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何意?有道理嗎?

農夫老嶽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更”就是專指晚上的時間。晚上7點-9點為“一更”;9點-11點為“二更”;11點-凌晨1點為“三更”;凌晨1點-3點為“四更”;凌晨3點-5點為“五更”。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就是在這些時間段裡,最活躍的是什麼。

首先說“一更不貪食”,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也就是說在晚上7點~9點的時候最好不要吃的過飽。人們常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因為在睡前吃很多東西,會給胃造成很大的負擔,很容易就會引發肥胖的現象,而且對腸胃的健康也不好。從醫學角度來看,這個期間的心臟正處於活躍階段,如果吃得過飽,血液和氧分都去幫助消化食物,所以會對心臟造成負擔,嚴重的可能會造成心血管供血不足。

“三更不戀色”的意思是,在晚上11:00到凌晨1:00這段時間裡,最好不要做親熱的行為,這也是出於對身體的保護機制。因為這個時候是肝臟最為活躍的時期,而肝臟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排出身體中積累的毒素,如果在這個時候選擇親熱的話,對身體能量的消耗非常大,身體無法得到恢復,久而久之就會有各種病痛發生。

而且對於腎臟來說,三更時分相當於四季中的冬天。冬主收藏,腎此時則宜藏精。如在此時還有頻繁的性生活,就會傷腎耗精,引起腎虧,使人早衰。

《黃帝內經》中的“食飲有節,起居有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就此問題您有什麼見解,請評論留言,感謝您順手關注點贊。


李易陽風水命理


俗語說“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何意?有道理嗎?


1.“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字面意思:

首先,這句比較完整的話是:“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五更不動氣”。

從字面意思上解釋就是,“一更”(19點-21點)時,不要吃多了,“三更”(23點-凌晨1點)時,不要進行床上“運動”了。

2.“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的深層意思,及道理:

其實,這就是一種從古至今,人們從日常和前人的經驗中,所總結的一些生活的“道理”。

所謂“一更不貪食”,更多的還是從前人的生活經驗,一來,從前,沒有電,大部分普通人不富裕,點燈所需的油、臘等一般都是用不起的,所以到了一更時,通常都是睡覺時間,要是這個時候“貪吃”的話,是犯“忌諱”的,因為吃過之後,不會馬上睡覺,因為消化不好,而推遲休息,就會缺少睡眠時間,然後當然會休息不好,那麼第二日“工作”就不會好,耽誤農事。

而“三更不貪色”,其實這點也是一種從前人的“智慧”,首先,傳宗接代是從前人最重視的“活動”,從傳統“規矩”和流傳下來的陰陽學看來,三更時,是天地二氣交換之時,此時“陰氣”最盛,而“陽氣”最衰,陰盛陽衰,要是此時“行房”,“陽氣”消耗之後,不利於補充,也不利於“生子”,所以最好不要“貪色”;

再來,從中醫看來,三更時,是“肝氣”休息的時候,此時過度消耗,不利於“肝氣”循環,長此以往,會造成“卸肝”,使白日氣力不濟。

其實,這兩句,放到現在或許不是那麼準確,科技高度發展,如今夜晚如白天,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所改變,那麼其實看起來,這話就不是很有道理了。

但是,其實這句話放到現在,給我們的啟示其實是,告誡人們要養成良好的日夜作息,這樣對自身的健康是有益處的。


總結:

俗語說“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意思是19點-21點不要貪吃,23-凌晨1點不要“行房”,放到現在的話,其中的,對人們的啟示,告誡大家養成良好而健康的作息這一方面來說,是有道理的。


長了鹿角的兔子


完整的說法是“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五更不動氣”。意思是,人不要養成一更飲食的習慣(一更指晚七點到晚九點);儘量不要在半夜三更行夫妻之事(三更指晚十一點到第二天凌晨一點之間);不要在五更時候隨意生氣吵鬧(五更指早晨三點到五點之間)。

一更又稱戍時,太陽已經落山,正值日暮黃昏。在古人那裡,認為人神一樣,都勞作了一天,要停下歇著,緩釋疲勞困頓。如養成這時候吃飯的習慣,身體各個器官不會得到很好休息。這種說法類似於“過午不食”,“早吃飽、午吃好、晚上不吃才最好”等等。從科學的角度講很有道理。

三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子時、夜半。這是一天中最為沉寂的階段。在古人那裡,認為子時人神安魂,是小鬼出沒、閻王巡更的時候。這時陰氣很重,人要安睡少動。從科學上講,夜半時候,人身體各個器官要得到充分休息,此時陽氣不足,倘若行夫妻之禮,就會損傷元氣,陰陽失衡,影響身體。所以“不貪五更色”指的是最好不要在這時候行房事。所以民間又有“莫喜三更色”等說法。

