他一些車馬,僅此而已。

司馬遷將宋襄公列為春秋霸主之一,可能是對於其堅持禮義道德的一種稱頌而不認為這是假道學。


我是【獅子貓】,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到您。如果您喜歡,請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呦。


獅子貓讀史


崛起的原因很多 簡單說在感不強 加上低調做好人

1.宋國商業發達,宋國人很會做生意

2.地理環境很好,所以農業很發達

3.是聖賢的源頭 ,有惠施,墨子 莊子 連孔子祖籍也是

4.這宋國很低調,充分發揚了高積糧,緩稱王,之所以低

調主要是因為宋國商紂王的兄弟微子啟建立的,而且這

還是周朝封給他的,所以在滿是周朝分封國家邊上不得

不低調

5.齊國內亂時宋國幫齊國太子昭繼位

6.晉文公稱霸前流亡時,宋國宋襄公接待了他,人家稱霸了

記得這份人情,結盟了


迷路的頑童


其實宋襄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秋五霸之一。想成為霸主必須國力,軍事實力要跟上。但是宋國兩點都好像有點缺,其次宋公這個人有很多缺點。迂腐過人,思想老套。回回成為人們的笑柄。最著名的就是泓水之戰,成為千古笑談!


東風吹稻浪


應該與他幫助齊國平亂,擁立齊國太子有關。

齊國本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死後,他的兒子們忙著爭奪王位,宋襄公幫助齊國太子登上王位,和齊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諸侯國裡又有了名望,說點大白話就是:齊國是大哥,連大哥都是我救的,你們說我牛不牛?就膨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