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 風捲殘雲如卷席——中國共產黨領導戰略決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使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戰略決戰階段。


  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爭取和鼓勵支持下,各民主黨派和許多民主人士在政治上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1948年元旦這一天,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宣佈“當前之革命任務為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
  與此同時,民盟領導人沈鈞儒等在香港召開民盟一屆三中全會,恢復民盟總部,宣佈要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中國致公黨、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都明確表示了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立場。這樣的新年開篇,代表了人心所向,預示了戰爭勝負。
  1948年,必定是大打仗的一年,亦必然是打大仗的一年。這一年,在硝煙戰火中度過,這一年,打出了中國大地上的日月乾坤。

1948 : 風捲殘雲如卷席——中國共產黨領導戰略決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一)
  1948年上半年,在西北,在中原,在華東,各個戰區的戰役,捷報頻傳。2月29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瓦子街大捷,殲敵5個旅,從根本上改變了西北戰場的形勢。3月14日,陳賡、謝富治部隊和陳毅、粟裕大軍一部攻克秦晉豫要衝洛陽,殲敵1.9萬餘人。為再求殲敵有生力量,18日又主動撤出,4月5日再克洛陽。洛陽戰役的勝利,實現了中原三軍會合。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南進以來,轉戰江淮河漢,形成“品”字形的態勢,進而完成面的佔領,建立了強大的中原解放區,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
  4月16日,西北野戰軍發起西府戰役,調動敵胡宗南部西援寶雞,使駐守延安的國民黨整編第17師孤懸陝北。這個師為免遭圍殲,於4月21日棄城南逃,延安軍分區游擊隊進入延安。至此,革命聖地延安被國民黨軍佔領一年一個月零3天后又回到人民手中。
  4月27日,山東兵團攻克“魯中堡壘”濰縣,山東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5月17日,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經過72天的爭奪,攻克了晉南重鎮臨汾,晉冀魯豫與晉綏兩個解放區連成一片。臨汾的解放,使人民解放軍圍城兵力變成了戰略機動兵力,並組成了華北軍區第一兵團。6月1日至7月21日,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及地方武裝進行了晉中戰役,連續殲敵10萬餘人,再次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解放了除太原以外的晉中地區。


  6月17日至7月6日,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進行了豫東戰役(包括開封戰役和睢杞戰役)。這是一次包括攻堅戰和運動戰在內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大兵團作戰,一度攻克河南省會開封,殲敵數量由過去一次戰役殲滅一個整編師(軍)增加到兩個整編師以上的集團,計9.3萬餘人。這是全國軍事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開始。
  戰場上的節節勝利,給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吃了一顆“定心丸”。4月30日,中共中央發佈“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提出“打到南京去”,並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5月1日,毛澤東致電民革主席李濟深、民盟中央常委沈鈞儒,提出先行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一切反美帝反蔣黨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均可派代表參加。不屬於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反美帝反蔣黨的某些社會賢達,亦可被邀參加此項會議。此項會議的決定,必須求得到會各主要民主黨派及各人民團體的共同一致,並儘可能求得全體一致”。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當即得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海外華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從8月起,各方面代表陸續到達解放區,與中共代表共同進行新政協的籌備工作。

  5月9日,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兩個解放區及其領導機構合併,組成華北局、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和華北軍區,劉少奇兼任華北局第一書記。同時,為加強中原局,成立中原軍區,劉鄧大軍及陳謝部隊改為中原野戰軍,鄧小平任中原局第一書記。8月,經過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改為華北人民政府,董必武當選為人民政府主席。這個在華北4400萬人口的區域建立的、由黨和黨外民主人士合作的統一的人民政府,就是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的雛形。

