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半生窮兵黷武,為何卻能比肩秦始皇?

琅琊山伯爵158


秦皇漢武,這兩個人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在位期間都是對內大權獨攬於一身,加強中央集權,剷除豪強,統一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手段簡單粗暴,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方法則更高明且收攬人心。兩人對外政策也是同樣一致,掃除北患,開疆拓土,窮兵黷武。二人也同樣好求神仙,以求長生不老,被方士騙了不知不少回。也都是濫用民力導致國內民生凋敝,盜賊蜂起。也都是把自己繼承人逼到死路,自己的兒子公子扶蘇與戾太子都不得好死。

所不同者漢武帝晚年能夠承認錯誤,下罪己詔,改弦更張,保持權力交接平穩過度,使國家和百姓得以重新修養,才有後面的昭宣之治。相對而言秦始皇就悲劇多了,二世而亡,畢竟秦始皇是開創者,吃了沒有前人經驗教訓的虧。


相忘於江湖7555


漢武帝是西漢王朝的第7位皇帝,公元前141年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時間長達54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廣泛而深遠的一位皇帝。

自從15歲當上皇帝開始,漢武帝就任性地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他在位期間,幾乎沒有停止過戰爭,所以說,漢武帝半生窮兵黷武一點都不過份。

中國歷史上,能夠和秦始皇比肩的皇帝不多,漢武帝應該算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早的一位。

有人發問:漢武帝半生窮兵黷武,為何卻能比肩秦始皇?這個問題從以下3個方面給予回答。

獨尊儒術:引領中國封建時代2000多年的正統思想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頒發詔令,大張旗鼓地向天下尋求治理國家的方法與謀略。

董仲舒響應詔令,寫了文章《舉賢良對策》呈獻上去。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國家的現實狀況有機融合,創立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嶄新的思想系統。

漢武帝對董仲舒的思想大加讚賞,很快將儒家思想確立為治國指導思想,並且頒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大國策。

從此以後,儒家思想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並且一直延續2000多年。

正是漢武帝的這一重大舉措,使得中國社會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也為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注入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家思想不斷豐富提升。直至今天,儒家思想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鑑價值。

降服四方:大破匈奴,為漢家王朝打出滿天霞光

千古一帝秦始皇,面對匈奴的兇猛騷擾,也只能修築萬里長城來進行抵禦。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差一點丟了性命。

白登之圍後,劉邦迫不得已,只得採用“和親”政策,來換取邊疆地區的安寧。

對待匈奴的騷擾,漢武帝豪邁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膽提出要求匈奴向中原王朝稱臣的皇帝。

從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多次派遣大軍進攻匈奴,其中重創匈奴的有3次。分別是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聲東擊西,派遣年輕的將軍衛青率領3萬騎兵,收復河套地區,並且清除了匈奴的駐軍窩點。

衛青乘勝追擊,從匈奴後方迂迴包抄,很快把匈奴的婁煩王與白羊王打得狼狽逃竄,使得長安重回安寧平靜。

公元前123年,漢朝與匈奴進行了一場激烈戰鬥。霍去病脫穎而出,這一年他18歲。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作戰勇敢。霍去病率領800騎兵對匈奴軍營發動突然襲擊,他一馬當先、奮勇殺敵,取得了完美大勝。

漢武帝封賞他為冠軍侯,並且特地為他建造一座豪華壯麗的大別墅。可是,霍去病卻對漢武帝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西漢對匈奴的主動進攻中,規模最大的是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分別率領10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從兩條路線攻擊漠北的匈奴單于。

衛青率領大軍穿過茫茫戈壁沙漠,一直打到現在蒙古的杭愛山脈,消滅敵人19000多人。

霍去病追殲匈奴左賢王,長途跋涉1000多公里,俘虜敵人74000多人,大軍到達現在的貝加爾湖。貝加爾湖今天已經屬於俄羅斯。

對於匈奴來說,漠北之戰是致命打擊。從此以後,匈奴跑到遠處躲藏起來,漠南再也沒有匈奴單于的統治中心了。

漢武帝抗擊匈奴取得一系列勝利,使得西漢帝國更加統一鞏固。長城內外,漢民可以毫無顧忌地放逐牛馬,草原上到處都是漢民飼養的家畜。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打出了漢王朝的凜凜威風,打出了漢王朝的沖天豪氣,打出了漢王朝的光芒萬丈。

直到幾十年之後的漢元帝時期,漢家大將陳湯仍然高呼: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疆域龐大:四方來拜,泱泱大國何等霸氣

