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一個朝代都名將如雲,唯一宋朝沒有名將?

586一米


有宋一朝,朝堂政治崇文抑武,看《水滸傳》裡的稱呼就能明白,那時候對軍人的稱呼是“賊配軍”。軍人的社會地位低下,朝堂上講究士大夫與皇帝共天下,讀書人的地位空前高漲,而文人與武人政治形態天然對立,在文人執政的情況下,武人被打壓就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記載歷史的那杆筆是握在文人手裡最有力的武器,這樣的意識形態之下,史書中對武人的著墨甚少,看起來遠沒有歷朝歷代的武將故事那麼精彩紛呈,也就不難理解了。


半暖半夏半流年2530


宋朝沒有名將?這恐怕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偽命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歷史上的名將有很多:王翦、白起、樂毅、項羽、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但是宋朝就沒人能進入名將榜?

宋朝至少有幾個人能進入名將榜:岳飛、韓世忠、狄青。

一、所謂名將:

1、要有功績,在歷史上留下許多赫赫有名的戰爭,如項羽的破釜沉舟;霍去病將匈奴人徹底的趕出了漢朝。

2、在歷史上要有知名度。韓信、項羽、霍去病等人在歷史上都有相當的知名度。難道岳飛的知名度還不夠?在中國歷史上能夠超出岳飛知名度的武將,人數還真不多。

3、要沒有汙點。有很多武將也都很厲害,但是如果其留下了汙點,則不可能被列入名將之中。

而宋朝的岳飛、韓世忠、狄青完美的符合這一要求。

二、是什麼造成這一誤解的呢?為什麼會有宋朝無名將這一說法的?

1、宋朝“崇文抑武”的政策給人的錯覺。宋朝從開國伊始,趙匡胤就搞了“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所有開國武將的兵權。在北宋一朝,武將的地位一直都相當底下,百姓恥於當兵。作為全國軍人的頭頭樞密使狄青,在上朝的時候卻還遭受到文官們的嘲笑,哪怕是比他低幾級的文官。

既然整個社會的風氣都不喜歡當兵,那麼名將的輸出額就有限。在整個北宋一代,除了開國時期的楊家將,中期的狄青和王韶,後期就是西北地區的種氏家族。

2、名將岳飛的慘死。岳飛在南宋開國的前十幾年躥升極快,從一個小兵到大帥,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也打過很多次大戰,岳家軍曾一度打到了開封城外40裡的朱仙鎮,是趙構和秦檜用了十二道金字牌才逼回岳飛。如若不然,岳飛的理想“直搗黃龍府”是否會實現呢?正是因為岳飛死得太早,而且是被奸臣害死的,讓人覺得其功績應該遠遠不止於此,應該還有更高的成就,才有了這一說法。

三、宋朝有名將

宋朝有名將,前面已經說過了,論知名度,歷史上能夠超出岳飛的沒幾人。所以,宋朝沒名將是一個偽命題。


憨逗與殭屍


宋朝沒有名將?你是搞笑吧?!宋朝猛將如雲!將星如天上繁星璀璨奪目!宋朝年年征戰,並且與外族戰鬥無數,怎麼可能不誕生名將!

以下內容參考《宋實錄》《宋史》《遼史》《後資治通鑑》等。

第一,楊家將,世代割據麟州,楊老令公楊貴重(楊業),號稱楊無敵,至今山西他的廟裡橫匾寫著,天下無敵四個字!他兒子楊六郎楊延朗,威震契丹,望風披靡,戰無不勝,楊家七郎個個名將,楊老令公和四郎楊延玉戰死疆場,銘記史冊。楊老令公他老婆折太君(折讀佘,就是佘太君),他倆公元946年成婚,也是名將,他老婆弟弟,折御卿,世代割據鄜州,力抗西夏遼國,名將,她外甥孫女折夫人,名將,皇帝親自下詔冊封嘉獎她的勇猛善戰,

楊軍折家雖然是割據軍閥,但是為大宋抗擊西夏契丹,立下汗馬功勞,兩家名將如雲!

