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時真的是被雍正賜死的嗎?歷史上的弘時結局如何?

李鑫


弘時真是被雍正賜死的嗎?雍正一份奏摺批語道出真相。



二月河先生的小說《雍正皇帝》和以此改編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三阿哥弘時想要和弘曆爭奪儲位,不惜收買匪徒刺殺弘曆,事情敗露後,雍正為了保證皇位能順利交給弘曆,強忍心中痛苦用三尺白綾賜死了弘時。這是小說和電視劇藝術加工的情節,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


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個兒子,因為兩個哥哥早早夭折,他實際上是雍正的長子,史料中關於他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只是說他“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無封”,死於雍正五年八月初六,乾隆繼位後才恢復了他的宗籍。但他因為何事被削宗籍,又是怎麼死的,一直是個謎團,加上近些年文藝作品的渲染,更是撲朔迷離。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雍正到底是怎樣處置弘時的。莊親王允祿在乾隆剛繼位時的奏摺為我們提供了一些信息: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在處置了允禩一黨之後,雍正又下旨說“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將他出繼給允禩當兒子,並和允禩一樣削除宗籍,交給履郡王允祹約束養瞻。奏摺中還提出弘時當初獲罪是受到允禩一案株連,與本身獲罪是不同的,乾隆感念兄弟之情恢復他的宗籍。



莊親王的奏摺說明:

第一,弘時是受允禩株連;

第二,雍正最早給弘時的處罰是將他過繼給允禩,斷絕父子之情;

第三,弘時雖然被削除了宗籍,但雍正還是將他和允禩一家區別對待,他的境遇要比允禩的兒子要好的多。由此可見,雍正並沒有將弘時處死,弘時應該是受處罰後憂鬱染病而死。


那麼弘時又是因何事受到允禩的牽連呢?如果說僅僅是因為“年少放縱,行事不謹”,給他一些小小的處罰即可,削宗籍這樣的處罰顯然太重。事情的真相我們可以從雍正五年九月初六日,也就是弘時死了一個月後,雍正帝在一份奏摺的批語中一探端倪。

雍正在批語中說"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很顯然,雍正帝認為自己的親子骨肉與死敵胤禩等人勾結在了一起。


雍正繼位後對一眾兄弟進行了嚴酷的打壓,不光引起世人非議,就連他的兒子弘時、弘曆他們也不贊同他的做法。不同的是,弘曆將這一想法深深埋在了心底,到了繼位之後才給叔叔們平反,而弘時則率直任性,他一直對允禩等人抱有好感,對父親對叔叔的打壓流露出異議,這自然引起雍正的不滿。

雍正繼位後對弘曆的器重也引起了弘時的嫉妒和不安,他因此倒向了允禩一黨的懷抱,想借助允禩的勢力與弘曆相抗衡,他也因此成了反對派,走向了雍正的對立面。

至於像文藝作品中所說是因為謀害弘曆,則是不可能的。


如果真是那樣,乾隆應該對他恨之入骨才對,怎麼會感念兄弟情深一繼位就撤銷雍正的處分,恢復了他的宗籍呢?所以,雍正處置弘時不是因為兄弟之間儲位的爭奪,而是雍正與弘時的矛盾已經升級成為維護與削弱皇權的矛盾,是父子之間的皇權鬥爭,弘時也就絕難容於雍正


歷史早知道


弘時是因雍正而死,但並非雍正賜死。

愛新覺羅·弘時,雍正皇帝第三子。康熙四十三年生,雍正五年去世,當時僅有二十四歲,可以算是英年早逝了。

影視劇中,特別是《雍正王朝》為了戲劇化的情節,將弘時被賜死放在了電視劇的最後一集,也就是雍正帝臨終之前手刃第三子,以為弘曆登基做準備。其實時間錯位的,不符合史實。那麼,歷史上的弘時真的是被雍正帝賜死的嗎?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首先來看一下弘時的結局。關於弘時的傳記,史書中多不見專門記載,《清史稿·世宗諸子》中所記載的弘時也只有寥寥數語:

齊妃生三子,弘昀、弘時、弘盼……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當然《清史稿》中並未說明弘時是雍正五年去世的,而他去世的時間記錄在了玉牒之中:

第三子弘時……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卒,年二十四歲。”

通過這兩條史料,我們可以瞭解到弘時在雍正五年的時候,被削除了宗籍,並隨後去世了。

那麼他因何而死,是被雍正帝賜死的嗎?顯然,單憑這兩條史料是沒有辦法獲知如此之多信息量。這便需要從其他史料中尋找。

《清高宗實錄》中有這樣一條記載:乾隆登基之後,頒佈了一條赦免弘時的恩詔,其中只提到了: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

通過這條史料我們能知道,弘時僅是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而導致犯錯,若果真是十惡不赦的罪名,乾隆皇帝也不會在登基之初就將他恩赦。那麼,他在當時是因何觸犯了雍正帝的呢?

