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地處山西東際邊陲的大寨是大自然的棄兒,土地肥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象徵物阜民豐的所有詞彙在這裡均找不到丁點兒對照。“七溝八梁一面坡,亂石叢生豺狼哭”的自然環境構成了大寨固有的窮山惡水。建國初期,以陳永貴為首的大寨人不信天,不信地,三戰狼窩掌,數攻虎頭山,用自己的兩肩和雙手,把大寨一座座荒山壘砌成層層梯田,把大寨人原始穴居的窯洞改變成排排磚瓦房,從而使其變成“穀子長徹邊,玉米擠塌山;蘋果在枝頭,紅棗光燦燦”的人間仙境。大寨人譜寫了一曲現代愚公的凱歌。時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的陳永貴因此被評為全國著名勞模,並被推選為全國3、4、5屆人大代表;9、10、11屆中央委員及政協委員,直至出任國務院副總理,與周恩來共理國家大事。大寨與當時的大慶、解放軍成為全國億萬人民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三面紅旗。

[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大寨是一種精神,一種體現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奮發向上靈魂的真實寫照。許多仁人志士、學者文人先後魂牽大寨,並留下許多珍貴文字和深深的思考。近代文學名家巴金1964年參觀大寨後曾經這樣寫道:

“我們站在坡上往遠處看,一道道的壩,護著一塊塊的梯田,順著蜿蜒曲折的山勢一層一層地高上去。我光知道壩一共有三十二條,可是我究竟看到了多少條我沒有數,我只有一種驚奇的感覺:多大的工程,多大的幹勁!我不由自主地讚歎一聲:‘大寨人’!在每一條石壩上,在每一塊梯田上,我都看見了大寨人的英雄氣慨”!

[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1965年,郭沫若率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到大寨參觀,即興口吟一首詩《頌大寨》:

全國學大寨,

大寨學全國。

人是千里人,

樂似天下樂。

狼窩成良田,

凶歲奪大熟,

大旗毛澤東,

紅遍天一角。

這位風流騷客,似乎從大寨的“老少上工不鎖門,不虞偷竊不欺鄰”(葉劍英語)的淳樸民風中尋求到了自己的終身歸宿,以至在遺囑中要求家人把自己的骨灰完全撒在了大寨。

[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大寨拾遺]曾經的大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