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時期的粵軍那麼厲害?

Model控


提到粵軍,就會想到粵軍在北伐戰爭中的突出表現,但是粵軍也不像傳聞那樣的神乎其神,只不過在當時的軍隊中粵軍確實比較強悍,佔有一定的優勢地位。而且當時革命軍的組成較為複雜,很多地方軍參與其中,而粵軍作為其中之一,因為在很多戰爭中表現良好,所以就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粵軍彪悍英勇,並遠遠超過其他軍隊。

認為粵軍很英勇多半是因為在粵桂之戰中,粵軍先後兩次都獲勝,粵軍以英勇的表現成功的打敗了桂系,但是這都是有賴於當時孫中山和陳炯明之間的合作。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陳炯民和孫中山之間發生政見分歧,後來陳炯明不再支持革命,在當時蔣介石的勢力開始大增,這樣在孫中山過世後,蔣介石掌握了政權,此時的粵軍表現也很活躍,而這種活躍主要是因為當時很多粵系政治人物開始參與政權,而且當時粵軍的軍方代表是許崇智,所以粵軍無論是從政治還是從軍權方面都佔據一片天,自然也提升了粵軍的士氣。

但是後來蔣介石將許崇智排擠掉,從此粵軍的實力開始削弱,併成為了第四軍。在北伐戰爭中,在革命軍中粵軍和新桂系佔據了大半,在他們的努力下將第四軍打造成了首屈一指的軍隊,這支軍隊雖然不能稱得上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也創造了很多輝煌的戰績,在北伐中的貢獻不容忽視。

可是粵軍的輝煌卻伴隨著北伐的結束而開始走向了尾聲,當時民國革命軍大獲全勝,所以對外已經不存在任何威脅,這個時候就剩下內部的權利爭鬥了,而在這場權利紛爭中粵軍就敗下陣來。當時以汪精衛等人為首的粵軍代表一直都在為粵軍的利益做爭取,但是在和蔣介石多番較量下都處於下風,因為當時蔣介石無論是在作戰能力還是在政策方針上都是完勝粵軍,所以在這樣的情勢下粵軍就被擠掉了。

此後粵軍又經歷很多次的挫敗,當時粵軍被收編到中央軍,併成為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當時的粵軍已經不再有往日的輝煌,已經失去了粵軍本有的作戰特點,而是被同化,所以粵軍的概念自然被淡化,粵軍的領導人物也歸順於中央軍,沒有強硬的政治態度而且已經被收編,自然註定了粵軍的沒落。


江上孤舟


民國時期的粵軍確實很厲害,這可能和廣東省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

廣東省可以說是在中國最南部了,用一句不恰當的話來說,就叫天高皇帝遠。正是這種地理位置,促使了民國時期,廣東省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

因為在清朝的時候,清政府開放的最早的港口就是在廣東,這讓廣東人民最先接觸到了世界上先進的文化知識。

他們見到外國人的堅船利炮之後,更加感覺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這時候就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之情,廣東人民和外國入侵者作戰也是最早的。林則徐在清朝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虎門銷煙,正是發生在廣東地區。

後來,孫中山開始建立中國同盟會,施行三民主義。

孫中山提出的民主共和,獲得了中國人民的支持,他帶領中國人民,徹底的推翻了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王朝。

在就是廣東人葉挺,他帶領的新四軍有“鐵軍”的稱號。

尤其是在北伐的時候,葉挺軍團作戰十分的英勇,曾經多次屢立奇功,葉挺也因為卓越的領導才能,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

到了國共兩黨對抗的時候,葉挺參加了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

葉挺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這是蔣介石不想,也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不久後的全民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擅自扣押了葉挺軍隊,他想拉攏葉挺到自己的麾下,為自己效力。

葉挺是忠於革命忠於黨的,自始至終,葉挺都沒有向蔣介石屈服。

最後迫於國內輿論的壓力,蔣介石不得不放走葉挺,葉挺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還是中國解放軍的創世人之一。