只有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帝國才開始大破匈奴、遠征大宛、收復西域、攻下南越、吞併朝鮮,將西域正是納入中華版圖。

漢武帝時期,中國疆域東到大海、西至西域、南到南海、北至大漠,再加上臣服政權的領土,總共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漢武帝時期,中國是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

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高峰。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通往歐洲的路線最遠到達羅馬,通往非洲的路線最遠到達埃及亞歷山大港。

絲綢之路成為連接歐亞非的橋樑與紐帶,這是中國最早將目光投向了世界。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400多位皇帝,秦始皇當之無愧是“千古一帝”,漢武帝能夠比肩秦始皇,絕不是空穴來風、憑空臆造的,而是站在歷史風口的漢武帝用豐功偉績、蓋世功名樹立起來的高大形象,贏得了千秋萬代人民大眾的共同認可。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說起漢武帝和秦始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爭狂人四個大字。漢武帝為了打殘匈奴用了漢朝一代人為代價,而秦始皇更加的瘋狂了,秦始皇為了消滅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甚至影響中國的發展,但是讓人不解的是,為什麼都是窮兵黷武,漢武帝和秦始皇得到千古一帝的稱號,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漢武帝和秦始皇確實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秦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而漢武帝雖然前期贏的不少,但是在漢武帝統治末期,7萬軍馬照樣被匈奴全部剿滅。兩人在管理方面也非常的相似。區別在於他們的管理,漢武帝后期,他是國家越來越貧窮。再比如漢武帝是一個暴君,而喜歡在不考慮國家的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建造國家根本承受不起的功臣,比如漢武帝時期的“夜郎道”。宰碧茹,兩人都是文學愛好者,雖然兩人都沒有什麼能夠名流千古的名作。

不過,漢武帝和秦皇存在有很大的區別的。比如漢武帝雖然好戰,但是漢武帝確實對漢朝的江山,對中原做出了貢獻。比如打殘了匈奴,收復了南越,打通了西域。雖然好戰。

在文化方面漢武帝時實打實的做出了諸子百家,獨尊儒術的壯舉,甚至還有改革的軍制,將鹽鐵劃為國有。

其實漢武帝和秦皇的區就是理想和夢想的區別,漢武帝時用自己的實力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秦皇實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兩人都是千古一帝。


也都


大家還記得電視劇《漢武大帝》開頭時的那段話嗎?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的確,漢武帝大半生都在東征西伐,南征北戰。他不斷的戰爭殺伐,最終讓不計其數的漢軍將士戰死沙場,也讓大漢的國力極大的被消耗。所以,在某些人看來,漢武帝就是個窮兵黷武的屠夫。



但是,小編想說的是,一個帝國的尊嚴,一個民族的偉大,正是靠這窮兵黷武打出來的。而大漢民族千年的自信,也正是漢武帝給樹立起來的。

漢武帝在位期間,南平閩粵,攻滅夜郎,北擊匈奴,東征高麗,西通西域,將大漢之威儀遠播萬里,讓四周勢力臣服。



而漢武帝一系列偉大武功的背後,卻也是建立在偉大的文治基礎之上的。漢武帝在位期間,在中央通過中外朝制度的建立,加強中央集權;思想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促進了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同時,漢武帝頒佈推恩令之策,進一步消除諸侯國的威脅。



漢武帝的一系列舉措,從制度到思想上提升了漢帝國的凝聚力,使文景之治以來積累的國力得以全面展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不僅打出了漢朝的威嚴,更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所以,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秦朝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那麼,漢武帝促進大一統思想的形成,為中華開疆拓土,這些豐功偉績,也足以並肩秦始皇。



所以,秦皇漢武,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千古一帝!



這些歷史要讀


泱泱華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創造了許多個第一,功績政績為後代王朝樹立了楷模,漢武帝的影響力為何能比肩秦始皇,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政策的施行,秦始皇雖然說中國歷史上第一任皇帝,統一六國,頒佈各項一統政策,功績自然不必贅述,但他獨遵法家的做法,讓他被後世各個用儒家文化統治百姓的執政者黑了許多年。相比這方面,漢武帝就口碑非常好了,即使他半生的窮兵黷武基本耗盡了文景之治積累的全部國力,但他這個獨尊儒術的政策可謂一白遮百醜,一優掩百弊,儒家文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已經遠超秦始皇奠定兩千多年的政治基礎。




