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懷念唐朝的強大還是覺得唐朝不如宋朝?

fujunda


瞭解皇帝體制,就會知道宋朝任何人都不能把唐朝看得比宋朝好。“今不如昔”允許說,才有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周朝的周天子、封國國君、卿大夫士大夫是自由人,魏國不好混就去秦國,燕國無道就去齊國;少量的人之自由,就創造了之後兩千年的精神食糧;後面有什麼?漢賦頌歌、唐詩洗凝脂、宋詞聊自慰、明清名著小說手抄私傳才是上品;秦制之後就是不斷墮落的民族歷史,縱有兩千餘年,盡是自我吹噓的盛世,以便繼續千秋萬代統治人民的虛妄夢想。

宋朝重文抑武,自以為又找到一個千秋萬代的保證真理,實則成為一系列羞辱疲弱的原因:檀淵之盟、只知契丹不只有宋、皇帝被俘虜、皇帝殺人不需要理由、崖山跳海。通過“弱民”維持統治,已經是民族罪人、貪圖私立忘記民族大義;宋朝還要“弱部隊戰鬥力”。西夏打不過、契丹打不過、女真打不過、蒙古打不過,大理也打不過嗎?中國男足嗎?

探討一下中國男足怎麼看待周邊國家足球隊的,基本就知道當時宋朝的真實心理。至於宋朝的人怎麼看待唐朝,都是一種體制能想什麼呢?根本就是本質一樣。宋朝比唐朝,無非是“砍了將軍一條腿”而已。

宋朝人有沒有自由的思想?有沒有獨立的精神?如果沒有,他們只能跟皇帝一樣,就是說偌大的國家只有那麼一丟丟大腦,不捱揍才怪。宋朝繁榮?拿來根據。

可以自由肯定前任前朝好,說明社會進步了。國民黨抗日戰爭怎麼樣?


雲端美


你好作者我來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大家來討論深思,查閱了很多資料,我們發現,宋代各個階層對唐朝的看法,是不同的,他們對於唐代存在不同區域來做比較。

宋代領導階層的看法:

宋太祖:贊曰:昔者堯、舜以禪代,湯、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聖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當斯民塗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責其濟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聖人之才,而後以其行事畀之,則生民平治之期,殆無日也。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資料來源宋史)

宋太祖的評價推:堯、舜、商湯、周武王尊為四聖,認為自己功勞蓋過唐代。

宋高宗:贊曰:昔夏后氏傳五世而後羿篡,少康復立而祀夏;周傳九世而厲王死於彘,宣王復立而繼周;漢傳十有一世而新莽竊位,光武復立而興漢;晉傳四世有懷、愍之禍,元帝正位於建鄴;

唐傳六世有安、史之難,肅宗即位於靈武,宋傳九世 。而徽、欽陷於金,高宗纘圖於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資料來源於宋史)

宋高宗則以享國作為對唐的比較。一個偏安一隅的帝王評價,顯見十分狹隘。

宋代士大夫階層

宋朝的文人與唐朝的文人截然相反!

唐:盛邦!天下歸一統,上國之泱泱,萬方朝賀,無外之患、內之憂。

唐是知識分子與士大夫的樂園,物質極大豐富,精神高度自由。 只要你躋身名流,就可以天馬行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就可以“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可以俠義、可以田園、可以雄壯、可以感悟,是真正的精神奇葩。

宋:承五代之弊,失幽雲之險,國土未統,外患連綿。

宋重文抑武的國策和完備的科舉制度,成就了統治階層的民主,很多名士,出身微寒(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這些原本社會最底層的文人們,通過宋的制度,獲得了參與國家中樞的機會,他們對於這個朝代的忠誠,甚至超越了對於君主的忠誠,所以宋的文臣給我們印象最深,寇準、包拯、文天祥……;但是宋同時是弱小的,周圍都是一圈野蠻的鄰居,屢戰屢敗,導致了文人們強烈的憂患意識。