五更又稱寅時。這個時候公雞叫嗚,黎明將至。經過一夜休整,人神甦醒。於家而言,女主要燒水煮飯,男主要更衣下田,準備開始新的一天。這時候,陽氣上升,夫妻不宜吵鬧動氣,以免影響一天的情緒。所以民間又有“五更雞犬宜相寧”的說法。

民間的很多說法來源於實踐,關於五更之間的講究很多,其實大都頗有道理,不少也被科學技術所證明。




h善若水


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是一句很有警醒勸誡人的老俗諺,是很有一些理的,要理解也下難,明白更,貪,食,色是什麼意思就易解了。

更是改變,改換,經歷,但在這裡是代表一個時間的概念。舊時以卯酉分晝夜,卯後為晝,酉後為夜,一夜分五更。19點到21為戌時為頭更,也即一更,二更是21點到23點的亥時,三更是23點到1點的子時。貪是貪得無厭,不知滿足,片面過度追求。食是食物食品食飯,可名可動。色是花色顏色,女人美貌,在這裡指色情性慾。

舊時人日出而作,日落而眠。一更不貪食,意為晚餐不要貪食過飽,晚食過飽而睡對睡眠對健康不利,凡事留餘,貪食無益反而有害。所以告誡警醒人,一更時不要貪食過多過飽為宜。三更正是夜深人靜人熟睡時,依中醫養生理論,三更子時,正是人體肝臟工作排毒時,在這時貪色性慾對肝臟排毒不利,是有損健康,不利健康的。從人的健康長壽來講,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是很對很有理的。這並非是不可食,不可色,只是在一更三更時要注意,更不要“貪”。


樹德漢碩


在過去古代,古人把更作為時間,一更正是現在的19點到21點,3更是23點到次日凌晨1點,這個時間段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要我們的身體健康有這密切的關係,因為夜間是人們休息的最佳時間段,是身體各項機能新陳代謝的最佳時段。到了晚上,我們的活動量減少,如果晚上你吃太多的食物,這樣會增加我們腸胃的負擔容易消化不良,使營養不能很好的吸收,容易造成營養過勝,變得肥胖,這人一胖各種富貴病就來了對身體非常不好,所以一更不貪食。

三更是休息的最佳時間,也是我們的肝臟排毒的時候,如果這個時間我們不好好的休息對肝臟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古人還認為三更是天地二氣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如果此時進行房事嚴重損害陽氣,使陰氣侵入身體,使陰陽失衡,對身體帶來嚴重的損害,所以三更不貪色。

看看我們的祖先對於身體養生是多麼的重視,在看看我們現在年輕人,加班熬夜追劇玩遊戲,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我們真應該好好像祖先學習,多多關愛自己的身體。


靈魂在書途


身體歷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當下物質生活逐漸富裕的環境下,人們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更為重視,不過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對於健康的重視依舊不如古人來得深刻。而關於這一點想必生長於農村的朋友對長輩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農村百姓往往將古人高深莫測的智慧加以歸納總結,形容了簡單明瞭的俗語,讓人讀來通俗直白。其中有一句說的便是“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五更不動氣”,雖然不能完全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能做到這幾點,也會對自己的身體大有益處。

“更”是古人的時間概念,不過古代的“更”並不是某個點而是指的一個時間段大約2個小時。一更正是現在的19點到21點,三更則是23點到次日凌晨1點,五更便是次日凌晨3點到5點。這三個時間段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夜間是人們休息的最佳時段,是身體各項機能新陳代謝的最佳時段。所以古人心中,夜間休息和早上早起同樣重要。

“一更不貪食”關於還是因為古人的生活習慣,古代不像現在徹夜燈火通明,尤其是民間百姓往往在天黑之後便要就寢。在這之前百姓們大多都會在日落歸家後用餐,隨後大家閒聚一起談天說地,差不多三更左右便要入睡好為次日早起做準備。所以三更作為睡眠的最佳時間,如果此時用餐無疑是犯了古人睡眠的大忌。我們今天常說的飯後不宜馬上睡覺也是源於古人的智慧,因為人在睡眠的時候身體的各項機體都會相繼進入緩慢的“休整”狀態,但腸胃因為剛剛進入了大量食物而被迫獨自“加班”,這便使得原本的平衡被打破。就好比某人長期加班,那他的狀態必然和周圍正常作息的人更顯憔悴一樣,所以古人雖然強調的是“一更”,但其實是適合任何睡前的時間,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三更不貪色”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條生活經驗,“三更”作為休息的最佳時間歷來都為古今人們所倡導。三更是肝臟的工作時間,此時不睡則和飯後睡覺影響腸胃工作一樣影響肝臟的正常運轉。不僅如此,古人還認為三更半夜是天地二氣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刻,而行房難免體力消耗,隨後身體變弱,“陰氣”則會很容易侵入身體,如此一來次日往往沒精打采。所以長期在三更的是貪色的話,往往就會給人以“身體被掏空”的印象。而古人根據其早睡的習慣通常認為行房的最佳時間往往在一更的時間段內,這樣既沒有影響正常的機體運作,也為次日早起預留了充足的睡眠時間,不過按當下的情況來看,恐怕得改到2更了。