漢武帝

正因為儒家文化極大改善了社會風氣,漢王朝將中央集權緊緊攥在了手裡,促成了一系列利國利民政策的頒佈和實施,漢王朝成為中華歷史上值得回味和研究的輝煌年代。

董仲舒

武帝,之所以謂之武,主要因為他的軍事成就,第一次大規模利用武力替代和親政策,主動出擊,將匈奴外患退敵於千里之外,損其元氣,從國防上保證了漢王朝的繁榮。


李廣
衛青

漢武帝在外交上的成就影響至今,今日絲綢之路的基礎就是漢武帝當年主導外交的成果,派張騫遠赴西域各國,雖然初衷是為了軍事,但還是促進了漢文化與外界文化的交流。


張騫

以上各方面的政策和成就不僅僅對漢王朝的發展有現實影響,更對之後古代各王朝和今日的中國有著深遠影響。


深讀晚安


漢武帝的功績,後人是值得肯定的,放眼整個華夏史,漢武帝對歷史的貢獻值得彪炳史冊,毛澤東在《沁園春雪》裡也對漢武帝給與了肯定和讚賞: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漢武帝雄才偉略,其主要功績有:

1.驅逐匈奴,開疆拓土

匈奴自先秦時期就一直是華夏民族北方的大患,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不惜建築長城來防範匈奴的侵襲;趙國的李牧長期鎮守邊關,拒匈奴於沙漠;秦國在統一六國後,命蒙恬統領五十萬軍隊鎮守邊疆,防範匈奴;儘管華夏做出種種努力,但都未對匈奴產生致命的打擊,在漢建國初期,劉邦就被匈奴困於沙漠,差點傷命;這一切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發生根本的改變;

漢武帝重用衛青和霍去病,衛青漠北之戰,使匈奴元氣大傷;霍去病封狼居胥,使匈奴汗顏無容;河西走廊盡歸漢土,揚我漢威,凡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為漢土;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何等氣魄!自此,匈奴四分五散,四分五裂,散為殘部!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華夏大地湧現出了許多名門學派,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縱橫家、兵家、農家等等;多元的文化,使國家的治理帶來了無窮的麻煩和問題,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中華歷史進入一元文化的歷史圈;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大地,漢武帝歸一了華夏文化,江山和文化的二元演繹,使中華歷史的車輪能夠平穩前駛!

3.察舉制度,廣開教育

朕鳳興夜寐,嘉與宇內之士臻於斯路。故旅者老,復孝敬,選豪俊,講文學,稽參政事,祈進民心,深語預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今或至閨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雍於上聞也。

漢武帝時期,在人才的選拔上,以中央和地方相結合,並開設學堂,使國家人才源源不斷的湧出,代替了前史的門閥制度,促進了歷史的前進;



漢武帝是西漢時期頗具雄才大略的帝王,承文景之治而即位,為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和中央集權,進行了多方面的活動,在其統治期間,西漢達到鼎盛時期。然而武帝晚年,由於階級矛盾突出,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巫蠱事件引起太子劉據的武裝叛亂,終兵敗自殺。種種事例,使晚年的漢武帝深悔自己過去勞民傷財的做法。當桑弘羊建議募民屯田輪臺時,他下詔拒絕,不願再擾勞天下,並向天下下《罪己詔》;公元前87,武帝卒。


gaojja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在歷史發展的節點做了他該做的事情,所以他成了比肩秦皇的千古一帝。當然漢武帝還有幫他收拾爛攤子的兒子和曾孫

用乾隆來跟漢武帝做比較最能說明問題,兩人接了幾乎同等的王朝,做了幾乎同樣的事情。可是漢武帝卻是千古一帝,乾隆則成了千古罪人。

1、漢武帝和乾隆在位時間都相當的長:

乾隆在位60年、漢武帝在位54年。

2、漢武帝和乾隆都在前人的基礎上開疆拓土:

漢文帝、漢景帝給漢武帝留下一個內外安定國庫充盈的王朝。康熙、雍正給乾隆留下一個同樣的王朝。漢武帝奠定漢地基本範圍、乾隆奠定現代中國版圖。

3、兩人在位後期同樣做了禍國殃民的舉動:

漢武帝尋長生不老藥大興土木、又頻繁發動無意義的戰爭窮兵黷武、最後還搞出個巫蠱之禍大漢轉衰。乾隆盲目自大、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也同樣窮兵黷武、 奢靡成性。兩人都留了個爛攤子給後人。

