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到底是在今天的哪裡?

無筆


蘇武(前140~前60年)在漢武帝當政期間官拜郎中,即皇帝身邊的秘書或謀士。

熟悉歷史的親們都知道,漢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把匈奴人趕到了漠北,徹底扭轉了“漢之和親”的屈辱局面。

天漢元年(前100年)即漢武帝當政的第41個年頭。匈奴單于為了示好漢朝,決定釋放之前扣押的漢朝使節。

原來匈奴是一個野蠻的民族,本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但這些人不按套路出牌,總是無端扣押下戰書的漢朝使者,久而久之被扣押的使節不下二三十人。



既然匈奴提出要釋放人質,當時57歲的漢武帝劉徹就派郎中令蘇武和副手張勝以及使臣常惠等人前往,蘇武一行人除了交接人員外,再就是帶些禮物答謝單于,這也是正常的外交程序。

蘇武等一行人來到了匈奴,匈奴單于表現的很傲慢。為了兩國友好,蘇武沒計較這些。

誰知道到了第四天,本來應該交接人員,突然幾個匈奴兵闖進了蘇武等人住的“招待所”,上去把蘇武等人捆了起來,當時蘇武很吃驚,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事了?

單于命手下謀士衛律提審蘇武,蘇武此時才知道了內情。



原來就在他們到來的第二天,匈奴內部發生了一起政變,帶頭的匈奴將領和蘇武的副手張勝暗中有來往,張勝到來後鼓動他劫持單于的母親潛逃大漢,結果政變失敗,叛將供出了張勝。

說實話這事與蘇武無關,但單于惱怒張勝的行為,撕毀了所有協議,並扣押蘇武一行人。也就是說,蘇武等人不但沒接走扣押人員,他們隨即也被扣押了起來。

衛律再次提審蘇武等人,“只要你們投降匈奴,金錢美女統統都有,否則……”。衛律用嘴吹了一下劍尖。

此時蘇武怒目圓睜,對著衛律喝道:“要想讓我投降,除非我死”蘇武一頭撞向衛律。

衛律被撞了一個狗吃屎,站起來要刺蘇武。“且慢,愛卿暫退一旁”,單于阻止了衛律。

原來單于很欣賞蘇武的骨氣,他要親自勸降蘇武。

其實單于不瞭解蘇武的剛烈性格,蘇武是寧折不彎的漢子。事實果然如此。蘇武抱定了必死的決心,他可不像他的副手那麼沒種,張勝受不過折磨投降了匈奴。




匈奴單于始終無法勸降蘇武,他像鬥敗的公雞敗下陣來,對待這樣的硬骨頭他已經無計可施了。“這簡直就是神人!”匈奴單于又恨又敬佩。

匈奴單于命士兵將蘇武押送到“北海”牧羊,臨別時對他說,“等公羊生了羊羔就放你回去”。好好去北海放羊去吧。

蘇武牧羊的“北海”到底在哪裡呢?

原來我一直認為“北海”指的是現在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過去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總覺得貝加爾湖的氣候等方面和史書很吻合。然而,我查到資料顯示:“中國甘肅民勤縣“白亭海”才是蘇武牧羊的故地”。

說這話的不是旁人,正是中科院院士,我國草原生態學權威專家任繼周先生。他經過多年的考察,研究發現,【北海就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

任先生還與蘭州大學的兩位學者——張自和、陳中撰寫了《蘇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親們有興趣可查閱。

任先生考察得知武威民勤縣內有一個蘇武廟,還有一座蘇武山。

蘇武廟年代已經很久遠了,舊址實際上就是一堆瓦爍。任先生認為不會是古人造的假蘇武廟。因為這個地方人煙稀少,是個偏遠的地方。沒必要在這裡造一個旅遊景點。



當地還流傳著一條蘇武牧羊的“羊路”,就在蘇武廟附近。蘇武每天趕著羊群,從這裡踩出了一條路而得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是民勤縣“羊路公社”所在地,之後又改稱“羊路鄉”,一直沿用至今。