中國共產黨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也是廣東人。

八一南昌起義的時候,若是沒有葉劍英作內應,周恩來和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就很有可能受阻。正是因為葉劍英,提前得到了國民黨要秘密繳獲共產黨的消息,告知了周恩來,周恩來才提前發動南昌起義,並且取得了南昌起義的勝利的。

還有在紅軍長征的時候,也正是葉劍英及時給毛澤東的消息,挽救了風雨飄搖中的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

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葉劍英也有積極的參加,他為中華民族以及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被授予十大元帥頭銜。

廣東的粵軍能打的領導人物,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當然了,中國的其它省份的人,也有很多能打的,比如湖南省的毛澤東,彭德懷,粟裕。湖北省的林彪,徐海東,四川省的朱德,陳毅......。


史學達人


問題的描述有點誇大粵軍。北伐時,國民革命軍一共有8個軍,分別為第1軍,軍長何應欽;第2軍,軍長譚延闓;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第5軍,軍長李福林;第6軍,軍長程潛;第7軍,軍長李宗仁;第8軍,軍長唐生智。這8個軍中,只有第4軍是粵軍。在北伐戰爭中表現最好的是第4軍,被稱為“鐵軍”,是北伐戰爭的尖刀和前鋒,是當時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另外與之齊名的就是桂系的第7軍,被稱為“鋼軍”。


粵軍第4軍分化出了三支粵軍部隊,分別為陳銘樞、張發奎、陳濟棠,這三支粵軍曾經都反過蔣。

陳銘樞這一支粵軍的主要將領有蔣光鼐、蔡廷鍇。1927年之後投靠蔣介石,編為第19路軍。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時第19路軍擊敗了張發奎的第4軍,使張發奎打回廣東的計劃落空。淞滬抗戰時,第19路軍堅守上海閘北,迫使日軍三易其主帥。因此,第19路軍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雜牌部隊。“福建事變”時,第19路軍抗日反蔣,最終失敗。


張發奎這一支粵軍的主要將領有薛嶽、黃琪翔。張發奎繼承了第4軍的衣缽,但是戰鬥力已經不如原來的“鐵軍”,在反蔣作戰中總是失敗,抗戰的戰績也是一般。粵軍將領薛嶽投靠蔣介石之後得到了重用,主要是因為薛嶽投靠了陳誠。抗戰中,薛嶽指揮部隊取得了“萬家嶺”大捷和長沙會戰的勝利,但是他指揮的主要部隊不是粵軍。

陳濟棠這一支粵軍的主要將領有餘漢謀、李漢魂等。“兩廣事變”時反蔣失敗,粵軍被蔣介石收編,抗戰時粵軍已經中央軍化了。


歷史軍魂


粵軍,是廣東省一個地方軍事集團的統稱。早期的粵軍,是在孫中山親自領導下建立

的,並在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發展過程中成長壯大。粵軍在國民黨早期軍事戰略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也造就了後來國共軍隊的重要軍事將領班底。

粵軍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有著他自己獨特的個性,尤其是軍內中高級將領的才能、魅力以及全軍政治思想教育都是整個近代地域軍閥之中的佼佼者。因此,探究粵軍的厲害之道,就必須深入剖析他的人員構成和軍隊思想教育等方面。

一、鮮明的地域特點,促成鄉黨之間相互提攜。這是近代軍閥崛起的基本要素,也是粵軍戰鬥力爆表的基本要素。粵軍,其廣義為廣東籍將領統率的本省軍隊,統轄所屬各級部隊的重要將校也由廣東籍人士擔當,更有甚之,一些粵軍骨幹部隊的初級軍官及其兵員補充,皆源自廣東本土人;其狹義區別於民國初期廣東軍閥掌握的粵系軍隊。如1920年“援閩粵軍”(孫中三命令陳炯明等人率領軍隊驅逐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就有陳炯明、李濟深、鄧演達、薛嶽、張發奎、餘漢謀、陳銘樞、蔣光鼎、蔡廷楷、葉挺、陳濟棠、鄧龍光、錢大鈞、陳誠、羅卓英等,都曾先後在第1師中任過職(除李濟深廣西籍、戴戟安徽籍、錢大鈞江蘇籍、陳誠浙江籍外,其餘均為粵籍)。