4、漢武帝創造漢民族、乾隆帝發展漢文化至鼎盛:

漢武帝在劉邦、文景二帝的基礎上創建以漢文化為核心的民族“漢族”。乾隆雖然排斥漢臣,可漢文化確確實實是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以至於後來的滿洲皇帝、親貴幾乎完全拋棄滿語甚至討厭滿語。

漢武帝和乾隆一個位於封建王朝的開端,一個位於封建王朝的結尾。幾乎接手一模一樣的王朝,漢武帝時期正是漢文化、漢民族正處於形成階段,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奠定漢文化、開拓了漢地,創造漢民族所以成了千古一帝。

乾隆同樣在前人的基礎上開疆拓土,發展漢文化。可他卻在西方“工業革命”時期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盲目自大、窮兵黷武、奢靡成性。以至於清朝軍政腐敗最後難挽落後捱打的慘劇。(閉關鎖國並不是落後主因而是貪腐之風)

漢武帝因為有一個好兒子和一個好曾孫,在加上對漢民族的功勞所以名聲還是相當好的,而乾隆則有一個糊塗兒子和一個坑爹又坑爺的孫子,人們自然把鍋全往他身上推了。歸根結底能成為千古一帝除了個人實力和順應歷史的潮流運氣成分也是要有的,假如乾隆和漢武帝調換或者工業革命晚個幾百年,乾隆有可能也能成為千古一帝。


苟或


評價一代君王,歸結也就兩方面,文治和武功,漢武帝的一生,都在以舉國之力殺伐征戰,他沒有像以往的漢朝皇帝一樣採用有愛的方式通過和親的方式來維護帝國的和平,而是選用戰役來使敵方屈從。 但是對於他的,在史書中,大多是功大於過,他一生做出的成績,後世之君鮮有之。

一,軍事天賦過人,知人善用

匈奴侵擾由來已久,在位54年期間,一改前任君王懷柔政策,與匈奴鬥智鬥勇,多次派遣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尤其是霍去病,年紀輕輕功績斐然,一舉打通河西走廊,為西域各民族與漢民族經濟文化的交融創造了條件。漢朝版圖也越來越大,成為世界強國。

二,強化中央集權

自從平底“七王之亂”以後,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也就是允許各諸侯王將土地分給子弟,諸侯王位由嫡長子繼承,還可以採用推恩的形式。

三,改革幣制,開通絲綢之路

任張騫為中郎將,出使西域,開闢了鏈接東到長安,西到羅馬帝國,最遠至埃及亞歷山大的貿易通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穩定金融,將地方鑄幣權重歸中央,一舉解決了長期以來貨幣混亂地方私自鑄造貨幣的問題。

《漢書》評價劉徹“雄才大略”,在中國史書中,秦皇漢武是相互鏈接的,他的政績,對整個西漢歷史以及社會進程,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小哲侃史


中國歷史上可以稱“千古一帝”的帝王只有始皇帝嬴政一人,但可以稱“千古明君”的帝王卻有不少,而漢武帝就是其中當仁不讓的佼佼者!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一詞中也有秦皇漢武的說法。

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有一半時間都在用兵打仗,但是用“窮兵黷武”來形容漢武帝也是不準確的,當時大漢朝所面臨的外部局勢是相當嚴峻的,使用武力也是逼於無奈。

漢武帝作為一代明君,他的歷史功績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政治上: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頒佈“推恩令”,雖然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者是秦始皇,但真正得到發展和鞏固是在漢武帝手中實現的。

(二)軍事上:漢武帝數次對匈奴用兵,將匈奴人驅逐到漠北一帶,從此不敢再犯大漢邊界,這就為西漢贏得了相對和平的環境,為之後的“漢武中興”打下基礎。

(三)經濟上:開闢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大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繫,將中華文明傳播到西域各國乃至全世界,中華帝國威名遠揚。

(四)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自此以後,無論王朝如何更替,儒家思想始終貫穿整個封建時代,這種“忠君愛國,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思想讓中國無論經歷多大的動亂,最終依然會走向統一。

雄才偉略的漢武大帝讓大漢王朝真正樹立起了威嚴,正所謂:“犯大漢天威著,雖遠必誅”!這是何等的氣魄!相比於短暫的秦朝,東西兩漢延續四百餘年,對世界的影響至今優在。

秦皇漢武,同為中華民族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無需誰比肩誰,更無需誰超越誰,他們都是劃時代的開創者。



