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洛維夫人》:豆瓣8.3,意識流之下是一個女人的一生

生活並非一組排列得勻稱的車燈,而是一圈明晃晃的光暈,一種半透明的罩子,環繞著人的意識,貫穿始終。因此,小說家的任務難道不是要傳達這變化莫測、無拘無束的精神世界,不管它表現得如何畸形或複雜嗎?難道不是要儘可能少羼雜外界與外表的東西嗎?


《達洛維夫人》是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代表作。伍爾夫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喜愛閱讀,在她不算漫長的一生中,經歷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衰亡、大英帝國的沒落和兩次世界大戰,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影響,這些經歷和思想都在她的作品中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記,有《去燈塔》和《海浪》等一系列名作。


《達洛維夫人》:豆瓣8.3,意識流之下是一個女人的一生

從1922到1924年,伍爾夫花了兩年時間來創作《達洛維夫人》,隨後本書在意識流小說中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首先是這本書的精妙結構,故事情節設置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天——倫敦市區,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維夫人舉行宴會的一天。時間以倫敦的標誌性建築大本鐘的嘹亮鐘聲為標誌。《達洛維夫人》的情節僅僅描寫這位議員夫人於一九一九年夏季,在倫敦一天的活動;從清晨離家去為即將舉行的宴會買花,直到子夜晚宴散席為止。結構十分簡單,卻是經過蓄意構思的。

1.

主人公達洛維夫人是個養尊處優,在現實生活中如魚得水的女人,本書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情節就是她舉辦宴會,而宴會本身就代表了她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功,然而這又是一個在內心深處不滿現實、渴望高尚,與生活現實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舊情人彼得·沃爾什從印度歸來,這是一個我行我素,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度理想化的男人,而他對世俗化的達洛維夫人的種種嘲諷更加劇了主人公內心對現實的不滿。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是戰爭的倖存者沃倫·史密斯,他得了嚴重的戰爭後遺症——彈震症,完全處於瘋狂與譫妄的狀態,在達洛維夫人的宴會正熱熱鬧鬧地舉行時,他自殺了。沃倫·史密斯的死意味深長,表面上看是一戰殘酷的持續效應,卻也折射出當時知識分子對歐洲文明的幻滅感,是寫實,也是象徵。

伍爾夫以銳利的筆鋒強烈地譴責前者,而懷著由衷的同情描述後者的苦難。


《達洛維夫人》:豆瓣8.3,意識流之下是一個女人的一生

佈雷德肖大夫有一個得意的口頭禪,常用來告誡病人:必須有“平穩感”,即處世要四平八穩、循規蹈矩,切忌與眾不同、異想天開,而要為了社會的福祉,始終穩健。伍爾夫把批判的鋒芒凝聚在那名醫身上,指明他及其象徵的保守勢力,乃是窒殺賽普蒂默斯這類犧牲者的個性,迫使他走上絕路的劊子手。當時的環境更是要眾人都成為毫無性靈的傀儡,在這種氛圍裡,沃倫·史密斯被逼得發瘋,但不肯屈從,不願隨波逐流,寧可以死來抗議壓制與迫害,保持自由的心靈和人的本色,維護個性與獨立的精神。達洛衛夫人對死者深表同情,並在內心湧起息息相通的共鳴。然而,她畢竟是位貴婦人,世俗的桎梏牢不可破,她不可能也不願同習慣勢力決裂,相反,卻有根深蒂固的虛榮心和迎合上流社會的本能;於是只得採取折衷的辦法,在熱鬧的宴會中,悄悄地躲入斗室,以消極方式衛護純淨而孤獨的性靈,這正反映了女主人公矛盾的性格。


《達洛維夫人》:豆瓣8.3,意識流之下是一個女人的一生

2.

意識流是伍爾夫個人創作的特徵,尤其表現在《達洛維夫人》中。

例如,在開端部分,作者描寫女主人公為了給晚宴生色而去採購鮮花,一路上“克拉麗莎的心靈攝取了層出不窮的印象——瑣細的、奇幻的、稍縱即逝的,或銳利如鋼,銘刻在內心”。第一個印象是六月清晨的空氣沁人心脾,她隨即聯想到少女時期,在故居布爾頓莊園度過同樣清新的夏日之晨,從而勾起對往日的情人彼得·沃爾什的憶念,並把他同現在的丈夫理查德比較一番;爾後又想起大戰中犧牲的青年士兵,從而觸發對生與死的沉思;然後又設想晚宴將是何等情景,自己同赴宴的貴婦淑女們相比,興許會遜色吧;於是又聯想到女兒伊麗莎白,緊接著就想起專橫的家庭教師基爾曼,不禁怒火中燒,等等。不斷變幻而又互相關聯的印象及情思在女主人公內心飄浮著,波動著,伴隨她沿著倫敦的大街去買鮮花。


《達洛維夫人》:豆瓣8.3,意識流之下是一個女人的一生

  • 從小見大——以特殊表示普遍,以個體反映群體,微觀內蘊含宏觀。譬如《達洛維夫人》僅僅描述了女主人公及其周圍人物一天內的行動與心理,實際上包含了大半生的經歷、思想感情和人際關係,多層次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這兒她正在補衣服;和往常一樣補衣服,他暗想;我在印度的所以時間裡她就在再這裡;補她的衣服;四處閒晃;參加聚會;跑到下議院去再回來等等,他想到此處,變得越來越惱火,越來越激動不安,因為對於某些女人來說,世界上再沒有比婚姻更糟糕的事了,他想;還有涉足政治;還有嫁了個保守黨的丈夫,像那位可敬的理查德。


  • 頓悟——唯有一個片斷,卻包含生活的全部意義,在一剎那顯示永恆。在《達洛維夫人》裡,克拉麗莎聽到賽普蒂默斯自盡的信息時,思緒萬千,憬悟生與死、孤獨與合群、脫俗與媚俗、出世與人世等人生奧義,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在這本書裡,我要表達的觀念多極了,可謂文思泉湧。我要描述生與死、理智與瘋狂;我要批判當今的社會制度,揭示其動態,而且是最本質的動態……”


  • 象徵性意象——運用具體事物來象徵或暗示抽象觀念。如《達洛維夫人》中屢次描述倫敦的大本鐘,一方面渲染地方色彩與氣氛,更重要的是象徵眼前的現實,把人物從沉思或幻想中喚醒,是意識同現實之間的媒介。又如彼得·沃爾什從印度歸來,跟克拉麗莎久別重逢,雖然藕斷絲連,但舊夢難以重圓。當兩人像昔日那樣見面時,彼此故作鎮靜,克拉麗莎尤為矜持,手裡握著剪子,彼得則按老習慣,不時掏出小折刀,心神不定地撥弄。這兩把小刀象徵了割裂與分離,暗示這對有情人終於不能成為眷屬。再如女主人公一再回憶起田園風味的故居布爾頓,特別是在莊園作客的摯友薩利,那爽朗而大膽的、放浪不羈的姑娘,這正象徵著少女時期的純潔、熱情和青春的活力難再得。


《達洛維夫人》:豆瓣8.3,意識流之下是一個女人的一生

同許多著名作品一樣,這本書也有一個不俗的開場白,“達洛維夫人說她要自己去買花。”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被譽為“以一天的時間來寫盡一個女人的一生”,而達洛維夫人的一生又是多少人一生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