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上市公司剛獲政府1億紓困資金,三大股東就清倉減持20億,你怎麼看這種行為?

尋找遺失的初心


減持是合法合理的,為什麼減持有人就反對?減持會使股票下跌,部分股民利益收損,但明知規則如此,你買股票做什麼?上漲賺錢就開心喝酒,下跌虧錢就怨天怨地哭喊,聽聽老人言,願賭服輸!


楠竹41016316


博天環境三大股東清倉減持20億的行為,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實際是個二百五。

  1. 三大股東選擇在企業剛剛獲得政府1億紓困資金這種超級利好時減持,時機選擇看似非常精準,減持行為也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資本逐利雖然無可厚非,但吃相難看,這種行為實際是在割國家的韭菜,是為不仁。

  2. 當前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單靠民營企業自身是解決不了的,必須動員國家和全社會的力量,特別是在11月1日在京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後,國家正在出臺系列扶持民營企業的政策,而博天剛剛獲得的1億元政府紓困資金,正是國家相關政策關懷落到實地的表現,如此政策利好,廣大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營企業正翹首以盼,期待著雨露均霑。而博天環境三大股東的減持行為,必然會加深民眾疑慮和政策風險,讓政策制訂者不敢救、不願救、不知如何救,最後乾脆不救!這種行為,是置廣大民營企業於不利境地,是為不義!聯想到博天環境的企業文化,這樣的行為,會不會讓廣大股民感到有一種透心涼般的“精分”的感覺!

  3. 當然,如果深究,三大股東的減持行為,實際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自救行為,但在一個人人都想自保的經濟環境下,信心比黃金還寶貴。三大股東的這種減持行為,在當前這種經濟緊縮時期,不僅會對脆弱的股市帶來負面的連鎖反應,而且會對經濟的復甦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市場的流動性加速凝固,形成惡性循環,是為不智!

君子只取吉財。這種不仁、不義、不智的行為,顯然非君子所為!



如要了解更多有關創業或企業經營負面的話題,歡迎點擊關注或留言探討!

部落酋長劉飛洲


這家公司應該是博天環境吧,剛獲得政府1億紓困資金,股價一路上漲,一週內累計上漲28.31%,就在這個時候,公告發布大股東要減持,三大股東清倉減持20億,下一個交易日直接開盤跌停,這種行為明顯是莊家割韭菜的行為。

股東減持成為潮流

其實那段時間,不止博天環境這家公司股東減持,很多民營企業股東都陸續減持,股市並沒有迎來期望中的穩健發展,2018年11月份,共有160家公司發佈減持公告,計劃總減持超過20億股。

博天環境減持尤其特出,前腳獲得政府紓困資金,一個利好消息拉動股價上漲,後腳三大股東減持,一個利空消息導致股價跌停,受害的始終都是散戶投資者。

這三大股東都是IPO之前獲取股份的,成本價是很低的,2017年雄安新區還有次新股等板塊熱炒,博天環境股價最高上漲到53.74元,直到三大股東減持後股價只有16.29元,下跌幅度達到70%,剩下的只有一片狼藉。

資本運作無可厚非

股票市場就是一個資本市場,每個人入場都是為了賺錢離場,而目前A股市場還不夠成熟,零和博弈是現在最終的結果,有人賺錢必定有人虧損。

博天環境的三大股東減持的是非限售股份,而且是申請獲得批准的,股東會比散戶更加明白公司的情況,加上股東自身是投資基金,也需要資金運作,減持離場是無可厚非的。

雖然說股東減持是資金運作無可厚非,但是股東大量減持還是會影響到股價,損害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股東持倉量是一間公司發展的外在表現,如果一間公司的股東紛紛減持,尤其是大股東,意味著大股東不看好這家公司的的後市,對於股價來說自然是利空消息,股價會在短時間內快速下跌。

