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建議A股印花稅賣出加徵至千分之五,買入返現千分之四,分紅稅全免,是否合理?你怎麼看?

金剛琢真言


印花稅可以反映監管部門對於市場的看法,但是不能改變其總體流向,過高的賦稅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發展。


印花稅的基本歷史

證券交易印花稅是行為稅,從普通印花稅發展而來的,是專門針對股票交易額徵收的一種稅。我國稅法規定,對證券市場上買賣、繼承、贈與所確立的股權轉讓依據,按確立時實際市場價格計算的金額徵收印花稅。


隨著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成熟,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認為證券交易印花稅將提高資金成本、減少市場的流動性並會降低證券價值、改變資金結構和投資有價證券的種類,因而紛紛停徵證券交易印花稅,對其進行變革,改徵資本所得稅。

印花稅的作用

證券交易印花稅作為稅收的一種,有籌集財政收入的作用,但近年來,證券交易印花稅稅額佔財政收入比重較低且波動較大。印花稅增加了我國投資者的交易成本,這使印花稅成為政府調控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工具,但多國認為,國家經濟穩定需要自由的資本市場,政府不應過度介入。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下,印花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證券價值,影響了本國金融市場的長期競爭力。


印花稅在股票交易中增加了投資者的交易成本,這使它成為政府調控股票市場的天然工具。證券交易印花稅每次的變動都給股市帶來了不小的波動。當股市發展過熱,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會同時上調;當股市發展過冷,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會同時下調。在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已成為重要的股票市場調節工具。


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資本跨國流動越來越方便的條件下,不同國家之間的資本市場競爭成為國家競爭的重要戰場。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下,證券交易印花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證券價值,促使投資人減少在國內的交易而增加在國外離岸金融市場交易,損害本國金融市場的長期競爭力。1986 年瑞典將證券交易稅稅率提高為2%。此後市場對政府的行為做出了強烈反應,瑞典11 家最活躍上市公司的60%交易量,以及全部上市公司的30%交易量迅速轉移到其他國家。


綜上所述我認為通過調整印花稅的稅率有助於向市場傳遞信息,但是依靠重稅去改變市場流向則不可取,長期看較低的稅率,甚至於0稅收才對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利。


貧民窟的大富翁


印花稅是交易流轉環節的稅收,試圖通過調整印花稅來影響股票價格,進而改變市場走勢的做法,不僅非常愚昧,而且註定徒勞無功。

這就好比菜市場的茄子,今天的售價是每斤6元,明天按照正常供求關係應該是5元,但你作為市場的管理者,為了使茄子價格明天不下跌,就規定賣出茄子的人將增加千分之五稅收,而買入茄子的人返現千分之四。

想想看,結果會怎樣?

買茄子的人要麼另找其他菜場,要麼等菜場茄子降價到5元再買。既然不值6元的價格,買家只要是頭腦正常,就不會因為千分之幾稅就多付出20%的冤枉錢。除非你能把流轉環節稅收增加到足以扭曲價差的程度,否則市場還會推動價格向正常水準前進。這就是市場規律。

有人會問,那為什麼調整印花稅的政策會導致股市波動呢?

很簡單,這是預期在起作用。政策的調整,一定程度上表明瞭管理層對市場的認識。通常而言,降低印花稅表明管理層覺得市場有點低了,後面或許還會出臺一系列有利於市場企穩的措施。這樣一種預期的出現,投資者也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有的大資金或許會做一些先期的買入動作。反之,出臺抑制措施的情況也是如此。

