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今天是大年初一,因為昨晚婆婆特意囑咐過,要早起。所以我和老公一大早就起床,洗漱放炮,然後吃飯。

這邊早上吃的是扁食,裡面包的白糖。我正在勉強自己吃時,公公突然提起了吃過飯後,要給長輩磕頭拜年的事情。

這個習俗,我在結婚後聽老公提起過。當時,我就表示對這種事情很排斥:“我都沒給我爸媽磕過頭,幹嘛要給陌生人磕頭?

而老公,也表示理解。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扁食,我們有時也統稱餃子。

沒想到今天吃飯時,公公又提起這件事,並且說:“拜年時,你如果不磕頭,就不要跟著去。你去了不磕頭,人家怎麼看?”

在此之前,我已經明確表達了“我不去磕頭拜年”的意願,而老公也幫我提了幾次。我以為,我們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達成一致了。

遺憾的是,我今天才知道,那只是我單方面的想法。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貓咪的表情,就是我的心情。

如果是結婚以前,別人問我,以後遇到這種情形怎麼辦?我的回覆肯定是:“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頭,憑什麼給並不親近的長輩磕頭?”

可是,當公公這樣說時,我卻實在無法開口反駁。因為我想,或許這件事情對他來說至關重要。

也許是看出我的不情願,公公說:“咱家輩分高,要磕頭的長輩沒幾個,你就跟著一起,人家也不一定讓你磕頭。”

聽到這,我抱著“不用磕頭”的想法,答應了。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公公說“入鄉隨俗”,我笑笑。

一出門,就看到路上都是串門拜年的人,我立刻拿起手機拍照,全然忘記了剛才的不快。因為這種情景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新鮮了。

路上男女老少都有,小到兩三歲的孩子,大到六七十歲的老人,3個一波,5個一波,十幾個人一波,不停地來來回回,串門拜年。

我承認,我就是看新鮮的。

而且到了長輩家裡,長輩直接就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不用磕頭,免了。”我一聽,正好,連樣子都不用做了。

只有和我同去的幾個大娘、嬸子,固執地表示一定要磕頭,而她們也這樣做了。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進進出出,都是拜年的人。

回到家裡,我和幾個朋友分享了磕頭趣事後,突然問自己:為什麼婚前婚後,我的想法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以前我覺得特別不能接受的事情,為什麼換個環境,有點壓力以後,我反而顧忌頗多,說服自己接受了呢?

為什麼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別人眼裡就是搞特殊,而我居然認同別人的觀點?是我變軟弱了嗎?

這時,我突然想到了我媽。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最近的經歷,真的讓我思考很多。

以前在家時,我媽特別喜歡看那種苦情劇,常常一邊看,一邊罵,罵劇中婆婆做得過分,罵兒媳太傻。

劇中的兒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任勞任怨,即使被婆家欺負了,被趕出家門,也絕不反抗。而且在婆家敗落後,還會主動收留婆家的人,或者返回婆家,重振家風。

甚至即使身邊出現了新的追求者,而且那個追求者的條件特別優越,被趕出家門的兒媳也會回到那個當初一點不疼愛她的前夫身邊。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我媽愛看的苦情劇中,常常出現的女主角。

我雖然不喜歡看電視劇,可也會在我媽看電視劇時,瞄幾眼。我當時就特別不理解,為什麼一個女人可以把自己放低到這種程度?難道離開了婆家,離開了丈夫,就不能活嗎?

後來,瞭解一些人情世故後,我漸漸明白了。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很少有孃家人可以接納離婚後的女兒。如果離開了婆家,她們可能真的沒有容身之處。

今天我才知道,我把這件事情想簡單了。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用“恍然大悟”形容我的心情,再適合不過了。

記得寧靜在《白銀谷》中扮演了一個角色杜筠清,是大清國駐法公使的女兒。她敢愛敢恨,性格潑辣,是一個在那個年代少見的不裹小腳的洋派女人。

可是,這個宣稱只會嫁給愛情的女人,為了救父親,卻委屈自己嫁給了年邁的老頭——自己意中人的父親康老太爺。

在那個充滿各種規矩的老式家庭裡,杜筠清一開始當然是反抗的。可是,康老太爺很快出了狠招,只要她不聽話,下人就要替她受到責罰。

於是,心存善念的杜筠清,不得不開始委屈自己,成為這個老式家庭的犧牲品。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寧靜在《白銀谷》中扮演的角色杜筠清。

於是我想到了,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變得沒有了原則。而是在新的關係中,有太多讓我們顧忌的東西。

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原則和想法,也不會傷害到其他人,那麼我們很容易理直氣壯地選擇堅持。

可是如果出現“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情況,我們的堅持使別人受到了傷害,我們就很容易放棄,選擇委屈自己,遷就別人。

就像我不去磕頭拜年,別人哪怕說我不懂事,對我也沒有影響。反正我就春節回來住幾天,和他們也沒有任何交集,完全不必在意。

可是對於我的公公婆婆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生活在一個村,抬頭不見低頭見,可能會因為我的反抗,聽到別人的閒話,還無力反駁。

正是因為想到這些,我才選擇了妥協。

磕頭拜年,婚前:我不去,我都沒給爸媽磕過;婚後:好吧,我去

關係網,讓我們的選擇也會影響他人。

現在,我開始能夠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要被迫做出自己不喜歡的選擇,為什麼道德綁架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新的一年,希望我們的內在和外在,都能夠變得強大和成熟。面對自己不喜歡的選擇時,勇敢而有底氣地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