任先生指出,“北海”是民勤縣轄區內“白亭海”這個地方的轉音。後人以訛傳訛寫成了北海。

白亭海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北部湖區,河西走廊今民勤地區的休屠澤(唐時名白亭海),為石羊河(唐時稱白亭河)的盡頭。古時又稱魚海子。

雖然任先生列舉了許多證據,但都沒有歷史物證和文字證明,也只是推論而已,北海到底在哪兒也許還要爭論下去。


秉燭讀春秋


蘇武牧羊北海邊啊,漢朝的北海就是現在的貝加爾湖。

更準確一點,就是位於貝加爾湖的色楞格河口地區,在今天俄聯邦布里亞特蒙古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西部。

現在大家說蘇武牧羊,多數歌頌蘇武不屈不撓的精神,蘇武精神確實是不屈不撓,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匈奴單于的胸懷。

如果匈奴單于像漢武帝那樣喜歡殺人的話,張騫、蘇武可能都沒有好下場,中華文明的發展也會受阻。所以,匈奴相對來說,還是講原則的,這跟後世的很多遊牧民族不一樣。

———————————————————————————————————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地理和軍事!


HK君


“蘇武牧羊”的歌曲裡唱道: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那北海是現在的哪裡呢?

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指原蘇聯的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

另一種說法,是指甘肅省民勤縣的白亭海。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因為:

一、在民勤有蘇武廟的舊址。

在”民勤縣誌”中,記載有“蘇武廟臺”,廟臺上有塊古石碑,上面大書”漢中郎將蘇武牧羊處”,雖然現在不存在了,但這裡的蘇武廟,就是依據蘇武在此牧羊的蘇武山的傳說而建的。

中科院院士、我國草原生態學權威專家任繼周先生,經過多年的考察、研究,發現北海就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

任先生還與蘭州大學的兩位學者——張自和、陳鍾撰寫了《蘇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並公開發表,予以佐證。

在2003年,任先生得知了武威市民勤縣有—個蘇武廟,還有—個蘇武山。他認為,民勤這樣偏遠的地方,又是久遠的古代,不會憑空修建一座蘇武廟,更不會做一個假古董蘇武山。

二、北海很可能是白亭海簡化為“白海”的轉音。

在解放前出版的鎮番縣,即民勤縣的地圖上,還有“白亭海”圖斑。北海,很可能就是白亭海簡化為“白海”的轉音。因為西北話的“北(bei)”、“白(bai)”兩字發音極為相近,傳著傳著就變了。

記得上小學時,只聽過”逼上梁山”,沒有見過書。一天,一個女同學考我,問我”逼”是哪個字?因為我們家鄉話裡,”逼”與”北”的土話發音是一樣的,我就回答了”北”,以為是”北上梁山”呢。

三、《民勤縣誌》有蘇武牧羊的記載。

由臺灣成文出版社出版的《民勤縣誌》中,記載有”蘇武山”、“蘇武廟”等,都從文字上印證了民勤就是蘇武牧羊北海的故地。


在民勤的“要地”條目中,還記載有“蘇武山,距民勤縣東南三十里,相傳為漢中郎將蘇武牧羊的地方。

四、古詩詞裡描述了蘇武牧羊的地方。

浩蕩去鄉縣,飄飄瞻節旄。

揚鞭發武威,落日至臨洮。

這是盛唐詩人高適的詩。其中的”浩蕩”,描寫的就是詩人的出發地——民勤”白亭海”地區浩淼的水勢和遼闊的草原。”節旄”就是指蘇武廟了。

溫庭筠的《蘇武廟》裡,”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此詩中,不但詳細描述了蘇武廟的古老,還明確指出了蘇武牧羊的自然環境和具體地點”塞草煙”、”隴上”。隴上就在甘肅。

