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釣用幾號子線?

用戶7917125796775


題主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傳統釣用幾號子線,其實跟釣法無關,並不是說傳統釣或者臺釣有多大的區別,

對於子線如何選擇,是要根據魚情來進行選擇,什麼是魚情?就是魚類對食物的反應,包括整個釣魚的線組等等,那麼就藉著這個話題,詳細和大家談談關於釣魚時如何選擇子線,那麼先要了解以下幾個關鍵點:

  • 選擇什麼樣的子線跟什麼有關?

  • 如何挑選適合的子線。

以上2點是整個文章的核心內容,搞懂了這兩點,自然題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我一直強調一個理念,釣魚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細節都會決定最終的漁獲,這個細節自然也包括子線,很多時候漁獲不好恰恰是這個子線影響的,因此:

魚在不同時期、不同應激反應條件下,對食物的需求不同,反應釣釣魚上來說,可以理解為吸入食物時的表現不同,那麼在理論上,越細的子線越好。

當我們瞭解了子線的粗細對釣魚的影響後,當可以正確判斷魚情後,就可以準確的選擇不同型號的子線,這個跟傳統釣還是臺釣無關。

釣魚選擇什麼型號的子線跟什麼有關?

上面我們提到了跟魚情有關,可魚情是個很籠統的事情,具體什麼是魚情,我特意把這個進行了簡化,通過我多年的釣魚經驗來說,我認為魚情指的是以下2種情況:

一、水溫,是和魚息息相關的地方,水溫不論高低都會對魚有很大的影響,或減少活動,或攝食慾望降低,或徹底停口等,同時,水溫也會造成魚體不適,產生應激反應,那麼就會反應在浮漂上的信號不同,輕口、陰口、滑口等,此時就需要整個線組,尤其是子線在允許的情況下越細越好。

二、魚的個體大小和垂釣環境,這是另外一種情況,當魚口正常時,尤其是在野釣時,沒有人知道下一條魚多大,是什麼魚。那麼如果單純的考慮小魚的魚口問題,不顧忌大魚的掙扎力度,那麼切線是難免的。同時垂釣環境是否複雜,如是否在蘆葦,水草區等,溜魚條件是否充分,都會對線組造成傷害,這些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以上兩點是選擇不同型號的子線需要考慮的地方。

那麼如何挑選適合的子線呢?

這個有一個大的原則,籠統的說,在允許的條件下,子線越細越好,關鍵點就在這個允許的條件到底是什麼條件。就如同上面所說的,如果是以鯽魚為主,野釣絕大多情況下,氣溫高時子線以不超過1號為宜,氣溫底時0.8號以下為宜。願意在於這兩個型號對垂釣鯽魚已經足以滿足,同時2、3斤以內的鯉魚也是有很大把握的,如果溜魚能力強,5、6斤的魚也是可以應對的。這個就是考慮到鯽魚的吃口輕,同時也兼顧了稍大體型的魚的衝力。

在針對極端情況下的魚口,如輕口鯽魚,那麼子線還需要選擇更細的型號,例如0.4或者0.2號,這個要根據情況來確定,根據我的經驗,我覺得野釣來說,0.4、0.6、0.8、1號這4個是常備的型號,無論是傳統釣還是臺釣都是如此,無非傳統釣如果長期在草洞內垂釣的話,可以選擇1號的子線也足以應付了。

那麼如果是針對大魚,那麼子線一般就會放大,這要看垂釣水域大魚的平均重量有多大,如果5斤以內,那麼1號子線完全可以應付,如果是5-10斤,那就需要選擇在2-4號之間,如果確定要針對10斤以上的大魚,那麼子線建議都要6號以上了,犧牲靈敏度來換取中魚後的成功率。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綜上所述是釣魚時選擇多少號子線的一些常見規格,其實真的跟傳統釣或者臺釣無關,之和魚的反應,釣魚環境有關,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魚小、垂釣環境簡單,魚吃口不明顯,選擇的子線就需要越細;反之,魚大,垂釣環境複雜,魚吃口生猛,選擇的子線就越粗,這個沒有固定的說法,非要給個建議的話,一般釣鯽魚0.8號常年可用,釣大魚就要根據上述的情況來確定了。

希望本文能夠給您帶來一點幫助,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關注吧,隨時分享有趣的釣魚小技巧!


江城釣魚


線組大小是根據魚情來改變的,不同季節,不同水域,魚的活性吃口都不一樣,根據垂釣對象魚的大小靈活搭配即可。




江淮野釣


傳統釣法指的是用七星瓢釣,只是用漂不一樣跟子線沒有任何的關係,選擇子線主要跟你的釣魚魚種和主線有關係,子線和主線關係一般情況都是相差0.5-1.0,如果釣三四斤的魚那一般4.0主線加2.5-3.5的子線,這個2.0的子線也完全可以,兩三斤的線組一般2.0主線配1.0-1.5子線,小鯽魚那就看情況1.0-1.5主線保險配0.5-1.0子線,具體還要看季節和魚群體大小可能更細,再往上大的魚那就考慮少了因為那種魚少!主要子線不要大於主線就行。





野釣旅行者


線組和釣法關係不大,鯉魚飛磕3+2,飛抄2.5+1.5,糗魚1.5+1.0夠了


戶外靈魂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52f9ff7148144998ad10ed1064eb5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