1948 : 風捲殘雲如卷席——中國共產黨領導戰略決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二)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再次強調了在1947年7月小河會議即已提出的軍事計劃:要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這時候,必須有決定性的“大動作”。唯有如此,這樣才能讓蔣介石的統治早些垮臺,讓革命的勝利快些到來。
  到1948年秋季,解放戰爭已經打了整整三年了。人民解放軍已由戰爭開始時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經過用“訴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方法進行的整軍運動,廣大部隊指戰員的政治覺悟和軍事技術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多年戰爭的實踐使得人民解放軍掌握了“取之於敵”的方法,人民軍隊裝備了許多經過國民黨軍隊“供給”來的美國武器。隨之,炮兵和工兵開始服役,人民軍隊逐步有了能防禦、更能攻堅的作戰能力。各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面積達235.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4.5%,人口有1.68億,佔全國人口的35.3%。解放區內已基本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廣大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解放軍的後方進一步鞏固。
  相反,國民黨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組織渙散,兵力也在不斷減少,已經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為365萬人。這一方面是因為戰鬥減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國民黨的“守土”原則。國民黨一貫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每打下一個地方,就要留下一部分兵力來守城。比如,佔領瀋陽、長春要留下一個軍,佔領張家口、鞍山得留下一個師,佔領一個縣城起碼得留下一個連。於是乎,國民黨佔領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以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就越少。到1948年秋,國民黨實際上可用於第一線的兵力僅有174萬人。再加上人心向背,儘管還統治著全國3/4的地區和2/3的人口,但是,由於廣大人民早已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方,國民黨已是四面楚歌、孤立無援。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在軍事上不得不放棄“全面防禦”而實行“重點防禦”。國民黨的5個戰略集團已被解放軍分割在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5個戰場上,相互之間又因私利驅使而難以配合。沒有統一的指揮,沒有完整的戰線,沒有密切的配合,沒有人民的支持,國民黨的統治正瀕於崩潰的邊緣。


  情況表明,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
(三)
  1948年9月,人民解放軍發起了規模空前的秋季攻勢。9月24日,被國民黨自詡為“金城湯池”的濟南被華東野戰軍攻克。國軍名將杜聿明就此評論道:濟南守軍的被殲,“可以說蔣軍的重點防禦計劃已被擊破”。美聯社在1948年9月26日的評論說得更明朗:“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濟南戰役的勝利,標誌著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完美開局。正如周恩來所言:“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此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因勢利導,當機立斷,先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及其他幾個重要戰役。這一環緊扣一環、一氣貫注的通盤籌劃與完整部署,氣勢磅礴、波瀾壯闊,譜寫了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決戰首先從東北開始。這絕非地域偶然,而是戰略必然。對此,葉劍英回憶說:“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對我又特別有利。敵軍方面:孤立分散,態勢突出,地區狹小,補給困難;長春被圍,無法解救,或撤或守,舉棋未定。我軍方面:兵力優勢,裝備較好;廣大地區,連成一片;土改完成,後方鞏固;關內各區,均可支援。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敵軍,就能粉碎敵人戰略收縮的企圖;就能實施戰略機動,有利於華北、華東戰場的作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後方。”這就是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和運籌帷幄。最終,人民解放軍確定由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實施遼瀋戰役計劃。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首先在北寧路山海關、唐山段打響。9月18日,東北野戰軍佔領錦州。錦州攻克後,國民黨軍東北和華北這兩大戰略集團被分割開來。敗軍之將範漢傑被俘後曾評價說:“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
  錦州解放,東北大門被關。接下來,便是東北野戰軍關門擊敵之勢。10月21日,長時間困守長春的鄭洞國放下武器,長春解放。11月2日,東北最大的城市瀋陽宣告解放。隨之,營口也被人民解放軍攻克。至此,遼瀋戰役宣告結束。遼瀋戰役歷時52天,共殲敵47.2萬人。
  大東北易了主人,人間也將被換了。11月14日,毛澤東在為新華社寫的評論中指出:“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於是,遼瀋戰役剛拉上帷幕,國共南線戰場的戰略決戰——淮海戰役便開始了。這是國共雙方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一次規模空前的戰役,是兩軍在長江以北地區進行的大決戰。

  淮海戰役,是秋季攻勢中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唯一少於國民黨軍的戰役,可以說,也是三大戰役中難度最大的一個。鑑於此,人民解放軍在作戰指導上採取將敵人的重兵集團多次分割,集中優勢兵力,各個加以殲滅的辦法。
  整個戰役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殲滅了黃百韜兵團,第二階段殲滅了黃維兵團。12月16日,就在黃維兵團被殲的第二天,淮海戰役進入第三階段。這時平津戰役已經開始,為了配合平津戰役,麻痺並穩住傅作義集團,毛澤東發出指示:在南線留下杜聿明集團,暫時不作最後殲滅的部署,並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並命令人民解放軍集中開展敦促杜聿明等率部投降的政治攻勢。
  自12月16日以後的20天中,天氣驟變,雨雪交加,國民黨軍隊飢寒交迫,糧彈兩缺。蔣介石派飛機空投的少量糧彈,根本無濟於事。相反,人民解放軍卻得到了後方群眾源源不斷的支援。華東局發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線”的指示,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裡,就支援到哪裡”的口號,組成了華東支前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了對支前工作的統一領導。整個淮海戰役中,共動員民工543萬人,運送彈藥1460多萬斤,糧食9.6億斤。
  1949年1月6日下午3時,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陷入絕境的國民黨軍隊的防禦體系開始瓦解。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1月10日,杜聿明集團全部被殲,杜聿明被生俘。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歷時6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國民黨軍隊在南線的精銳主力已被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已得到解放,而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上海和長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漢已處在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下。整個南線戰局已經根本改觀。

