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劍是古代兵器之一。根據《黃帝本紀》記載“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從一個側面就反映出這個劍的發明。是大概在我國黃帝時代。不過直到商代,咱們國家才正式有制劍的史料記載。而且當時的劍。一般成柳葉或銳三角形,最早是銅製的。春秋戰國時,劍成為了步兵的主要兵器。然後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的加長加長再加長,成了長劍。

到了東漢的時候,劍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而成為了佩戴儀仗,或者是習武強身。等漢代之後,這個銅劍漸漸的被鋼鐵劍所替代,直到今天。總之雖然說戰場上劍用的少,而且多用作儀仗或自衛強身之用,但是作為百兵之君美稱的寶劍,仍然是受到古代文人墨客武林大俠以及上層人士所喜歡。於是乎,歷史上就出現了赫赫威名的十大名劍,哪十把名劍?從後往前說哈。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十把劍“精緻優雅之劍:承影”。根據文獻記載,這把劍相傳出爐時,是"蛟分承影,雁落忘歸"。這個絞是蛟龍的蛟,雁是大雁的雁,故名承影。這把劍非常神奇,是一把長劍,而且是一把有影無形的長劍。相傳,這把劍鑄造於商朝,曾經被商朝的天子所擁有,是商天子三劍之一。後來因為動亂,所以輾轉流落到春秋時期的一個叫做孔周的人手中,再往後在歷史上就徹底消失。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九把劍“尊貴無雙之劍:純鈞”。說起純鈞劍可能不太熟啊,但是說到舉世聞名的國之重器越王勾踐的青銅劍,肯定很熟悉,沒錯純鈞劍就是它真正的名字。根據《十一記》等古書記載,越王勾踐,他有一個特別的嗜好,就是要鑄制名劍。很長時間,考古學家都沒有相關的文物加以佐證。直到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當時湖北省的江陵的濟南城楚墓發掘時,發現了一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當時這把劍是在墓主人身邊的左手邊啊裝在黑色的漆木盒的鞘內青銅劍和這個劍鞘吻合的十分緊密。這古人員拔劍出鞘,歷經千年仍然是寒光耀眼,並且毫無鏽蝕,是刃薄鋒利。拿紙一試,二十層的紙一劃就破。劍長經過測量是五十五點六釐米。其中劍身長四十五點六釐米,劍隔是寬五釐米。全身佈滿了黑色菱形的幾何暗花紋。在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上海的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等有關專家進行的科學測定,發現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青桐和錫,這個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也是經過硫化處理,劍刃的精磨技術水平,可同現在的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相傳,這把劍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歐冶子所鑄,充分展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級。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八把劍“勇絕之劍:魚腸”。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錫;若耶溪之銅,經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製成了五口劍。沒想到剛製作完成歐治子還來不及欣賞,就有一位相劍的大師喚作薛燭,拿這個劍一瞅,不由的是大驚失色,他說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原來這把劍生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來弒君殺父的,真是太可怕了。後來越國進獻寶物給吳國,這柄劍因此由越而入吳。果然後來大師所言應驗了,根據《史記·刺客列傳》所記載,春秋時的吳國“公子光”欲殺“吳王僚”,想取而代之,就拿出了渾身解數,搬來了好廚子兼大刺客“專諸”幫忙。所謂是士為知己者死,專諸為了報恩,在一次公子光宴請吳王僚的時候。把魚腸劍藏在了魚的肚子裡,雖然說吳王僚有三層鎧甲護身,親信更是不離左右,可萬萬沒有想到刺殺的武器藏在魚肚中,也萬萬沒有想就是這把短小如匕首的劍,刺穿了三層鎧甲,讓他是死於非命。而專諸行刺成功後,也被剁成肉泥,但是卻成全了公子光登基稱王成就了一方霸業。