由此看來宋代文人,士大夫及老百姓,對唐朝與宋朝的評價屬公正的,既肯定唐朝是統一,無內憂,外患,是央央上邦大國,同時也高度肯定了,宋代科舉制度使低層文人獲得更大的發展生存空間,和對宋君主的忠誠。

民間對宋代評價

宋朝的經濟,文化,科技在中國達到了歷史的巔峰,超越從前任何一個朝代。

研究中國歷史的日本與歐美漢學家,大多傾向於認為宋代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高峰期,是中國邁進近代門檻的歷史轉折點,如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在他的《中國社會史》上稱:“11—13世紀,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與前代比較,沒有任何一個領域不顯示出根本變化。不僅是程度上的變化(如人口增加,生產普遍發展,對內、對外貿易增長,等等),而且是性質改變。政治風尚、社會、階級關係、軍隊、城鄉關係、經濟形式均與唐朝這個中世紀式的貴族帝國迥然不同。一個新世界誕生了,其基本特點已是近代中國的特點。

最後我們也來談談,對唐宋二朝公正客觀的看法。唐朝和宋朝都有閃亮的地方,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當時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的國家都和中國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對中國的文化都非常向往,所以到現在很多外國人還稱中國為唐人,在國外中國人聚集的地方成為“唐人街。所以唐朝是中國人的驕傲。宋朝給人的感覺是軟弱無能,備受欺凌,但是宋朝的經濟文化上的成就卻不敢小視,四大發明,宋詞,絲綢也興盛,紙幣的出現,說明宋朝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是唐朝無法比擬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謝謝!!!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我是三維策論,歷史愛好者,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

唐朝國祚二百八十九年,大唐威服四海,諸國來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

宋朝國祚三百一十九年,大宋國泰民安,文化繁榮,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那麼宋朝的人是如何看待唐朝的呢?筆者認為不同階層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下面筆者將從四個方面入手分析:


宋勝唐多矣——宋朝皇帝的自命不凡

宋太祖趙匡胤說:

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宋高宗趙構說:

唐傳六世有安、史之難,肅宗即位於靈武,宋傳九世 。而徽、欽陷於金,高宗纘圖於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

趙匡胤認為宋朝文化昌盛,經濟發達,比起漢唐來不遑多讓。對自己的文治武功非常滿意。趙構則說唐朝傳了六世有了安史之亂,宋朝傳了九世才有徽、欽之劫。雖然兩位皇帝都沒有直言說宋比唐強,但是從他們字裡行間的志得意滿,可以體會的到他們的真實想法。

事實上,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內亂,宋朝的靖康之恥是外辱,這不可相提並論。唐朝中興之後依舊統治著完整的國家,宋朝中興之後卻丟了半壁江山,這更不能同日而語。

(宋太祖趙匡胤)


憑弔追憶——士大夫的扼腕嘆息

宋朝詞人多追憶唐朝,雖然當時長安已經繁華不再,但是他們卻紛紛歌頌長安的盛況,憑弔舊朝的往事。表達了他們對盛唐的嚮往和對時局的擔憂。

《全宋詞》中以長安為題的宋詞就有319首,相比之下,出現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詞句只有15首,汴京更是隻有2首。

以北宋知名詞人周邦彥的詞為例:

“長安道,瀟灑西風時起。塵埃車馬晚遊行,霸陵煙水。亂鴉棲鳥夕陽中,參差霜樹相倚。到此際。愁如葦。冷落關河千里。追思唐漢昔繁華,斷碑殘記。未央宮闕已成灰,終南依舊濃翠。對此景、無限愁思。繞天涯、秋蟾如水。轉使客情如醉。想當時、萬古雄名,盡作往來人、淒涼事。"