五、民間傳說更確切地說明了蘇武牧羊在民勤。

在甘肅省民勤縣,曾經有一鄉,叫羊路鄉,就是因為蘇武牧羊時常走此路而得名。羊路鄉還有一村,叫蘇武村,有一山叫蘇武山。


這山上原來有座蘇武廟,後來被毀了,為了紀念蘇武,就把原來的羊路鄉和新河鄉合併成蘇武鄉了。

以上五點,都在闡明蘇武牧羊的北海,就是如今的甘肅民勤。

雖然,目前對蘇武的牧羊地尚存疑問,但蘇武牧羊19年,面對匈奴的威脅利誘寧死不屈,受盡了折磨,歷盡了艱辛,”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終不辱節。

漢宣帝之所以把蘇武列入了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中,就是為了彰顯蘇武的節操。

現在,無論是蘇武山、牧羝澤的命名,還是蘇武廟、蘇公祠的修建,都反映了民勤人民對蘇武這位傑出歷史人物的欽佩和崇敬。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如果說霍去病是華夏民族的民族英雄和最高榮耀,那蘇武就是大漢民族的精神砥柱和不屈意志。

作為一個漢朝使臣,蘇武真正做到了什麼是民族脊樑,什麼是華夏精神?



蘇武被匈奴扣押前後時間長達19年,匈奴單于用盡各種辦法,引誘、威脅、逼迫、消磨蘇武的意志,可是作為漢臣使臣的蘇武,軟硬不吃,不懼身死,不畏酷寒,勇敢、堅強的活著,足足從一個壯年人熬到了老年人,匈奴單于和漢朝皇帝漢武帝都去世了,蘇武還活著,只為了回到漢朝,回到故鄉,不辱漢節!

蘇武出身官宦子弟,父親蘇建多次跟隨衛青出戰匈奴,因迷路被貶為庶人,後來出任代郡太守,蘇武因為父親的原因,很早就做了郎官,公元前100年,漢匈暫時和解,漢武帝派出以蘇武為首的使臣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



因為代表團的副團長張勝無意捲入匈奴內部的一次叛亂,匈奴單于扣留了整個漢朝使臣團,蘇武得知事情後,準備自殺,但被手下的張勝和常惠救了下來。

之後匈奴單于派人來審訊蘇武,蘇武感覺受到汙辱,於是拔出佩馬刺向自已的胸腹準備自殺,結果被匈奴人費了好長時間,才救了回了,之後蘇武就被匈奴人軟禁了。



蘇武傷勢好轉之後,匈奴單于派自幼生長在漢地的胡人衛律來招降,可是蘇武連死不怕,更不會投降匈奴了。但匈奴單于不甘心,於是找了一個大地窖把蘇武囚禁起來,不給吃的喝的,蘇武渴了就吃雪,餓了就吞氈毛,一連幾天,蘇武也不屈服投降,單于沒有辦法,於是就把蘇武轉到了北海。

《漢書蘇武傳》對此的記載是: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這話意思就是:於是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迴歸漢朝

公羊能生小羊嗎?當然不能,匈奴人的意思明擺著就是不會放蘇武回漢朝的,可是蘇武呢?毫不猶豫在北海生活了19年,遭受了無數艱難險阻,只為了能活著回到漢朝,完成這一次出使匈奴的使命。

那麼這個北海在哪裡呢?



北海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位於今天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伊爾庫茨克州境內,離當時的漢朝都城長安有2000多公里,離今天的蒙古國邊境有111公里。在當時屬於匈奴人的勢力範圍

匈奴人的祭祀聖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離北海(貝加爾湖)只有一百多公里,當年漢軍主帥霍去病大破匈奴,最遠就是到達了貝加爾湖沿岸,並在湖邊補充水源,就是史書上所稱的”飲馬瀚海“。



北海也叫瀚海,《漢書蘇武傳》記載: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蘇武遷移到北海後,匈奴單于斷絕了他的糧食供應,蘇武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符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脫盡



只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蘇武沒有糧食吃,又不願意吃羊,只能另外想辦法獲得吃的食物,而貝加爾湖沿岸有著豐富的生態系統和食物系統,除去田鼠貯藏的食物,蘇武根本吃不飽,要知道蘇武在這裡待了19年。

蘇武是西安人,一直住在漢朝與匈奴的邊境地區,為什麼蘇武不逃走呢?



