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吉林城地處東北腹地的山間河谷,冬天漫長,寒冷乾燥。這裡不僅有長達半年以上的霜期,而且每年都會出現氣溫低於零下30度的極寒天氣。為對抗難耐的苦寒,自古生於斯土的人們就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發展並完善著冬季取暖的方式。


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萬字炕,取自《吉林滿族風俗》


火炕採暖是清代吉林城冬季採暖的主要方式

清代康熙初年吉林建城後,冬季採暖方式還是沿用自前代沿襲而來的火炕。火炕兼具寢食起居和取暖的功用,是對寒冷地區人民生活影響最為深遠的特殊設施。自女真先民逐步從山林漁獵社會過度到定居生活後,便就地取材,利用東北豐富的林業資源,搭建木製居所,並以泥土為炕,利用煙氣在炕洞內迴旋時產生的熱能,散熱取暖,即便屋外氣溫處在零下,也能讓室內保持適宜生活的溫度。與《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金代的情況基本一致: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繆之。牆垣籬壁,率皆以木……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清代吉林城最早一批滿洲旗人軍戶營造的房舍,所有屋子都設有火炕。其中南、北對炕之間又以一長條順山火炕相連,叫做“萬字炕”。正房西炕最為尊貴,牆上設有供奉祖先的神位,不許外人或晚輩去坐。以正房居中的堂屋為界,東邊房間都是

由大鍋灶燒火,西邊的炕都是悶灶(《昔日吉林民間習俗》)。所謂悶灶是沒有鍋臺的,單為燒炕而設計灶口在室內或室外設置。由於這種居室內,近三分之二的空間均有火炕,加之“窗戶紙糊在外”的保溫措施得當,因而冬季只要捨得燒費,室內是非常暖和的——即吉林俗諺所云“炕熱屋子暖”。

火炕帶來的冬季舒適感,對人們是那般重要,以至於文人墨客都不惜筆墨,大力讚頌火炕禦寒的效用。清代詩人繆潤紱就曾寫有一首詩歌:

柴烘炕暖勝披裘,宿火多還到曉留。

誰道塞寒衾似鐵,黑甜鄉好更溫柔……

隨著吉林城規模的不斷擴大,大批蒙、漢居民遷入,火炕的形制也有了一些新變化:一些蒙古旗人

在居室捨棄了南炕,僅保留西炕和北炕,稱為“拐巴炕”(《吉林民居》);後遷至吉林的漢族人通常只設南北炕,或者僅保留北炕。這些改變均為增加室內活動空間,保留北炕是因為房屋北側為冷牆,不見陽光,保留北炕可以烘熱冷牆,抑制冷氣凝滯於室內,而房屋南側是能夠接受到光照的暖牆,不設火炕,對室內溫度不會產生過大影響。

由於常年累月的經驗積累,吉林城百姓對火炕的搭建和保養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如火炕的搭砌講究“七層鍋臺八層炕”,即火炕要比鍋臺高,以八塊土坯為準;火炕內部的炕洞又結合居室面積,有三、四、五洞之分,炕洞搭砌要確保煙火齊走,受熱均勻。因此盤炕的活計,在民間始終都是一種講求經驗的技術工種。另外火炕還要根據燃料差異,或一年或三年掏灰去油,以確保火炕使用安全。經驗的總結與傳承與使用便捷的結合,使得火炕採暖具備了一種特殊的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炕上的炭火盆,取自《吉林滿族風俗》

冬季輔助採暖的火盆和火牆

在長期與嚴寒進行的鬥爭中,除了火炕,吉林人民還創造了許多輔助採暖的用具和裝置。火盆是其中之一。火盆,質地有泥的、鐵的、銅的三種。貧困人家用泥的,有錢人家用鐵的或銅的(《吉林滿族風俗》),形狀有圓形、方形、八角形(《吉林民居》)。其中泥火盆因經濟耐用,使用最為普遍。嚴冬時節,為了讓屋內更加暖和,吉林百姓會把灶內木柴餘燼用火鏟和火筷子裝入火盆,是為“撥火”。然後把火盆端進屋中,放置在炕上或特製的火盆架上。火盆中的氤氳熱氣逐漸散播室內,讓空氣中瀰漫著舒適暖意。

