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weiyiserg


宿遷原為宿豫縣 唐朝時為避唐代宗李豫諱,宿豫改為宿遷

宿遷是悠久的,早在5萬年前的下草灣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點燃了人類文明的曙光;關於宿遷在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滄桑變革,本報“民生話題”欄目也曾刊登過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但都不太具體詳細。

從宿城區博物館蒐集到《宿遷的歷史沿革》一文,整理如下:

宿遷,這塊土地相傳上古時候為少昊氏的領地。《禹貢》記載為當時九州之一的徐州之地。宿遷歷史悠久,文化層堆積深厚。舊石器時期因年代久遠,有待進一步考證。最早發現的文化遺存為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在駱馬湖以東地區隨處可見層疊的文化層,上層為普遍存在的60釐米厚的漢文化層,下為一米厚的西周文化層。其中著名的有屬於龍山文化體系的黃泥灘遺址(關廟)、井兒頭遺址、黃營遺址(來龍)。商周時期有尖墩遺址(來龍)、青墩遺址(曉店),這些遺址表明,我們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

到了春秋時期,這裡產生了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鐘吾和猶國。北有鍾吾,都城在今宿遷城北30公里的司吾山腳下,猶國在南,都城在今宿城區鄭樓附近。而後到戰國,這裡的屬地不斷變更,先後屬過魯、宋、楚、秦等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郡縣制,這裡為下相縣,屬臨淮郡。下相古城遺址在今市經濟開發區古城居委會。漢朝承襲秦朝的郡縣制,又在原鐘吾國的土地上置司吾縣。至兩漢時,這裡已具有高度的文化,徐州(彭城)地區的漢文化向這兒輻射,我們能從侍嶺的漢城遺址、洪武墩的漢墓群以及曉店的清涼院遺址看出當時商業發達、城市繁華、人口集中。

西晉太康無年(公元305年),設立宿豫縣、宿豫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宿豫這個名稱。

北魏時屬徐州,東魏時屬東楚州,梁時改屬泗州郡,宿豫為當時的州治所在地。

隋時,宿豫屬泗州下邳郡。公元762年,為避唐代宗李豫諱,將宿豫改為宿遷,屬河南道徐州彭城郡。五代時與唐朝的隸屬關係相同。

宋時屬河東路淮陰軍邳州郡。北宋時,宿遷縣境包括今新沂、泗陽、睢寧和淮陰縣的漁溝鎮,為歷史最大。南宋時,宿遷為金、宋對峙之地,連年戰爭,城垣毀壞,1193年,黃河水患,宿遷縣城遷到今城南項王故里處。

元、明、清時期宿遷屬淮安府。1576年,黃河決口,今項王故里附近的宿遷縣城地勢低窪,受洪水威脅遷至城北馬陵山附近,築土城,即今馬陵公園南首。清初,宿遷又改屬徐州。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成立,廢除州府制,宿遷先直屬江蘇省政府,後隸屬淮陰專署。

在人民革命鬥爭中,成立的泗宿縣、宿遷縣歸華中軍區六分區領導,屬淮海區。

解放後,泗宿縣併入宿遷縣,隸屬淮陰專區,歸仁地區劃歸泗洪縣,洋河地區劃歸泗陽縣,原宿遷北部沂河以北劃歸宿北縣(今新沂市),宿遷縣的規模比以前縮小。1987年12月,宿遷撤縣建市(縣級市)。

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宿遷市,轄四縣一區(即泗陽縣、泗洪縣、沭陽縣、宿豫縣、宿城區),宿遷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