而“五更不動氣”也不難理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五更不僅是讀書的時候也是人們起床後準備勞作的時間。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如果一起來就動怒發脾氣,不僅影響一天的工作狀態,還會嚴重影響身體的各項機能。早晨不僅是人們剛剛清醒的時候,也是身體各項機能適應新的一天的開始。早起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往往奠定了一天的情緒基礎,所以早起後的心情狀態要以平和為宜。

總的來說古人三句俗語充分強調了夜間休息的重要,良好的充足的休息時間對身體的影響不可謂是舉足輕重。雖然古人分別冠以“一更”、“二更”、“三更”的時間概念,但其實其中更深的作息時間觀念才是如今更值得我們深思的。





張繼勞


這個屬於中醫的養生理論

所謂“一更不貪食”,是指晚上一更天(19點至21點)的時候不要有太多進食,因為這時候按生活習慣,應該是“日落而息”的時間,如果大量進食,難免給腸胃造成負擔,讓身體無法正常休息,久而久之影響身體健康。

古代人講求清心寡慾,夜生活相對有限,而且由於糧食產量少,一直到宋代以前,人們都是一日兩餐,所謂“過午不食”。

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是要求人們節衣縮食,過緊日子,好緩解統治階級的壓力,另一方面,老百姓也確實是吃不飽飯,建國後所謂的“忙時吃稠,閒時吃稀”也是一個道理;

而所謂“三更不貪色”道理相仿。三更時分就是所謂的子時,按中醫養生理論,這時候是萬物復甦萌芽的時候,也是一天的開始,這時候應該養精蓄銳,而不是縱慾,那些通宵達旦飲宴的皇親國戚和上位者當然不理會這些,但尋常百姓子民能吃飽飯尚且不易,自然也沒有額外的精力和體力,更沒有“嗨起來”的物質基礎。

這就好像你現在吃不起豬肉,也就沒有閒暇理會星級酒店紅燒肉是否多放了油,配餐的高檔紅酒是否有假一樣……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另類文史


你好,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說一下我的觀點。

一更不貪食的意思是在晚上7點~9點的時候最好不要吃的過飽。人們常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因為在睡前吃很多東西,會給胃造成很大的負擔,很容易就會引發肥胖的現象,而且對腸胃的健康也不好。從醫學角度來看,這個期間的心臟正處於活躍階段,如果吃得過飽,血液和氧分都去幫助消化食物,所以會對心臟造成負擔,嚴重的可能會造成心血管供血不足。

“三更不貪色”則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條生活經驗,“三更”作為休息的最佳時間歷來都為古今人們所倡導。三更是肝臟的工作時間,此時不睡則和飯後睡覺影響腸胃工作一樣影響肝臟的正常運轉。不僅如此,古人還認為三更半夜是天地二氣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刻,而行房難免體力消耗,隨後身體變弱,“陰氣”則會很容易侵入身體,如此一來次日往往沒精打采。

這就是我的觀點,謝謝。


電力工作者


身體歷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當下物質生活逐漸富裕的環境下,人們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更為重視,不過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對於健康的重視依舊不如古人來得深刻。而關於這一點想必生長於農村的朋友對長輩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農村百姓往往將古人高深莫測的智慧加以歸納總結,形容了簡單明瞭的俗語,讓人讀來通俗直白。其中有一句說的便是“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五更不動氣”,雖然不能完全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能做到這幾點,也會對自己的身體大有益處。

“更”是古人的時間概念,不過古代的“更”並不是某個點而是指的一個時間段大約2個小時。一更正是現在的19點到21點,三更則是23點到次日凌晨1點,五更便是次日凌晨3點到5點。這三個時間段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夜間是人們休息的最佳時段,是身體各項機能新陳代謝的最佳時段。所以古人心中,夜間休息和早上早起同樣重要。