很簡單,沒有條件逃走,從北海到漢朝中間有兩千多公里,如果按一天走十里路算的話,要走一年,需要大量的食物和馬匹才能順利到達漢朝,可蘇武沒有,就算有,還要穿過匈奴人的地盤,蘇武不具備逃走的條件。

關於北海是哪裡?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北海是甘肅的白亭海,另一種說未能是說北海是寧夏中衛寺口。



白亭海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北部湖區,在當時屬於漢朝控制的河西走廊,在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一直打到漠北,而漠南基本上無匈奴的王庭,這個白亭海就在漠南的河西走廊,當時的匈奴不可能控制這裡。

況且現在的白亭海已經乾涸,變成了一片鹽鹼地,也許當年是水草豐滿的地區,但是既然會乾涸,肯定湖區面積不大,不可能被稱為”海“,所以北海不可能是當年的白亭海。



中衛寺口位於寧夏中衛市宣和鎮南20公里處,因為寺口古稱北海,所以這個地方也曾被當成蘇武牧羊的地方,現在還有蘇武牧羊的遺址。

這個中衛寺口只是與北海同名而已,因為這裡沒有海,也不可能是北海,中衛寺口離當時的漢朝都城長安只有600公里左右,離漢朝控制的河西走廊只有200公里左右,蘇武牧羊的地方也不可能離漢朝這麼近,否則蘇武肯定會想辦法逃走的。



中衛寺口這個地方多是後人附會的,不可能是蘇武牧羊的地方。

所以,蘇武牧羊的地方是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伊爾庫茨克州境內的貝加爾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蘇武牧羊”這件事最早見於《漢書》的記載,說的西漢時期的大臣蘇武奉命出使匈奴,結果被匈奴人流放到北海放羊。但蘇武為了保持漢臣的忠節,留居匈奴19年而不向匈奴人乞降,直到漢昭帝時期才被放回到祖國。那麼,蘇武牧羊的北海到底位於今天的哪裡呢?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結果蘇武不幸捲入了匈奴的內亂。匈奴人將他抓捕後,不斷用高官厚祿來引誘他投降,但都沒有成功。因此,憤怒的匈奴人把他趕到了遙遠的北海邊上牧羊。

不過,蘇武在歷史上牧羊所在的“北海”究竟位於何處,後世說法也是不一的。目前,國內的主流歷史一般認為蘇武牧羊的北海就是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附近。


《漢書》有一段記載說,丁零人偷盜了蘇武的羊群,使得他再次陷入貧困。而根據俄羅斯的考古研究發現,貝加爾湖就是漢代的丁零人主要活動的地方之一,比較符合《漢書》的記載。

此外,國內倒是也有一些地方自稱是歷史上漢臣蘇武牧羊的“北海”。比如甘肅省武威市的民勤縣,當地有蘇武山、蘇武鄉、蘇武廟、蘇武碑等等。此外,內蒙古的巴彥淖爾也自稱是歷史上的“北海”。不過,這些地方其實都是為了旅遊造勢宣傳,跟漢代的北海關係不大。



歷史的荒野


連商業鉅子西門慶都有三個相爭的故里,愛國英雄蘇武先生當年的牧羊地自然也不乏爭議。

有一說在寧夏中衛寺口,此地是一處3A風景區,門票每人80元;另一說是甘肅武威民勤縣,此地有蘇武山、蘇武鄉、蘇武廟、蘇武碑、蘇武莊園、蘇武葡萄酒,種類齊全,就差沒有挖出一泡大海子;