  這時候,該集中精力對付華北戰場上據守平津的傅作義部了。這支部隊在屢遭人民解放軍沉重打擊後,又因失去了南北兩面依託,軍心動搖,孤立無援。如“驚弓之鳥”的傅作義部,求生慾望極強。根據當時全國和華北的戰爭形勢,傅作義集團採取“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並在華北大地上,東起北寧線的灤縣,西到平綏路的柴溝堡,東西約1200多里的狹長地帶,以北平、天津、張家口、塘沽、新保安為重點,擺出一字長蛇陣,既可守又可逃,隨時可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這是當時的時局,一旦傅作義集團撤走,國民黨的長江防線必然會得以加強,這對人民解放軍今後的作戰極為不利。因此,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能迅速南逃或西竄,成為能否實現就地殲敵的關鍵。
  1948年11月29日,楊成武率領的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開始包圍張家口,平津戰役開始了。為防止傅作義部逃跑,人民解放軍在戰術上採取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做法,決定首攻塘沽和新保安。針對這兩個地方,人民解放軍採取“隔而不圍”或“圍而不打”的方針,分東西兩集團著手分割、包圍傅作義部。到12月25日,傅作義的60萬部隊已被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個地區。西竄南逃之路被阻,傅作義集團欲跑不成,欲戰不能,由“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為爭取天津守敵陳長捷投降,平津前線指揮部進行了多次勸降,仍未成功。言不和,即打降。1月14日上午10時起,人民解放軍向天津守敵發起強攻,到15日15時止,解放了天津。
  天津戰役的勝利結束,是對傅作義的警告: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接下來,在軍事打擊的配合下,中共中央展開了爭取傅作義和平起義的工作。經過一系列秘密接觸談判,在多方開導和形勢的逼迫之下,傅作義於12月23日就起義事宜親自給毛澤東發去一份電報,答應率部出城聽候改編。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部隊移動完畢,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內,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除歸綏、太原、新鄉等少數幾個孤立據點外,解放了華北全境。
  在1948年這場大決戰中,人民解放軍在北起松花江、南抵長江的廣大土地上,前後經過142天的連續作戰,共消滅國民黨軍隊173個師,總計154萬多人。三大戰役期間,毛澤東經常不顧疲勞,徹夜不眠地工作。在屋裡那張舊寫字檯上,他為前線起草的指示、電文竟達190份之多。對此,周恩來感慨道:“毛澤東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了規模最大的革命戰爭。”

(四)
  三大戰役的勝利,給了蔣介石反動統治以毀滅性的打擊,其軍隊主力已被消滅,作戰部隊僅剩下100多萬人,並且分佈在從新疆到臺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的資本基本上輸完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得到解放,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基礎從根本上瓦解了。
  為“贏得養好創傷的機會,然後在一個早上猛撲過來,將革命扼死”,蔣介石在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支持和策劃下,發動了一場“和平攻勢”。蔣介石滿心和平幻想,鼓吹所謂“光榮的和平”論調,試圖與中共進行談判,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進攻,以期形成“劃江而治”的局面,在江南繼續維持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
  一目瞭然,這是一場虛偽的運動,卻也產生了消弭革命鬥志的消極影響,迷惑了一部分中等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有甚者勸說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革命戰爭“立即停下來”,以求“迅速達成全面和平之使命”,甚至還有一些民主黨派人士開始重提走英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中間路線”。形勢的發展,在中國人民面前擺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是將革命進行到底呢?還是使革命半途而廢呢?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了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明確指出:“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廢,那就是違揹人民意志。”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唯一選擇,就是要“使革命進行到底”,即是說,“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不動搖地堅持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官僚資本主義,在全國範圍內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為了“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1949年人民解放軍“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勝利”。

  毛澤東的新年獻詞,高瞻遠矚,鏗鏘有力,讓人鬥志昂揚,激情飛揚,使在前線浴血奮戰的人民解放軍將士備受鼓舞,各戰區指戰員紛紛致電中央軍委表示戰鬥決心,定要將革命進行到底。對於毛澤東的新年獻詞,司徒雷登後來描述道:毛澤東的宣言中有濃烈的火藥味。的確,它給予蔣介石集團以無形卻致命的打擊,只能無可奈何地哀嘆自己末日的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