最後總結

目前股市對於博天環境這種減持方式的監管還不夠的規範,希望以後可以會制定相關的政策把控,而投資者購買股票之前也要看看公司以往的交易,是否出現經常性減持的公告,對於這種減持套現較多的公司還是小心為妙,拉昇股價減持是常見的行為。


最後,希望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可以在國家還有金融機構的扶持下成長,不斷成長,共同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發展得好才是A股牛市最有力的支撐。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財經樂少


1億是上市公司的,套現20億是自已的,開一輩子廠屬於自己的也許都沒20億,也許中途廠就垮了,上市了能減持不減持誠心搞企業不是豬嗎?一個企業沒上市前幾個老闆辛辛苦苦一年掙個幾個百上幹萬就算好的了,有些企業倒虧,但一旦上市立馬改觀,身價陡增幾十億,到期誰不減持轉眼間幾十億到手,誰不願清倉減持?


陽月102


這則關於“博天環境“的信息剛在媒體上披露出來,反響也很強烈。



個人認為:

1.三大股東減持非限售股,減持行為符合法律法規,無可厚非。

2.作為創投資本,在博天環境發展過程中,也起到了支持的作用。選擇時機退出,完全符合創投資本運作機制。也無可指責。

3.三股東清倉減持,只能說從情懷上予以聲討。主要是如今面臨的經濟環境有點特殊,在政府出面救民營實業的環境下,三股東減持行為顯得格外刺眼……

可資本是不講情懷。

4.這種股東減持市場環境,是否被其他資本股東和創始股東效仿,很難說。

只是希望在社會輿論的聲音下,各類股東減持能有所收斂。

💕謝謝閱讀!


野馬和尚


近些年的股票發出時太貴了!根本就不值那麼高的價!別怪上市公司減持股票了!!!就算是Sb當老闆也會減持的呀!!!還是把這些等排隊的公司按一塊錢的價格,一起發出來吧!!!賤貨就該賣低價!!!讓股民自由決定買哪個一塊錢的股票吧!!!


胡真實105181123565


這個問題問的確實是比較尖銳,也是股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從目前來看,9月份A股市場的減持比例是近幾年最大的,可以說只要股價一反彈,就會面臨著和大股東的減持,而個股一旦出現減持的消息,股價立刻就會急轉直下,甚至會出現連續性的跌停,讓股民們防不勝防。

這個時候又出現這樣的消息,有的上市公司資金已經出現了困難,剛剛獲得了流動資金,基本面稍微好看一點,馬上就宣佈了減持計劃,讓這一點所謂的利好也蕩然無存,股民們表示非常的不解,甚至有點兒想罵娘。

如果從規則的角度來講,股東減持沒有任何問題,只要符合相關的規定,即便是清倉式的堅持也沒什麼可說的,畢竟股東也是人,投資上市公司也是為了賺錢,現在獲利兌現了結,也屬於人之常情。但同時股票市場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尤其是A股市場連接著廣大的散戶股民,而散戶股民背後就是一個個家庭,雖然不能夠強求所有的股東都抱有情懷,但作為管理層對於減持要有所調整,不能簡單的認為解禁就是堅持的唯一障礙,需要綜合考量上市公司的各種基本面情況,為堅持抬高門檻,只要把上市公司做好,還有資格談減持,不能上市公司基本面非常垃圾,而自己卻忙著減持,這就有點兒明火執仗的不講理了。

綜上,大股東的減持行為沒有錯,但作為管理層要有所改變,既要著眼於經濟效益,更要著眼於社會效益,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才能體現管理者的智慧。


小散李大鵬


從散戶的角度看那是相當的無恥。

從大股東的角度看人家又沒有違規,所以譴責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如何應對這種藉機減持的股票。