內蒙古巴彥淖爾也憑藉後期興建的“臥羊臺公園”異軍突起加入爭奪戰,反正“北海”這個名字太過流俗,正如西湖不僅在杭州一樣,在全國也臭了大街。

貝加爾湖不爭,它在國外沒法爭,但這並不妨礙中國遊客蜂擁而至,多到八成當地居民為之抱怨的地步。抱怨也沒有用,中國遊客都識貨,知道這裡才是真正的“北海”真身,北海龍王的龍宮所在,蘇武當年的牧羊之苦寒北地。


要談貝加爾湖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中國目前的水資源現狀。

中國淡水總資源共有28000億立方米,是全世界淡水資源的6%,人均僅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中國的北方地區一直面臨著水資源匱乏的窘境,地下水早已過度開發。

而貝加爾湖蓄水量為236000億立方米,等於八個多全中國的淡水資源。舉個形象點的例子,國內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蓄水270多億立方米,一個貝加爾湖相當於850多個鄱陽湖的水量。

再來個更形象的例子,南水北調工程的頭一年,首都接收到南水共計8.7億立方米,達到了貝加爾湖水量的兩萬七千分之一。

貝加爾湖不光是水量足,水質及其優良,到了什麼樣的程度?直接飲用一點問題沒有,品質優於國內各大城市自來水。

考慮到冬季冰封時間比較長,當年的漢使蘇武在吃不到魚鮮(能夠吃到這段時間的營養肯定跟得上)的季節中,史料記載中與田鼠搶食果腹並非沒有可能。若知道漢家後世擁有了這片海,卻又失去了這片海,會否“愁容變海色”,並且“相看淚成血”。


歷來現實


蘇武是西漢大臣,他在公元前100年奉漢武帝之名持節出使匈奴,但到達匈奴後牽扯到了匈奴內亂“虞常事件”而被匈奴單于扣押。匈奴人讓蘇武投降,但蘇武不為所動。由於蘇武是漢朝使節,匈奴人不能隨便殺他,於是把他流放到北海去放羊。

匈奴人還對蘇武說,只要他養的羊生出小羊,我們就放你回去。不過匈奴人可沒打算放他回去,因為給他的都是公羊,所以匈奴人還是想讓蘇武屈服。但蘇武很有骨氣,硬是在北海待了19年,就是不投降。

蘇武的氣節讓匈奴人非常拜服,視其為神人。漢昭帝得知此事後大為感動,便派人將蘇武接回了漢朝。蘇武牧羊的故事因此被世代流傳。

那麼蘇武牧羊的北海到底是什麼地方呢?

蘇武牧羊的北海,就是現在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

貝加爾得名於古肅慎語“貝海爾”,意思是月牙,而貝加爾湖的形狀正是月牙形的。

而《漢書·蘇武傳》中有

“丁令盜武牛羊”的記載。丁令也稱丁零、敕勒、高車,是活躍在漠北的遊牧民族。漢朝時期,他們活動在貝加爾湖一帶。魏晉時期,丁零人大部南下,但還有一部分丁零人留在貝加爾湖南畔遊牧。

而丁令盜取蘇武的牛羊,可見蘇武牧羊之處就是貝加爾湖無疑了。


石頭說歷史


蘇武牧羊的地方,史書上清晰記載是“北海”,可惜當時對北海沒有詳細的說明地理位置,後世一直猜測北海到底在哪裡,直到宋朝時考證出了,北海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說到這個湖,國人的心裡都酸酸的,這可是佔世界淡水總量20%的湖,什麼概念,貝加爾湖淡水量是中國排名前10的淡水湖全部加起來的總量的30倍!從中華文明開始到現代,歷史上的貝加爾湖有一半的時間是屬於我們的,可惜滿清看不上這塊地方,到了民國時,中國控制的領土距離貝加爾湖也僅有120公里就在外蒙的邊上,就這樣丟了,太可惜了。

