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幾乎撐起了唐詩的半壁江山——晚唐時期



山西人幾乎撐起了唐詩的半壁江山——晚唐時期

晚唐時期

晚唐時,李商隱和溫庭筠對詩歌的發展,都有自己獨特的重大貢獻。溫庭筠是幷州人(今太原),李商隱是河內人(今河南沁陽),但他與山西的淵源很深。他的恩師令狐楚是太原人。令狐楚是當時的今體文(駢文)大師,在政壇和文壇都有極高的地位。他十分賞識李商隱的才能,把自己的看家本領都教給他。

讀溫庭筠的詩,你會惋惜他怎麼不生在盛唐。“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豈不是盛唐氣象?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樣的句子,應該只有天才才能寫得出來,也有人說,那是鬼才! 但溫庭筠更重要的貢獻,是他的詞。他的詞開創了詩歌另一個全新的時代。

晚唐有晚唐的好處。但是,正如李商隱的詩所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太陽很快要落山了。唐詩落幕,需要有一個人來為它作個總結。這時出了個司空圖,又是“河東人”。他寫了一部《二十四詩品》,對三百多年的唐詩作了一番梳理,儘管用的是形象的語言,卻比洋洋萬言的理論高明不知多少倍,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張瑞君 太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