二、優秀的軍校畢業生奠定粵軍強勁戰鬥力。粵軍之所以在二十世紀初至二十年代末橫掃兩廣、福建,甚至鐵軍“第四軍”北伐攻佔兩湖、河南等地,一方面是軍事將領的戰場指揮才能,另一方面是第四軍參戰士兵較高的軍事素養。尤其是粵軍與雲南講武堂、黃埔軍校、西江講武堂有著密切關聯。黃埔軍校建立之前,曾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官以及早期畢業學員,服務於粵軍的初創期間,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影響。例如雲流橋、林振雄、趙錦雯、塗思宗、張浩、王應榆、鄧志才、陳得平、鄒敏夫、張榮光等,以及以葉劍英元帥為首,黃國樑、文朝籍、文鴻恩、洪世揚、劉紹武、陳隱冀、歐鴻等人為代表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十二期生,均在粵軍初期成長階段,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影響。黃埔軍校生隨後補充道粵軍之中,更是大大提高了軍隊的作戰素養;也為國共雙方造就了一大批高級將領。

三、注重政治思想教育。1920年10月底,將桂系軍閥逐出廣東。孫中山回粵重組軍政府,並將援閩粵軍及原在廣東的部隊進行整編,下轄兩軍,孫中山尤其注重鄧鏗為師長的粵軍第1師的整訓,致力提高官兵的思想覺悟和軍事技術知識,多方羅致軍官學校畢業的青年軍官。孫中山十分重視軍隊的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目睹陳炯明叛變、許崇智部隊在廣東等地的“舊軍隊惡習”後,逐漸向新組建的粵軍灌輸國家觀念和黨派觀念;強調軍人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主張軍人為了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富強不惜犧牲。這些戰場中得出的理念後來成為黃埔軍校入校生必須接受的政治思想。這支接受現代軍隊政治思想洗禮的軍隊逐漸被當時中國其他軍閥稱之為“黨軍”。雖然“黨軍”字面含義內包含著對於南方粵軍的貶低之意,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其他軍閥對於黨軍化的粵軍創造的無可匹敵的戰鬥力“歎為觀止”。

當然,粵軍的厲害之道還與後來國共精誠合作密切相關。尤其是廣大民眾看到這支不同於其他舊時軍閥的“獨到之處”。後來粵軍不斷被江浙等籍貫的軍人融合,是國民黨組建的北伐軍重要力量,也在推翻阻礙國家統一的軍閥政治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爆發後,蔡廷楷、蔣光鼐等將軍就曾率領含有粵軍的十九路軍(十九路軍是由粵軍第一師改編而來)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捍衛了軍人為國家獨立、主權完整的尊嚴。

參考文獻:

1、佟義東:《粵軍虎將——鄧本殷》,《文史春秋》,2007年,第2期;

2、張光宇:《評述北伐中的第四軍》,《武漢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3、王懷洲:《黃埔軍校與粵軍》,《改革與開放》,2013年,1月刊

4、陳玉環:《雲南陸軍講武堂與粵軍》,《講武堂與近代中國》。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趙士見撰稿


朱言文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廣東人與湖南人合作可以取天下:孫中山因為有黃興的興中會加盟,得以推翻滿清,黃興、蔡鍔、宋教仁、蔣翊武…哪一個不是人中龍鳳?北伐期間,如果沒有譚延闓、程潛、唐生智率領的湘軍,沒有黃埔軍校近三分之一的湖湘學子攻城掠地,北伐能成功嗎?廣東人與湖南人做對的後果就是自取滅亡!看看洪秀全,統兩廣之狼兵虎將,橫掃大半個中國,眼看成功在望,登基加冕,可惜,遇到了湖南人曾剃頭!功虧一簣,全軍覆沒,死無葬身之地…革命時期就不多說,那就是湖南人的天下!改革開放四十年,今天的廣東各市,特別是省會廣州,已成為湖南省廣州市了!在深圳、在珠海、在汕頭、在佛山、在湛江…哪個市不是湖湘子弟遍南粵?在湖南人面前,廣東人還有那份對北佬的自信與傲慢嗎?自古道:湖廣熟,天下足!自元朝將湖南與兩廣合置湖廣省以來七百餘年,湖南與廣東是合則興,分則傷;清朝將湖南湖北合為湖廣省後三百年,湖北沾光,從一個水鄉澤國一躍而成中部強省,可見湖南之榮光!當年倭寇如此囂張,橫行中國北方十幾年,但在湖南損兵折將,最後投降於芷江,足以說明湘軍之強悍,湘民之霸蠻!廣東人,請善待湖南人!