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始終不屈,回國後封關內侯,官拜典屬國,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言歸正傳,《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記載,這個蘇建就是蘇武的父親,蘇建傳記載了他和兒子蘇武的事蹟。大漢和匈奴打打合合,公元前100年,蘇武奉命去接留在匈奴境內的漢使者,還給匈奴帶去了很多禮物,本是個好事,誰知匈奴的緱王和部下虞常謀反,並串通了蘇武的副將張勝,隨之謀反事洩,蘇武一行被匈奴扣下,單于叫蘇武投降,遭到蘇武拒絕,單于一怒之下將蘇武發配到北海,史書記載“乃徒武北海上無人處,去放牧公羊,下令公羊產奶才能回去”,是人都知道公羊怎麼能下崽產奶呢,實際上就是叫蘇武一輩子呆在那裡。

圖為大漢與匈奴的版圖。

為什麼說北海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呢,有多方面證明,首先貝加爾湖就在外蒙的邊上,2000多年前這塊地方正是匈奴的勢力範圍,匈奴於靬王常在此放牧,一待就是三年,匈奴控制下的漢人也在此放牧結廬,結廬就是定居的意思,北海無人處也正是匈奴專門流放俘虜的地方,相同的,《史記》記載,漢武帝后來又派了使者郭吉,也被匈奴扣留“遷之北海上”,是這一事實的補證。

圖為漢代瓦當,貝加爾湖東南岸發掘了數塊,收藏於烏蘭烏德歷史博物館。

其次,我國古代北方有個少數民族叫丁零,一般稱為丁零人,而翻看史料丁零人的牧區就在貝加爾湖地區,《史記》記載為丁靈,匈奴建立政權後,北服丁靈,可見丁靈在匈奴之北,被匈奴降服,北海之南自復有丁零,稱為北丁零,跟匈奴打敗後西遷,有稱西丁零,《資治通鑑》記載,北方少數民族圍攻匈奴時,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丁零寇其後,匈奴乃遠引而去,所以歷史記載留傳下來的除了“蘇武牧羊”,還有“丁零盜武牛羊”的故事。

蘇武活了80餘歲才去世,相當高壽,蘇武墓位於咸陽。

最重要的是,貝加爾湖地區發掘了大量匈奴、大漢時期的古蹟和遺址,1941年在貝加爾湖區卡拉斯諾雅爾斯省發掘了純漢代式的中國建築基址,發掘了“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的瓦當和銅獸環,不僅如此,比貝加爾湖更遠的葉尼塞河、貝加爾湖邊上的色楞格河等流域發掘了大量的匈奴時期的城鎮遺址,很多是漢人生活的基址,有漢文石碑,中原地區勞動的工具,這些都是漢族俘虜居住的直接證據,也符合史書記載匈奴的農業是漢人從事相符合,所以貝加爾湖岸邊居民點,就是匈奴最北部,流放犯人和俘虜的地方,蘇武牧羊的北海就是此地。


圖文繪歷史


魯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寫道:我們中華民族從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事實上如果時光倒流兩千多年回到中華民族初生的秦漢時期衛青、霍去病、張騫、劉解憂、馮嫽、常惠、鄭吉、傅介子、馮奉世、陳湯......這一個個名字的背後見證的一段金戈鐵馬波瀾壯闊的歲月。蘇武牧羊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金戈鐵馬的年代,可以說蘇武以其堅韌不拔的氣節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被漢武帝打擊的匈奴開始主動尋求與漢朝改善關係,作為回應漢武帝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不料使團到達匈奴後匈奴發生內亂,而蘇武的副使張勝打算趁匈奴內亂刺殺匈奴單于的重臣衛律,從而為漢朝消除一大外敵。事洩後匈奴方面扣押了漢朝使團。

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裡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就縮在角里與皮襖取暖。過了好些天后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你的大漢去。”然而實際上單于讓蘇武放牧的都是公羊。從此蘇武就開始終日與羊群為伴: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飢;冷了,就與羊取暖。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之後他那把代表漢使身份的節仗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花白了,但蘇武仍不改初心。單于見他不願服軟,於是又派已歸順匈奴的漢朝降將李陵前來勸降,蘇武仍不為所動。在苦熬了十九年後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又有所改善——這年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和蘇武一同被扣押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