比如2019年上半年的那波大行情,同花順從40元一路上漲到130元,大股東立馬發公告大量減持,可見130元是大股東認可的高估價位。

對於這種大股東大量減持且處於歷史高位的股票,我們要躲得遠遠的,如果這種股票在自選名單裡要堅決刪除,以防被它的短線波動迷惑衝進去。

如果不刪除自選,也有可能過一段時間健忘又衝進去了。

也有很多股票一直跌大股東仍然不斷減持,這個時候就要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和業績做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果不是非常優秀的公司也要遠離。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對於大股東大量減持特別是清倉減持的股票,遠離是最好的選擇。


黑色老馬


地方政府和政府機構介入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即所謂的紓困救助,其本意是什麼?既不是給上市公司作為運營資金,也不是給上市公司大股東,而是解決質押風險。而所謂的解決質押風險,就是重塑市場對該公司和市場對整體股權質押事件的信心,從而恢復市場價格或者提升市場價格,達到這個目的後,就是讓大股東質押的籌碼解押和賣出。從而降低質押比例和質押風險。因此,必然政府紓困,大股東大幅賣出現象會頻繁出現。

之所以會出現大股東大量和頻繁質押,其背後的根源:第一,金融系統流動性出現收縮,多地銀行集體出現抽貸,段貸,導致民企融資更加困難。而上市公司因為上市的地位和市值優勢,或者因為關聯企業或者關聯關係,於是出現一些諸如擔保,過橋資金,和股權融資用於個人用途和個人投資。

第二,15年股災後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轉變,比如上市公司重組,增發通道被人為關閉,比如上市公司股價集體大跌和持續大跌,導致很多諸如員工持股的信託產品和資管產品到期無法存續,而上市公司在當初推出員工持股的相關信託或者資管計劃時,多數以股權質押融資作為底層資金或者擔保,而計劃到期,因為股價離發起員工持股計劃的價格相差巨大。比如萬達信息,員工持股價格在68元,而股權質押風險集中辦法後價格在6-8元。

第三,上市公司,都是當地的領軍企業,無論在就業,還是稅收貢獻上,在當地都是主力軍。其中,稅收是當地政府的主要和重要的經濟來源,這也就是為什麼各地政府長期以來紛紛以“上市指標”作為政績和補貼上市的根本原因。而稅收經常因為地方政府資金困難,會要求和暗示上市公司提前繳納,比如年初就預繳一年的稅收或者提前預繳下年度的稅收。而上市公司往往因為自身資金和流動性問題而通過融資進行稅收預繳。

總結起來,股權質押,的確是因為股市的系統性風險和國家金融的系統性原因而引發的,其中多數上市公司專注主業但是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捲入股權質押風險。而一些無良的上市公司專門炒作和投機的也捲入股權質押風險。地方政府為了救助和為了滿足高層對於“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和指標而不得不介入紓困和救助股權質押。紓困和救助的根本目的就是股價回升後大股東減持和拋售,以便償還銀行的融資和券商的融資以及地方紓困資金能夠置換出來。因此,會看到指數和價格回升之後,大量的公司出現減持甚至清倉減持現象。


屠龍刀fei0598


博天環境減持無可厚非。

前六大股東均是基金或者私募,人家本來就是賺快錢的,有什麼理由讓別人進行長線投資?投資基金本身就有年限限制,在期限內為基金創造最大化收益,是他們的本職工作,這個不應該質疑,相反,這絕對是合格的基金經理就應該做的。

第二,環保行業目前日子並不好,特別很多環保企業的資金鍊都十分緊張,像博天,負債率已經達80%以上,這麼高的負債率,持有其股份的風險也是很大的,因為很多環保會把一些無形資產,賬面利潤都放進去,這其實認為的吧負債率降低了,而真實的負債率恐怕更可怕。

最後,公司是水務環保方面的環保行業,行業是好行業,但是那麼多的PPP項目,使自己承擔了巨大壓力,後期好有可能地方財政付費的風險這樣公司的資金鍊可能長期緊張狀態。

綜合以上,股東們減持,是為了團體的利益,實在不能說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