悠悠華夏五千載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是漢景帝之子,他的母親王氏在懷他的時候,夢見太陽落入懷中,漢景帝聽到後大為欣喜,高興地說“這時貴者的象徵”。漢景帝即位後,劉徹出生。

前元四年,劉徹被封為膠東王,而當時的太子還是他同父異母的大哥哥,漢景帝的長子劉榮。前元七年,劉榮的太子位被廢了,劉徹的母親王氏榮登皇后的位置,同年,劉徹被封為太子。劉徹的太子之位與其姑母館陶大公主有很大關係,王氏和館陶公主一起商議,讓劉徹迎娶館陶公主的女兒陳阿嬌,而在諸位之爭中館陶公主去支持劉徹。歷史上著名的《金屋藏嬌》故事來源於此。

後元三年,漢景帝逝世,太子劉徹即皇帝位。而這時的漢朝已經建立60多年了,經過文景兩帝的治理,休養生息,使天下百姓富足,民心安定。但是,漢景帝時期爆發的七王之亂使得漢武帝對於諸侯王國們始終不放心,分裂因素依然存在。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允許諸王把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後來,又用藉口一次就削去一大半的諸侯國,這些措施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經常會藉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很多人不願意接任丞相的職位,為了更好的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檯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他還設立刺史官職,監察地方。在經濟上,將金屬冶煉、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統一由中央管理,禁止其他諸侯國鑄錢,更改幣制,穩定了金融,更將地方的財政重新歸於中央管理,這對於以後各朝各代乃至到現在都有很大的影響。

為了能夠選賢任能,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

為了能夠溝通西域各國,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將西方的樂曲、魔術,還有汗血寶馬、大宛馬傳入中國。而中國的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傳入西域,歷史意義重大。

另一個讓漢武帝不放心的就是匈奴人。漢朝初期,匈奴人經常南下襲擾漢朝,搶掠百姓,迫使漢朝與他們和親,向他們提供鹽鐵、絲綢等物品。最著名的就是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圍困與白登山七天七夜,無奈之下,與匈奴和親。漢武帝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他要讓這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徹徹底底的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

為此,他選用人才,破格任命衛青、霍去病為將,多次對匈奴進行出擊。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貴族以兩萬騎入侵上谷(河北懷來縣)、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率3萬騎出雲中(內蒙托克托縣),西至隴西(甘肅東部),收復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衛青採取迂迴進攻的方法,從後路包抄,一舉趕走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長安的威脅。元朔五年(前124年),衛青率騎兵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凱旋而歸。衛青被提升為大將軍,成為全軍統帥。 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戰鬥中又湧現出一位18歲的將領霍去病。他是衛青的外甥。一次,他一馬當先,率領800騎兵突進匈奴營地幾百裡,取得大勝。漢武帝據此封他為冠軍侯,給他造了一座闊氣的房子,讓他去看。霍去病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甘肅山丹縣東南胭脂山)西進,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同年夏天,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內蒙古居延海),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同年,匈奴貴族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裡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發動的漠北戰役規模最大。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10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郡(內蒙呼和浩特東南)和代郡(河北蔚縣)出發,共擊匈奴單于於漠北。漠北之戰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匈奴被迫北徙漠北並西遷,至此,不敢再向南一步。漢武帝取得抗擊匈奴的戰爭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次決定性的戰役,打的匈奴人遠遁,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為了保持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漢武帝派李廣利遠征大宛,一路聲勢浩大,沿途小國紛紛歡迎,到了輪臺,閉城緊守。漢軍強攻數日,攻破城牆,屠了輪臺。後直襲大宛,破其外城,大宛統治集團內部終於發生內訌,大臣們殺死大宛王,表示臣服,從此大宛服屬西漢。後又破車師、樓蘭、龜茲、莎車等國。

漢武帝還派軍遠征朝鮮,設置了樂浪郡(約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玄菟郡(約在今朝鮮咸鏡道)、真番郡(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約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很顯然,“漢四郡”的設置,說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後又開拓閩越,漢在南越設立南海,儋耳、珠奎、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9郡。閩越遂亡。至此,長期處於半割據狀態的東越、南越地區,均歸屬漢朝,南邊的疆域到達今天越南的南部。後又開拓西南,出兵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漢朝在滇國境內設益州郡,賜滇王印,令其復長其民。至此,漢朝基本上將西南夷地區納入其統治範圍。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統治了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

漢武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大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漢書》評價他“雄才大略”,在中國歷史上,“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之後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評價他說:“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