或許是源於漁獵生活時的篝火,火盆除了取暖,還兼有炊具的效用。在從前,普通人家冬季常吃兩餐,一旦中午飢餓,會在火盆上架設餑餑撐子,把一些冷餑餑烤熱充飢。孩子們也會把山核桃尖朝下插入火盆的炭灰中,加熱後拔出蘸水,藉助熱脹冷縮讓核桃開裂,以不費氣力吃到果仁。此外,火盆還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其它特殊的意義:它是滿族婚禮上的重要道具:新娘子接到婆家,首先要跨過地上的馬鞍和火盆,以期望未來的新生活平安紅火;它還是滿族祭祀時的重要禮器,除夕夜迎接財神時,炭火盆會放在院內的供桌邊,在祭祀儀式的高潮,由家長當作“

聚寶盆”抱進屋子。

在吉林城,除了使用火盆,火牆取暖也由來已久。《滿族大辭典》的火牆詞條中解釋道:一般設於室內間隔牆處或兼作間隔牆用。以磚或土坯砌為牆狀,高1.5至兩米,長與炕寬相等,內留煙道,外以泥抹嚴。牆端或牆後與地面相接處留燒火之灶門。在吉林,這種輔助採暖的的火牆,通常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使用,火牆的構造細節也有很大差異:如大型住宅的火牆分為吊洞火牆橫洞火牆花洞火牆三類,其中三洞和五洞的吊洞火牆因散熱均勻、容易搭砌、便於打理而最為常見。

儘管火牆散熱量和散熱面積具有優勢,但燒火牆卻只能消耗木柴和煤這兩種燃料,這種較高的產熱消耗,對於取得燃料比較困難的城市居民而言,並不經濟實惠。特別是火牆要經常清理,避免受潮,一旦煙洞內的菸灰結塊,極易引起火牆爆炸。故而火牆在吉林城內,並沒有火盆普及得那麼廣泛。


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洋玩意兒火爐和暖氣

吉林城冬季採暖方式主要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形制有關,但也必須承認,採暖方式也一直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晚清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至沓來,吉林百姓的生活方式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洋風”侵襲。採暖設施、設備隨即出現了一些洋玩意兒

首當其衝影響吉林城採暖的當屬金屬火爐的傳入。最開始,或許緣於火爐來自俄國僑民彙集的哈爾濱,老吉林人把火爐叫做“別利器”或“壁裡器”。這個詞彙來自俄語печь,即火爐之意。據說火爐叫做壁裡器是因為最早的通譯官聽聞俄國人說起火爐源於壁爐,且又常見俄國僑民在“洋房”中以壁爐取暖,故而在火爐的譯音裡帶上了“壁”字。而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這種由爐圈、爐腔、爐箅、爐腿(座兒)組成的新式鑄鐵取暖用具,還是漸漸被簡稱為“爐子”。

鑄鐵火爐傳入時就有很多式樣:如花盆式、西瓜式、立鬥式、立式等。火爐都是由專門工廠生產的定型物品,民國以後,由日本生產的鑄鐵火爐大量傾銷吉林城,市場佔有率極高。由於火爐取暖比火牆取暖節省燃料,使用起來又比較便捷,完全可以彌補白天不燒炕導致的室溫不足,於是很快從一些機關、商號流行到普通居民家庭。但是這種鑄鐵火爐在當時屬於比較稀罕的