當然,如果分紅稅收能夠免除的話,等於降低了市場的整體負擔,有助於提升估值,這是好政策。但是,考慮到稅收的公平性,很難出臺。


沉默的磚家


可以看出,A股市場的不景氣,跌跌不休,讓所有的人都頭痛不已,包括管理層和專家學者。這不,專家又在出主意救市場了。

股民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被戲稱為韭菜。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這個稱號,但確實是很形象,A股設立30年來,韭菜們被割了一茬又一茬,從沒被連根拔起過,所以從來也沒被割光過。割了一茬又是一茬,老一代,新一代,層出不窮,前赴後繼,英勇悲壯。一億多韭菜們為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無私的貢獻,突出的貢獻,英勇的貢獻,從沒有要求過回報,因為他們只有被割的命運,沒有要求回報的權力。在A股市場,沒有人把他們當投資者看,股市大跌就說是散戶市場,缺少價值投資理念,沒有人說,上億的散戶也是投資者,上市公司的融資沒有他們,早都發不出新股了。只是可惜,他們沒有說話的權力,說了也從沒有人理。股市只能聽到專家聲音,聽到管理層的聲音,聽不到普通股民的聲音,他們的呼聲再高,從沒有人理睬。可是,A股在管理層和專家的管理下,越來越不像市場,而像了一個久病不愈的病人,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斷氣了。專家又在出主意了,有學者建議A股印花稅賣出加徵至千分之五,買入返現千分之四,分紅稅全免。

理性的說,這個主意也還算個主意,只是有點麻煩。玩了個文字遊戲,把原來的1‰印花稅轉嫁到賣家的身上。專家的主意是好意,鼓勵買進,遏制賣出,加大賣出的成本,也沒有降低買進的成本,國家該徵收的稅收並沒有減少。

但是,豈不知市場本身就是交易的地方,限制賣出,哪兒還有買進?買進賣出都是市場行為,都應該得到鼓勵。專家的這個建議一旦實行,必然會影響到交易的活躍,這不是等於遏制交易嗎?這不是遏制市場活力嗎?所以我說,這個建議雖然看起來好象是為了市場好,其實是會害了市場。

所以建議管理層,要想市場好起來,還是聽從股民的呼聲,取消印花稅,激活市場交易能力,讓股市的交易活起來,有了賺錢效應,市場自然會越來越好。另外從根子上限制大股東上市套現,限制上市公司上市圈錢,讓上市公司必須做實業才能活下去,而不是套現就跑,讓企業不死不活地吊在股市裡,讓億萬股民套在市場裡,永無解套之日,讓本來應該具有投資功能的股市,變成部分人的提款機,億萬股民的絞肉機。


作家鬼譚


當下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取消印花稅,看能否提振市場做多信心,這種買入返現千分之四,賣出加徵至千分之五的做法就是沒炒股的學者在那瞎指揮的言論,看似分紅稅全免,實際上按照這種方式來徵收印花稅就是鼓勵股民長線投資,長線套牢的行為,A股市場目前地雷股這麼多,業績雷接二連三的爆炸,投資者長線持股的信心都開始土崩瓦解了,還在印花稅上做文章。

歷史上大部分熊市結束都和降低印花稅與暫停IPO有關,難怪有的股民說IPO不暫停,印花稅不取消就很難讓市場走好,畢竟熊市週期最重要的是信心,如果沒有大的利好,股市要走牛市就比較困難。

那學者建議A股印花稅賣出加徵至千分之五,買入返現千分之四為什麼不合理?

1、印花稅取消,才能提振市場信心。熊市最缺的是信心,看好股市和看多市場的信心,一旦信心恢復就會迎來大盤上漲,一季度券商股猛漲,帶動了市場一波炒作熱情,結果在四月份清理場外配資和股指期貨鬆綁中下跌,此時市場已經在前期考驗2800點了,信心渙散應該要給予大利好刺激才行,這種買返現賣加徵意義不大,反而會引發股市加劇波動,不利穩定。

取消印花稅是大部分股民所期待的,一旦取消就會提振大多數人看漲股市的信心,自然就會讓股市能扭轉當下局面,而不是學者這種變動,很明顯就是想讓股民積極套牢的行為,沒有實質作用的方式。

2、和國際市場接軌就要取消印花稅。近年談論最多的就是和國際市場接軌,各種互聯互通消息,外資大舉入市,國際化進程在加速,歐美股市已經非常成熟,它們沒有印花稅,如果要全面接軌國內股市也要取消印花稅,給予投資者對沖風險工具才能讓投資者和股東公平的在市場生存,股市才能吸引更多資金入市。

