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豆瓣8.3,意识流之下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生活并非一组排列得匀称的车灯,而是一圈明晃晃的光晕,一种半透明的罩子,环绕着人的意识,贯穿始终。因此,小说家的任务难道不是要传达这变化莫测、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不管它表现得如何畸形或复杂吗?难道不是要尽可能少羼杂外界与外表的东西吗?


《达洛维夫人》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伍尔夫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喜爱阅读,在她不算漫长的一生中,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衰亡、大英帝国的没落和两次世界大战,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这些经历和思想都在她的作品中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有《去灯塔》和《海浪》等一系列名作。


《达洛维夫人》:豆瓣8.3,意识流之下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从1922到1924年,伍尔夫花了两年时间来创作《达洛维夫人》,随后本书在意识流小说中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首先是这本书的精妙结构,故事情节设置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天——伦敦市区,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举行宴会的一天。时间以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大本钟的嘹亮钟声为标志。《达洛维夫人》的情节仅仅描写这位议员夫人于一九一九年夏季,在伦敦一天的活动;从清晨离家去为即将举行的宴会买花,直到子夜晚宴散席为止。结构十分简单,却是经过蓄意构思的。

1.

主人公达洛维夫人是个养尊处优,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的女人,本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情节就是她举办宴会,而宴会本身就代表了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功,然而这又是一个在内心深处不满现实、渴望高尚,与生活现实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旧情人彼得·沃尔什从印度归来,这是一个我行我素,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度理想化的男人,而他对世俗化的达洛维夫人的种种嘲讽更加剧了主人公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战争的幸存者沃伦·史密斯,他得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弹震症,完全处于疯狂与谵妄的状态,在达洛维夫人的宴会正热热闹闹地举行时,他自杀了。沃伦·史密斯的死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一战残酷的持续效应,却也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幻灭感,是写实,也是象征。

伍尔夫以锐利的笔锋强烈地谴责前者,而怀着由衷的同情描述后者的苦难。


《达洛维夫人》:豆瓣8.3,意识流之下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布雷德肖大夫有一个得意的口头禅,常用来告诫病人:必须有“平稳感”,即处世要四平八稳、循规蹈矩,切忌与众不同、异想天开,而要为了社会的福祉,始终稳健。伍尔夫把批判的锋芒凝聚在那名医身上,指明他及其象征的保守势力,乃是窒杀赛普蒂默斯这类牺牲者的个性,迫使他走上绝路的刽子手。当时的环境更是要众人都成为毫无性灵的傀儡,在这种氛围里,沃伦·史密斯被逼得发疯,但不肯屈从,不愿随波逐流,宁可以死来抗议压制与迫害,保持自由的心灵和人的本色,维护个性与独立的精神。达洛卫夫人对死者深表同情,并在内心涌起息息相通的共鸣。然而,她毕竟是位贵妇人,世俗的桎梏牢不可破,她不可能也不愿同习惯势力决裂,相反,却有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和迎合上流社会的本能;于是只得采取折衷的办法,在热闹的宴会中,悄悄地躲入斗室,以消极方式卫护纯净而孤独的性灵,这正反映了女主人公矛盾的性格。


《达洛维夫人》:豆瓣8.3,意识流之下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2.

意识流是伍尔夫个人创作的特征,尤其表现在《达洛维夫人》中。

例如,在开端部分,作者描写女主人公为了给晚宴生色而去采购鲜花,一路上“克拉丽莎的心灵摄取了层出不穷的印象——琐细的、奇幻的、稍纵即逝的,或锐利如钢,铭刻在内心”。第一个印象是六月清晨的空气沁人心脾,她随即联想到少女时期,在故居布尔顿庄园度过同样清新的夏日之晨,从而勾起对往日的情人彼得·沃尔什的忆念,并把他同现在的丈夫理查德比较一番;尔后又想起大战中牺牲的青年士兵,从而触发对生与死的沉思;然后又设想晚宴将是何等情景,自己同赴宴的贵妇淑女们相比,兴许会逊色吧;于是又联想到女儿伊丽莎白,紧接着就想起专横的家庭教师基尔曼,不禁怒火中烧,等等。不断变幻而又互相关联的印象及情思在女主人公内心飘浮着,波动着,伴随她沿着伦敦的大街去买鲜花。


《达洛维夫人》:豆瓣8.3,意识流之下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 从小见大——以特殊表示普遍,以个体反映群体,微观内蕴含宏观。譬如《达洛维夫人》仅仅描述了女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一天内的行动与心理,实际上包含了大半生的经历、思想感情和人际关系,多层次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这儿她正在补衣服;和往常一样补衣服,他暗想;我在印度的所以时间里她就在再这里;补她的衣服;四处闲晃;参加聚会;跑到下议院去再回来等等,他想到此处,变得越来越恼火,越来越激动不安,因为对于某些女人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婚姻更糟糕的事了,他想;还有涉足政治;还有嫁了个保守党的丈夫,像那位可敬的理查德。


  • 顿悟——唯有一个片断,却包含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一刹那显示永恒。在《达洛维夫人》里,克拉丽莎听到赛普蒂默斯自尽的信息时,思绪万千,憬悟生与死、孤独与合群、脱俗与媚俗、出世与人世等人生奥义,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在这本书里,我要表达的观念多极了,可谓文思泉涌。我要描述生与死、理智与疯狂;我要批判当今的社会制度,揭示其动态,而且是最本质的动态……”


  • 象征性意象——运用具体事物来象征或暗示抽象观念。如《达洛维夫人》中屡次描述伦敦的大本钟,一方面渲染地方色彩与气氛,更重要的是象征眼前的现实,把人物从沉思或幻想中唤醒,是意识同现实之间的媒介。又如彼得·沃尔什从印度归来,跟克拉丽莎久别重逢,虽然藕断丝连,但旧梦难以重圆。当两人像昔日那样见面时,彼此故作镇静,克拉丽莎尤为矜持,手里握着剪子,彼得则按老习惯,不时掏出小折刀,心神不定地拨弄。这两把小刀象征了割裂与分离,暗示这对有情人终于不能成为眷属。再如女主人公一再回忆起田园风味的故居布尔顿,特别是在庄园作客的挚友萨利,那爽朗而大胆的、放浪不羁的姑娘,这正象征着少女时期的纯洁、热情和青春的活力难再得。


《达洛维夫人》:豆瓣8.3,意识流之下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同许多著名作品一样,这本书也有一个不俗的开场白,“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被誉为“以一天的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而达洛维夫人的一生又是多少人一生的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