長安是唐朝的國都,見證了唐朝的過往,象徵著強盛的國力和諸邦來朝的政治氛圍。宋朝詞人們以長安為題進行創作,是希望喚醒民族的自尊心,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同時給上位者以警醒。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提醒著北宋皇帝們不要忘記燕雲十六州,提醒南宋的皇帝們不要忘記靖康之恥,不要忘記收復中原!可是他們的理想和希望最終化作泡影。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表達的不只是對收復失地的希望,還有對統治者無能的控訴。

(宋朝士大夫)


茫然不知——山野村夫和市井小民的悲哀

山野村夫和市井小民他們不識文,不斷字。整天為了生計而奔波,他們大多數人出生以後即接觸不到典籍,也接觸不到歷史。這些人不知道有唐,就算知道了也是隻有個大概的映像。他們不會去懷念,也不會去比較。對他們而言,幹好自己的活,種好自己的地是最重要的事情。

(宋朝市井)


唐宋在時間軸上的縱橫對比

隨著歷史的演變,社會一直在進步。如果在時間線上縱向比較,不論是經濟和文化,還是軍備和制度,後繼的朝代總是比前面的王朝要更加的先進和完備。因為他們可以總結得失、改革弊制,提升自己。宋朝和唐朝相比,它的經濟更加發達,文化更加昌盛,武器裝備更加精銳,朝廷制度更加完善,這其中固然有宋朝皇帝們的文治武功,但是這更多的卻是時代發展的功勞。

如果在唐宋兩朝所在的時間點橫向比較的話,兩朝差異是巨大的。

唐朝有太宗皇帝稱天可汗,指點江山,萬國來朝:

宋代王溥的《唐會要.雜錄》中記載:“貞觀四年,諸蕃君長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乃下制,令後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宋朝有趙構面北而稱臣,卑躬屈膝,壓彎了名族的脊樑:

紹興十二年(即公元1142年),趙構進誓表於金,表曰:“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敝邑永有憑焉。”

讀貞觀的歷史,中華兒女無不心潮澎湃。看宋朝的往事,卻往往令人哀嘆,讓人感到屈辱。

皇帝是一國之君長,更是一國之臉面。皇帝有氣節則民族有氣節,皇帝有威嚴則國家有威嚴。唐宋兩朝哪個更讓人為之傾倒,從這裡可見一斑。

(南宋可憐的版圖)


綜上所述:

宋朝的統治者自命不凡,他們認為宋朝比唐朝存在的更久,經濟更發達,子民更安康,因此認為唐不如宋。宋朝的知識分子則對國情表示不滿,他們懷念李唐時期中原王朝的榮光。市井小民和山野村夫則只顧著過自己的日子,沒有學識也沒有見識的他們是不會想這麼多和自己無關事情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歡迎留言,更多精彩,請關注@三維策論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三維策論


在11~13世紀的中國境內的老百姓,大部分是懷念唐朝的!生在山東長在江南的辛棄疾發出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感嘆句,岳飛發出了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要像李靖破突厥一樣為國建功立業,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駐輪臺,西域的人把自己的錢幣稱之為桃花石,桃花石就是唐的諧音,


伊馨憐


自唐朝鼎盛時期到宋代建立已經過去了兩百餘年了,宋朝在對於過去的唐朝歷史中,其實只會總結,並不會懷念。兩個朝代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有著新的建樹,宋代在諸多方面都沿襲唐代的碩果繼續發展。於是在宋代,最為明顯的一種社會改制便是:“有效地打開宋代城市人民生活的自由空間,但又抑制了盛唐時期那種凌亂混亂的男女關係”。

所以,宋代不至於懷念唐代,但是說宋代人認為唐朝不如宋朝,這也是需要看方面。例如軍事和對抗外族方面,宋朝合理地說,就是比不過唐朝。盛唐是萬族來朝(指友好外交,甚至是俯首稱臣於李唐),太宗有效地用貿易手段維護周遭的地方和平。但是到了宋代,自公元1004年的澶淵之盟起,宋代就一直處在劣勢地位,連對峙都算不上,於是在民族屈辱方面,宋代要比唐代的感受清晰得多!