眼下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為愈演愈烈,暴雷公司不斷增加,股民對股市的信心崩塌,要考慮如何在短期內恢復市場信心,避免引發系統性風險,而不是在印花稅上做文章,穩定和健康的股市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學者這種印花稅修訂的方式就是畫蛇添足,不會起到利好,反而會引起股市劇烈波動,直接取消印花稅是大部分股民的期盼,對股市信心的恢復才有很大的作用。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我們都知道A股的交易費分為兩部分,印花稅和交易佣金,印花稅是單向收取的費率是0.1%,交易佣金則是雙向收取的交易佣金的費率多數是0.03%,資金越大則費率會相對越低,其它雜稅可以忽略不計。還有就是分紅也要徵稅,分紅徵稅的標準和時間有關:持股超過1年的免徵個人所得稅;持股1個月至1年的稅負為10%;持股1個月以內的稅負為20%。

賣出加徵至千分之五,買入返現千分之四還是千分之一的印花稅。

這個辦法看似是鼓勵買入持股的,但是實際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因為買的的時候返現千分之四,賣出則加徵至千分之五,實際的完成一次買賣還要收千分之一的印花稅。股票交易一次完整的買賣才算是完成一次交易,即便是持股時間多長早晚還是要賣出股票的,不賣則意味著你的盈利永遠無法兌現。這樣的辦法是指標不治本的,依然解決不了現在印花稅的問題。不過印花稅肯定會退出股票市場,一方面是因為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早已經取消了印花稅,A股要想國際化印花稅早晚都得取消。另一方面是股市的大跌是取消印花稅的關鍵,如今受美股大跌的影響滬指再次跌破2800點,創了今年的新低,如果繼續下跌那麼取消印花稅就會成為救市的一劑良藥。印花稅的問題必須要通過股市的大跌才能解決,股市跌的越多則取消印花稅的可能就會越大。

分紅稅和印花稅不可能同時取消。

稅收是國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納稅也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不管是歐美髮達國家的成熟資本市場,還是亞太地區的新興資本市場分紅稅全免是不可能的。股票分紅稅是按照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標準來的,而且持股時間越長則分紅稅率就越低,超過一年的持股時間就可以不交稅了。這已經是國家在鼓勵大家長期持股的政策了,完全取消不可以,不過適當的降低還是可以的。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稅收都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命脈,印花稅取消,分紅稅也取消那國家的經濟來源就要少很多。國家拿不出錢給監管機構了,我們投資者的權益還怎麼保障?


投資觀


目前a股市場的印花稅徵收標準是千分之一,單邊徵收,只在股票賣出的時候才會徵收,而學者建議a股賣出徵收千分之五,買入返現千分之四,一個完整的買賣回合其實也只是賣出時徵收千分之一,但是卻採用了商場”返現“的營銷模式,同商場鼓勵大家再次消費一樣,學者這次提出來的建議其實目的就是鼓勵投資者多去買股票,這樣你的印花稅才會返現。

學者關於印花稅的建議對於券商是有利的,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說卻是不利的。

很明顯關於印花稅返現的提議在a股是不現實的,這種提議方式無非會刺激投資者加快交易的頻率,而a股市場向來是牛短熊長,跌多漲少,這本質上決定了交易越頻率,虧錢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學者的這個建議對於投資者是不友好的,但是對於券商卻是有利的,畢竟交易越頻繁,券商的佣金收入會越高。

但是關於分紅稅的建議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有利的。

要知道a股市場目前關於分紅稅的徵收標準是持股一個月之內,分紅稅徵收20%,持股在二個月到一年之內,分紅稅徵收10%,只有在持股時間超過1年以上,分紅才無需徵稅。而這次學者建議分紅稅全部免除,很明顯對於一些短線交易者來說,是明顯有利的。

在a股市場,分紅之後,是要進行除權除息的,如果徵收分紅稅的話,其實對於短期交易者來說是不利的,實際上是虧錢,但是如果分紅稅全免,對於短期投資者來說是有好處的。


最後侯哥想說的是,如果想要a股持續走強,把印花稅和分紅稅都免除,這才是投資者最樂意看到的,短期對於a股的刺激肯也是十分明顯的,畢竟a股歷史上每一次降低印花稅之後,短期都會迎來一波強勢反彈的行情。


侯哥財經


這樣的思維簡直天馬行空了,本來是千分之一的印花稅加徵到千分之五,雖然你說買入再返現千分之四,但如果你賣出之後沒買入那就是變相增加了成本!