這在後來允祿等人的奏摺中有相關的瞭解,其中指出了弘時當時被過繼給了允祀,後因允祀獲罪而撤去了黃帶,削去宗籍,並交給了允裪養贍。至弘時去世之時已經時隔一年多了。也就是說當時在削除三阿哥宗籍之時,並未有直接賜死,而是交給了允裪養贍。那麼三阿哥之所以獲罪是因本身為允祀的繼子所致。而並非參與到了允祀集團爭奪皇位的鬥爭之中。

或許正如乾隆皇帝所說的是受到了牽連的吧。至於弘時被削除宗籍,肯定內心也經受了諸多煎熬,以致最終鬱鬱而終。

可以說雍正帝是弘時去世的原因,但弘時並非直接被雍正帝賜死的。就雍正初年來看,雍正帝一生只有十個兒子,而當時留下的且已經成年的就只有弘時了,從年齡上來看,他是最有希望繼承大統之人。試想如果弘時當時表現的很好,雍正皇帝也不至於將他交給允祀或者允裪。但也不至於如《雍正王朝》裡講的,打算殺父弒弟這般的謀逆之事。

應該提到的是,當時曾靜在給雍正皇帝列出的罪狀中,僅有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也並未說其殺子。

綜合來看,弘時只不過是皇位之爭的一個犧牲品罷了。


夕陽下的晚楓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雍正並未賜死弘時。  

據《清皇室四譜》的記載:“弘時長大,且已有子,忽於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後人認為弘時為雍正帝賜死,多是因為對此句的誤解。  


事實上,弘時並沒有被雍正帝處死,但確實受到極為嚴厲的懲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甫登皇位的乾隆帝頒諭:“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

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

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乾隆帝的上述話語,使人認為弘時被削除宗藉,是因行為放縱所致,但其具體緣故,卻

又語焉不詳。值得注意的是,《清高宗實錄》有意不載其後莊親王允祿等人關於恢復弘

時宗籍的奏摺,而它則是澄清弘時之死疑點的有力史證。  

允祿等人的有關奏摺如下:

“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謹奏,為欽奉上諭事。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月奉上諭,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

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

具奏。欽此。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臣等查三阿哥從前原因阿其那獲罪株連,與本身獲罪撤去黃帶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篤念兄弟之誼,欲仍收入譜牒,於情理允宜。應欽遵諭旨,將三阿哥仍載入玉牒。俟命下之日,交與宗人府辦理可也。謹奏請旨。依議。” 


允祿等人的奏摺表明: 

第一,弘時是因允禩之事牽連獲罪。  

第二,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以前,雍正帝已將弘時逐出紫禁城皇宮,勒令他

去做允禩之子,宣告父子之情已絕。  

第三,弘時受到上述嚴懲後,並未按照雍正帝的希望改變立場,因而與皇父的關係愈加

惡化。於是雍正帝對弘時的懲治進一步升級,四年(1726年)正月將允禩撤去黃帶,從

玉牒除名,二月,對弘時做了同樣處理。  

第四,弘時被撤去黃帶後,由其皇叔允祹約束養瞻。這比允禩親子弘旺在其父獲罪

後“發往熱河充軍”,繼而又被長期拘禁的境況,尚強出許多。弘時為雍正帝所殺之

說,不能成立。

巧言令色自誤自敗 慾火燒的越陷越深

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

這大概是雍正最後一次和弘時談話,所以,他顯然也很有些衝動。他看也不看弘時地

說:“朕其實半點也不‘聖明’。殺張廷璐時,你一句話都不說,朕只是覺得你這人心

太‘忍’。

總覺著你畢竟是朕的親兒子,得寬縱時且寬縱,能包容時就包容吧。朕當時曾想,也許

讓你掌上大權,你或者會安份一些。好比一條狗,餵飽了它,它還能再咬人嗎?卻不料

你竟然這麼狠心,先想到殺弟弟,進而又要殺父親……你你你,簡直是古今天下最貪婪

暴虐的衣冠禽獸了!”