以下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宋代與唐代之間的“強大與否”的比較:民生民間、軍事與領土(政權影響力)、文人成就!

唐宋孰強 一

民生角度:宋代打破“計劃生活”的牢籠,對社會的解放上,要比唐朝好!

所謂“計劃生活”,確切值的就是唐代長安城的宵禁。唐代是涉外貿易最為鼎盛的年代,那時候並不是單純地出口商品,而是長安城變成了當時歐亞大陸的經濟商業中心,地位等同於十八世紀的英國倫敦。可越是這樣社會形態下的唐朝,反而對民間管控嚴格無比,這其中有兩點:

一是“坊市制度”

“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而賣者,各杖六十;得利計贓重者,計利準盜竊論。販賣者,亦如之。”——《唐律疏令》

“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唐律疏令》

二是“宵禁令”

“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嘂謼,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唐書·百官志》

大意:晚上敲800下鐘聲代表關門睡覺,早上敲3000下代表可以出來!

這是封建統治下面對繁榮的一種共同的病態,唐朝雖說開放,但那僅僅是慾望方面的(唐朝的男女關係開放,根本原因是統治者本身就對此不嚴謹)。在對於鞏固統治上,李唐不會有所放鬆,不過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當時的社會百姓好,從一開始害怕百姓和外國人勾結,到後來真心地擔憂百姓到夜裡遇害!


從《唐書》的諸多角度來看,其實宵禁和坊市並不是錯誤的,而且自古以來也有。唯一不妥的是,在唐朝快速發展的全球貿易(僅指部分地區)的背景下,這樣的嚴禁手段有反作用於增長的經濟模式。但無論對錯,這兩個主要政策的結合,讓當時百姓的自由得不到完全地釋放,用如今的話來說,那便是“有錢沒處花”而且還要“按規定上床睡覺”。

“市場官辦”與“控制生活”兩種政策的出現,讓老百姓也僅僅是如同機器一樣在運轉罷了!

直到宋代的改變!

宋代的改變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種改變,“取消坊市,自由擺攤”、“取消宵禁,燈火達旦”。因為在唐朝的中後期,其實坊市和宵禁就已經出現了鬆動,直到五代十國的數十年戰爭後,宋代已經完成了過渡和分析,順其自然地就形成了“人民生活自由”的現象!

“自大內和寧門外,新路南北,早間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以至朝天門、清河坊、中瓦前、灞頭、官巷口、棚心、眾安橋,食物店鋪,人煙浩穰”。——《都城紀勝》

除了市場自由,官府不再嚴格掌控,宵禁方面的壁壘,也是頓然無存!

“其夜市除大內前外,諸處亦然,唯中瓦前最勝,撲賣奇巧器皿百色物件,與日間無異。其餘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買早市者,復起開門。無論四時皆然。”——《都城紀勝》

通宵達旦,徹夜營商也無太多管控。在夜晚的治安上,宋朝政府也加強了巡邏,這就代表著宋代所做的行為是:委屈官府,成全百姓。


不同於唐代:委屈百姓,輕鬆官府。

在宋代東京的街頭,景象便是滿街的商鋪小販,商品多樣,而且晚上出來逛夜市也不會覺得可怕,反而是熱鬧,可以想象,根據當時宋代夜市的場景,那幾乎與我們如今一些二線城市的夜景有得相比!

也正是如此,才加快了商品流動的速度和貿易的效率,催生出了宋代的“紙幣”:交子。

因此,在人民民生方面來說,宋代人自然不會懷念唐代那種古板生澀的生活狀態。根據歐陽修的《新唐書》對於唐代的宵禁的主觀角度來看,其實宋代對唐代的坊市和宵禁是有些批判主義在其中的。而這也正是當時民生的看法,是最廣泛的看法。

百姓思想方面:宋朝好於唐朝

唐宋孰強 二

唐代強勢,宋代積弱,軍事領土方面,宋代要比唐代受的屈辱多,這一點上,唐代要比宋代好!(最主要方面)