如此操作,要麼是裝傻,要麼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


按照目前的千分之一來計算,一萬塊的市值賣出需要收稅十塊錢,確實高了點,但只要有盈利的話哪管你加徵到千分之十都一樣賣出!交易費用會影響收益,但股票下跌才是虧損的最大根源。總之,這樣的操作對於股民來說費用肯定是增加了,因為無論如何到最後你都是要賣股票的,而且不一定買回來,就算買回來的話也跟以前沒區別,返現了也跟以前一個樣。


就印花稅相對於交易費用來說是佔了大頭,現在券商佣金大都降到了萬分之二點五,就是怕客戶跑到了其它證券公司。


以2018年的數據來說,證券交易印花稅977億元,同比下降8.6%。按照一般情況下,每年證券交易印花稅是一千億左右!與其買入返現,不如把這證券交易印花稅來買入白馬股來拉盤,好歹也是一千億怎麼也會是重大利好,關鍵是每年持之以恆的話那就太鼓舞人心了,這也算是取之於股市用之於股市。


歡迎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兵一枚


這種建議簡直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在鼓勵大家長期持股,防止A股的短期投機炒作之風,但事實上,根本沒有抓住A股之所以投機炒作之風盛行的根本,只是看到了投機的表象---頻繁的短線交易,而沒有看到大家為什麼要玩投機而不是長期持股、價值投資,在我看來,A股之所以投機之風盛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上市公司的分紅過少,投資者很難通過分紅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

A股一直都是融資市,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不斷的圈錢融資,而分紅卻很少甚至長期不分紅,投資者想通過分紅收回投資成本很難,那麼,投資者就只有通過短期博弈、博股價差來賺錢了,這才是導致A股投機炒作之風盛行的根本所在,而不是什麼交易印花稅的高低問題。

二、A股裡的問題股太多,長期持有的風險太大:

A股裡真正意義上的白馬股很少,大都是帶有一些瑕疵,我們就以最近的康美藥業為例,以前也是醫藥板塊的白馬股,但就是這樣的白馬股卻曝出了300億的財務造假,試問:如果你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股,一旦碰到康美藥業這樣的偽白馬,你要虧掉多少本金???

資本都是逐利的,也是聰明的,如果一個人玩投機,你可以說這個人格局小、目光短淺,而如果市場上絕大部分人都在玩投機,那一定是這個市場出了問題,而非交易本身有問題!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第一,關於印花稅賣出加徵千分之五,買入返現千分之四的做法,表面上看好像是鼓勵買入,提振股市,然而又有誰會只買入不賣出呢?所以這樣的建議是毫無意義的。

好的股票買的人多,差的股票買的人少,這才是正常的股市。

所以,提升上市公司的品質,規範上市公司運作,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加強市場監管,才是提振股市的王道。

第二,關於分紅稅全免,我認為這是個很好、很實際又有可操作性的建議。

上市公司分紅有多種形式,唯獨現金分紅要徵稅,這有些不合理。

現金分紅可以說是檢驗上市公司品質的一個試金石,每年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必定擁有良好的現金流,公司的品質也不會差。

分紅稅全免可以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也有利於提振股市,樹立股市價值投資的理念。

當然了,全免應該也要設置條件,要全方位的考量。可以設定免徵稅額,可以實行分級徵收。比如說,分紅一萬元一下的全免,一萬到五萬的徵收5%,五萬到十萬的徵收10%,十萬到五十萬的徵收20%,50萬到一百萬的徵收30%,一百萬以上的徵收40%。

如此,既可以提振股市,又鼓勵了價值投資,既保護了中小投資者,又起到了稅收調解作用。

讓股市裡有更多的現金奶牛,回報投資者,繁榮資本市場。



閒庭漫步56


盡出些治標不治本的損招。規範上市公司管理才是正道,先出臺個人破產製度,因為違規造成的損失,誰違規誰坐牢,然後兜底一切損失加罰款,不夠兜底就破產。近期那麼多財務造假暴雷的,股民的損失由造假的實際控制人全包,虛增的業績全包,再罰到他連姥姥都不認識。扇貝跑了的第一次算你天災,第二次就得算人禍。大股東侵佔上市公司資金的,全額補回來再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