故事歸故事,魚腸歷史上到底長啥樣。據說清朝吳大皙藏有戰國魚腸劍的墨拓本,滿刃花紋畢露,就宛如魚腸一般。其實不光是魚腸,劍紋還可以像龜文、像高山、像流波、像芙蓉……所以魚腸劍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最後這把魚腸劍,是隨著公子光,也就是吳王闔閭歸天成了陪葬,而深埋地下直到今天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六把第七把.“摯情之劍:干將/莫邪”。干將,春秋時吳國人,是楚國最有名的鐵匠,他打造的劍鋒利無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將為他鑄寶劍。後與其妻莫邪奉命為楚王鑄成寶劍兩把,一曰干將,一曰莫邪(也作鏌鋣)。由於知道楚王性格乖戾,特在將雌劍獻與楚王之前,將其雄劍託付其妻傳給其子,後果真被楚王所殺。其子成人後成功完成父親遺願,將楚王殺死,為父報仇。此一傳說讚頌了劍工高超的技藝,寶劍文字的神采和少年的壯烈,批判了統治者的殘暴。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五把劍.“誠信之劍:七星龍淵”。相傳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吳越春秋》裡面有這麼一個故事,當年的伍子胥因在楚國被奸臣所害,於是亡命天涯,而被楚兵一路追到長江之濱,前有滾滾江水,後有追兵。正在絕望時,有個漁翁划著小船而來,就把他載到對岸去了。命是保住了,他想謝這個魚丈人,就是把他隨身攜帶的祖傳三世的寶劍龍淵劍送給漁丈人,還反覆交代老人家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蹤,沒想到這個魚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劍是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後來,這把劍就輾轉落到了李淵的手中,成為了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四把劍“威道之劍:泰阿”。這把寶劍相傳也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所鑄,是威力驚人。根據《越絕書》記載,因為這把劍,還曾經引得當時的晉國和楚國的血雨腥風。

當年這把劍在楚王處,晉王為了得到這把劍,於是伐楚,晉國圍了楚國國都三年。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太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蹟出現,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胡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胡子說: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

雖然說是個故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把劍確確實實在歷史上存在過。根據記載,秦始皇曾經佩過此劍,秦王死後此劍也被埋進了秦陵。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三把劍“帝道之劍:赤霄”。赤霄,十大名劍之一,是帝道之劍。漢高祖劉邦所得,劍身鐫刻兩個篆字:赤霄。長三尺,劉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漢高祖劉邦憑此劍於大澤怒斬白蛇,開始其帝王一生。起義時由鑄劍師打造的青銅劍。劍身仿秦劍。秀有花紋、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鐫刻兩個篆字:赤霄。“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都指這把劍。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二把劍“仁道之劍:湛盧”。相傳還是春秋時歐冶子所鑄。劍成時,鑄了一輩子劍的歐治子竟然激動的哭了啊,因為終於圓了自己一生的夢想。這把劍。無奸不摧,是神兵利器。相傳湛盧劍為越王勾踐所得,勾踐戰敗就把這個湛盧劍進貢給了當時的吳王夫差,然而吳王無道,是德不配位,這個湛盧劍竟然是自行離開,飛到了當時明君楚王身邊。從此湛盧劍啊就成為了正義和仁德的代表。關於湛盧劍的神奇傳說啊《越絕書》《東周列國志》等古籍均有記載。湛盧劍幾經輾轉流傳,據說唐時為薛仁貴獲得,後傳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中。紹興十二年(1142年),岳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不知下落。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第一把劍“聖道之劍:軒轅夏禹”。其實這把劍,實在沒有辦法不把它排第一。因為史書記載,這把劍是人文始祖黃帝的佩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相傳這把劍是一把黃金色的古道聖劍,由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來傳給了夏禹。史料記載,劍身一面刻有日月星辰,一面刻有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再後來,這把劍為商湯所得,因為其內蘊藏無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

十大名劍排行及其傳說

其實這把神劍,劍名不詳。所以,很多這個玄幻小說還有遊戲裡面說,這個黃帝拿著這把劍叫做軒轅劍,其實是無從得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