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秦嶺,2個石柱是清朝時期的,這裡出過“拔貢”,就是縣太爺

徒步秦嶺,並非是要看多麼美多麼美的風景,而是享受在旅途中的愉快和發現。

當你在穿山越嶺,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會突然發現一間破爛的老房子,一件百年前的古董,一個會講故事老人,你會很開心,很興奮。發現,就是徒步大山裡最大的樂趣。

徒步秦嶺,2個石柱是清朝時期的,這裡出過“拔貢”,就是縣太爺

我喜歡老房子,喜歡這土木結構的老土房,像這樣的老房子,這幾年雖說拆了很多,你只要耐心行走深山,還是會遇到很多。

我喜歡這樣的老房子,雖說沒有城裡樓房那般豪華,但是住著舒坦,比較隨意,而且不用拖鞋。就是去鄰居家串個門,大家也是一樣的,不用像城裡人那樣,進門就要拖鞋,規矩死多。

這個院子是三戶人家,其中二戶搬走了,留下的一戶只有大媽在家。大媽告訴我這裡是劉家溝,屬於徐家坪管轄。

徒步秦嶺,2個石柱是清朝時期的,這裡出過“拔貢”,就是縣太爺

大媽一個人不停地忙碌著,又是要餵雞,又是要餵鴨。農村人的辛苦我是知道的,只要你身在農村,你就會有幹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

在農村誰家不餵養幾隻雞,那家不養幾頭豬,幾頭牛。這些都是要管理,你想要走幾天都不行,人走了,這些就要餓著。

大媽家的鴨窩是用石棉瓦緊靠石頭牆,圍了個長方形,頂上也是用石棉瓦蓋著。一隻鴨從窩裡伸長了脖子看著外面一隻黑色的烏雞,嘎嘎地叫著,好像是非常羨慕在外自由自在的雞。烏雞也抬頭在看著裡面的鴨,會不會也是羨慕鴨呢?不用到處覓食,有人喂。

徒步秦嶺,2個石柱是清朝時期的,這裡出過“拔貢”,就是縣太爺

在鴨窩一側,一幅石磨被丟棄在旁邊,這石磨比我平常見的要大一些,這石磨不知道是這三戶那家的?像這樣的石磨,山裡看到了很多,基本上是沒有人在用了。

徒步秦嶺,2個石柱是清朝時期的,這裡出過“拔貢”,就是縣太爺

這幾戶曾經應該都是富戶吧,這幾戶的房子蓋得高大,雖是土木結構的老房子,但從房子正面可以看出和普通人家不一樣。在房子上還刻寫著:紫氣東來。

徒步秦嶺,2個石柱是清朝時期的,這裡出過“拔貢”,就是縣太爺

就在我準備離去,在大媽家的門口看到了這麼一個石柱。石柱看樣子有些年代了,石柱的底座為四方形,石柱底座又放入另一個方形石凹內,早已深深地陷入地下。在底座上面是精雕細刻的八個面,每一個面都有圖案,圖案有花有人物,因年代久遠吧,看的不是很清楚。

大媽看我在給這個大石柱拍照,告訴我說這個石柱是清朝的,她們家出過拔貢。

徒步秦嶺,2個石柱是清朝時期的,這裡出過“拔貢”,就是縣太爺

在大媽家的院子另一角,還有一個這樣的石柱,只是這個石柱沒有了凹形石窩,和柴一起丟棄在房子一角。我不知道拔貢是啥官,大媽說差不多就是縣太爺。

翻了下資料,拔貢是科舉制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在清朝制度中,初定6年一次,乾隆年間改為12年考一次。拔貢,不是正式的功名,是一種身份,相當於保送生或者是推薦生的身份。在清朝,拔貢生的選取,由各省學政考取後保送入京。

拔貢生的選取也是較難的,和進土、舉人等科甲出身的一樣為正途,拔貢生在國子監坐監期滿,在經過朝考合格,即可授予小京官、知縣或教職。看來大媽說的也對,拔貢也就是縣長。

徒步秦嶺,2個石柱是清朝時期的,這裡出過“拔貢”,就是縣太爺

在大山裡,像這樣的古董是經常可以看到,好拿的輕些的,人搬了可以帶走,這麼重的石柱也只能丟棄一旁,也就沒有了價值。對這樣的石柱,你有啥看法?有沒有可以升值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