第二,種家,世代名將如雲,大小種讓西夏契丹金國聞風喪膽,征戰千里,他們麾下,更是名將如雲,

名妓梁紅玉擊鼓助陣丈夫韓世忠大破金軍,震動金國,讓大宋反守為攻,韓世忠就出自種家西軍的精銳,白鋌兵,

韓世忠,真,南宋第一名將

第三,岳家,岳飛就不用我吹了,他岳家子孫特別能吹,朱仙鎮那種小戰鬥都吹成神,不過岳飛,確實是一代名將,岳飛韓世忠是集選兵練兵用兵一身的戰術戰略都具備的全面型將軍,衛青霍去病韓信陳咬金李靖等都不夠全面。

第四,狄青,百戰百勝,無敵的將軍,故事太多,我也不吹了

第五,趙家,趙匡胤本身就是名將

第六,吳家,吳家將星璀璨,

……算了舉不過來,太多




東北虎男323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就呵呵了!宋朝沒有名將,還唯一?這也沒誰了,您這玩笑開的有點子大啊!您不能因為宋朝是個懦弱的朝代,周圍鄰居只要能站起來的,都能掐吧他兩下,就否定人家沒有名將,這不科學!

畢竟您再羸弱,沒有三五個大將把手,早被人家滅成了渣渣,也挺不了三百一十九年的時間不是。就這時間跨度比大明和滿清只多不少,畢竟這兩位連三百年都沒有跨出去不是。

那麼今個借這題目,咱把這事掰扯掰扯。

北宋名將

咱說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階段。

老話說南宋無相,北宋無將,咱先不提這話對不對,先把南宋擱一邊,就說這北宋。

北宋時期,別人不提,岳飛知道不,韓世忠知道不,這都是名將,雖然離著絕世名將差點,是名將您不能否認吧。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岳飛咋就不是絕世名將了,而韓世忠人家又差哪裡了?”

您看,您說這話明顯帶著氣了不是。岳飛嶽爺爺在滿清之前,那是武聖,就憑這個咱也不能貶低,再說俺這人壓根就不會往老祖宗的臉上整黑不是。

但名將這倆字的含金量更加註重的是戰績,岳飛嶽爺爺這戰績有點少,要怪只能怪宋朝的環境,重文輕武,這要是把岳飛擱漢武帝,秦始皇這樣雄才手裡邊,背靠這樣的雄主,戰績?那信手捏來啊!

岳飛武聖當之無愧,這戰績再多點,絕世名將這絕對跑不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那為嘛武聖這個頭銜滿清之後就不叫了呢?”

好奇是吧?其實這有嘛好奇的,還不是因為岳飛是抗擊金朝的名將,滿清是女真建立的,而金朝也是女真人建立的,開頭那滿清還叫後金。

明白了吧,岳飛做的事遭人恨上了,所有滿清的統治者就把岳飛從武廟裡移了出去。

而同為武聖的關羽,因為和滿清沒啥關係,所以十二個皇帝有八個對關羽進行了十三次封諡。

所以擱現在,人們一提武聖,就說關羽,其實在之前岳飛也是武聖。

哎!俺就把不住這嘴巴,一說又扯遠了。

咱接著說題主的事。

咱先從北宋開國的時候說,別人不說,就說這宋太祖趙匡胤,這也是個名將的主。當年號稱一條軍棍打下四百軍州的人物。

這您不能否認吧!要不也不會有啥黃袍加身的事發生,把大周改成了他的大宋。

當年趙匡胤手底下的名將那也是如雲,不然就憑一個趙匡胤也不會把大唐留下的大分裂五代十國給整趴下不是。

畢竟五代十國雖然是小點,但您就說哪一個好啃,他沒一個不是!

俺給大傢伙點點趙匡胤手底下的這些個大將,您比方說潘美和楊業。

一說這兩人,估計有人扯嗓子喊:“這不就是潘仁美和楊家將嗎?”

別,那是小說,潘美確實把楊業給坑了,但楊家將也沒小說說的那麼多。在以前的問題當中,俺說過這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瞅瞅。

那麼其他的名將有嗎?有,呼延贊,李繼隆。

咱說說這呼延贊,不僅有膽還勇猛,經常說自己個就願意戰死在敵軍之中,在自己的身上紋“赤心殺賊”手裡使用的兵器就重大十幾斤。

多說無益,《呼家將》說的就是人家的家裡邊的事。

再說李繼隆,這可是儒將啊,咱說呼延贊勇猛,而李繼隆不僅猛,還多智。

當年西夏這貨厲害,手裡拿倆把叉子耀武揚威的那叫個不要不要的。結果落到李繼隆的手裡邊,追著西夏的李繼遷跑,坑的李繼遷都沒地躲,恨的他不要不要的。

當年第一次幽州之戰失敗,咱就說了兵敗如山倒,通常情況下幾十萬大軍,能跑回來幾萬就不錯。

可人家李繼隆不僅全須全尾的回來了,還在回來的路上,把摸著後背找便宜的遼軍打的稀里嘩啦。

您要再往前推,當年他帶著三百人去剿邵州鬧事的蠻族,對方數千人,而且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樣樣具備,您瞅他,除了刀就剩下盾了,啥也沒有。

就這頂著對方的毒箭衝鋒,憑著三分之一的傷亡就幹掉了對方。

咱說一個將領,不是進攻型的就是防守型的,而這李繼隆不僅能攻還擅守

1004年遼軍南下,這就爆發了澶淵之戰。宋真宗在寇準的一力支持下,這就準備親臨澶淵。

先讓李繼隆探路,結果遼軍數萬騎兵可就到眼跟前了。

李繼隆到也不怕:“來就來吧,誰怕誰呀!”