龍行天下1516058


蔣介石發動的北伐,又不是隻有粵軍參加,更何況,蔣是浙江人,不是廣東人。

當然,粵軍也確實厲害,只是將北伐之功盡數算在粵人的頭上,算在粵軍的頭上,未免也太不客觀了,桂軍難道沒有打?湘軍沒有打?黃埔軍沒有打?

北伐勝利是各方一起努力的結果,絕不只是粵軍、粵人的功勞!


孫中山在1917年在廣州組織成立軍政府,此時廣東在桂系軍閥的手裡,孫的行為無異於是在陸榮廷的虎口奪食,但是陸榮廷和北洋政府面和心離,所以為了保持自己對兩廣的統治不受影響,他又選擇了假意和孫合作。

後來,桂系軍閥莫榮新為了“驅狼逐虎”,想用陳炯明去打福建,所以將原廣東20營警衛軍給了陳炯明,打起了“援閩粵軍”的旗號。

這20營警衛軍到了軍政府手裡後,又被改編為5個支隊、1個預備隊和1個游擊隊。

如此一來,粵軍軍事集團也開始形成。

1918年6月,援閩粵軍出師福建,打了近10個月後,粵軍和閩軍陷入了僵持,不得不和談停戰。1920年8月,陳炯明經不住孫中山的不斷催促,終於緩緩率軍回粵,將盤踞在粵多年的桂系軍閥驅逐出了粵境。

粵軍自建立以來,打了不少硬戰,戰鬥力確實在一步一步往上升。

雖然粵軍是打著軍政府的旗號建立起來的,可是卻沒有多少是掌握在孫中山手裡的,否則的話也不會出現陳炯明炮轟總統府這一幕了。

陳炯明的叛變也終於讓孫中山意識到了軍閥的不可靠,所以讓蔣去蘇聯考察,然後籌辦黃埔軍校。

不過,孫中山雖然讓人創辦了軍校,可是在1925年時卻突然在北京病逝,他沒有享受到的果實,卻便宜了蔣介石,讓蔣吃得滿嘴流油。

蔣介石拿到了黃埔軍校這杆槍後,倒也沒有忘記孫中山的遺願,當然蔣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當然也不會甘心龜縮在廣東一隅,所以也肯定會發動北伐。

當時,廣東境內駐有各省軍隊,如粵軍、湘軍、桂軍、滇軍等,指揮多有不便,所以在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為了統一指揮,便取消了各省軍隊的名目,統稱“國民革命軍”,編為5個軍。

黃埔軍被改編為第1軍,轄5個師,蔣介石自任軍長,後由何應欽接任。

湘軍被改編為第2軍,轄4個師,譚延闓任軍長。

滇軍被改編為第3軍,轄3個師,朱培德任軍長。

粵軍被改編為第4軍,轄4個師,李濟深任軍長。

福軍被改編為第5軍,轄2個師,李福林任軍長。

1926年1月,湖南的“攻鄂軍”被改編為第6軍,轄3個師,程潛任軍長。

1926年3月,桂軍被改編為第7軍,李宗仁任軍長。

1926年6月,唐生智被策反後,所部被改編為第8軍,仍由唐生智任軍長。

此時,國民政府所屬軍隊便達到了8個軍,也是所謂的北伐八大主力軍!