洋貨,對於許多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而言,火爐不僅在市面比較緊俏,而且價格也有點小貴。於是聰明靈活的本地人就借用火爐的特點,拿磚塊在室內壘砌成一個簡易的磚爐子。這種磚火爐和火爐一樣,由上投入燃料,一側裝有鐵煙筒,利用“拐脖兒”將煙氣和粉灰引向室外。也有的乾脆接在悶灶口,或把悶灶口下沉砌出爐子,借火炕的煙道排煙。這種磚爐子和灶臺的區別在於上面沒有大鍋等炊具,而是點燃爐火後在上面蓋有鐵爐圈,既可以在放置茶壺燒水和使用小鍋做菜,也可以在上面焙烤餑餑、土豆等食物。而最值得稱道的是磚火爐供熱效果遠遠好於傳統火盆,因而迅速在民間普及開來。

暖氣出現得比較晚,大約在1900年前後,金屬暖氣傳入吉林城。在《吉林舊影》一書中提到吉林名仕松毓於1901年在江畔修建的住宅洋樓(號稱松江第一樓),室內安有暖氣。儘管在吉林城的個別官紳住所出現,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暖氣在吉林城內仍屬於鳳毛麟角之類的稀罕物,包括政府部門、大型商號,都還是使用傳統的供熱方式,甚至鑄鐵火爐都沒有被廣泛普及。


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修建鐵安裡的舊照中已經出現了高聳的供熱煙囪

暖氣真正成規模使用,還是在偽滿之後。1937年吉林鐵路局先後興建了供局高級官員居住的鐵安裡住宅區,和供官員居住的北寧裡住宅區(《昌邑區志》)。其中鐵安裡住宅建於1937年,使用面積37500平方米,共70棟樓房(《吉林市房地產志》)。這片住宅區不僅建有路燈、上下水管網,還為所有住宅裝備了新式暖氣,由鍋爐房集中供熱。據老住戶徐永輝先生回憶:

直到解放後,鐵安裡住宅區仍在七條保留著一個鍋爐房,負責二條到九條所有住宅的供暖;鐵安裡十條,鐵一小及鐵路經校也在十條附近保留著一所鍋爐房供暖。鐵安裡住宅區的室內都是床,沒有火炕,採暖使用的暖氣片都是日本小暖氣片。日本暖氣片非常漂亮,呈現圓柱體,沒有稜角,安全考慮非常周到,不會發生磕碰流血事件。這些日本暖氣片都是由鋁合金製成,散熱非常快。直到建國後很晚的時間,鐵安裡住宅區才逐步更換了國產大60暖氣片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前興建的一些日式樓房裡,雖裝有日式地板,採暖卻使用類似壁爐的裝置——“別利韃”。這種採暖設施一般設在房屋的屋角,供熱方式、供熱效果與暖氣相似,只不過需要住戶自行燃用。如吉林北寧裡住宅區除桃園路五條外,其它日偽時期的住宅摟均使用這種別利韃(解放後陸續拆除,改用火爐和小火炕取暖)。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一五期間,吉林熱電廠的興建,使得暖氣開始在江北地區的樓房中普及。幾乎所有新建樓房,無論是機關、廠礦、學校,都採用了暖氣供暖。然而吉林市並非所有新建樓房都使用了暖氣,六七十年代,為解決大企業擴建造成的城市人口劇增、居民住房擁擠的實際問題,吉林市建設了許多簡易“火炕樓”,

特別是琿春街的北京路至松江路兩側,均為火炕樓直到八十年代開始,火炕樓才陸續被改建為暖氣樓(《吉林市建築志》)。


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偽滿時的一戶人家院落,柴垛清晰可見


燃料變革

在吉林的冬季,再好的採暖設施、設備,都離不開充足的燃料。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樣,燃料不足,也只能如吉林古老的俗諺所說“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旺”捱日子。幸好吉林城周邊山高林密,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自古以來,柴薪就為百姓抵禦嚴寒提供著燃料。

在吉林城初建之時,吉林城近郊皆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城內居民生火取暖,多就近取材,使用元木或窯柴(《吉林民居》,元木疑應寫作原木)。其中最常見的是從山上鋸斷樹木,以利斧劈成柴火柈子,垛碼整齊,自然乾燥後作為燃料。除去木柴,各種穀物蒿稈和茅草也是重要的燃料。從前吉林城內百姓,無論貧富,但凡有院落,必然會設一柴棚,一般人家通常會一次備下一年的燒柴,富戶甚至會備下幾年的燃料耗用。