這就擱澶淵北邊列陣,等著對方來攻打。

得咧!遼兵到這裡就打住了,進不的分毫。遼軍壓根就拿不下這地。

是名將不。

滅南唐,破契丹,西征党項都有人家的蹤影。

再有大帥哥狄青,這不用俺介紹了吧,每次上戰場都整一青面獠牙的面具,敵人瞅見這張面具,那是聽著傷心,聞者落淚啊!

是名將不!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說“宋朝無名將"的人簡直是不懂歷史,張嘴亂說!

宋朝十大名將

  十: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 興國州永興(今湖北省陽新縣)人,南宋名將。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吳玠與敵對壘數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而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

九:王堅,南宋抗蒙名將。嘉定十一年赴棗陽,加入忠順軍。秘密潛入蒙古軍造船之地,燒燬其船支二千餘。寶佑二年,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廣安等地擊敗蒙古軍。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王堅調集民夫,修築釣魚城。開慶元年,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珏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蒙哥派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為王堅所殺。蒙軍攻打九月不下,蒙哥為旋風火炮受創而死。蒙軍被迫撤退,史稱釣魚城之戰。

八:韓世忠(1089年—1151年),陝西省綏德縣人,字良臣,兩宋之際的名將,漢族,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129年,金兵再次南下,突破長江天險,攻破了建康(今南京)等重要城鎮,躲在杭州的宋高宗趙構又要逃跑。韓世忠面見高宗,慷慨陳詞:“國家已丟失河北、河東、山東諸地,再把江淮丟掉,還有何處可去?”韓世忠僅用八千軍隊,困敵十萬兵馬於黃天蕩,戰四十八天,殲敵萬餘。此戰意義非凡,激起了江淮人民的抗金情緒,使人民看到了金兵並不可怕。韓世忠因黃天蕩戰役以巧制敵,其威武雄姿和將帥風範傳遍江淮地區。

七:劉錡(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南宋抗金將領。劉錡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順昌之戰是南宋初抗金的重要戰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將領劉錡指揮,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城邑防禦戰役。整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40年5月25日至6月1日,歷時6天,經過3次戰鬥,擊潰金軍的前鋒部隊;第二階段從6月7日至6月12日,歷時6天,劉錡率全城軍民與兀朮親自率領的金軍主力決戰,取得了順昌保衛戰的最後勝利。劉錡慷慨深毅,有儒將風。宋史上說: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後世史書認為南渡名將以張、韓、劉(劉光世)、嶽並稱,其中卻未包括劉琦。事實上張俊的人品實在不好,而劉光世更是庸才一個。比起這兩個,劉錡無疑更能稱得上名將之謂。即使是同岳飛相比,劉錡也不遜色。

六:曹瑋(973—1030年),字寶臣,北宋大將,戰功卓著,官至御史大夫。名將曹彬之後。公元9世紀吐蕃帝國滅亡了,但是在西域,吐蕃的貴族軍事集團仍然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北宋帝國建立後,吐蕃集團和宋帝國,西夏帝國之間關係錯綜複雜,時戰時和。公元1011年,李立遵大怒動員了3萬多精銳鐵騎,準備攻打宋朝。頓時邊關謠言紛紛,形勢吃緊,曹瑋積極準備戰事,上書朝廷要求增兵。兩軍決戰於三都谷,宋軍以少勝多,斬首萬餘,取得輝煌勝利。三都谷之戰,宋吐關係上重要的一戰,以宋朝的勝利載入了華夏的戰爭史冊。從此吐蕃就很少騷擾宋朝,直到王韶發動河湟戰役前關係一直比較和睦,可以說這一戰打出了宋吐之間的和平,曹瑋對此功不可沒!