所謂的粵軍也只是八大主力軍中的第4軍,如果僅僅憑藉這區區一軍,國民政府怎麼可能北伐成功?

當然了,第4軍在北伐過程中的表現也確實優秀,在汀泗橋、賀勝橋等諸多戰役均建豐功,所以被譽為“鐵軍”。

第4軍所屬葉挺獨立團,也在北伐戰爭中打出了赫赫威名。

李宗仁第7軍的戰功也不在第4軍之下,或者說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桂系也正是依靠第7軍站穩了腳跟,將勢力範圍一路打到了山海關,然後和蔣纏鬥了幾十年!第7軍也在北伐中打出了威名,被譽為“鋼軍”!

不過,如果一定要說八大主力軍中誰是北伐戰爭的最大贏家的話,恐怕還得是第1軍。

雖然黃埔軍校在廣州,第1軍的底子也是黃埔學生軍,可是,這幫學生軍能夠說他們是粵軍?

這顯然不能,即便是第1軍的將領也來自全國各地,如何應欽是貴州人、錢大鈞和王柏齡是江蘇人、“豬將軍”劉峙是江西人、蔣鼎文是浙江人、衛立煌是安徽人......

所以,絕不可將第1軍視為粵軍,當然,自國民政府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已經沒有了所謂的粵軍。

北伐八大主力軍中以曾經的粵軍為底子改編而成的也只有第4軍,第4軍在北伐中的表現雖然優秀,卻也稱不上最優秀!

19227年,寧漢分裂後,蔣介石又發動“清黨”,被譽為“鐵軍”的第4軍也陷入了分裂,分成了四部:一部為我黨所轄,一部為李濟深所轄,一部為張發奎所轄,一部則為陳銘樞所轄。

後來,分裂後的第4軍又打了兩次所謂的“內戰”,幾經消耗,戰鬥力自然也遠不如北伐時期,這也是第4軍的聲音越來越弱的原因。

第4軍曾被桂系吞併,雖然後來被張發奎恢復第4軍番號,後又歸屬國民政府中央軍,可是此時的第4軍已不再是曾經被改編為第4軍的純正粵軍了。

第1軍則因為是蔣的起家部隊,被蔣視為嫡系部隊,所以得到了各種優待,也因此成了北伐中“最厲害”的一匹黑馬。


寧糊塗


這要從粵軍的歷史開始說起了,粵軍前身是廣東省省長朱慶瀾的省長衛隊。朱慶瀾被桂系趕下臺後 將自己的衛隊20營送給孫中山做護衛。孫中山即以這隻軍隊為基礎 在陳炯明帶領下攻打福建的北洋勢力,隊伍逐漸發展壯大。


1920年爆發了粵桂戰爭,在前後兩次粵桂戰爭中陳炯明率粵軍英勇奮戰,將桂軍打的落花流水,粵軍迅速壯大,成為雄踞一方的新興勢力。 後來陳炯明叛變,粵軍分裂,許崇智率領的軍隊繼續效忠孫中山,許崇智下臺後,這隻軍隊被蔣介石收編參加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番號參加北伐,逐漸形成陳銘樞、張發奎、陳濟棠、李濟深幾大勢力。

陳銘樞、陳濟棠、張發奎先後因反蔣下臺,粵軍一部分被中央軍收編,一部分由余漢謀率領參加抗戰,在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中都有出色表現。 可以看到,粵軍是孫中山嫡系部隊,他們始終堅持三民主義,是一隻有信仰的軍隊,這就是他比其他軍閥部隊強的原因。




林屋公子


從辛亥革命以來,廣州及粵軍就作為一支半獨立的軍閥力量活躍在民國的歷史舞臺,尤其是作為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根據地,廣東及粵軍更是大放異彩。民國時期的粵軍都有怎樣的經歷?為何這麼厲害呢?