蘇武就這樣回到了漢朝,然而關於蘇武牧羊的這個北海到底在哪兒的話題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迄今為止這個話題有三個答案:甘肅白亭海、寧夏中衛寺口、俄羅斯貝加爾湖。這三種說法中目前史學界最主流的觀點傾向於認為是貝加爾湖,其次則是甘肅白亭海,持寧夏中衛寺口這種說法的人是最少的。為什麼持寧夏中衛寺口這種說法的人最少呢?我們知道匈奴是草原遊牧民族,事實上匈奴活躍的地域是不靠海的,所以蘇武牧羊這個北海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海,應該是草原上的某個大湖。顯然甘肅白亭海和貝加爾湖這種有天然大湖的地方比寧夏中衛寺口更有可能被古人稱為“北海”。況且中衛寺口離當時的漢朝都城長安只有600公里左右,離漢朝控制的河西走廊只有200公里左右,那麼問題來了:匈奴人本來就是要把蘇武流放到遠離漢朝的苦寒之地,如果流放到距離中衛寺口這種離漢朝邊境較近的地方豈不是方便蘇武逃跑嗎?在排除寧夏中衛寺口後剩下的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證據作為支撐。

在甘肅民勤縣的地方誌中記載有“蘇武廟臺”。2003年中科院院士任繼周先生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考察時得知當地有—個蘇武廟,還有—個蘇武山。我們現在有些地方為增加旅遊資源是為人為製造一些古蹟的,甚至連《西遊記》中虛構的孫悟空都能讓人給考證出故里來,但任繼周先生認為像民勤這樣偏遠的地方在那麼久遠的古代不可能就有這種增加旅遊資源的意識,所以也不會憑空修建一座蘇武廟,更不會做一個假古董蘇武山。當地的民間傳說也驗證了這種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從史料中對蘇武牧羊的記載看來這個“北海”是一個連匈奴人都很少光顧的人跡罕至的苦寒之地。甘肅民勤這地方對中原漢人當然是苦寒之地,不過對匈奴人可就不一樣了。匈奴全盛時期的活動區域主要有內蒙古、外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地區以及如今甘肅、寧夏部分地區。位於大漠以南的甘肅民勤對匈奴人而言:並不是什麼環境惡劣的地區。況且漢武帝時代派遣衛青、霍去病一直打到漠北,至此漠南基本已無匈奴王庭。甘肅民勤的白亭海就在漠南的河西走廊,匈奴即使一度曾短暫控制過這裡也並不能建立穩固的統治,那麼匈奴單于會把蘇武流放到這樣一個自己並不能完全控制的地方嗎?《漢書·蘇武傳》中還有“丁令盜武牛羊”的記載。丁令也稱丁零、敕勒、高車,是活躍在漠北的遊牧民族。如果蘇武是在位於大漠以南的甘肅民勤一點牧羊,那麼生活在漠北地區的丁令人又是怎麼偷盜他放牧的牛羊呢?