五:李繼隆

  李繼隆(950—1005年),大宋名將,李處耘長子,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人)以蔭補供奉官。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參與平定後蜀、江南,有軍功李繼遷擾邊,與田仁朗等率兵擊敗。從曹彬徵幽州,破契丹兵。 端拱元年冬,遼軍派“戰神”耶律休哥再次大舉入侵,攻克涿州,陷長城口。李繼隆領兵北上增援不敵耶律休哥,宋軍退保北平寨。耶律休哥領八萬精騎繼續南下,陷滿城,南下祁州。李繼隆再次赴戰,路上遇敵激戰之後斬獲不少,最後依據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兩軍進行決戰,遼軍大敗,橫屍遍野,宋軍一直追擊到滿城,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

  四: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累累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令,諡號武襄”。

  三: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初年將領。在北宋統一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曹彬是郭威張貴妃的外甥。後周顯德五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於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上將軍。

二:孟珙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於棗陽(今皆屬湖北)。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13世紀初至中葉的中國大地上,南宋相繼與衰亡的女真金國、新興的蒙古汗國發生了激烈的民族戰爭。在這段波瀾壯闊、金戈鐵馬的歷史中,孟珙就是宋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從普通的下級軍官做起,與父親孟宗政憑藉戰功成為抗金名將,最後攻破金國都城,親手俘獲金國末代君主的遺骸。金國滅亡,蒙古又大舉入侵,妄圖消滅宋朝。孟珙再次擔起重任,統領南宋兩大戰場(南宋四大戰區:川蜀、荊襄(又稱京湖)、淮西、淮東),率領宋軍浴血奮戰,全力抵抗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確保南宋挺過了宋蒙戰爭的前十餘年。他作為南宋的擎天一柱,建立起一體化的防禦體系,將後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保衛南宋政權、使南宋人民免遭蒙古軍戰火荼毒的宏偉事業中。無論戰功還是品德上,他都是一位偉大英雄。

  一: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表達了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跪射俑


曹彬、潘美、李繼隆、範延昭、曹瑋、狄青、張亢、章楶、種諤、种師道、王韶、宗澤、張俊、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劉錡、張浚、虞允文、畢再遇、吳玠、吳璘、孟珙、餘玠、王堅、李庭芝、張世傑……這些名將都被就著汴梁樊樓的美酒吃了嗎?

雖然宋朝重文輕武、積貧積弱的狀態客觀存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名將,反而在宋朝的320年間,名將層出不窮,為保衛國家與民族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上面列的名單中還沒有列入楊業、李繼宣、王德用、尹繼倫、劉昌祚、呼延贊、荊嗣、王珪、張岊、岳雲、牛皋、楊再興等並非主將或者只是以個人武勇著稱的將領。

竊以為這樣帶有主觀誘導性的問題非常不好。


談古論金


你這樣提出問題,我猜你並不是不知道岳飛是宋朝的,而是你想做一個拋磚引玉的事情,“引誘”人家都來嘲諷挖苦你一通,再給你列出一個宋朝名將名單,然後你好死皮賴臉的偷偷抄錄下來——

想一想,宋朝“壽命”是中國統一王朝中最長的之一,前後總共長達三百十九年,北宋時一百多年裡一直在和遼國、西夏進行軍事對峙,中間遭到金國入侵,前後和金國打了一百多年,後期南宋時抗擊蒙古進攻四十多年,你說再怎麼差勁,這個王朝也難免會冒出一些強悍名將吧?事實上,宋朝的軍事名將大概是中國曆朝歷代數量最多的,沒有之一。

下面我提出宋朝的十大名將,我還是從一到十吧。

第一當然是岳飛,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將,他的簡介我這裡就不列出了,網上有太多他的介紹了,岳飛曾經被譽為民族英雄,不過現在官方似乎已經不承認他為民族英雄了,但不少網友還是熱捧他的,我對岳飛既有敬慕一面,也有非議一面——敬慕他,自然是其抗金大業可謂功勳卓著,但他死忠趙家王朝且不說,還因此殘酷鎮壓了不少南宋起義的農民軍,其實這也是他最早為趙家王朝建立的軍功,也是最早為自己的升遷博取到的第一塊墊腳石;此外也因為他死忠趙家,結果被陷害,可謂含冤而死。

第二孟珙,孟珙出生將門,是左武衛將軍孟宗政的第四子,他被後世譽為抗金名將、抗蒙名將、南宋軍事家,他早年跟隨其父親參加了不少抗金戰鬥,後來蒙古大軍入侵,他

孟珙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事歷史學家譽為“機動防禦大師”。 做官至樞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後封漢東郡開國公。淳祐四年(1244年),他還兼知江陵府(轄境約當今湖北省枝江市以東,潛江市以西,荊門、當陽二市以南地區)。後以寧武軍節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後特贈太師、吉國公,諡號“忠襄”。