民國短短38年間,粵軍曾先後被六人統領,民國時期的粵軍可分為:龍濟光所屬的粵軍、陳炯明所屬粵軍、許崇智所屬建國粵軍、李濟深所屬粵軍、陳銘樞所屬粵軍和陳濟棠所屬的粵軍。

龍濟光統領的粵軍

辛亥革命勝利後,擔任陸軍第25鎮統制的龍濟光,在蟄伏兩年後,趁二次革命,率軍佔領廣州,擔任了廣州都督兼民政部長,成為廣東的統治者。然而沒過幾年,龍濟光就先後被陸榮廷、李烈鈞等人擊敗,龍濟光被迫棄軍逃走,龍濟光所屬粵軍也被消滅吞併。

陳炯明麾下粵軍

1917年,孫中山鑑於護法運動中各軍閥把持護法軍政府,自己毫無軍事力量的弊端,痛定思痛的孫中山利用援閩之際,以警衛軍20營為基礎,組建了援閩粵軍,陳炯明被任命為總司令。

在孫中山的再三催促之下,陳炯明率軍東征,佔領閩南地區。停戰後,陳炯明所屬粵軍擴編至2萬餘人,整編成了兩個軍,分別為陳炯明兼任軍長的第一軍和許崇智擔任軍長的第二軍。

1920年,粵軍擊敗了佔領廣東的桂系軍閥,建立廣東革命根據地。陳炯明也被任命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有了廣東作為根據地後,孫中山力主北伐。但是,雖然是老同盟會員,陳炯明卻並不贊同孫中山的主張,反而積極參與聯省自治運動。最終兩人矛盾激化,陳炯明公開叛變,甚至炮轟總統府。在孫中山組織兩次東征後,徹底消滅了陳炯明部,陳炯明被迫下野。

許崇智建國粵軍

在陳炯明的粵軍中擔任第二軍軍長的許崇智,在陳炯明反對北伐之後,孫中山任命許崇智的第二軍為主力北伐。併成功光復福州。在北伐軍光復福州之後,許崇智的部隊被改編為東路討賊軍,許崇智任總司令,而參謀長則更為有名,是大名鼎鼎的蔣介石。

1924年,擔任中央監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的許崇智,被任命為建國粵軍總司令。然而,雖然戰功赫赫,但許崇智的政治水平顯然遠遜於他的參謀長蔣介石。蔣介石利用廖仲愷遇刺案,將許崇智軟禁,許崇智的建國粵軍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第五軍,許崇智因此徹底失去了麾下的部隊。

李濟深所屬粵軍

許崇智的建國粵軍被蔣介石趁機改編為第四軍、第五軍之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的,就是李濟深。同時,李濟深還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黃埔軍校的副校長兼訓練部主任。

在北伐戰爭中,以廣東子弟兵為主的第四軍大放異采,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為北伐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戰功赫赫,第四軍也被譽為“鐵軍”。1926年年底,第四軍被擴編為兩個軍,分別為陳銘樞擔任的軍長的第11軍和張發奎擔任軍長的第四軍。

1929年,由於在蔣桂戰爭中李濟生支持桂系,被蔣介石騙至南京,囚禁在南京湯山。李濟深因此失去了對廣東及粵軍。

陳銘樞粵軍

“鐵軍”第四軍擴編後,陳銘樞擔任了擴編後第11軍軍長。1928年11月,陳銘樞擔任了廣東省政府主席。但是,由於和陳濟棠的矛盾,陳銘樞嫡系蔡廷鍇的第60師、蔣光鼐的第61師被編為19路軍後,被陳濟棠派往中原參與中原大戰,陳銘樞實力大損。1931年,由於兩廣聯合反蔣,支持蔣介石的陳銘樞辭去省主席職位。

“南天王”陳濟堂所屬粵軍

1931年,陳濟棠、李宗仁聯名反蔣,併成立廣州國民政府,雖然因九一八事變,廣州國民政府撤銷,但是,陳濟棠的廣東依然處於半獨立局面,廣東的軍政大權也完全掌握在陳濟棠的手中。一直到1936年,陳濟棠麾下的粵軍被擴充至15萬人,並擁有獨立的海軍和空軍勢力,十分強大。1936年,因在兩廣事變中被蔣介石收買分化部將,陳濟棠被迫通電下野,廣東也從此失去半獨立地位,成為中央直轄的省份,粵軍也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鳶飛九天2018


