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三线的青春记忆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退休多年后,我时常回想起年轻时在三线厂的往事,经常给儿女们讲讲自己的经历,每当讲起那些战天斗地的三线往事,自己倍感自豪。


王建华 | 吕梁三线的青春记忆


在吕梁山的腹地中阳县车鸣峪,有一座三线厂对外称新建机器厂,简称新机厂,内部代号9141,邮政地址102信箱。1970年4月,,9141厂对外招工,我一听是兵工厂,感觉那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单位,就积极报名参加了。

走的那天我的心情激动无比,五味杂陈,无以言表,因为自己要离开父母,参加工作,独立生活了。还记得当时父亲和妹妹送我上了火车时,自己手忙脚乱,随身携带的行李都差点从车门掉下去,幸亏亲人们赶快帮我推上列车。就这样,乘着列车,一路南行,我和同伴们一路唱着歌,不知不觉到达了终点孝义站。那天因为下雨,厂里的汽车不能来接站,我们只好住在了孝义旅社里等待。

两天后终于等来了接我们的汽车,我们35个第二批新学员站在大卡车上,一路上兴高采烈地唱着歌。当我到达目的地时,眼前的大山让我惊呆了,之前我还从未见过那么大的山,厂区四周环山,我们就像掉进井里似的,漫山遍野茂林修竹,不时听到啾啾的乌鸦声。突然间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害怕,心里说不上有多么难受,甚至后悔自己的选择,但静下心来想想,我还是鼓励自己:“自己选择的路,困难也得走下去。”


王建华 | 吕梁三线的青春记忆


进厂后我被分配到二车间外观检验工作,有幸遇到了闫喜莲师傅。她是一位好师傅,对人热情,是师傅又是大姐。因初来山区水土不服,我感冒了,全身发冷,闫师傅知道后,和他爱人赵广顺连长从家中拿着被子,提着饭盒到宿舍看望我,嘘寒问暖;每到休息日还总是叫我去她家吃饭玩耍。直至今天回忆起来,让我十分感动,出门在外,有这样一个师傅,是多么幸福。至今我们师徒关系一直十分亲密,在这里说一声:谢谢您!谢谢闫师傅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看了张建生的回忆录,我也想到了自己:我和她的家庭境遇差不多,我父亲是原晋中邮电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在当时被定为走资派,我也就成了黑五类的子女,自然而然找工作很难。我努力到处找工作,在接到新机厂招工录取通知书后,我很兴奋,回家告诉了家人我要到中阳县兵工厂工作了。还记得当时父亲听到后说:“中阳县是大山,那里很艰苦,交通也不很方便,你要慎重考虑。”那时的我从来没有离家远行,更没有见过太大的山,所以很天真的想着中阳县的山大不了和榆次源涡的山差不多。结果真正来到厂地才知道这山真是大!确如父亲所说,条件是很艰苦的。

即来之,则安之!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父亲恢复了工作,来到中阳县邮电局进行考察,顺便到厂里看望我。那天中午我刚从食堂吃完饭准备去上班,同事告诉我,父亲在二道岗等我,我赶紧跑过去。父亲看到我穿着厂里发的背带裤,戴着套袖和帽子的样子,拍着我说:“嗯,有工人阶级的模样了!”那时候的我,因刚进厂不久,傻呼呼的,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请个假陪父亲说会儿话,请他到宿舍里坐会儿,中午时分问问他吃过饭没有,就在二道岗旁说着话,父亲关心的问我习惯不习惯工厂生活,身体好不好,叮嘱我注意身体,好好工作。还说过几天让人捎一块羊皮褥子给我取暖。当时我就难过的流下了眼泪,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直至现在想起父亲当时看我的情景,我都十分难过,我让父亲操心了。

外观是二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关系到全车间生产进度和质量把关。为了确保完成任务,外观坐机台的八位姐妹们,每天都认认真真的检查产品质量,严把质量关。有时候会遇到返工的情况,大家的心里就会不太开心,但是为了把好质量关,便一次次的重来,直至过关。有时候任务紧张,大家都会不计报酬的加班加点,保证完成工作任务,因为当时毛主席说过:“三线工作要抓紧,就是和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观的师傅和姐妹们,一起努力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车间交给的任务。那时候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工作时间大家积极努力,业余时间姐妹们又说又笑,好不热闹。


王建华 | 吕梁三线的青春记忆


1973年春,在工厂生产任务不足的情况下,厂党委号召全厂干部职工,响应毛主席走“五七”道路和“农业学大寨”的指示,要求各车间组织人员成立农业生产小组,治沟平坡造梯田,开荒种地,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生活水平。

开荒种地的时候,我和大家一起,扛着铁锹、锄头去后沟开荒,地开好了要拉粪、下土豆种子。夏天,在任务不紧的情况下,我们扛着锄头上山锄草,累了就躺在山坡上,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看着蓝天白云;秋天,我们一起去收全年的劳动果实——土豆。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张俊青推着平车去K4锅炉拉煤渣(注:炉渣和大粪运到地里施肥,回来倒进厕所才能用),因下坡没拉住平车,把我俩连人带车摔到了沟里,幸亏平车顺着路跑到下面去了,险些出了人命,想起来真有点后怕,到现在我小指上还留有一点纪念。

在二车间的这段日子,确实过得很充实,学了不少东西。从小娇生惯养的我,改变了不少,从没有干过的活儿,我全干了;认识到自己已走向工作岗位,再也不能像在家里那样娇生惯养,随心所欲。

1971年1月份数九寒冬的时候,厂里组织人员去暖泉一带的深山拉练,我被荣幸地选拔上了,一星期里我体验了红军长征的感觉:每天早上背着背包出发,一路唱着革命歌曲,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几十公里路程,一直到天黑才能走到当天的目的地休息,一天下来脚上都打起了血泡,但就是这样也要继续走下去。通过这样的磨练,很好的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坚持才能胜利!

1973年6月,我调到机关打字室,1977年调到后勤,1979年10月调到了省邮电培训中心工作。虽然离开了三线厂,但九年的三线工作生活培养和锻炼了我,影响了我的一生。

回忆青春年华,想起在三线新机厂的点点滴滴,有开心之事也有苦恼之事,但都是美好的回忆!人生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