弘時自盡了,他在臨死之前還留下了一封絕命書。可雍正皇上看也不看,就把它扔在火裡燒了。

很明顯!!是聽了讒言 想先殺乾隆,後殺父王雍正!!!自己當皇帝!!!


江水趣談


所謂的弘時被雍正賜死,來源就是前些時間很火的電視劇《雍正王朝》,劇中弘時為了得到太子之位,想方設法找人殺害自己弟弟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雍正為給弘曆登基鋪平道路,不得已賜死弘時。

其實這個電視劇是經過藝術加工,為了讓劇情更加跌宕起伏,真實歷史上的弘時,並不是被雍正賜死,而是自己作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繼續分析。



一、能力不及弟弟弘曆而嫉妒

弘時在雍正的幾個兒子中排名老三,可是他的前邊兩個哥哥早夭,弘時就成為長子,按理來說在雍正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會是弘時,可惜這個孩子在各方面綜合能力上與自己的弟弟弘曆相比有所欠缺。

所以雍正自然對能力出眾的弘曆更加欣賞也更加照顧,曾經在登基大典之後還專門給弘曆喂一塊肉,證明雍正對弘曆愛之切,情之深。

這一切弘時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逐漸產生嫉妒之情,希望能夠有機會證明自己或者得到雍正的賞識。


二、投向八爺懷抱,政治站隊錯誤

在古代皇權之爭中,最害怕的就是政治站隊錯誤,因為一旦隊伍站錯了,你後邊有多努力就有多悲慘,而弘時偏偏就要站錯隊伍。

本來雍正對八爺黨還有所防備,擔心八爺黨對自己的皇權產生影響,自己兒子弘時倒好,背離老爸倒向對手八爺黨。當時弘時是希望藉助八爺黨的力量輔助自己成為太子,可惜如意算盤打錯了,八爺黨本來就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還因此把弘時連累。



雍正最後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將弘時過繼給八爺當兒子,弘時只有接受自己悲慘的命運,原本到達這種程度,弘時已經夠慘,可惜他還要繼續作死。

面對自己的叔叔們被雍正囚禁,弘時與弘曆內心都有所不同想法,可是弘時偏偏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要說出來,他主動找到雍正,教育雍正說應該對自己的兄弟們好一點,不要那麼殘忍。

試問哪一個皇帝受得了這種刺激,何況還是自己的兒子,於是雍正火冒三丈,再次對弘時進行處罰,直接把他削除宗籍,從此以後弘時可以說是真的一無所有了。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

面對這種結果,弘時實在想不通,最終抑鬱而終,但是他的死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作的,跟雍正有多大關係呢?好在他死後弟弟乾隆還給他恢復宗籍,也算對得起他這個哥哥了。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清高宗實錄》

結語

人要放聰明一點,時刻保持警惕,千萬不要走錯路,有時候走錯一步路,就永遠回不了頭!



嗔痴歷史觀


歷史上的弘時並不是被雍正賜死的,他只是被雍正削除宗籍,最後鬱鬱而終的。弘時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性格原因,又有能力問題,更有政治敏感性不強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說弘時不得善終完全是咎由自取。

和弘曆爭儲時處於下風

清朝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並沒有像前朝一樣把年齡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比如順治就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康熙就是順治的第三子,雍正就不用說了。弘時前面還有幾位哥哥,但都早亡,所以弘時可以算是長子,但是在能力上他並不如小他幾歲的弘曆。據史書記載,弘時性格放縱,並不討喜。相反弘曆小時候就非常的聰明,博聞強記,深得康熙喜愛。所以在雍正繼位之後,就隱隱的向外展示了要立弘曆為儲的跡象。比如雍正在登基大典回宮當天,就單獨召見弘曆並給了弘曆一塊肉吃,還曾兩次派弘曆去景陵祭拜康熙。弘曆的得寵讓弘時漸生不滿,慢慢的對自己的父親產生了怨恨。