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1936年的賣柴人

城中百姓購買燃料主要會去專業市場,吉林城自清代起,就形成柴、草、炭分市設場的習慣(《吉林百業話溯源》),其中柴禾市場設在臨江門頭道碼頭。在豐滿攔江築壩前,松花江上游採伐的林木,會採用放木排的方式,在此碼頭集散。因而在這裡,骨板(原木劈成兩大塊)、木柈、枝杈、苕條、榛秸堆砌的柴禾垛星羅棋佈,隨市民任意挑選。而從民國開始,吉林城西關臨江門北側和東關岔路鄉,都形成了規模更大的柴禾市場,市場上甚至還出現了職業劈柴人——“

扛大斧子的”。至今,西關柴禾市場雖早已消失,卻還為吉林市留下了著名的“柴草市”這一地名。

除柴草燃料外,煤炭也很早就成為吉林的重要採暖燃料。早在南宋時期,出使金國的朱弁在北方就看到了煤炭被當作取暖燃料。在他所作《炕寢》一詩中就寫道:

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蹤伏。西山石為薪,黝色驚射目。

只識絕可邇,將盡還自續。飛飛湧玄雲,焰焰積紅玉。

清代晚期,隨著吉林城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吉林周邊的林木大多被砍伐殆盡,於是使用煤炭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早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吉林將軍和隆武就請示過開採煤礦,可直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富俊擔任吉林將軍時,才小範圍獲得國家批准,可隨即因塌方事故煤礦又被迫關停。道光元年(1820年)富俊再次以山林砍伐日遠,旗民乏薪為由(《吉林市發展史略》),請開煤窯。此後,煤炭開採日漸成為洋務運動中吉林地方發展近代工業、實邊籌餉的重要舉措。


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蛟河採炭所辦事處舊影,取自《吉林舊影》


自晚清起,隨著火爐的使用越來越被普及,在吉林城,煤炭為冬季燒煤爐暖屋及冶金與燒機、汽鍋爐等之用……煮飯亦有用之者(偽滿版《吉林新志》),逐漸成為與柴、草平起平坐的重要燃料。在當年,城內市民須在煤場購煤,火石嶺、蛟河、舒蘭等地出產的煤炭皆受城內百姓認可。煤場售煤,大塊的價格要比煤渣、煤面高,為了節約開支,許多市民會買回便宜的煤面,摻入黃土和水,坨制

煤坯。煤坯的模子即土坯的木模,比例適宜的煤土泥被模子攏成磚坯狀,晾乾存放,以備燒用。

然而燒煤也給百姓生活帶來許多問題,其中粉煤灰細末對室內外環境衛生的汙染要比草木灰嚴重許多,煤煙中毒的事故也時有發生。特別是爐灰渣這種難於處理的固體廢物,對城市風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以偽滿之後,吉林城百姓在冬季普遍燒煤,爐渣煤灰往往隨意傾倒在道路上,經年累月,街道逐漸升高,建築則相對下陷,並衍生出許多環境問題,並最終成為解放後城市改造中極難處理的一個大難題(《昔日吉林民間習俗》)。


從火炕到暖氣,清代以來吉林城市冬季採暖小史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吉林市城市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以八十年代初吉林熱電廠“熱水過江”工程為起始,火炕、火牆、火爐逐步被暖氣取代,國營煤場也因平房的減少而逐步淡出了歷史舞臺。進入新世紀後,為提高環保水平,吉林市取締了大批中小規模的鍋爐房,採用大電廠集中供暖的方式,暖氣片、地熱管、成為主流採暖方式。加之空調、電熱扇等新式供暖輔助電器共同作用,讓那些數百年承襲的冬季採暖方式在城市中漸漸走入了歷史。



煤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