第三曹彬。曹彬是北宋的開國名將,後周太祖郭威張貴妃外甥,他為宋太祖開創北宋統一大業建立了不朽功勳,先後參與了滅亡後蜀、遷宣徽南院使、滅南唐、伐北漢、攻遼國等多場戰爭。雍熙三年(986年),跟隨宋太宗攻打遼國,作為東路軍主將,他孤軍冒進、兵疲糧乏,導致岐溝關之戰大敗,坐罪降為右驍衛上將軍,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魯國公。宋真宗即位後,遷任樞密使。鹹平二年(999年),他逝世,享年六十九歲,追贈中書令、濟陽王,諡號武惠。其孫女成為宋仁宗皇后,再追封太師、尚書令、冀王。其曾外孫女成為宋英宗皇后,改封魯王。北宋一百多年,曹彬可謂第一名將。只不過當然,名將也只是勝利的時候多,失敗的時候少而已,世上沒有常勝將軍,那隻出現在故事裡。

第四狄青。狄青作為北宋時期的一帶軍事名將,後世以他為主角的評書不少,比如《狄青全傳》,雖然沒有《岳飛傳》那麼名動天下,但也算是明清小說中名作之一了。狄青出身貧門,少年入伍,臉頰上有刺字,善於騎射,被人稱為“面涅將軍”。宋仁宗時,他憑藉戰功,一直做官至延州指揮使。他英勇而善於謀略,在宋夏戰爭中,他曾經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親自衝鋒陷陣,因而立下了卓越戰功。他和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人關係不錯。他一生經歷了二十五場戰鬥,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後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可惜,在宋朝重文抑武大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團都頗為猜忌狄青,最後狄青出判陳州,不久抑鬱而終。宋仁宗賜予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第五李繼隆。看來李繼隆是個頗有點霸氣的人,他竟然字霸圖,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他屬於北宋初年的將領、外戚,樞密副使李處耘的長子、明德皇后的長兄。李繼隆在宋太祖時以恩蔭補任供奉官,但不是因此以為此人就是無能之輩,請看他後來的戰功:參與攻滅南唐、北漢,並在第一次幽州之役中頗有斬獲,以功授鎮州都監。隨後他隨大將崔翰、潘美於滿城、雁門兩次擊敗遼軍。雍熙二年(985年),党項首領李繼遷擾邊,李繼隆率兵將其擊敗。次年,再隨大將曹彬北征幽州,並全師而還。自此可以看出,李繼隆實在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大將之材。當然,還是那句話,世上沒有常勝將軍,他在宋軍於君子館戰敗後退保樂壽,受到了宋太宗責罰。但端拱元年(988年)至端拱二年(989年)間,他又接連在唐河之戰和徐河之戰中大敗遼軍,使當時的宋遼戰爭形勢為之一振。淳化五年(994年),以河西行營都部署西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次年,任靈、環十州都部署,可惜後西征無功。宋真宗即位後,他被解除了兵權,加使相銜出守鎮安軍。澶淵之戰時,受任駕前東西排陣使,與大將石保吉統軍抵禦遼軍。景德二年(1005年),李繼隆去世,年五十六。獲贈中書令,諡號“忠武”。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宋理宗時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人這樣評價他:“李繼隆為人謙謹,通曉音律,喜讀《春秋左氏傳》,且禮待儒士。又擅長騎射,智謀過人,征戰南北數十年,為一時名將。”