投向敵對陣營,政治敏感性差

眼看儲君之位離自己越來越遠,弘時漸漸有點心灰意冷了。恰在這時,八王爺突然向他投來了橄欖枝,讓他爭儲之心又重新燃了起來。雍正登基之後,仔細思考了明朝滅亡的原因,除了政治腐朽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經濟不行。導致經濟窘迫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養了一大批只吃飯不幹活的皇族,時間一長,養的人越來越多,這讓朝廷不堪重負。雍正知道這也是清廷將要面臨的問題。所以一上臺他就進行改革,讓旗人自己養自己。起始並不順利,八王爺趁機向他建議讓關外四位旗主進京好對他們進行整頓,雍正不知有詐自然同意。其實八王爺的目的就是讓這四旗到京後和他裡應外合,然後搞八王議政。當然光有這四旗肯定不行,還必須掌握豐臺大營的控制權。於是八王爺找到弘時,允諾如果將來八王議政,必選弘時為王位繼承人。弘時經不起誘惑就按八王爺的計策協助八王爺掌控了防衛京師的大營。雖說八王議政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弘時的政治敏感性不高,試想一下即使八王議政成功,最後還會留果實給你摘嗎?以雍正如此精明的人,事情的前前後後他肯定都會搞得清清楚楚。最終他為了懲治弘時就把他過繼給八王爺,並轟出紫禁城,徹底的斷了父子之情。

認不清形勢,丟掉最後一根稻草

本來父子倆還有緩和的機會,畢竟弘時是雍正的親生兒子,政治上不給他機會,讓他富貴一生還是沒有問題的。真正讓雍正徹底放棄弘時應該是他大逆不道的一番話吧。雍正四年,朝廷舉辦宗祠祭祀活動,這時弘時不知道犯了什麼毛病,突然為囚禁於宗人府的八王爺等人求情,說什麼先帝希望看到兄弟和睦,意思就是希望雍正能念手足之情放八王爺一馬。這不就是質疑雍正做的不厚道嗎? 雍正當場大怒,最終把弘時削除了宗籍。沒多久弘時就鬱鬱而終了。

由此可見,以弘時的能力、政治手段遠遠達不到一個君主的標準,雍正沒立他為儲還是非常正確的


醉在江南茶香時


愛新覺羅·弘時,滿族,(1704-1724),清朝雍正帝第三子,乾隆帝的異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抑鬱而終,年二十四歲。

弘時的死是康熙晚年八王奪嫡鬥爭延續的一個結果。雍正即位後,開展了一系列改革,但八王黨卻處處阻撓,屢教不改,因此惹怒了雍正,受到了毀滅性打擊。而弘時也因為自己的野心,與弘曆爭奪帝位,和八王黨關係曖昧,互相利用,因此,也受到雍正的嚴厲處罰,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令弘時為允禩之子。後弘時因年少放縱,行事不謹慎而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抑鬱而終,年二十四歲。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後,追復弘時的宗籍。

第一個提出雍正殺子之說的是曾任清史館協修的歷史學家唐邦治先生,他在民國時的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譜”一書中提出弘時被“削宗籍死”也就是削宗籍的當日賜死。而雍正四年弘時就已被撤去黃帶也就是等於削去了宗籍,而弘時的死亡時間是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這中間可是差別了一年。所以說弘時被雍正帝賜死的說法我認為不正確。


親親要幸福666


愛新覺羅弘時是雍正第三子(序齒),乾隆弘曆的異母兄。

《雍正王朝》中,弘時幼不好學,年少放縱。雍正登基之後,一直想著謀害弘曆取而代之,甚至投身於雍正政治對手八爺黨集團。

縱觀電視劇中弘時,簡直毫無可取之處。科場舞弊案,本是弘時洩題賣題,卻讓張廷璐做了背鍋俠;利用弘晝誤傳聖旨為自己逼宮做掩護,然後將所有罪責推到弘晝身上;逼宮失敗後,要殺隆科多滅口;弘曆江南微服私訪時又派殺手刺殺弘曆,而且以殺手全家為人質,失敗之後全部滅口。

對此,雍正是看的清清楚楚,最後不得不行不義之事,親手毒殺了弘時,為弘曆登基掃除了最大的隱患。

上面是電視劇中的情節,那麼真實歷史當中弘時結局如何呢?