“一更不貪食”關於還是因為古人的生活習慣,古代不像現在徹夜燈火通明,尤其是民間百姓往往在天黑之後便要就寢。在這之前百姓們大多都會在日落歸家後用餐,隨後大家閒聚一起談天說地,差不多三更左右便要入睡好為次日早起做準備。所以三更作為睡眠的最佳時間,如果此時用餐無疑是犯了古人睡眠的大忌。我們今天常說的飯後不宜馬上睡覺也是源於古人的智慧,因為人在睡眠的時候身體的各項機體都會相繼進入緩慢的“休整”狀態,但腸胃因為剛剛進入了大量食物而被迫獨自“加班”,這便使得原本的平衡被打破。就好比某人長期加班,那他的狀態必然和周圍正常作息的人更顯憔悴一樣,所以古人雖然強調的是“一更”,但其實是適合任何睡前的時間,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三更不貪色”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條生活經驗,“三更”作為休息的最佳時間歷來都為古今人們所倡導。三更是肝臟的工作時間,此時不睡則和飯後睡覺影響腸胃工作一樣影響肝臟的正常運轉。不僅如此,古人還認為三更半夜是天地二氣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刻,而行房難免體力消耗,隨後身體變弱,“陰氣”則會很容易侵入身體,如此一來次日往往沒精打采。所以長期在三更的是貪色的話,往往就會給人以“身體被掏空”的印象。而古人根據其早睡的習慣通常認為行房的最佳時間往往在一更的時間段內,這樣既沒有影響正常的機體運作,也為次日早起預留了充足的睡眠時間,不過按當下的情況來看,恐怕得改到2更了。

而“五更不動氣”也不難理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五更不僅是讀書的時候也是人們起床後準備勞作的時間。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如果一起來就動怒發脾氣,不僅影響一天的工作狀態,還會嚴重影響身體的各項機能。早晨不僅是人們剛剛清醒的時候,也是身體各項機能適應新的一天的開始。早起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往往奠定了一天的情緒基礎,所以早起後的心情狀態要以平和為宜。

總的來說古人三句俗語充分強調了夜間休息的重要,良好的充足的休息時間對身體的影響不可謂是舉足輕重。雖然古人分別冠以“一更”、“二更”、“三更”的時間概念,但其實其中更深的作息時間觀念才是如今更值得我們深思的。


董師爺說


如題,有些朋友回答到說,一更的時候不要吃太飽,那後面一句則解釋成:三更的時候不要有夫妻生活。

那這裡兩個“貪”字則表達出了兩種程度的意思,定是不妥的。所以,也來回答一二,望給大家再做個參考。

1、時間點的知識

還記得前不久很火的《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裡面就很著重用日晷呈現了古人的計時方式。當時一臉懵的我,還特意找了一張古代現代時刻對照表,分享出來給大家看看:


回到我們這題,“更”是指晚上,一更就是晚上7點到9點,三更是晚上11點到凌晨1點。

2、貪食和貪色

貪,在古漢語詞典中釋義是“貪求、不知滿足的追求”。所以放在此句中就是,晚上7點到9點不要貪多了食物,到了晚11點到凌晨1點也不要貪求“魚水之歡”,但並非是說禁止🚫,而是要減少、有度。

為什麼呢?

3、一更不貪食

這一是和古時候人們的作息有關。農耕時代的他們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吃飯這件事情一定是要在天空變暗前就要搞定的,不然黑燈瞎火的做飯吃飯不方便。



二是在中醫養生學看來,若是晚上吃飯太晚或太飽,就會影響晚上的消化與睡眠。而且古人的另一句民言:“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也是希望大家晚上吃少點好,免得難消化堆積脂肪。

這久而久之就形成“一更不貪食”的習慣。

但這一點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說是件難事。首先工作時間一般就要六點下班,回到家在吃飯就基本在晚上七點後了。有些人還很喜歡“夜生活”“夜宵”,這也就導致了現在的肥胖成為社會問題。



從這一點上來看,古人的這句話是很有道理,也很值得現代人學習和實踐的,畢竟不管什麼年代,身體都是革命的本錢吶!

4、三更不貪色

三更時間,正是肝臟排毒楊的黃金時間,若是被用來行夫妻之事,一是會影響睡眠耽誤第二天的工作量,二是熬夜帶來的身體健康隱患。所以古人也是不提倡三更貪色。



看看如今的現代人,十個就有十一個是十二點之後睡覺的,無怪長期處於亞健康的人那麼多。所以在提高生活質量這塊,多讀讀古人的養生之法,知行合一,一定是獲益匪淺的。

最後再補充一句,古人這句俗語其實是: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不動五更氣。

凌晨3點到5點是五更,一大早起來神清氣爽,正是男兒讀書時,心胸一定要開闊,不要生氣哦。因為“氣大傷身”,不如用好心情開啟美好的新一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