一個國家和政權所謂好與不好,這看的是人民幸福感。而強大與否,則是看軍事。自五代十國以來,中原趙匡胤建制功成,開創北宋,但這個北宋,是有著領土隱患的。因為北宋的創立,並不代表趙匡胤掃清了最大的敵方政權,即便是北宋建立後,依舊在與契丹的對峙中,形成了劣勢!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上位收復燕雲十六州就失敗了。而後在公元1004年,多次的對抗下,遼國依舊殺到澶州,宋真宗早已無心迎戰遊牧民族,最後被迫立下澶淵之盟,再之後,宋朝還需要向遼國進貢,類似於“納藩國稅”。這就意味著,自976年到南宋破滅,宋代就一直在被欺壓,不說像唐代一樣讓四周的人都認可,都臣服,但起碼不必要做到甘於人後。


但宋真宗就是和他的子孫趙構一樣個性的人,極力避戰,為此寧願把自己和祖宗的基業綁在一起,向他人屈服,澶淵之盟,實則是無輸無贏,那麼澶淵之盟的意義就是宋代的一次心理博弈的失敗,當時宋代為弟,契丹為兄!

“上謂王旦等曰:‘近覽邊奏,皆言今歲物價甚賤,芻藁三錢易兩圍,......況北戎願保歡好,頗見其情。但固守封疆,足以安吾生聚。或言敵多狡詐,急當為寇,此非遠識也。’旦曰:‘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昨陛下登封告成,天地助順蓋。人事和而天象應也。’”——《續資治通鑑長篇》

其實當時宋代統治者的心理不是想著如何忍辱負重,而是想著怎麼樣保證統治而且享樂,壓根沒有想過戰亂。所說自1005年到1100這將近百年的期間宋代沒有經歷動盪的戰爭,但這一百年內,同樣是屈辱著過的,因為宋國在當時可以說是遼的附屬身份,地位低下!讓人為之羞愧!

那麼唐代呢?

不說軍事勝績,根據《新唐書》以及《宋史》的記載:

僅論國土面積。唐代所擁有的國土面積是800萬平方公里—1200萬平方公里(盛唐與晚唐不同)。

而宋代呢,宋代的國土面積非常之小,而且一度被壓縮!200萬平方公里—280萬平方公里(北宋與南宋不同)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以西的西亞一帶,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帶,總面積達1251萬平方公里。



因此,可以說明宋代其實在最早的時間,就已經要比晚唐弱得多,更遑論盛唐。而且在軍事與外交上,宋代自趙光義起就一直非常弱,到了南宋趙構還助紂為虐,協議稱臣議和,強殺岳飛。到了後來,還說什麼宋代的糧食難以支撐戰爭。其實說多都是空白,宋太宗之後的統治者的無能,才累積出這樣的局面,本質就是趙光義一脈的懦弱和奴性!

因此,從政權影響力和軍事領土方面來說宋代要比唐代弱得多,這一點,宋代的百姓和統治集團是自知的!(是否懷念盛唐的強大,這個是無人知曉的,畢竟宋代也有文字獄,而且當時一心對外的民族情感上,並不能說宋民就是軟弱的,軟弱的一直是趙宋家族罷了)

唐宋孰強 三

唐宋的文學文人實則是順承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宋代是把唐代的瑰寶發揚到了極致!

說完了民生和政治,最後影響社會存在感的,便是從古自今這一批不可缺少的思想家、文學家們了。古稱“唐詩宋詞”,這一個文學成就結合,代表著自公元七世紀到十三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高峰!

唐有李白、杜甫,宋有歐陽修、蘇東坡。

李白和杜甫的文筆,精妙絕倫,但是當時卻還沒有成就詞的體系。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盛唐文體蛻變的雛形。但可惜的是,盛唐之後便是安史之亂,這時候文體的傳播並沒有多大的建樹,百姓和士族階級恐慌於社會內部的變遷,精神思想受到壓迫,文藝擱淺,這也是詞文體推遲形成的根本原因!