正因為存在這些問題,所以目前史學界的主流觀點仍傾向於認為蘇武牧羊的“北海”應該是貝加爾湖,當然目前也無法完全排除甘肅民勤白亭海的可能性,只能說目前同時存在兩種說法,而持貝加爾湖這種說法的人相對更多。貝加爾湖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的布里亞特蒙古共和國和伊爾庫茨克州境內,介於北緯51°29′~55°46′、東經103°41′~109°57′之間,湖總容積23.6萬億立方米,最深處達1637米,是世界第一深湖、亞歐大陸最大的淡水湖。 湖長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面積約為3.15萬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55米,平均水深730米。在古代這樣一個大湖被草原上的人稱之為海似乎也不是什麼匪夷所思之事。根據史料記載:蘇武遷移到北海後匈奴單于斷絕了他的糧食供應,蘇武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那麼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蘇武為什麼不逃回漢朝呢?從史料中透露的信息看來:從北海到漢朝中間有兩千多公里,如果按一天走十里路計算需要走一年,需要大量的食物和馬匹才能順利到達漢朝,而蘇武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況且沿途還要穿過匈奴人的地盤,所以蘇武不具備逃走的條件。我們說古人的測量技術是不是那麼精確可能有待商榷,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北海距離漢朝邊塞是很遠的,甚至即使是匈奴人平時也很少造訪此地。顯然在這點上貝加爾湖比甘肅民勤白亭海似乎更符合當時史料的記載。持貝加爾湖說法的人甚至進一步將蘇武牧羊的確切地點推斷為貝加爾湖的色楞格河口地區,也就是今天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蒙古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西部。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蘇武於西漢武帝時出使匈奴後被匈奴人扣留,當時的匈奴單于知道蘇武在漢朝非常有名,便想方設法的勸降於他,然而面對匈奴人的威逼利誘,蘇武保持了高度的愛國情操,拒不投降匈奴,最後匈奴人將他遷至北海,讓他在那裡牧羊,還說等公羊生下小羊他就可以歸漢,其實匈奴人這麼做就是要消磨他的意志,就這樣蘇武在北海放了19年的羊,直到漢昭帝時期才得以歸漢。

那麼當年蘇武牧羊的北海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答案就是如今的貝加爾湖,貝加爾湖位於今天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大草原的北部,是世界第一深湖,歐亞大陸最大的淡水湖。

貝加爾湖在西漢時期叫北海,丁令人居住於此,後丁令人被匈奴打敗,成為匈奴人統治下的一個民族,由此北海被匈奴人所控制。

後來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率領下歸降漢朝,而北匈奴則在南匈奴和漢朝的共同打擊下向西遷移,於是貝加爾湖隨著南匈奴的歸降而成為漢朝的屬地。

而到了東漢時期,隨著匈奴的再一次分裂以及大量匈奴人的南遷導致匈奴人在北方草原的勢力持續減弱,鮮卑人逐漸取代匈奴人成為北方蒙古草原的霸主,於是貝加爾湖成為鮮卑人的屬地。

五胡十六國後,鮮卑族中的拓跋部進入中原地區建立北魏政權,並逐漸統一北方。於是北方草原又被崛起的柔然佔領,而貝加爾湖則被高車人佔據,高車就是曾經的丁令人的後代。

南北朝結束後,中華大地再次一統,此時的北方已經是突厥人的天下了,於是突厥人佔據了貝加爾湖,公元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突厥於630年被大唐所滅,西突厥於657年被大唐所滅,突厥滅亡後,唐朝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設置了行政機構,以便管理這一地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首次將貝加爾湖正式納入統治範圍之內。

後來北方契丹人崛起,契丹人建立遼國後也控制了貝加爾湖,再後來女真人崛起建立金國,他們攻滅遼國後貝加爾湖也成了金國的領土。

12世紀蒙古人崛起,鐵木真率領蒙古鐵騎多次大敗金人,1234年金國滅亡,貝加爾湖成為大蒙古國領土,即便是後來大明建立,蒙古人北逃,貝加爾湖依然被蒙古人所控制。

到了14世紀,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15世紀莫斯科公國多次擊敗蒙古人並不斷的向西伯利亞擴張,勢力逐漸擴大到貝加爾湖地區。到了16世紀30年代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俄羅斯統一國家基本形成,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沙皇俄國正式成立。

清朝建立後,沙俄持續向東擴張,並開始佔領清朝領土,公元1689年即康熙二十八年,雙方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該條約使得中國正式放棄了貝加爾湖以東的土地。公元1727年即雍正五年,雙方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該條約使得中國失去了貝加爾湖以南及西南的土地。從此貝加爾湖完全成為沙俄領土,中國也徹底失去了貝加爾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