第六曹瑋。曹瑋即曹彬第四個兒子,即上述被我們譽為宋朝第三名將的曹彬,那真可謂“虎父無犬子”了。曹瑋少年時便跟隨父親在外任職。宋真宗即位後,他改知渭州,馭軍嚴明,賞罰立決。他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襲擊破李繼遷,並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李繼遷死後,曹瑋上疏請趁機攻滅李氏政權,可惜朝廷不批准。他乾脆親自率軍帶回了歸降的河西大族,迫使李德明不敢妄動。此後與秦翰破章埋族於武延川,分兵滅撥臧於平涼,屢立戰功。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瑋於三都谷大破其軍,斬獲頗多。曹瑋倒是頗有點常勝將軍的運氣。此後他累遷至宣徽北院使、籤書樞密院事。後因宰相丁謂(這個丁謂也是北宋時的奸相之一)誣陷,連續被貶直至知萊州(萊州知州)。晚年曆知青州、天雄(軍)、永興(軍)、河陽軍,其官最後是彰武節度使(北宋節度使已經沒有什麼實權了),封武威郡公。天聖八年(1030年),曹瑋去世,年五十八。獲贈侍中,諡號“武穆”,後世遂稱其為“曹武穆”。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昭勳崇德閣,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七劉錡。劉錡是南宋初年的名將,瀘川節度使劉仲武的兒子。劉錡從小就隨父征戰,宋徽宗時為閤門祗候(最底層的品級官之一)。南宋建立後被授為隴右都護,多次戰勝西夏,頗具威名。後遇上一代明臣張俊慧眼識才,獲得提拔,參與了富平之戰。又扈從宋高宗,兩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馬軍司最高長官)。紹興十年(1140年),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將完顏宗弼軍,並派兵協助岳飛北伐。次年,於柘皋之戰再破金軍。此後被罷去兵權,兩知荊南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老病而無功。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獲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武穆”(一說武忠)。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贈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詩集》,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七首。瞧瞧劉錡,同樣是抗金名將,岳飛大概只要稍微頭腦活絡一點,不那麼迂腐,就不會這麼早被陷害而亡,如果岳飛不那麼早死,也許南宋還可以再堅持多年,也許可以制止宋蒙聯盟,在金國的長期制約下, 也許,蒙古國被耗盡資源,宋朝說不定重獲新生,甚至因此而強大起來,說不定北伐成功 ,重新一統中原……說不定……說不定,還是那句話,人活著一切皆有可能。

第八韓世忠。那,看看韓世忠的一生結局,實在要好過岳飛很多,韓世忠和岳飛曾經幾乎做到同等地位的軍官,他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也是出身貧寒,十八歲時就應募從軍。他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又在平定各地叛亂中作出重大貢獻。韓世忠為人耿直,不肯依附權臣秦檜,曾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史稱其“固將帥中社稷臣也”。我覺得這有點過譽韓世忠的,岳飛被冤死,他得享晚年,鳴不平恐怕也是躲在屋裡的。韓世忠後累遷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封爵鹹安郡王。可謂做到頂了。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遊西湖以自樂。瞧,這才是他的真面目,岳飛就是學不會這一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諡號“忠武”。後配饗宋高宗廟廷。宋理宗時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明清時期更配享歷代帝王廟。今有詞作《臨江仙》、《南鄉子》等傳世。

——“中興四將”裡,一個是奸臣,即張俊,他甚至參與了陷害岳飛的勾當,豬狗不如,但另外兩個即韓世忠和劉光世,則都是老狐狸,以前我看到關於岳飛被害的論文,曾經提到韓世忠對岳飛被招入朝廷,他其實有所感覺,卻默不作聲,沒有力阻岳飛,他是可以勸阻岳飛冒失回京的,尤其不帶兵回京,就算不願意帶兵,岳飛完全可以找藉口不回應皇帝的召喚,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岳飛其實也隱隱感覺到了被人陷害,可能要被殺了,他還是回去了,還害得一個兒子一起被害死。所以儒教幾千年,真的把很多中國精英人物教誨成了傻子、笨蛋、迂腐至極。就憑岳飛之死,就足可證明儒家文化是多麼的腐朽。

第九王堅。又是一位抗金名將。嘉定十一年王堅赴棗陽,加入了忠順軍。他秘密潛入蒙古軍造船的場所,燒燬蒙軍船支二千餘。寶祐二年,在抗蒙總指揮餘玠的率領下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廣安等地擊敗蒙古軍。他被提拔,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開慶元年,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珏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蒙哥派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為王堅所殺。蒙軍攻打九月不下,蒙哥為旋風火炮受創而死。蒙軍被迫撤退,史稱釣魚城之戰。這一段介紹,叫你想到了什麼?沒錯,《神鵰俠侶》裡郭靖夫婦協助襄陽軍民抵抗蒙軍進攻的情節,與其何其相似乃爾。《神鵰俠侶》裡的情節是虛構的,很可能其故事原型就是王堅的守衛釣魚城之歷史事實。王堅後以功封寧遠軍節度使。再後調任湖北安撫使等職,因遭賈似道(有一個南宋大奸臣)排斥,景定四年三月,改任和州知州兼管內安使,景定五年三月,鬱憤而卒(其鬱憤自然是因為奸臣當道)。諡忠壯。