真實歷史當中,弘時雖然沒有被雍正賜死,但是下場比電視劇中更慘。《清史稿》記載: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削宗籍,生不入宗門,死不進祖墳,在古代這是比死更嚴厲的刑罰。死,你還留有一個名字,削宗籍之後,你連名字都沒有了,這個家族已經不承認你了。

史書當中並沒有記載弘時做過什麼事情,突然之間就受到雍正懲罰,這和廉親王胤禩不無關係。

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初五日,胤禩被革去王爵,撤出佐領。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被革去黃帶子(清朝親王以下宗室皆束金黃帶,以示身份),由宗人府除名。這樣胤禩已經不屬於愛新覺羅氏子孫了。

二月十八日,雍正將弘時過繼給胤禩,從玉牒除名。這一下就把弘時的前程完全斷絕,連做個普通人的機會都沒有了。

三月初四日,胤禩改名“阿其那”,不管“阿其那”是何意思,但肯定不是夸人的。做了這樣人的兒子,可想而知弘時多麼抑鬱。

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日弘時鬱鬱而終,年僅二十四歲,無後人。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弘時到底做了什麼,為何雍正要對親兒子下此毒手?史書沒有記載,關於弘時的評論,只短短留下八個字——年少放縱,行事不謹。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有一總兵弟弟犯罪了,總兵上折請求雍正處分自己。

雍正在批覆中說過這樣的話:“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這說明弘時肯定做了令雍正十分忌諱的事情。

雍正死後,乾隆弘曆登基,準備將弘時再次納入宗籍,令大臣商議。

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雍正十六弟)等大臣回覆如下:

從允祿等人的回覆來看,弘時是因胤禩之事牽連獲罪,但並沒有像胤禩子女那樣被髮配,而是交給允祹(雍正十二弟)看管,也算是雍正最後的仁慈吧。

站在雍正的角度來看,弘時確實其心可誅,你可以和弘曆爭奪皇位,但作為皇帝兒子,你不能站在政治對手一方,你可以不幫我處理朝政,但是你不能破壞我的新政。只能說弘時是咎由自取。


別酒流年


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弘時因為得到他八叔胤禩的支持,要和弘曆(乾隆)爭褚最後被雍正親手給處死了,那麼真實的歷史也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弘時在《雍正王朝》中爭儲的歷史背景是真實的,但正史中弘時並非被雍正賜死,這個事還得從雍正秘密立儲說起,雍正元年,剛即位的雍正就把傳位給弘曆(乾隆)的密旨寫好藏於匾後,雍正以為做的天衣無縫,可是在幾個月後就由他親自洩露了。


幾個月後,正是康熙的週年忌日,雍正並沒有去,而是讓十三歲的弘曆(乾隆)代表自己前去祭拜,這在封建社會的傳承上尤其是帝王家是一種強烈的信號,這對有先天優勢的弘時來說應該是一種莫大的打擊,弘時本來是雍正的第三子,但他前面兩個哥哥早就夭折了,弘時這個時候已經成年,而且結婚了,在他的心理上自己在雍正的心裡還不如一個未成年的弘曆,心裡肯定已經產生了對雍正立儲的猜測。

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雍正二年,康熙忌日,雍正依然讓弘曆代表自己前去祭拜,這就充分說明了雍正的心意,要是說弘曆第一次代表雍正祭拜時弘時還對儲位心存幻想,那麼這次則再一次印證了他的猜測,使他對儲君的夢想完全破滅了。



這個時候再加上胤禩的鼓動,那兩個人肯定是一拍即合,但後來雍正帝在清理政敵胤禩時發現了弘時和胤禩有牽連,遂將弘時趕出了皇宮,並把弘時過繼給胤禩做繼子,這裡要將雍正的心理活動作個說明。


雍正這麼做的意思是你(弘時)不是和胤禩關係好嗎?為了爭儲位和他聯起手來對付我和弘曆!那麼你就去做他的兒子吧!但雍正這麼做的用意是假如你弘時這時撇清和胤禩的關係,那麼我可以不追究你,但弘時這時站在了胤禩一邊。

據記載,雍正四年,雍正將胤禩抄家併除去黃帶,意思是從皇室宗普上除去了這個人的名字,懲罰可謂相當嚴重,隨後,又將弘時撤去黃帶,交給雍正的十二弟允裪約束看管,這種懲罰應該是雍正已經對弘時失望透頂的表現,到雍正五年,弘時死在了允裪府上。因此說雍正賜死弘時一說是不成立的。