那麼“唐宋八大家之中”,除了韓愈和柳宗元之外,另外六位,都是宋代人物,而且韓愈和柳宗元都是活躍於公元8世紀到公元9世紀初,而唐朝的破滅缺失在9世紀末,這就表明了唐代文藝文化在盛唐之後的斷層,以及在中後期最後的絢爛耗盡能量的無奈!

然而君子遭亂世,不得已而在於上位,則道必咈於君,而利必及於人,由是謗行於上而不及於下,故可殺可辱,而人猶譽之。——《謗譽》(柳宗元)

唐代的文化是值得稱道的,但是環境不好。社會環境不好,士族階級環境不好。所以唐代的文化意義不如宋代在公元十一世紀委曲求全的歲月中來得深刻!

而到了宋代的時候,雖然國家岌岌可危,但是趙宋王朝有個特點。那就是不會過份的杞人憂天,有著一種南唐後主李煜的“亂世浪漫”的韻味在其中。也正是這樣的思想環境,造就了宋詞的巔峰,也讓宋詞在當時的社會上得到巨大的綻放,因此,在文化文學思想方面,宋代無論何時的境地,都要比晚唐寬容看開得多!



所以宋代可以說是續接上了唐代那段零落、沒落的綻放歲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宋代人只僅僅是借鑑於唐代人,但卻不認為會比唐代人差,思想的寬鬆度也要比唐代人高,這是晚唐社會尋求不來的,畢竟李白這類人物千古難得一見!

據《全宋詞》及《全宋詞補輯》載 ,作品有2萬餘首(不包括殘篇 、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餘人。

宋代與唐代之間的文學比較:核心在於問題的進步!

評價

唐宋之差,鉅細複雜,但是懷念過去僅是一種情感,正視現狀才能富強!

懷古傷今,留戀唐朝的美好,時時想著夢迴長安,登臨境界,眺望耀目的蒼穹明月。說到宋代人是否懷念鼎盛的唐朝,其實這是一種從情懷的角度出發的思考。在實際上,沒有人一個人會因為現狀的不好,而想著回到那個傳說之中的美好時代,唐宋之間的時間長河,亦是如此。

岳飛不會抱怨為什麼不生在唐朝跟隨李世民,蘇軾也不會抱怨為何不在盛唐,與李白對酒對詩。宋代和唐代的不同,這其中許多事物,可能是進步,也可能是差異化,並沒有哪個好或者不好,只是適合或者不適合!

從歷史角度來說,唐代輝煌過,但“盛唐”的時間不長。而宋代雖在風雨飄搖之中,但卻把文化和經濟發揮到了極致。拋開軍事和領土來說,宋代就是唐代盛世的一種拼接和傳承。不僅摒棄了不適合於宋代人們的雜質,也為後世的種種開了個好頭。因此,個人認為宋代人並不會真的去懷念唐朝的一些盛況,畢竟唐朝最後也走向末路,宋代人最多的更是總結糅合自古以來的所有精髓,變成最為豐富的社會色彩!

而,這便夠了!

結語:

唐宋之爭,其實也是一場歷史紀元的探討。封建歸於無的結果,其實就是那些社會必然的走向。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唐宋年代所遺留下的人間瑰寶,到了如今,我們依然能夠享受和觀賞。盛唐的完美,宋代的通宵達旦,各有特色地永存在歷史的河流中。李白詠詩、蘇軾詠歌,最後在傳遞中,結束埋葬那個他們心中最為美好的時代!