第十吳玠。有人將吳玠和岳飛相提並論,岳飛名聲在後世格外響亮,和其被奸臣害死有直接關係,但論軍功和實力,吳玠其實不遜於岳飛。有人為其抱打不平,質問為什麼他沒有被評為中興四將之一。吳玠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開始領兵抗金,他與其兄弟吳璘都以勇猛和謀略知名,先後歸屬於曲端、張浚麾下。富平之戰失敗後,吳玠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史稱“微(吳)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吳玠淘汰掉不少冗員、開源節流,廣設屯田、修復廢堰,與胡世將創轉般折運法,使糧儲充足。後官至四川宣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吳玠病逝,年四十七(唉,古人名將長壽的不多)。追贈少師,諡號“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

——以上是被譽為宋朝十大名將的,其他名將還有很多,比如高懷德、慕容延釗、呼延贊、潘美、楊業、楊延昭、種世衡、宗澤、梁紅玉、牛皋、畢再遇、李庭芝、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張俊、劉光世、符彥卿、鄭恩、趙匡胤(他雖然是皇帝,可也是宋朝開國名將之一)、焦贊、辛棄疾、楊政、吳璘、孟宗政、張憲、李綱、楊再興、貢祖文、虞允文、魏勝、秦鉅、姚興、王庶、王德、郭浩、李彥仙、張威等等等等。


天淞子


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名將——比如秦朝的蒙恬,漢朝的衛青、霍去病。而兩宋數百年時間裡,除了特殊情況下出現岳飛和韓世忠等極少數名將以外,兩宋在常態化時期,幾乎沒有名將——尤其是北宋。北宋和西夏有過長達百餘年的宋夏戰爭,但是在戰爭期間,宋朝方面很少有堪比蒙恬、衛青這樣的將領——雖然也有狄青這樣的將領,但遠不能和蒙、衛等名將相提並論。


這其中的原因,小編認為,宋朝的太祖、太宗皇位皇帝責任很大。

宋太祖:制度改革者

兩宋缺乏名將,主要原因,要從唐玄宗時代說起。

唐玄宗在位期間,大唐帝國邊塞戰爭頻繁——僅唐玄宗一朝,大唐就和吐蕃、南詔、阿拉伯等國家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為了保證邊將能及時調度戰爭需要的人力、物質,唐玄宗設立節度使制度,讓邊將有了地方的軍政大權。這一制度起初保證了大唐的武功赫赫,但與此同時也助漲了邊將的實力,從而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以及之後長達百餘年的中唐、晚唐藩鎮混戰。到唐哀帝在位期間,軍閥朱溫直接廢殺唐哀帝,建立後梁王朝,由此拉開了五代十國混戰的序幕。

北宋建立之後,宋太祖意識到,想要避免中唐以及五代的悲劇,指望天子多麼英明神武顯然不切實際——畢竟,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後周皇帝柴榮何等英明?但繼承人軟弱無敵,最終導致江山易主。


因此,宋太祖考慮從制度設計上,結束五代十國的歷史。

於是,在宋太祖、太宗兩代大宋天子的努力下,宋朝朝廷遏制了武將的勢力,在制度上,虛化節度使權力,將地方軍政權力分拆,同時,也針對宋軍實行原子化政策——讓將領和士兵保持陌生狀態。

這一系列制度,保證了兩宋政權沒被武將推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宋軍的戰鬥力,最終,導致了武將被埋沒——畢竟沒有業績支持,哪來的蓋世名將?

價值觀:趨勢武人向文

在制度設計上,宋朝統治者防範武將。同時,在價值觀方面,兩宋社會也不斷打壓、貶低武將,甚至對武將出身的高官進行排擠。

比如北宋將領狄青,因為抗擊西夏有功,被宋仁宗所重用。結果很快引起北宋文官的排擠,狄青由此感到恐慌,最終鬱鬱而終。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成為讀書人,做文官成了有條件人家的首選,當兵、做武將屬於被動選擇,這也是導致宋朝沒有名將的原因之一。


藤樹先生


你這題目問題太大。宋朝有的是名將。而是並不是每個朝代都是名將如雲。

晉朝的名將有幾個?隋朝的名將有幾個?清朝的名將有幾個?可以說,百分九十九的人說不上五個來。

反倒是宋朝的名將很多。

最有名的就是岳飛中國人誰不知道韓世忠,有名不楊家將,有名不?另外還有吳玠、吳璘、劉琦、孟珙等等。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將。

宋朝不敢說名將雲集,但是名將也不少。


上將噯福斯


除了南宋中興四將稍有表現 整個宋朝確實沒有獨擋一面、能打打仗的大將 沒有如同漢唐時衛青霍去病李靖那樣進行大戰的人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代:趙匡胤的一幫兄弟,如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趙彥徽、羅彥瓌等,都是在後周時期和趙匡胤一起建立功勳,杯酒釋兵權之後,就沒有作戰記錄。