只是後人在渲染皇權爭奪中加深了這樣的描述。


學史


歷史沒有記載雍正賜死弘時,多半弘時是因為前途無望,鬱鬱而終的。事實上,雍正也沒必要賜死弘時,因為他早已對弘曆的皇位構不成任何威脅了。

根據史料記載,弘時於雍正四年二月,被雍正剝奪黃帶子(清朝皇室身份象徵),交十二弟允祹看管。在此前,雍正已經以弘時行事不謹放縱為由,命其為允禩子,逐出紫禁城。而四年二月時,允禩被剝奪宗籍,作為允禩的“兒子”,弘時也被處以同等待遇。很快允禩被剝奪宗籍,賜賤名阿其那,死於禁所。雍正五年,弘時也被正式革除宗籍,不久弘時去世,時年二十四歲。


史料對弘時死因沒有任何交代。所以有人猜測,他是被雍正賜死,為的是能給弘曆即位鋪路。實際上,根本沒這個必要。

第一,弘時已經不具備繼承人資格


弘時被命作允禩子,可見是因為其與這個雍正頭號政敵過從甚密,引發雍正的憤怒。所以乾脆將他送給允禩做兒子,斷絕父子之情。所以,弘時連皇子都不是了,還怎麼對弘曆構成威脅?此舉一出,就是徹底將弘時排除出了皇位繼承人行列。進而,弘時被剝奪黃帶子,革除宗籍。這樣,他連愛新覺羅氏的人都不是了,徹頭徹尾廢人一個,還能有什麼波瀾?已經如此了,雍正又何必殺他?畢竟是親兒子,虎毒不食子啊。

第二,弘曆即位已經有了制度保證


除了弘時這方面,弘曆本身也有了足夠的保障。那就是雍正建立的秘密立儲制度。鑑於九子奪嫡的慘烈,自己即位後屢受詬病,雍正設立秘密立儲制度。事先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入傳位詔書,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等到自己駕崩,取出密詔,直接可以確定繼位之君。這個方法既能確保繼承人不會產生分歧,又告誡皇子和大臣們,不要想著奪嫡,儲位早定,保護了自己認定的繼承人。同時也防止繼承人因為獲得太子身份而忘乎所以,驕傲放縱,走上康熙朝廢太子胤礽的老路。

所以,廢掉弘時的地位,又給了弘曆足夠的保障,弘時無法構成任何威脅,雍正又何必再殺弘時呢?至於弘時的死,應該是看著自己前途無望,鬱鬱而終吧。


伊耆角木


按照主流觀點來說:雖然雍正和弘時素來有嫌隙,但雍正沒有理由殺死弘時,另外,根據現有史料記載,雍正殺死弘時的理由也並不充分,因此可以大膽推測,弘時應該是過度打擊、抑鬱而死。


先看看雍正對弘時做出的處罰。雍正四年,以弘時“年少放縱”、“行事不謹慎”為由,將其過繼給自己的政敵允禩,直接轟出了紫禁城。除此之外,弘時還因為允禩的牽連,而被撤去黃帶,從玉牒中除名。這樣的打擊對一位志比天高的人來說是巨大的。

另外,雍正疼愛弘曆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甚至傳言雍正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就是因為康熙寵愛天資聰穎的弘曆,愛屋及烏,最終才將皇位傳給雍正。為了保證弘曆能順利繼位,避免“九龍奪嫡”的慘狀,雍正即位之初就改變了立儲制度,這讓作為長子的弘時一直惴惴不安。

可最後秘密建儲最終還是因為雍正的一些做法而洩露了。雍正元年,在康熙帝週年祭辰時,雍正並不親至景陵祭奠,而是派遣年僅13歲的弘曆代其前往,這個舉動可不得了,因為在清朝,在位皇帝特遣未來皇帝向昇天皇帝祭祀,意味著奏告王朝百年大計已定,弘曆儲君的位置已經敲定。

在這種狀況下,弘時對父親也是心生怨恨,他對儲位已不再抱有幻想,在怨恨的驅動下,正式倒向允禩一方。如此看來,弘時此時已經站在了雍正的對立面,肯定是不能容忍的,但這也不足以說明雍正就能下定決心殺了自己的親兒子。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整理得,弘時雖然因為允禩獲罪,先後被除去玉牒、撤去黃帶,但其他的處罰並沒有太重,比如撤去黃帶後將起交由皇叔撫養、管教,這與允禩親兒子直接被“發往熱河充軍”,後來又被長期拘禁的狀況要好的多,由此可見,雍正對兒子儘管生氣,但還不至於殺了他。

關注“微歷史看客”每天更新歷史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