參考史料:《新唐書》《宋史》《資治通鑑》《東京夢華錄》


紀元的尾聲


只從一個方面,給大家提供一組數字。

《全宋詞》寫長安的319首,寫杭州的15首,寫開封的只有2首。

摘自網絡。

盛唐開疆拓土,萬國來朝,被譽為封建社會的頂峰。宋朝被遼金蒙古西夏欺負,割地賠款。這才是宋代文人歌頌大唐長安的原因。


至樂無如讀書


宋朝人會懷念盛唐時對外的強大武力震懾,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四海蠻夷臣服萬國來朝。也只是懷念盛唐的武力,而不是全部。因為宋朝人當時的生活水平是遠高出盛唐時的,所以懷念只是懷念盛唐的武力強大。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北宋鹹平三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宋朝時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所以相對來說,宋朝雖然對外戰爭上屢戰屢敗,但是在強盛時期,普通百姓生活水平是超過盛唐時期的。所以不存在覺得盛唐不如宋朝或者說懷念盛唐的強大。




劉老妖


宋朝人如何看待唐朝?

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我們怎麼看。

吹噓宋朝富的,其實唐也沒有不富,而且宋的富和所謂商品經濟發達還有海外貿易,卻沒有讓宋因文化交流而擴大外界影響力、吸收其他文化的科技。

唐朝一個使節就能借兵滅一國,到了宋卻被周邊小國暴錘。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都是農業社會,憑什麼就宋富唐不富?商品經濟是以糧食和深加工為基礎,兩宋那麼多農民起義,難不成是農民們吃飽穿暖太寂寞起來玩玩??

唐滅亡,五代之國,北面的李存勖、劉知遠、柴榮均能一面力壓南方各路軍閥,一面北面大破契丹,宋?說宋商品經濟如何發達又絲路,抱歉,海外都是唐人街不是宋,而且俄羅斯叫中國為契丹,可見宋所謂貿易也沒產生多大影響。

說宋朝溫文人如何如何氣節,抱歉,請先分清“文人”和“科技工作者”區別。宋朝明朝文人太多,可以說是封建社會最無用的存在,因為無用,所以只能在史書上“文章救國”“文章退敵”,而且這種壓抑武人的模式一直影響到明朝,君不見史可法守揚州,沒任何戰略意義且破城危在旦夕,卻為了自己執念和名聲,不顧清軍多次屠城警告,害死滿城百姓。

底層百姓可以科舉上位,能不感激宋朝和皇帝嗎?養狗狗還知道感激,在從前沒什麼機會上位的寒門子弟能夠親近皇帝了,不感激豈不是X都不如?而且要注意,如果給了文人穩定兵權,也別指望文人靠得住。

貿易的作用是交流文化科技促進生產力,轟破襄陽城的回回炮是蒙古人從中亞搞來的,蒙古與中亞交流了幾年?宋朝的貿易讓宋變強了嗎?

南園十三首·其五

[ 唐 ]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從軍行

[ 唐 ]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以理觀史and以情嘆史


相對於大宋豪俠的趙匤贏儉典大將他深知唐亡於蕃鎮割據軍閥混戰,從朱溫篡權亡唐的九O七年到宋立建國的九七O年才過了約63年,前事不忘後世之事,宋太祖選擇了加強中央集權杯酒釋兵權的仁策,石守信,高懷德等大將依一拜服離職去地方以養天年,在皇帝眼中大唐未期就是個笑話,在眾文武大臣中大宋的經濟實惠遠超大唐,它們的薪金是唐的幾十倍,而且大宋王朝刑不上大夫,以仁孝治天下,所以宋人自以為得計,在自欺欺人恥笑盛唐。











94310417小云


本人瞭解過相關歷史,宋人並不懷念唐朝,第1、唐朝的皇帝,是漢化的鮮卑人,並不是傳統漢人,所以唐朝漢人相對於其他民族,地位並沒有多高,所以,唐朝的那些世家閥門是瞧不起唐朝皇帝。

第2、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遠遠高於唐朝。第3、唐朝也並非有傳說中的強大,對吐蕃敗多勝少,唐朝各地方節度使,聽宣不聽調,猶如土皇帝,特別是安史之亂,是一場空前浩劫,前後持續8年,唐朝人口由5200萬,下降到1600萬,損失了3600萬人口,堪比五胡亂華的噩夢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