北宋建立,基本上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的戰功:滅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真正的主帥就是趙匡胤,只是沒有親自率兵而已;979年趙光義就親率大軍意圖奪取幽雲十六州。

這個時期的大將,如果說有,那麼只有潘美、曹彬符合資格。潘美是滅北漢的主帥,曹彬是滅南唐的主帥。至於作為楊家將的楊業,是作為潘美的副將存在,不能喧賓奪主。

潘美、曹彬也是宋遼戰爭中表現突出的大將,此後的澶淵之盟、宣和北伐等宋朝都沒有將領表現超越二人。

宋夏戰爭

第一次宋夏戰爭,宋朝基本處於敗局,最後不得不以慶曆和議結束戰爭。

第二次宋夏戰爭,以夏毅宗李諒祚受傷而告終。

第三次宋夏戰爭:

1071年王韶的熙河之戰表現不錯,以奇計、奇捷、奇賞著稱,看似收復了不錯土地,但並沒有和西夏發生大戰,因此算不得獨當一面的大將。

1081年李憲指揮的20萬宋軍五路伐夏因為缺乏糧草和攻城器具問題而無法攻克西夏重鎮靈州。

1082年永樂城之戰因為種諤坐視不救導致宋軍20萬戰死。

第四次宋夏戰爭,西夏小梁太后與夏崇宗李乾順在平夏城之戰中因為大雪而導致人困馬乏而失敗。

第五次宋夏戰爭,童貫、种師道在橫山之戰擊敗西夏,以西夏臣服而告終。

宋夏戰爭也就是王韶、李憲、童貫、种師道四人表現突出。但如果以獨擋一面的大將和大戰來看,就只有李憲和童貫二人。種諤坐視宋軍被滅,更無資格。

李憲有擊敗吐蕃木徵和五路伐夏之功,童貫有收復燕山之謀、平定方臘、橫山之戰之功。

說下狄青。狄青在西夏作戰中並無大戰,也無成名戰。狄青的成名戰是征服大南國之戰。其中的歸仁浦之戰是雙方的決戰之戰。此戰大南國軍死2200人,被俘虜500人,被俘虜官員57人。

狄青是出名,但大戰則無。大南國(今越南涼山一帶)國力並不強,人口最多幾萬人,戰死、俘虜差不多3000人,大南國軍基本上就沒有幾個了。農智高在此戰後就逃到大理國了。因此狄青算不得大將。

中興四將時代

因為趙構在即位後,一度放開兵權,造就了中興四將的出現,出現了宋朝中名將最多的時期:

1、劉光世,沒有什麼大戰功,不過擅長招撫盜賊,因此軍隊人數最多;

2、韓世忠,黃天蕩之戰比較出名,只是反勝為敗,不算勝利;

3、張俊,明州之戰擊殺一千多金兵,收復建康、平定戚方、攻打李成、平定張用等雖然是岳飛做的但是在張俊指揮下;

4、岳飛,收復襄陽,滅楊么編入6萬軍,郾城之戰、小商河之戰、潁昌之戰等無論勝敗結果但因為絲毫不能保留成果,算不上勝利。

5、劉錡,順昌之戰;

6、楊沂中,藕塘之戰擊敗偽齊,生擒萬人,獲取數百艘船、數千輛車;

7、吳玠、吳璘,和尚原之戰、仙人關之戰;

中興四將時代,最大的大戰是柘皋之戰,但這是張俊、楊沂中、劉錡三人合戰的結果。其次是和尚原、仙人關二戰。

岳飛名聲是很高,但除了收復襄陽算得上戰功之外,其他作戰對時局並無多大影響。

中興四將時代,雖然名將很多,但取得的勝利基本都是防禦之戰,並無進攻性的大戰,因此各人難稱大將。

之後的采石之戰,是因為南宋戰船比金軍更先進的優勢,以江阻斷金軍而取勝。

開禧北伐,更多是夢一場。

此後南宋和蒙古的戰爭中,基本是依靠城池防守為主,比起中興四將時代更差。

綜述

宋朝由於以文制武導致北宋時期沒有出現過獨當一面、擔當大戰的大將。如果勉強算的話,那麼只有:

滅南唐的曹彬;

滅北漢的潘美;

五路伐夏的李憲——如果成功,就真的算數了,可惜是後勤準備太艱難;

橫山之戰征服西夏的童貫——別看是宦官,作戰還是可以的;

中興四將時代,雖然名將眾多,但相互間排斥、爭鬥,導致各將相互不配合,就是一盤散沙。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