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裡,除了學習,其他的都可以幹嗎?

合浦仔林哥


我認為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個人。每位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因此每個人在大學做的事都是不同的。下面我具體列舉一下這幾大類大學生做的事,至於如何選擇在個人。

1、第一類大學生除了上課在教室,剩下的時間都窩在宿舍,除了吃飯和不可避免的集體活動才出去。每天的日常活動就是躺在床上追劇或開麥打遊戲,日復一日,昏昏度過四年。

2、第二類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包括部門、班級活動,他們除了學習幾乎在各個崗位和活動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一般這樣的大學生獎學金會拿到手軟,活動的評獎也會拿到手軟。而且很有可能交到男女朋友,因為認識的人比較多。如果經濟不錯的話還會選擇假期旅遊。總而言之他們的四年就是“忙”和“豐富多彩”。
3、第三類大學生就是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學習佔據了他們大學生活的八分之八十以上。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拿獎學金、出國留學或考研深造。可能這種生活看起來比較單調,但或許他們自得其樂?
4、第四類大學生是沒有學習,只有各類活動。這類大學生屬於“社會型”。他們適合社會闖蕩,走上社會會混的不錯。但他們在大學四年過分放大了部門活動在生活的比重。因此他們生活也很忙。可收穫的是團委老師的一致認可和慘淡的績點以及一門又一門的掛科。

以上四類大學生的生活基本可以涵蓋所有類型,至於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還要看自己。


生活鴨


作為一個大學生,除了學習意外我還會去打打籃球,去現場看看CBA. 去旅遊,去那些一線城市去看看。做一些自己能搞了的兼職。參加學校的社團和學生會。


進擊的科科


其他的可以做的很多呀。

1,談戀愛,這個是必修課吧。你總得學會如何去追一個女生,倆人如何相處,經歷就是財富。

2,考慮自己是否走學術的道路。如果適合,就開始考慮專業或者考研的院校,如果不適合,就要想謀生的道路。

3,賺外快。不管是節假日促銷,還是自己做家教,賺錢是一個目的,另外就是開始接觸社會,各類人你都會遇到,被騙錢、老闆不給錢……人和人的素質都會讓你認識學校之外的東西。

4,旅行。綜合而言,還是學生時代的時間最寬裕。想去哪裡,約幾個好友,不管是窮遊,還是住青旅,都讓你一路有新鮮感。好多經歷,錯過了就錯過了。

5,參加社團。雖然很多人會說學校社團很黑,但你加入後,總可以看到社團負責人做事的方法,學習他處事的風格。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經歷的越多,人是會變得,儘量讓自己過得豐富多彩一些。這樣,你可以選擇的道路就更多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