廣東是沿海省份,自近代以來外國勢力進入廣東,廣東民眾既抵抗侵略,民族愛國心理強烈又能接觸到先進的思想觀念,以繁華富庶的廣州為中心,接受近代各種外來思想是領先於全國的,推翻滿清締造民主共和的孫中山和不少的民國元勳來自廣東。廣東是海外貿易的大省,不但有錢,而且也捨得花錢外購武器裝備,粵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在全國的軍隊裡從來都是排名靠前的,對於先進的軍事思想也是易於接受學習的。粵軍的戰鬥力當然不會弱了


立志成蟲


北伐戰爭中粵系軍隊確實比較勇敢,比如張發奎、葉挺所在的第四軍,被稱為“鐵軍”。但是把北伐成功的全部功勞都算在粵軍頭上,也不客觀,在北伐之前國民革命軍的所有8個軍中,也只有第四軍是純粹的粵系班底,其它都是南方各派勢力的軍隊。

(陳炯明)

其中最大的一個集團,還是湘軍,計有譚延闓的第二軍、程潛的第六軍、唐生智的第八軍,這三個軍的人馬,共計42 個步兵團40000多人馬,大約佔北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強,“無湘不成軍”所言非虛。只不過這三位湘軍大佬在湖南驅逐張敬堯之後,互相之間水火不容,是先後分頭依附的廣州革命政府,沒有形成一個整體。

另外兩個較有戰鬥力的軍,則是黃埔第一軍和桂系第七軍,其中何應欽率領的第一軍中,黃埔畢業生是來自全國各省各地區的有志青年,當然不能算粵軍;而李宗仁第八軍的8個旅更完全是廣西子弟兵,並且在北伐中戰功卓著,一點不輸於鐵軍,“鋼七軍”的名號就是這個時候喊出來的。



(許崇智)

第三軍朱培德部原是隨李烈鈞出滇參加“護國戰爭”的滇軍,第五軍李福林部則是福建軍隊,並且留駐廣東沒有參加北伐,後期被“南天王”陳濟棠收編。也就是說,1926年誓師出動參加北伐的7個軍中,粵軍只有一個第四軍,是骨幹,但不能定義為北伐主力。

粵軍得以在民國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還是與孫中山的革命歷程有關,孫中山本就是廣東人,當袁世凱在北方擁兵自重時,孫中山及其追隨者只能南下,在北洋軍勢力薄弱的西南地區另組政府。而孫中山彼時尚無基本部隊,軍事支柱就是西南軍閥的部隊,而其中最為倚重的,當屬粵軍陳炯明部。

(李濟深)

然而陳炯明一言不合就叛變炮打“大元帥府”這事,讓孫中山堅定了建立嫡系武裝的思路,黃埔軍校應運而生。儘管如此,孫中山還是比較信任廣東同鄉的,在他逝世後留下的軍政班底中,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許崇智“四巨頭”一水的廣東人,其中許崇智是陳炯明之後力挺孫中山的粵軍首領,暫時還輪不到浙江人蔣介石發號施令。

但蔣校長利用廖仲愷被刺事件,趕走粵軍老大許崇智、逼走元老胡漢民、氣走意志不堅的汪精衛,眼花繚亂中奪得國民黨實權,又在兩次東征中打垮陳炯明,從此時起,粵系軍政勢力開始走下坡路。


(陳濟棠)

北伐勝利後,粵系軍隊選擇了支持汪精衛,站到了蔣介石的對立面,因此在蔣汪鬥法最終蔣介石勝出後,粵軍自然不受待見,在蔣的分化、瓦解和軍事打擊下,由第四軍擴編的張發奎第二方面軍基本散架了,只有陳濟棠在廣東保存了一定粵軍實力。

以1936年“兩廣事變”中陳濟棠的重將餘漢謀倒戈為標誌,民國時期的粵軍已基本被蔣介石“中央化”,薛嶽、吳奇偉等粵軍名將也都成為中央軍的大員。



(張發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