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兵敗麥城,逃到距益州二十公里的臨沮,蜀國大將馬超為何不救?

YERO


回答問題前,首先要搞清楚臨沮到底在哪裡?

臨沮是古地名,大概位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的遠安縣,還包括今天湖北省襄陽市下轄的南漳縣西邊及南邊的部分地區。

三國時的臨沮屬於荊州的南郡,在210年劉備借南郡到219年東吳偷襲荊州前,是屬於關羽的管轄區域。臨沮在麥城(今湖北當陽)的西北方向,離麥城有80裡,離江陵有280裡,離益州最近的永安有600裡,題目說臨沮離益州有20裡,翻遍地圖,無法得出20裡的結論。



不知道題目說的臨沮是不是這個臨沮,三國時期的古地名,只有這一個臨沮,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的遠安縣及襄陽市下轄的南漳縣。

馬超是扶風郡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扶風郡是東漢時期長安附近的三輔地區,馬超是在215年初投降劉備,因逼降劉璋之功,被劉備封為平西將軍,並且都督臨沮。

馬超是平西將軍,並且都督臨沮,按理說臨沮在益州的東邊,如果是平西將軍,沒有理由馬超派到東邊關羽的轄地去都督臨沮,這是沒有道理的。像魏延是鎮北將軍,所以鎮守在益州的北邊漢中。夏侯淵是徵西將軍,所以鎮守魏國的西邊。沒理由一個平西將軍要去鎮守東邊,並且還是在關羽的防區,那不亂套了,劉備也不可能調馬超去關羽的防區,那樣的話,關羽早就跳起來了。



只有一個可能,就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弄錯了,此臨沮非彼臨沮。

三國時的臨沮以其臨近沮水,而得名臨沮縣,事實上湖北遠安及南漳附近是沒有沮水的,只有漢水,漢水在三國時期又叫沔水。

三國時期的沮水,是漢水(沔水)的支流,發源於秦嶺山脈南麓陝西省留壩縣與鳳縣交界處的紫柏山,向西南流入勉縣境內,再流經陝、甘兩省,再向南流至沮水口,最後匯入漢江,與現在湖北省的遠安及南漳沒有關係。

換句話,如果臨近沮水而得名的臨沮縣,肯定是在沮水邊,那麼就只有可能在沮水流經的領域,也就是陝西一帶,因此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臨沮應該是筆誤,或者此臨沮非彼臨沮,地名重複了。



再來看一下沮水流經的陝西一帶,發現一個叫沮縣的地方,位置在陽平關的北方,留壩的南邊,也就是今天陝西勉縣茶店鎮,而沮水正好流經附近,也就是馬超鎮守的臨沮縣很有可能就是沮縣,也是臨近沮水的地方。

馬超鎮守沮縣,也符合馬超平西將軍的身份,沮縣是在漢中的西邊,也臨近羌、氐等外族聚集地,而這正是馬超熟悉的,馬超常年與羌、氐等外族打交道,漢中之戰時,曾策動氐族雷定七部萬餘人響應劉備,這也正是馬超的好處,劉備實在不可能把馬超遠調南郡臨沮,而放棄馬超的優勢。



那麼回到題目上來,馬超為何見死不救?

因為馬超鎮守的是沮縣,離關羽的麥城有1200裡,馬超飛不過來,所認就無法救關羽。

其實簡單地看一下馬超的行蹤,也就知道馬超不可能駐在湖北遠安的臨沮:

215年,馬超升遷為平西將軍,都督臨沮;217年,馬超隨劉備全程參與漢中之戰;219年,馬超等蜀漢大臣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當時的馬超肯定是在漢中了。220年,馬超還因為彭羕出言不遜,告了彭羕一狀,彭羕當時是在成都作官的,也見馬超也在成都。



221年,馬超領涼州牧,222年,馬超病死。

215年時,因為曹操佔領了漢中,劉備就馬上與孫權議和,然後開始準備進行漢中之戰,當時益州所有的名將,除了關羽外,都參與了漢中之戰,馬超肯定也要做準備,不可能跑到南郡的臨沮。

另外,關羽在219年被任命為前將軍時,曾寫信問諸葛亮:馬超武藝如何?如果馬超到過南郡臨沮,也就是關羽的轄地,那可是大事,關羽肯定知道,並且離得不遠,不可能在219年還要寫信問諸葛亮馬超如何如何。

種種證據證明,馬超沒有到過荊州南郡的臨沮,當然也就不可能救關羽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於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共有三個原因,首先、馬超當時根本就不在臨沮。其次、臨沮已經被吳國拿下。第三、馬超很不受劉備信任,根本沒有兵權。



馬超不在臨沮

《三國志·馬超傳》中記載馬超投降劉備後,和劉備分兵圍困成都,最終城內震驚恐怖,劉璋出城投降。這時劉備冊封馬超官職為平西將軍,並且讓他督管臨沮。

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這一年是公元215年,但是到了公元217年,馬超便跟隨劉備到了漢中與曹操爭霸,直到公元219年秋天劉備戰勝曹操之後,蜀漢一百二十餘名官員聯合上書請求劉備稱漢中王,其中馬超名列第一,所以這時馬超實際是在漢中。而馬超也因為這次勸進獲得了左將軍、假節的封賞



再來看看關羽的失敗,這一年也是公元219年。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秋,大霖雨……

如此看來關羽被殺之時,馬超根本就沒有在臨沮,而是跟隨劉備在漢中,兩地千里之遙,馬超根本沒有可能出現在臨沮這個地方。



關羽被殺時,臨沮已被吳國拿下

《三國志·徐晃傳》中記載,徐晃在赤壁之戰前跟隨曹操征討荊州時的情況。

(徐晃)從徵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

從這段話可以判斷出臨沮這個地方實際上屬於荊州的勢力範圍,而且距離曹操大軍屯駐的樊城很近。



在關羽被殺之時,《三國志》記載了孫權已經佔據了江陵;由此可以看出孫權已經攻取了劉備在荊州的所有領土,當然也包括臨沮。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劉備根本不信任馬超

馬超投降劉備後,和劉備共圍成都,不到10天劉璋投降。之後劉備封馬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這完全就是空銜,沒有任何實權。況且臨沮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當時屬於關羽管轄之下。

到了後來馬超因為經常呼喊劉備的姓名,差點被張飛和關羽給殺了。之後馬超變得小心翼翼,只能在蜀漢集團內夾著尾巴做人。而劉備也因為不信任馬超,給他的也是一些虛職,並沒有任何實權。最終憂鬱成疾,年僅四十七歲就病逝了。



由此可以看出,不是馬超不想救關羽,而是馬超一來沒有兵馬,二來沒有在臨沮。最關鍵的是當時臨沮已經被吳國拿下,即便是劉備派兵救援也已經來不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